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转移人口县域市民化的逻辑嬗变、主要类型及推进路径
1
作者 杜志章 李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1,共8页
随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趋势日渐明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县域市民化成为优化我国城镇规模结构、促进城镇体系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目标任务。在各项战略政策实施见效、科学... 随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趋势日渐明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县域市民化成为优化我国城镇规模结构、促进城镇体系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目标任务。在各项战略政策实施见效、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域的市民化逻辑发生了嬗变:空间层面上由单向流动转变为“城乡两栖”,职业层面上不再需要完全脱离农业,身份层面上城镇户籍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观念层面上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现代化生活方式等。空间、职业、身份和观念四个方面的传统定义不再适用于县域市民化,农民的收入成为其是否市民化更为科学的判断标准。当下农业转移人口县域市民化主要有产业城镇化、教育城镇化和婚姻城镇化等多种路径,产业城镇化路径下的县域市民化相较于其他两种更易获得成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县域市民化还应主要致力于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降低他们的生活支出,并立足县域实情大力发展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县域 逻辑嬗变 农民收入
下载PDF
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逻辑嬗变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2
2
作者 黎丹 张洋 《广西农学报》 2023年第1期1-6,21,共7页
乡村文化是乡村现代发展与振兴的精神源泉。中国乡村社会已进入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对乡村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乡村文化出现转型和重构,引领乡村社会现代发展。当前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中面临着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 乡村文化是乡村现代发展与振兴的精神源泉。中国乡村社会已进入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对乡村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乡村文化出现转型和重构,引领乡村社会现代发展。当前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中面临着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核心凝聚力尚未形成、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人才衰减和流失、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时代性调适不足等现实问题,阻碍了乡村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从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生态之变、载体之变、观念之变三个维度,阐述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演变逻辑,在此基础上,分析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面临的现实阻滞,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创建乡村文化品牌、创新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等路径,为推动广西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现代性转型 逻辑嬗变 文化振兴
下载PDF
高校人事制度的逻辑嬗变与实践向度——评《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研究》
3
作者 陈宗春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I0048-I0048,共1页
高校人事制度是推进学校办学目标实施并达到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率的制度设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如何打破传统人事制度的束缚,探索多元化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管理体系,是新时代教育事... 高校人事制度是推进学校办学目标实施并达到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率的制度设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如何打破传统人事制度的束缚,探索多元化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管理体系,是新时代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由肖兴安著的《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研究》一书,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通过对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分析了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的深层结构、路径依赖及动力机制,其视角独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办学水平 内涵式发展 历史制度主义 逻辑嬗变 新时代教育 学校办学目标 变迁研究 路径依赖
下载PDF
试析社会基本矛盾结构关系的现代逻辑嬗变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清恩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0,共4页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传统社会基本矛盾结构关系理论的局限性日益显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力发展模式的改变,推动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逻辑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导致社会基本矛盾三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传统“生产力←→生产关系(...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传统社会基本矛盾结构关系理论的局限性日益显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力发展模式的改变,推动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逻辑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导致社会基本矛盾三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传统“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线性结构模式转化为“三角式”结构模式,构成彼此间由直接与间接作用方式相结合的循环式系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基本矛盾 结构 要素 关系 逻辑嬗变
下载PDF
我国政治发展中“权威实现秩序”的逻辑嬗变与支持场域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李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14,共5页
