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造影导丝引导下更换复尔凯胃管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伊金莲 刘刚 +2 位作者 万红 陈尚美 赵红 《安徽医学》 2016年第11期-,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造影导丝引导下更换复尔凯胃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105医院收治的长期应用复尔凯胃管行鼻饲的患者60例,按更换胃管先后顺序排号,按单双号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胃管到期时采... 目的观察血管造影导丝引导下更换复尔凯胃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105医院收治的长期应用复尔凯胃管行鼻饲的患者60例,按更换胃管先后顺序排号,按单双号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胃管到期时采用血管造影导丝引导更换,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方法更换。观察两组一次性更换成功率、一次性更换成功的操作时间、操作引发的不适反应及对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Sa O2)、动脉平均压(MAP)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更换成功率(96.67%)较对照组(73.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适反应及心率、Sa O2、MAP的变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次性更换成功的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造影导丝引导下更换复尔凯胃管,换管成功率高、不适反应小,值得临床采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导丝 复尔凯胃管 鼻饲
下载PDF
造影导丝致左心室穿孔1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冷文修 黄忠 +6 位作者 王小艳 高立建 高展 宋雷 张茵 陈珏 袁晋青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9期539-540,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主因“饱饭后心前区反复胀痛伴心悸3个月”就诊。外院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三支病变,为进一步治疗,2018年11月22日就诊于阜外医院住院治疗。既往无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糖尿病、心力衰竭等病史,无烟酒嗜好,无家族性... 1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主因“饱饭后心前区反复胀痛伴心悸3个月”就诊。外院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三支病变,为进一步治疗,2018年11月22日就诊于阜外医院住院治疗。既往无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糖尿病、心力衰竭等病史,无烟酒嗜好,无家族性或遗传性疾病史。查体:心肺无阳性体征。初步诊断为劳力性心绞痛。入院后超声心动图示:各房室大小、结构正常,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9 mm,左心室射血分数60%。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狭窄70%,左前降支全程弥漫狭窄90%,第一对角支近段狭窄70%,左回旋支近段狭窄80%,右冠状动脉开口狭窄60%和远段狭窄60%。SYNTAX评分37分。请外科会诊。遂行左心室造影,保留造影导丝[145 cm×0.035 in(1 in=2.45 cm),美敦力,美国]于主动脉窦,输送猪尾导管进入桡动脉鞘大概20 cm时开始X线透视,此时见导丝尖端位于心尖部,立即回撤导丝,继续输送猪尾导管。在调整导管位置进入左心室过程中,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脸色苍白,伴恶心、呕吐。立即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药物提升血压,考虑不排除过敏性休克,给予甲泼尼龙推注。同时将猪尾导管送入左心室,手推对比剂进行左心室造影,可见对比剂通过心尖部窦道外流,考虑造影导丝所致左心室穿孔(图1)。立即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心包积液,考虑心脏压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造影导丝 左心室穿孔
下载PDF
昏迷患者应用造影导丝引导留置胃管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吴瑞勤 《现代临床护理》 2013年第3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应用造影导丝引导留置胃管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内科需留置胃管的昏迷患者4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分别采用常规方法插管及胃管内置造影导丝引导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结果观...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应用造影导丝引导留置胃管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内科需留置胃管的昏迷患者4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分别采用常规方法插管及胃管内置造影导丝引导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66.7%,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造影导丝引导留置胃管可提高昏迷患者胃管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患者 造影导丝 留置胃管
下载PDF
造影导丝在同侧鼻腔更换留置胃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宁宁 关婷婷 周丽玲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15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在M型血管造影导丝引导下于同侧鼻腔更换留置胃管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10例需更换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更换胃管;观察组利用M型造影导丝的亲水特性和置入技巧将导丝插入患者的原胃管中... 目的探讨在M型血管造影导丝引导下于同侧鼻腔更换留置胃管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10例需更换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更换胃管;观察组利用M型造影导丝的亲水特性和置入技巧将导丝插入患者的原胃管中,同时利用导丝引导技术将新胃管沿导丝置入胃内。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不良反应及操作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利用导丝引导有明确的换管路径,尤其适用于插管困难的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置胃管 更换 造影导丝
