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URP及HoLEP对合并膀胱逼尿肌活动过度的BPH手术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沈俊文 杜传军 +1 位作者 白福鼎 王荣江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20-724,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及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 LEP)对合并膀胱逼尿肌活动过度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手术效果。方法:入组患者均为BPH合并膀胱逼尿肌活动过度,51例采用TURP,58例采用Ho LEP,评估两组患者在术... 目的:比较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及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 LEP)对合并膀胱逼尿肌活动过度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手术效果。方法:入组患者均为BPH合并膀胱逼尿肌活动过度,51例采用TURP,58例采用Ho LEP,评估两组患者在术后恢复期及术后3、6个月的排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PSA水平、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 L)评分无显著差异,但是膀胱有效容量TURP组[(315±59)ml]优于Ho LEP组[(287±76)ml](P<0.05)。术后评估两组患者储尿期症状均改善明显,TURP组IPSS评分中,储尿期评分从术前的(12.6±4.9)分降低到术后3个月的(7.5±3.9)分和术后6个月的(6.1±4.2)分;Ho LEP组储尿期评分从术前的(13.7±5.7)分降低到术后3个月的(7.9±4.2)分和术后6个月的(7.0±5.1)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Ho LEP组术后留置导尿管天数[(2.7±0.8)d vs(5.1±1.2)d]、术后膀胱挛缩天数[(4.1±1.9)d vs(5.8±2.4)d]、术后住院天数[(4.4±1.8)d vs(5.9±2.5)d]、术后3个月患者最大尿流率的改善情况[Ho LEP组术前为(7.9±3.7)ml/s,术后3个月为(16.8±4.3)ml/s;TURP组术前为(8.6±3.2)ml/s,术后3个月为(14.6±4.3)ml/s]均优于TU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URP和Ho LEP均能改善膀胱功能和膀胱逼尿肌活动过度,在术后恢复期内,Ho LEP手术较有优势,但是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手术改善排尿情况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逼尿肌活动过度 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
下载PDF
逼尿肌活动过度伴收缩功能受损对膀胱排空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武治津 张鹏 +2 位作者 高居忠 吴克让 邢念增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58-760,共3页
目的探讨逼尿肌活动过度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对膀胱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压力流率测定分别对99例DHIC和176例单纯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的患者(对照组)进行评估,对相应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HIC组患者的剩余尿量、最大尿流率(Qmax)... 目的探讨逼尿肌活动过度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对膀胱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压力流率测定分别对99例DHIC和176例单纯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的患者(对照组)进行评估,对相应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HIC组患者的剩余尿量、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PdetQmax)、膀胱顺应性、膀胱容量(V)分别为(106.40±149.55)ml、(5.91±3.24)ml/s、(44.52±17.78)cmH2O、(26.34±48.16)ml/cmH2O和(228.28±93.36)ml,对照组分别为(228.88±241.71)ml、(4.13±3.10)ml/s、(34.42±20.82)cmH2O、(66.96±97.53)ml/cmH2O和(328.30±123.19)m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膀胱出口梗阻的DHIC(44例)与有梗阻的单纯逼尿肌收缩力减弱患者(52例)相比,剩余尿量、膀胱顺应性和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黄酮哌酯或舍尼亭出现尿潴留者16例。有上尿路扩张者11例,其中DHIC者8例。结论DHIC的膀胱排空能力高于单纯逼尿肌收缩力减弱者。应谨慎应用抑制逼尿肌收缩的药物。DHIC患者膀胱顺应性较低,应警惕可能发生上尿路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尿肌活动过度 收缩功能 膀胱排空 黄酮哌酯 尿路疾病 膀胱容量
原文传递
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逼尿肌过度活动尿动力学判定 被引量:11
3
作者 马光 徐辉 +3 位作者 马红亮 韩冰 刘英 王志勇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721-724,共4页
目的探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的逼尿肌过度活动(DO)尿动力学的判定价值。方法选择女性OAB患者8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因肾结石住院,膀胱功能正常,无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的成年女性8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常规尿动力学... 目的探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的逼尿肌过度活动(DO)尿动力学的判定价值。方法选择女性OAB患者8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因肾结石住院,膀胱功能正常,无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的成年女性8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常规尿动力学与膀胱尿道同步测压检查,判定DO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最大尿流率(MFR)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RUV)、初始尿意容量(FDV)、强烈排尿感容量(SDV)、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MCC)与膀胱顺应性(B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最大尿道压(MUP)与最大尿道压合压(MUCP)分别为(53.22±12.98)和(68.29±11.59)cm H2O,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92±14.29)和(77.29±11.82)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DO发生率分别为38.2%和5.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DO发生率与MUP、MUCP、MFR呈现明显负相关性(P<0.05),与RUV、FDV、SDV、MCC与BC呈现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尿动力学常规检查与膀胱尿道同步测压对女性OAB的诊治有指导意义,可反映患者的DO状况,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过度活动 尿过度活动 尿动力学 膀胱尿道同步测压
下载PDF
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冯小军 周云 +2 位作者 吴建贤 魏新春 高晓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6期628-63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疗效的影响,比较电针和普通针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疗效区别,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疗效的影响,比较电针和普通针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疗效区别,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4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岁。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6.83岁。对照组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4.63岁。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训练及普通针刺八髎穴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膀胱训练及电针八髎穴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排尿频率、尿失禁次数、平均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生活质量(QOL)的变化,并评价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排尿日记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排尿频率、平均尿量、尿失禁次数分别为(5.89±1.07)次、(357.58±84.71) mL、(3.20±1.46)次;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排尿频率、平均尿量、尿失禁次数分别为(7.98±2.53)次、(288.83±84.75) mL、(5.24±2.54)次;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排尿频率、尿失禁次数少于对照组,平均尿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尿动力学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339.79±87.92) mL、(103.63±42.69) mL。治疗后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分别为(277.29±64.25) mL、(136.79±49.1) mL。治疗后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膀胱容量增加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QOL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QOL为(6.63±3.8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QOL为(11.29±6.36)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QO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疗法对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能够显著改善其排尿频率、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膀胱功能,提高患者QOL,整体效果要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尿过度活动 电针 尿日记 尿动力学