在我国的政治发展中,"权威实现秩序"的逻辑有嬗变为"权威主义实现稳定"的危险。梳理这一嬗变过程,通过界定"权威实现秩序"的内涵,能够廓清"权威实现秩序"在空间、时间、类型三个方面的支持场域... 在我国的政治发展中,"权威实现秩序"的逻辑有嬗变为"权威主义实现稳定"的危险。梳理这一嬗变过程,通过界定"权威实现秩序"的内涵,能够廓清"权威实现秩序"在空间、时间、类型三个方面的支持场域:一在不同层面的适用度各异;二在不同社会状态的表现不同;三在不同类型权威中的效果不同。解开我国改革困局的关键在于从权威主义发展到新的权威形式——转型期权威,这一权威具有有限性、专业性、混合性和渐隐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威 权威主义 秩序 稳定 逻辑嬗变 支持场域
下载PDF
教育范式的逻辑嬗变及其当代反思
6
作者 赵春雷 《教育科学文摘》 2013年第3期6-7,共2页
在当前学术界,关于教育的理解存在三种范式:一是科学主义范式,二是生活体验论,三是能力本位论。这三种范式都仅仅抓住了教育的某一方面的属性,将其无限地放大了,并没有真正把握教育的真实属性。
关键词 教育范式 逻辑嬗变 反思 当代 科学主义范式 能力本位 学术界 体验论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教育扶贫的实践逻辑嬗变研究
7
作者 李兴洲 《教育科学文摘》 2019年第4期32-33,共2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在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扶贫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扶教育之贫,即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在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扶贫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扶教育之贫,即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实施过程的匮乏和贫弱,为贫困人口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二是通过教育扶贫,即通过办好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优质和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使他们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自我发展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为推进贫困地区减贫脱贫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开发 教育扶贫 贫困地区人口 基础设施 经济社会发展 贫困代际传递 减贫 逻辑嬗变
下载PDF
马克思“人民性”思想的逻辑嬗变和当代价值 被引量:7
8
作者 朱建伟 徐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5-60,共6页
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语,"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进入历史情境、回顾经典文本,马克思"人民性"思想的内核大致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复归、从抽象到... 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语,"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进入历史情境、回顾经典文本,马克思"人民性"思想的内核大致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复归、从抽象到具体、到最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演变。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逻辑嬗变,对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人民性"思想的深刻内涵,领会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初心使命,准确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民性 逻辑嬗变
下载PDF
技术理性批判的逻辑嬗变及其困境:从卢卡奇、马尔库塞到哈贝马斯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祥乐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43-49,共7页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主导范式,技术理性批判从卢卡奇的物化批判到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再延伸至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重建的批判逻辑,呈现为一条纵向演进的逻辑轨迹,并在每一个逻辑"节点"及其嬗变中展露出内在...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主导范式,技术理性批判从卢卡奇的物化批判到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再延伸至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重建的批判逻辑,呈现为一条纵向演进的逻辑轨迹,并在每一个逻辑"节点"及其嬗变中展露出内在的困境。一方面,每一个逻辑"节点"都因为批判与改革的策略的抵牾而使批判自身陷入逻辑僵局;另一方面,批判的总体逻辑进展陷入技术实体主义的困境之中。勾勒和反思技术理性批判的逻辑理路不仅构成其纵深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而且对处于现代技术座架下我们审视和反思技术与人的关系,寻求技术解放之途具有重要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理性批判 逻辑嬗变 技术实体主义 卢卡奇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
下载PDF
马克思协调城乡发展理论的逻辑嬗变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辰 《理论研究》 2019年第1期11-16,共6页
马克思协调城乡发展理论实现了在中国的演进与发展.自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统筹兼顾协调城乡发展理论后.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战略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协调城乡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回顾马克... 马克思协调城乡发展理论实现了在中国的演进与发展.自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统筹兼顾协调城乡发展理论后.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战略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协调城乡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回顾马克思协调城乡发展理论在中国的逻辑推进.对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协调城乡发展理论 逻辑嬗变 当代价值
下载PDF
社会学制度主义视域下的大学书院嬗变逻辑与行动对策——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11
作者 张天保 刘志民 +1 位作者 胡燕 张松 《中国农业教育》 2024年第3期36-42,共7页
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书院是针对优秀本科生实施特色精英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荣誉学院,是大学书院制在行业特色性高校发展的一个缩影。文章运用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工具多维度解析金善宝书院嬗变的制度逻辑,提出金善宝书院的发展与国家主... 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书院是针对优秀本科生实施特色精英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荣誉学院,是大学书院制在行业特色性高校发展的一个缩影。文章运用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工具多维度解析金善宝书院嬗变的制度逻辑,提出金善宝书院的发展与国家主导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大政方针密不可分,也与其基于自身变革需要和资源特色禀赋,以遵循创新人才培养价值规范为前提的主动探索密切相连,其“书院”的嬗变逻辑也体现了对于文化认同逻辑的内在追求。金善宝书院如同其他创新人才培养组织一样,为适应时代和环境而自我变革,金善宝书院在适应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作为一个变革的组织须进一步实现社会经济功能的有效达成和落实全人教育目标,以及突出文化功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制度主义 金善宝书院 嬗变逻辑 行动对策
