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逻辑学史的类型与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32,共5页
古希腊、中国、印度为逻辑学三大发源地已是学界共识,然而,不同文化的逻辑类型却为百年来永远争论的话题,因为将三大逻辑传统纳入现代意义下的逻辑学科确有名称困难和逻辑边界划定困难。我们借用"逻辑"这个概念,确立其为研究论证的理... 古希腊、中国、印度为逻辑学三大发源地已是学界共识,然而,不同文化的逻辑类型却为百年来永远争论的话题,因为将三大逻辑传统纳入现代意义下的逻辑学科确有名称困难和逻辑边界划定困难。我们借用"逻辑"这个概念,确立其为研究论证的理论,则论证的不同类型决定着这三种逻辑学传统的差异。由此,我们称三段论为亚氏逻辑类型,反映科学性特征;"正名-用名"为先秦逻辑类型,反映价值性特征;因明为古印度逻辑类型,反映信仰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逻辑 价值逻辑 信仰逻辑 逻辑学史
下载PDF
“当代中国逻辑学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2
作者 曾昭式 陈小青 《逻辑学研究》 2009年第3期110-113,共4页
2009年9月19日至20日,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贵州大学哲学系承办的“当代中国逻辑学史”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召开,来自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2009年9月19日至20日,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贵州大学哲学系承办的“当代中国逻辑学史”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召开,来自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等单位1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主题是研讨《当代中国逻辑学史》著作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逻辑学史 当代中国 研讨会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贵州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下载PDF
冯友兰运用逻辑学建构新理学的反思
3
作者 曾昭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13,共3页
冯友兰先生对逻辑学有着浓厚兴趣 ,他把逻辑学作为“手指头”,成就了“新理学”,体现出逻辑学的工具价值。中国近代学者正是借用逻辑学这一工具 ,建构起中国近代学术。针对当今社会忽视逻辑学现象 。
关键词 冯友兰 逻辑学 新理学 工具性 应用 哲学 逻辑学史 发展
下载PDF
对德奥弗拉斯特在逻辑史上的贡献的再认识
4
作者 孙培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5-128,共4页
 德奥弗拉斯特跳出亚里士多德直言三段论又为人类逻辑贡献了假言、选言三段论,其创造性学说一直被错误地视为命题逻辑。德奥弗拉斯特本意在于开拓新逻辑关系,挖掘新研究对象,并非在意变项为何形式。后人臆测其变项为命题,从而归为命题...  德奥弗拉斯特跳出亚里士多德直言三段论又为人类逻辑贡献了假言、选言三段论,其创造性学说一直被错误地视为命题逻辑。德奥弗拉斯特本意在于开拓新逻辑关系,挖掘新研究对象,并非在意变项为何形式。后人臆测其变项为命题,从而归为命题逻辑,这是以分析方法混淆了研究对象。斯多葛命题逻辑并未发展德奥弗拉斯特学说,直到现代数理逻辑都是走了另一条路。正确认识德奥弗拉斯特的贡献,才能明辨普通逻辑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奥弗拉斯特 逻辑关系 命题逻辑 数理逻辑 分析方法 变项 词项逻辑 西方逻辑学史
下载PDF
关于逻辑史上对悖论问题的解决 被引量:5
5
作者 侯丽白 郑文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40-44,共5页
关于逻辑史上对悖论问题的解决侯丽白郑文辉在日常语言的语义中,悖论一词的原始意义是指一种违反通常接受的见解的陈述,即由断其真而可断其假,且由断其假而可断其真的特殊推论。在逻辑中,悖论由两个相反的甚至矛盾的命题组成,这两... 关于逻辑史上对悖论问题的解决侯丽白郑文辉在日常语言的语义中,悖论一词的原始意义是指一种违反通常接受的见解的陈述,即由断其真而可断其假,且由断其假而可断其真的特殊推论。在逻辑中,悖论由两个相反的甚至矛盾的命题组成,这两个命题又是由一些表面合理的论据所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学史 悖论 命题 假设 逻辑悖论 类型论 "说慌者悖论"
下载PDF
国内应用逻辑学发展态势研究:19822016——兼论学科的未来发展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史天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6年第11期6-25,共20页
对国内应用逻辑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最新研究动态和未来发展策略进行综合性研究。梳理了国内应用逻辑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分为研究萌芽期、理论探索期、稳步发展期和总体深化期,对其特征和联系做了历史性动态考察;阐述了国内应用逻辑学的... 对国内应用逻辑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最新研究动态和未来发展策略进行综合性研究。梳理了国内应用逻辑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分为研究萌芽期、理论探索期、稳步发展期和总体深化期,对其特征和联系做了历史性动态考察;阐述了国内应用逻辑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其中包括"三个亮点"和"一种趋势",重点提出了"社会实效转向"的概念;探讨了国内应用逻辑学的未来发展策略,制定了"把握机遇、顺应形势""积极探索、勤于借鉴""敢于突破、重在创新"的基本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逻辑 逻辑应用 应用逻辑学史 社会实效转向 学科发展策略
下载PDF
