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宋士大夫隐逸之风述论——晚宋士风研究之二 被引量:1
1
作者 喻学忠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47-51,共5页
士风是政治史与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晚宋士大夫隐逸之风是晚宋士风一个重要内容。这在当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风气。形成隐逸之风的原因是皇帝昏庸、权相专政、小人得志,正直之士受到压抑。这对晚宋政局及元明清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晚宋 士大夫 逸之
下载PDF
半儒半僧,亦诗亦禅——贾岛诗歌中的用世之心与隐逸之情
2
作者 于巧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65-68,共4页
贾岛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由于早年遁入佛门和后期积极入世两种人生经历,诗人有着半僧半文的双重身份。虽然是佛门弟子出身,但他心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心渴望入世为官、建功立业。但是,贾岛在积极入世、为理想努力奋斗的过程中,骨子里... 贾岛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由于早年遁入佛门和后期积极入世两种人生经历,诗人有着半僧半文的双重身份。虽然是佛门弟子出身,但他心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心渴望入世为官、建功立业。但是,贾岛在积极入世、为理想努力奋斗的过程中,骨子里却依然保留着当时为僧时的释子情怀。故贾岛的诗歌既体现了强烈的用世之心,又体现了浓厚的隐逸之情。诗人在双重身份和思想的斗争中苦苦徘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岛 半儒半僧 用世之心 逸之
下载PDF
求仙与隐逸——神仙道教文化对山林隐逸之士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卢晓河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8-132,共5页
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隐逸现象是波及任何一个时期的重要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魏晋时出现的神仙道教也深刻影响着古代文士们隐逸山林的思想和情趣。求仙访道是为了长生成仙,山林隐逸是为了避世求全,二者终极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有着... 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隐逸现象是波及任何一个时期的重要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魏晋时出现的神仙道教也深刻影响着古代文士们隐逸山林的思想和情趣。求仙访道是为了长生成仙,山林隐逸是为了避世求全,二者终极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历史上许多道士即为隐士,而许多隐士同时就是道士。求仙使隐居生活更加充实、丰富,使隐居行为更富神秘色彩、更加超逸,也使隐居者的人生更趋诗化。而隐居山林也是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也成就着士大夫们的求道修仙之梦,让他们在清幽的隐居生活中享受到了仙界的自由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仙道教 诗化
下载PDF
进取时代的退却与守望--论汉代士人的隐逸之风 被引量:1
4
作者 牛润珍 王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7-132,共6页
在社会文化、风习、政治状况等多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共同作用下,隐逸在汉代经过了由微而显、高潮迭起的发展过程。西汉中期以前,新道家和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先后确立导致了隐逸陷入低潮;其后,儒家理想主义的破灭、不仕二姓观念、援道入儒... 在社会文化、风习、政治状况等多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共同作用下,隐逸在汉代经过了由微而显、高潮迭起的发展过程。西汉中期以前,新道家和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先后确立导致了隐逸陷入低潮;其后,儒家理想主义的破灭、不仕二姓观念、援道入儒潮流、明哲保身处世哲学、知识主义兴起及政治状况不断恶化共同催生了汉代隐逸的高潮。在受社会文化、风习、政治影响的同时,汉代隐逸群体在推动文化发展、砥砺社会风习及改良政治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隐 文化潮流 社会风习 政治生活
下载PDF
两汉魏晋隐逸之风的消长及其意味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云 董志广 《北方论丛》 CSSCI 1991年第6期54-60,共7页
隐逸现象虽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全部历史中,但其形成为一种风气或时尚却只有在特定历史阶段才可见到,即,它始终处于一个消长与变化的过程。而支配或影响其消长变化过程的除一些外在的社会原因和偶然的历史事件外,
关键词 消长 意味 魏晋 两汉 中国封建社会 历史阶段 历史事件
下载PDF
陶渊明与六朝文人隐逸之风 被引量:1
6
作者 卫绍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7-81,共5页
远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中国就出现了隐逸之士,其中声名最著、影响最大的当首推许由。传说尧欲禅让天下与许由,许由坚辞不受,“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谁知尧太不识趣,又召许由为九州长,许由恶闻其声,洗耳于颍... 远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中国就出现了隐逸之士,其中声名最著、影响最大的当首推许由。传说尧欲禅让天下与许由,许由坚辞不受,“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谁知尧太不识趣,又召许由为九州长,许由恶闻其声,洗耳于颍水之滨,以示决绝之意。许由首开此例,隐逸之风便一发而不可止,三代以后,愈煽愈炽,风弥不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六朝时期 文人 风气 隐士 诗人 历史背景
下载PDF
论米芾书法艺术的沉逸之美及其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杨豪良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9-23,共5页