下载PDF
造影导丝引导用于人工气道昏迷患者鼻饲置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江珊 廖瑞熹 施丽娇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0年第12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造影导丝引导胃管在建立人工气道的昏迷患者鼻饲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80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仅采用一次性硅胶胃管置管,实验组采用造影导丝引导胃管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结果常规组... 目的探讨造影导丝引导胃管在建立人工气道的昏迷患者鼻饲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80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仅采用一次性硅胶胃管置管,实验组采用造影导丝引导胃管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结果常规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12.5%,实验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将造影导丝引导用于建立人工气道昏迷患者鼻饲置管克服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对食管入口的压迫,减轻了插管时的阻力,且不会损伤食管及胃组织,可减少反复置入对鼻黏膜的损伤和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气道 昏迷 造影导丝 鼻饲 置管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导丝定位与纳米碳染色示踪探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旭晔 王伟刚 +9 位作者 李亚玲 梁帅 赵楠 刘爱玲 郭向阳 许慧娟 李霞 郗彦凤 李圻正 薛改琴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8年第8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导丝定位、纳米碳染色示踪以及二者联合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探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59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分别行超声造影导丝定位、纳米碳染色示踪以及二者联合探测SL...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导丝定位、纳米碳染色示踪以及二者联合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探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59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分别行超声造影导丝定位、纳米碳染色示踪以及二者联合探测SLN,术后分别将各组的前哨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标本行病理诊断。结果病理诊断SLN转移者69例,未发现异常者90例。超声造影导丝定位探测SLN的灵敏度为100.0%(69/69),特异度为3.3%(3/90);纳米碳染色示踪探测SLN的灵敏度为98.6%(68/69),特异度为2.2%(2/90);二者联合探测SLN的灵敏度为98.6%(68/69),特异度为5.6%(5/90)。将三种方法诊断SLN数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导丝定位联合纳米碳染色探测SLN的诊断效能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31,P〈0.001)。结论超声造影导丝定位与纳米碳染色联合探测SLN安全可行,可为早期乳腺癌提供精准诊治,并保护医务人员免受辐射,有望成为探测乳腺癌SLN的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超声造影导丝定位 纳米碳染色
原文传递
血管造影导丝在肝内胆管超选择性插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晓亮 蔡薇 +2 位作者 秦争艳 葛靖 李雯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3期407-409,共3页
目的评价弯头型血管造影导丝(泥鳅导丝)与超亲水性软头导丝(黄斑马导丝)用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中肝内胆管超选择性插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需要进行肝内胆管选择性插管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评价弯头型血管造影导丝(泥鳅导丝)与超亲水性软头导丝(黄斑马导丝)用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中肝内胆管超选择性插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需要进行肝内胆管选择性插管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泥鳅导丝组(切开刀+弯头型血管造影导丝超选择性插管)和黄斑马导丝组(切开刀+黄斑马导丝超选择性插管)各50例。如果5 min肝内胆管超选择性插管不成功,则交换另一种方法重新超选择插管。观察肝内胆管超选择性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以及术后患者体温及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情况。结果黄斑马导丝组5 min内肝内超选择性插管成功率30例,不成功病例换血管造影导丝均在5 min内超选择性插管成功。泥鳅导丝组50例,5 min内全部超选择性插管成功。泥鳅导丝组肝内胆管超选择性插管时间明显短于黄斑马导丝组[(83.34±11.79)s vs(349.32±43.40)s,P<0.01],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黄斑马导丝组(100.00%vs 60.0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黄斑马导丝比较,作为血管造影的泥鳅导丝可缩短肝内胆管超选择性插管时间,提高肝内胆管超选择性插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肝内胆管超选择性插管 弯头型血管造影导丝 超亲水性软头
原文传递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导丝辅助胆道活检与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恶性胆管狭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谢文杰 刘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1031-1034,共4页