中国古代逻辑学者的逻辑谬误论
7
作者 郑立群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537-539,共3页
文章简要地分析了中国古代逻辑学者对谬误产生的原因以及避免谬误的方法的论述 。
关键词 中国 古代逻辑学 谬误 逻辑学史 荀子 韩非 形名观 墨子 "悖" 《淮南子》 《吕氏春秋》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对逻辑的冲击 被引量:3
8
作者 程仲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38-42,共5页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对逻辑的冲击程仲棠我国逻辑学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奇怪的反差:它的学术水平日渐提高了,它的学术影响却日益衰落了。原因何在?人们往往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干扰或领导的不重视,但我以为还有更深远的原因,就是逻辑的...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对逻辑的冲击程仲棠我国逻辑学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奇怪的反差:它的学术水平日渐提高了,它的学术影响却日益衰落了。原因何在?人们往往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干扰或领导的不重视,但我以为还有更深远的原因,就是逻辑的学术地位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学史 海德格尔 解释学 哲学思潮 逻辑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从语言与逻辑关系看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 被引量:2
9
作者 曾昭式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9-21,共3页
不同的语言影响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有其独特性 ,从而使得以思维中的推理为研究对象的逻辑也要受到语言的影响。汉字的特征造就了汉民族思维样式 ,形成独特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有不同于西方逻辑的... 不同的语言影响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有其独特性 ,从而使得以思维中的推理为研究对象的逻辑也要受到语言的影响。汉字的特征造就了汉民族思维样式 ,形成独特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有不同于西方逻辑的特点 ,即注重形象说明 ,忽视抽象概括 ;逻辑理论的明晰度不强 ;以推类为主体 ;重问题研究 ,轻形式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中国 古代逻辑 语言 具象思维 推类 逻辑学史 逻辑理论
下载PDF
现代逻辑诞生前后的逻辑与哲学
10
作者 朱建平 《甘肃理论学刊》 CSSCI 2013年第3期68-72,0,共5页
现代逻辑诞生前后(1873-1931)的逻辑哲学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对后世逻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以布尔、弗雷格和胡塞尔等为代表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围绕着逻辑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展开的争论尤为重要。这些争论不仅构... 现代逻辑诞生前后(1873-1931)的逻辑哲学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对后世逻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以布尔、弗雷格和胡塞尔等为代表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围绕着逻辑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展开的争论尤为重要。这些争论不仅构成了当代逻辑哲学的直观背景,而且某些论题仍然在当代逻辑哲学的讨论中得以延续。同时,作为一种历史的考察,它也有助于我们纠正某些当代因缺乏历史的分析而形成的偏见。也许更重要的是逻辑哲学也需要像分析哲学已经做的那样,通过对自身学派的历史考察来丰富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逻辑 逻辑学史 逻辑哲学 弗雷格 胡塞尔
下载PDF
明故知类 有所止而正——中国古代逻辑中关于“说”的谬误
11
作者 郑立群 《襄樊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12-15,共4页
西方传统逻辑讲谬误 ,主要指形式谬误 ;中国古代逻辑讲谬误 ,主要指实质谬误。中国古代逻辑中关于“说”的谬误 ,主要指非必然性推理的错误。由于在推理的过程中不知类、不明故或不知止 ,就会产生各种实质性谬误。古代逻辑学者不仅分析... 西方传统逻辑讲谬误 ,主要指形式谬误 ;中国古代逻辑讲谬误 ,主要指实质谬误。中国古代逻辑中关于“说”的谬误 ,主要指非必然性推理的错误。由于在推理的过程中不知类、不明故或不知止 ,就会产生各种实质性谬误。古代逻辑学者不仅分析了产生谬误的原因 ,而且分析了不同的谬误形式 ,这些探索和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思辩能力 ,防止逻辑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逻辑 推理 谬误 逻辑学史
下载PDF
邵雍象数逻辑初探
12
作者 马全智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年第4期30-34,共5页
关键词 逻辑学史 宋代 邵雍 象数逻辑 先天象数学 数理逻辑
全文增补中
哲学和数学影响下的逻辑学转向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飞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4-50,共7页