所谓沉逸之美是指书法作品中将沉雄、厚重、朴茂与飘逸、秀雅、自由等相对立的书法风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够巧妙变化而产生出的书法之美。沉逸之美为是米芾书法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沉逸"既是米芾"颠"的行为表... 所谓沉逸之美是指书法作品中将沉雄、厚重、朴茂与飘逸、秀雅、自由等相对立的书法风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够巧妙变化而产生出的书法之美。沉逸之美为是米芾书法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沉逸"既是米芾"颠"的行为表现,也是米芾"戏"的书法创作观的定格;"沉逸"是米芾"八面出锋"刷字技法所表达出的综合之美;"沉逸"是米芾"内审美"的表白方式。"沉逸之美"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价值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芾 书法艺术 逸之 八面出锋
下载PDF
李白与唐代的隐逸之风 被引量:1
8
作者 葛景春 《天府新论》 1994年第6期61-66,共6页
李白与唐代的隐逸之风葛景春一、唐代的隐逸之风隐逸从上古时就有了,中国古代的士人说起来只有三种,就是儒士、侠士和隐士。隐士的流变性很大,真正甘心做一辈子隐士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是迫不得已才做隐士的。《新唐书·隐逸传... 李白与唐代的隐逸之风葛景春一、唐代的隐逸之风隐逸从上古时就有了,中国古代的士人说起来只有三种,就是儒士、侠士和隐士。隐士的流变性很大,真正甘心做一辈子隐士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是迫不得已才做隐士的。《新唐书·隐逸传序》把隐士分为三种:"古之隐者,大抵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唐代 古代文学研究 文人士大夫 时代风气
下载PDF
道教与初盛唐文人的隐逸之风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春辉 王继增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9年第5期54-56,共3页
道教在唐代极盛,唐代隐士常与道教发生各种联系。本文就道教与隐逸的关系,探讨初盛唐隐士心态和隐逸现象的新变,进而透析当时文学发展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 道家 道教 初盛唐
下载PDF
轻逸之美 沉重之思——《看不见的城市》与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晓莲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11-116,共6页
"轻逸"在卡尔维诺的创作思维和小说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小说创作与美学理论之间也有十分鲜明的相互阐释性。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以轻逸的笔法构筑了如梦般轻盈的城市,以飘逸轻灵之美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沉重与人类... "轻逸"在卡尔维诺的创作思维和小说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小说创作与美学理论之间也有十分鲜明的相互阐释性。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以轻逸的笔法构筑了如梦般轻盈的城市,以飘逸轻灵之美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沉重与人类生存的重负。在对"看不见的城市"的轻逸书写中,体现了卡尔维诺对当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关注。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有意打破小说美学的压抑局面,把读者从以前那种以"重"写"重"的沉闷而压抑的格局中解脱出来,让人们在这个越来越沉重的世界里放飞轻逸的梦想,以飘逸、洒脱的态度坦然面对生活的重负。这种以轻逸之美来表现沉重之思的美学追求,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 沉重
下载PDF
“虚静”与六朝隐逸之风
11
作者 高智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98-102,109,共6页
六朝隐逸之风盛行与"虚静"内涵发展关系密切。中国隐逸文化本质是一种"静观的人生","虚静"是隐逸思想的重要文化符号。先秦时期"虚静"成为观照事物的方式,后逐渐向审美心理转化。延至两汉,由... 六朝隐逸之风盛行与"虚静"内涵发展关系密切。中国隐逸文化本质是一种"静观的人生","虚静"是隐逸思想的重要文化符号。先秦时期"虚静"成为观照事物的方式,后逐渐向审美心理转化。延至两汉,由于性命学的发展,"虚静"作为修炼"心性"的方式之一,成为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六朝士人崇尚"虚静",归隐成风,根源在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例如生命意识的高涨,对个体价值的进一步认识,品藻人物以"虚静"为标尺、为旨趣的艺术审美的新构等,这些"合力"掀起了六朝隐逸的高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虚静 士风
下载PDF
隐逸之士与汉代政治文化
12
作者 王刚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801-805,共5页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中,为学与为政是统一的,但当不能弘道及要坚持士人气节之时,隐逸就是一种必然选择。随着汉代中央集权的加深,隐逸之士在由体制内自动疏离至体制外的同时,政治也在渗入这种非主流行为中。通过征召隐逸之士的举措,...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中,为学与为政是统一的,但当不能弘道及要坚持士人气节之时,隐逸就是一种必然选择。随着汉代中央集权的加深,隐逸之士在由体制内自动疏离至体制外的同时,政治也在渗入这种非主流行为中。通过征召隐逸之士的举措,一方面体现了皇恩与开明,并由此对在朝士人施压;另一方面也使得隐逸出现了功利异化,隐居山林的形式被政治所利用,一些隐士不得不以朝隐的方式来寄托志向,隐逸也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和政治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非主流 政治 功利异化
下载PDF
从陶渊明、王维思想性格看其隐逸之别
13
作者 顾可平 虞恩丽 蒋国伟 《商情》 2013年第4期245-245,共1页
陶渊明、王维皆有隐选遁世的倾向,崇尚隐逸文化,但二人的隐逸又有差别。本文主要从两人的思想性格上进行比较。陶渊明“质性自然”,潜心归隐;王维“随缘任化”,亦官亦隐。
关键词 陶渊明 王维 自然
下载PDF
试论两汉隐逸之风
14