目的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导丝辅助胆道活检与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诊断恶性胆管狭窄的差异性。... 目的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导丝辅助胆道活检与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诊断恶性胆管狭窄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128例,其中经ERCP导丝辅助胆道活检患者63例,EUS-FNA检查患者65例。比较两组检查方法灵敏性的差异。结果经ERCP导丝辅助胆道活检患者中36例获得组织学诊断,活检灵敏性为57.1%;行EUS-FNA检查65例患者中47例获得组织学诊断,灵敏性为72.3%;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肝门部胆管梗阻及胆总管中上段63例,ERCP导丝辅助胆道活检患者35例,其中23例获得组织学诊断,灵敏性为65.7%;EUS-FNA检查患者28例,18例获得组织学诊断,灵敏性为64.3%;胆总管远端胆管梗阻患者65例,ERCP导丝辅助胆道活检患者28例,13例获得组织学诊断,灵敏性为46.4%;EUS-FNA检查患者37例,29例获得组织学诊断,灵敏性为78.4%。结论经ERCP导丝辅助胆道活检及EUS-FNA技术均是胆道恶性梗阻的安全、简便、易于掌握的获取组织的有效手段,EUS-FNA更适用于胆总管远端梗阻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胆道狭窄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辅助胆道活检 超声内镜引下穿刺活检
下载PDF
导丝替代造影剂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9
作者 张优萍 李建阳 +1 位作者 王海珍 张美婷 《浙江实用医学》 2005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 观察黄斑马亲水性软头导丝替代造影剂的应用在降低诊治性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胆胰疾病行诊治性ERCP的 312例中选择反复胰管插管 3次及以上的患者 83例 (诊断性ERCP 17例 ,治疗性ERCP 6 6例 ) ,随... 目的 观察黄斑马亲水性软头导丝替代造影剂的应用在降低诊治性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胆胰疾病行诊治性ERCP的 312例中选择反复胰管插管 3次及以上的患者 83例 (诊断性ERCP 17例 ,治疗性ERCP 6 6例 ) ,随机分成根据导丝走向辨别胆胰管的导丝组和用造影剂显影区分胆胰管的造影组。观察两组在术前、术后 4小时、2 4小时、4 8小时血清淀粉酶的含量及两组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结果 造影组术后 4小时、2 4小时及 4 8小时血清淀粉酶含量明显高于导丝组 (P <0 0 1) ;术后胰腺炎、2 4、4 8小时高淀粉酶血症百分比数 ,导丝组明显低于造影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代造影 ERCP术 胰腺炎 疗效观察
下载PDF
Pancreatic duct guidewire placement for biliary cannulation in a single-session therapeutic ERCP 被引量:8
10
作者 Dimitrios Xinopoulos Stefanos P Bassioukas +5 位作者 Dimitrios Kypreos Dimitrios Korkolis Andreas Scorilas Konstantinos Mavridis Dimitrios Dimitroulopoulos Emmanouil Paraskeva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5期1989-1995,共7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technical success and clinical complication rate of a cannulated pancreatic duct with guidewire for biliary access. METHODS: During a five-year study period, a total of 2843 patients were inclu... AIM: To investigate the technical success and clinical complication rate of a cannulated pancreatic duct with guidewire for biliary access. METHODS: During a five-year study period, a total of 2843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itial biliary cannulation method consisted of single-guidewire technique (SGT) for up to 5 attempts, followed by double-guidewire technique (DGT) when repeated unintentional pancreatic duct cannulation had taken place. Pre-cut papillotomy technique was reserved for when DGT had failed or no pancreatic duct cannulation had been previously achieved. Main outcome measurements were defined as biliary cannu-lation success and post-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complication rate. RESULTS: SGT (92.3% success rate) was characterized b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nhanced patient outcome compared to either the DGT (43.8%, P < 0.001), pre-cut failed DGT (73%, P < 0.001) or pre-cut as first step method (80.6%, P = 0.002). Pre-cut as first step method offer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more favorable outcome compared to the DGT (P < 0.001). The incidence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 did not differ i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manner between either method (SGT: 5.3%, DGT: 6.1%, Pre-cut failed DGT: 7.9%, Pre-cut as first step: 7.5%) or with patients' gender. CONCLUSION: Although DGT success rate proved not to be superior to SGT or pre-cut papillotomy, it is considered highly satisfactory in terms of safety in order to avoid the risk of a pre-cut when biliary therapy is necessary in difficult-to-cannulate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Post-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pancreatitis Pre-cut papillotomy Pancreatic du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