下载PDF
从二元对立到双向循环: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嬗变逻辑研究
12
作者 王乙竹 朱忆天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108,共3页
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先后经过了以乡支城、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出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循环的发展趋势。以马克思城乡发展设想和中国共产党城乡思想为基础,... 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先后经过了以乡支城、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出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循环的发展趋势。以马克思城乡发展设想和中国共产党城乡思想为基础,深刻理解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嬗变逻辑,进而以人民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践履双向循环城乡发展的思路,无疑对新时代建构城乡融合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关系 二元对立 双向循环 嬗变逻辑
下载PDF
通往现代财政之路:制度变迁逻辑与政策选择
13
作者 潘光曦 邓达 史晓琴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2-53,共12页
当代中国的财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在系统梳理当代中国财政制度变迁过程,总结分析不同阶段财政制度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各种类型的财政制度在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利用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范式,从行为主体、基... 当代中国的财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在系统梳理当代中国财政制度变迁过程,总结分析不同阶段财政制度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各种类型的财政制度在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利用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范式,从行为主体、基本动力、变迁模式和基本路径几个角度入手解读了当代中国财政制度的变迁机制。研究发现我国财政制度变迁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受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驱动,以强制性变迁模式为主,体现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兼备特征的渐进式变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不断深化财税领域改革,成绩斐然,同时也面临很多现实挑战。为了匹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需要进一步从法制建设、税制改革、支出管理、央地财政关系、预算管理、财政支撑能力等方面入手,将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向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嬗变逻辑 法治财政 现代财政制度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演进与逻辑嬗变 被引量:12
14
作者 阮成武 唐菡悄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10,共10页
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二重内涵为基点,从确定性与适应性、个体与社会的双重视角出发,以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对口度、毕业生就业规模匹配度、毕业生就业结构匹配度为具体指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演进可以发... 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二重内涵为基点,从确定性与适应性、个体与社会的双重视角出发,以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对口度、毕业生就业规模匹配度、毕业生就业结构匹配度为具体指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演进可以发现其经历了"高确定-低适应性"、"高确定-高适应性"、"低确定-低适应性"和"高适应-低确定性"四个具体阶段。两者关系经由计划调节下国家利益本位向市场调节下个体利益本位、国家利益驱动与市场选择失调、利益统筹下民生本位导向的逻辑嬗变,昭示了新时代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正在由国民经济建设的宏观层面结合拓展到就业作为最大民生的微观层面结合,并沿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道路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就业 确定性 适应性 关系演进 逻辑嬗变
原文传递
新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嬗变的历史逻辑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晓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3-48,共6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治理经历了1978年改革开放和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两个节点、三个阶段,呈现出四种国家治理模式——全能主义国家治理、发展型国家治理、和谐型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从"治理权"、"治理主客体&q...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治理经历了1978年改革开放和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两个节点、三个阶段,呈现出四种国家治理模式——全能主义国家治理、发展型国家治理、和谐型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从"治理权"、"治理主客体"变迁等视角可以看出新中国60多年的国家治理总体而言经历了从"统治"、"管理"到"治理"的演进轨迹。这一逻辑演进轨迹生动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历史实践,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治理模式 历史演进 逻辑嬗变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逻辑嬗变及其当代价值
16
作者 龚春芳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18,共3页
马克思实践概念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中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嬗变历程分为自我意识活动、主体对象性活动、感性的人的活动三个阶段,即在实践中改造与创新世界。在当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逻辑嬗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实践概念 逻辑嬗变 当代价值
原文传递
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发展的嬗变逻辑与实践启示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娜 陈鑫峰 钟永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8-150,共13页