作者 王继训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73-80,共8页
“隐逸”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两汉时期,“隐逸”的数量很多,成分也很复杂,仅见于史籍记载的“隐逸”就有一百二十人之多。“隐逸”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隐”字。汉代“隐逸”专指那些远离或逃避社会现实的士人,即所谓“不... “隐逸”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两汉时期,“隐逸”的数量很多,成分也很复杂,仅见于史籍记载的“隐逸”就有一百二十人之多。“隐逸”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隐”字。汉代“隐逸”专指那些远离或逃避社会现实的士人,即所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特殊领域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显示出自己的价值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士人
下载PDF
陶渊明的诗化隐逸之旅
15
作者 杨隽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年第7期76-80,共5页
本文以陶渊明的家世、三仕三隐、结庐人境三个重要生活层面为主线,从诗人心灵与作品的契合点入手,其中贯穿对诗人隐逸思想内涵与作品的对照阐释,力求更深刻地揭示陶渊明田园诗中所涵盖的淡泊超旷,安贫乐道的诗化隐逸哲学,对其高洁、旷... 本文以陶渊明的家世、三仕三隐、结庐人境三个重要生活层面为主线,从诗人心灵与作品的契合点入手,其中贯穿对诗人隐逸思想内涵与作品的对照阐释,力求更深刻地揭示陶渊明田园诗中所涵盖的淡泊超旷,安贫乐道的诗化隐逸哲学,对其高洁、旷逸的审美人生予以充分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隐士文化 田园诗 诗歌创作 思想
下载PDF
雅逸之趣——评马一浮书法
16
作者 史爱兵 《科教文汇》 2009年第16期248-248,共1页
马一浮,中国现代博学的通儒,其学识是多方面的,其书法艺术虽只是道德文章外的余暇之作,然而成就却不逊于他在儒、释、道、哲诸学上的建树。丰子恺称他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本文就马一浮书法的风格特点作一评述。
关键词 书法
下载PDF
论中国山水画的隐逸之美
17
作者 邓楚云 《美术教育研究》 2015年第13期25-25,共1页
隐逸文化在中国山水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的隐逸之美,笔者能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人性思维是极富审美价值的。文章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意识形态,在隐逸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山水画的隐逸情感进行系统分... 隐逸文化在中国山水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的隐逸之美,笔者能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人性思维是极富审美价值的。文章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意识形态,在隐逸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山水画的隐逸情感进行系统分析,力图探寻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感与精神追求,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名家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呈现中国山水画的隐逸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下载PDF
宋代雅集题材绘画的雅逸之风
18
作者 褚琪 《书画世界》 2022年第12期67-68,共2页
宋代雅集题材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以绘画的方式记录文人群体之间的集会活动,画中所展现出的日用器物、人物衣着、园林庭院都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 宋代 绘画 文人雅集 逸之
下载PDF
淡雅静逸之美——品读刘新华的工笔重彩画
19
作者 刘丽莎 《中国书画》 2008年第12期110-111,共2页
刘新华的工笔画可谓中国工笔重彩画坛的一枝奇葩。刘先生早年东渡日本研习二十余年,将日本画和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蕴结合而形成独特的艺术气象,兼收并蓄,将材质美感与意境美感相应相和,凸现出淡雅静逸的情怀之美。观刘先生画面,总让人联... 刘新华的工笔画可谓中国工笔重彩画坛的一枝奇葩。刘先生早年东渡日本研习二十余年,将日本画和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蕴结合而形成独特的艺术气象,兼收并蓄,将材质美感与意境美感相应相和,凸现出淡雅静逸的情怀之美。观刘先生画面,总让人联想起宋代诗人白玉蟾的诗句."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这种动之以情的描绘,令草木充满生命的灵动,令观者为之动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笔重彩画 刘新华 日本画 令观 宋代诗人 逸之 审美意蕴 东渡日本 绘画形式 工笔花鸟画
下载PDF
境由心造,情由境生——王逸之先生的人与画
20
作者 董培升 《中国绿色画报》 2010年第12期104-105,共2页
王逸之简介:王汉文,字凌锋,号悟谦。1964年生。祖籍山东。室名:紫云斋、清风小居。作品印鉴:一锱、逸之、汉文、悟谦等。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85年进修于南京金陵书画院山水、花鸟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 王逸之简介:王汉文,字凌锋,号悟谦。1964年生。祖籍山东。室名:紫云斋、清风小居。作品印鉴:一锱、逸之、汉文、悟谦等。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85年进修于南京金陵书画院山水、花鸟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华全国摄影工作者协会会员。作品在上海第六届中外书画展获国画人物类二等奖,书法类二等奖。06年在香港第十届"中国名家书画展"中获山水二等奖。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大野艺术学校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逸之 国画系 紫云斋 摄影工作者 民俗摄影 浙江美术学院 中国书法家协会 悟谦 中国美术家协会 室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