现代逻辑学兴起于英国和德国,其核心特征是具有了数学和符号的形式,人们一般忽视了数学与哲学的联系。梳理英、德两国在逻辑学转向时期的文献,两国学者对于逻辑学变革的初衷并不相同,以布尔代数为特色的符号逻辑看似属于数学领域,实则... 现代逻辑学兴起于英国和德国,其核心特征是具有了数学和符号的形式,人们一般忽视了数学与哲学的联系。梳理英、德两国在逻辑学转向时期的文献,两国学者对于逻辑学变革的初衷并不相同,以布尔代数为特色的符号逻辑看似属于数学领域,实则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符号逻辑的发展体现了哲学和数学双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学转向 符号逻辑 数学 逻辑学史
原文传递
试论荀子制名的原则方法及其意义
14
作者 谢小琼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73-77,90,共6页
荀子的概念论,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普通逻辑思想,而且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逻辑上具有崇高和地位和影响。本文主要对荀子“制名之枢要”作论述。要制定正确的名(概念),不仅需要弄明白为什么要有名,人是依赖什么来认识事物... 荀子的概念论,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普通逻辑思想,而且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逻辑上具有崇高和地位和影响。本文主要对荀子“制名之枢要”作论述。要制定正确的名(概念),不仅需要弄明白为什么要有名,人是依赖什么来认识事物的差异而同异之名,还要进一步掌握制定名的原则与方法,从逻辑意义上来说,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名 同异原则 约定俗成 辩证法 荀子 概念论 逻辑学史 "军" "兼" "共" "别"
全文增补中
跨世纪大酒店跨世纪书画艺术馆馆藏作品展示(之三)
15
《中国-东盟博览》 2007年第6期90-96,共7页
欧阳中石,山东泰安人。初入辅仁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专治中国逻辑学史。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
关键词 作品展示 书画艺术馆 馆藏 酒店 全国政协委员 逻辑学史 博士生导师
下载PDF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Literary Family
16
作者 梅新林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年第2期111-130,共20页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the literary family is also a process of logical construction. By focus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sorting through the historical e...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the literary family is also a process of logical construction. By focus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sorting through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both of literature and of distinguished families, we can describ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literary family in Chinese dynastic history, that is, the succession and the orderly progress of its three forms over three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saw the emergence of"literary families of classical scholars," and their evolutionary successors, "literary families with hereditary power." In the second period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is latter group coexisted and to some extent merged with "literary families of scholar-officials" in a composite form. The third period of So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nessed the continu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stream form of "literary families of scholar-officials."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groups, there existed a multiplicity of other forms. To construct an academic paradigm of the history of the literary family, we need to integrate four levels of research into an organic unity: research on individual literary families, research on families in specific periods and in specific regions, and research on the literary family across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literary family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logical 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