【目的】研究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发展嬗变的历程、路径和动因,从中总结实践启示,为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参考。【方法】借助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将森林公园的发展纳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进行分析... 【目的】研究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发展嬗变的历程、路径和动因,从中总结实践启示,为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参考。【方法】借助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将森林公园的发展纳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进行分析,在国家与林业发展战略转型及森林公园价值转向的多重路径中划分森林公园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森林公园数量变化、建设资金来源结构、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等量化分析,总结归纳森林公园发展嬗变的内在逻辑。【结果】1)近40年中国森林公园经历了“林业多种经营项目(1982—1991年)—林业第三产业(1992—1997年)—多维度发展的林业绿色产业(1998—2010年)—自然保护地和社会公共事业(2011年至今)”的嬗变历程。2)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的嬗变路径可以归纳为:“旅游目的地—自然保护地”的属性变迁;“经济产业—社会公共事业”的功能演变;“逐利—逐绿—逐义”的价值转向;“封闭—开放—融合”的格局转化。【结论】1)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发展嬗变的主要动因可以归结为:追求社会公正的变革、实现生态可持续的愿景和“好生活”图景。2)中国森林公园依然面临政府主导地位缺失带来的管理复杂化、与国有林场“两位一体”管理体制的掣肘、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错位催生的多重矛盾、国有林场改革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带来的新变局、相关法律缺位带来的行业管理效力受限等问题。3)积极对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逐步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协调与国有林场“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推进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完善森林公园的法律体系,将是今后森林公园管理工作的方向和发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 历时发展 嬗变逻辑 实践启示
下载PDF
新发展阶段我国贫困治理逻辑嬗变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楠 张奇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37,116,共10页
2020年底,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着眼于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适应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 2020年底,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着眼于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适应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相应地,党和政府治贫的使命从摆脱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其逻辑亦需得到实质性变革,既有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的贫困治理逻辑应得到根本性嬗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贫困治理目标维度,由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嬗变为解决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并统筹城乡贫困治理;贫困治理主体维度,在党的领导下由政府主导嬗变为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与贫困人口、社会等多元主体共治;贫困治理方法维度,由开发式扶贫为主嬗变为开发式扶贫、预防性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 贫困治理 逻辑嬗变
原文传递
农村环境法律制度嬗变的逻辑审视与启示 被引量:11
19
作者 傅晶晶 赵云璐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42,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初步建成。然而将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现实涵摄于环境法律制度时,法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鸿沟依然巨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法治保障,其中农村环境法律制度亦是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初步建成。然而将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现实涵摄于环境法律制度时,法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鸿沟依然巨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法治保障,其中农村环境法律制度亦是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返本开新的视角,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降农村环境法律制度的演进路径和嬗变逻辑,探寻农村环境法律制度的积弊与突破,旨在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法治保障提供有益探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使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到农村居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环境保护 环境法律制度 嬗变逻辑
下载PDF
大历史观下我国体育体制的嬗变逻辑:核心议题与组织模式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亮 徐凤萍 任倩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3-49,共7页
基于整体、联系的大历史观,以标志性历史事件或重要时间节点为依据,从纵向上将我国体育体制的嬗变历程划分为源头、过渡、形成、定型、发展、调整、完善和趋向八个阶段。在总结分析不同时期管理特点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将我国体育体制归... 基于整体、联系的大历史观,以标志性历史事件或重要时间节点为依据,从纵向上将我国体育体制的嬗变历程划分为源头、过渡、形成、定型、发展、调整、完善和趋向八个阶段。在总结分析不同时期管理特点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将我国体育体制归纳为军事动员型、党政军融合型、职能衍射型、部门全能普化型、部门间有限分工型、契约法治型、非常规任务驱动型和生态系统治理型八种组织模式。结合体育发展目标,阐述了每个历史阶段体育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1)“国家建构”的历史使命;(2)“新体育”的任务目标;(3)“普及和经常化”的指导方针;(4)“举国体制”的制度安排;(5)“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导向;(6)“六化六转变”的改革目标;(7)“办好奥运会”的中心任务;(8)“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历史观 体育体制 体育发展 嬗变逻辑 核心议题 组织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