下载PDF
米拉贝隆联合赛洛多辛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丛惠伶 廖利民 +7 位作者 付光 查丽华 杨宇琦 王艺铮 李兴 吴娟 高轶 靖华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3-478,共6页
目的观察米拉贝隆联合赛洛多辛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9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DHIC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口服赛洛多辛,试验组口服米拉贝隆和赛洛多辛,共... 目的观察米拉贝隆联合赛洛多辛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9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DHIC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口服赛洛多辛,试验组口服米拉贝隆和赛洛多辛,共4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排尿日记、残余尿量、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生活质量评分及安全性。结果最终对照组18例,试验组19例完成随访。治疗后,对照组每日夜尿次数、残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每24小时排尿次数、每日夜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每日尿急评分、OABS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每24小时排尿次数下降值、每次排尿量下降值、每日尿急评分下降值、OABS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包括心悸、心率增快、排尿困难、血压升高、胃部不适、体位性低血压、逆行性射精等,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米拉贝隆联合赛洛多辛治疗DHIC患者疗效优于单用赛洛多辛,且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拉贝隆 赛洛多辛 尿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 药物联用 尿康复
下载PDF
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对排尿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吴娟 廖利民 +2 位作者 付光 梁文立 刘丽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1期1083-1084,共2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对排尿的影响。方法对6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DHIC组和非DHIC组尿动力学的相关资料。结果DHIC组患者残余尿量明显大于非DHIC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时...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对排尿的影响。方法对6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DHIC组和非DHIC组尿动力学的相关资料。结果DHIC组患者残余尿量明显大于非DHIC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明显小于非DHIC组(均P<0.01)。结论DHIC加重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排尿障碍,尿动力学检查能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BPH) 尿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 尿动力学
下载PDF
索利那新联合盐酸坦索罗辛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晖 蒋重和 +9 位作者 汤平 欧汝彪 曾健文 邓向荣 周理林 黄马平 李青青 刘秋玲 黄杰滨 谢克基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701-704,共4页
目的探讨M3受体阻滞剂索利那新联合α1受体阻滞剂盐酸坦索罗辛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2011年12月至2014年8月,将172例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目的探讨M3受体阻滞剂索利那新联合α1受体阻滞剂盐酸坦索罗辛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2011年12月至2014年8月,将172例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口服索利那新片5mg/d和盐酸坦索罗辛胶囊0.2mg/d,对照组口服琥珀酸索利那新片5mg/d和安慰剂,记录治疗前,服药后3月的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表(I-QoL)、每次排尿量(导尿+自然排尿)、储尿期膀胱逼尿肌最大压力、膀胱顺应性、膀胱安全容量,并记录相关不良事件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2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80例,对照组82例。服药12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I-QoL、每次排尿量、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膀胱安全容量分别为(68.21±12.67,62.15±15.63)、(380.56±47.89,359.84±59.42)mL、(35.56±18.94,42.32±22.18)cmH2O、(7.38±3.84,5.84±4.12)mL/cmH2O、(225.65±54.61,207.32±48.56)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 1)。两组间I-QoL、每次排尿量、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膀胱安全容量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2,0.02,0.04,0.02,0.03)。结论索利那新联合盐酸坦索罗辛服用较单一索利那新更能保护NDO患者上尿路功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副作用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利那新 盐酸坦索罗辛 神经原性尿过度活动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伴有尿动力学判定的逼尿肌过度活动对于BPH的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宁 李子政 +3 位作者 史鹏丽 薛东炜 刘屹立 王平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140-1142,共3页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征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伴有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urgeincontinence,UI);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征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伴有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urgeincontinence,UI);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尿过度活动 超声 尿厚度 尿动力学
下载PDF
托特罗定联合清洁间歇导尿和夜间留置导尿治疗儿童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疗效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艳 文建国 +3 位作者 张瑞莉 花朝阳 何翔飞 冯锦锦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7-740,共4页
目的:评估托特罗定联合清洁间歇导尿(CIC)和夜间留置导尿(CDN)治疗儿童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DO)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9±2.5)岁NDO患儿44例,按单盲、随机法分为观察组24例(托特罗定联合CIC和CDN治疗)和对照组20例(安慰剂联合... 目的:评估托特罗定联合清洁间歇导尿(CIC)和夜间留置导尿(CDN)治疗儿童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DO)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9±2.5)岁NDO患儿44例,按单盲、随机法分为观察组24例(托特罗定联合CIC和CDN治疗)和对照组20例(安慰剂联合CIC和CDN治疗),疗程4周。服药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行尿动力学检查和记录3 d排尿日记。结果:共41例患儿完成4周治疗。观察组治疗后首次逼尿肌收缩时容量、膀胱安全容量、膀胱顺应性及每次导尿量较治疗前增大,24 h尿失禁次数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后膀胱安全容量、膀胱顺应性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首次逼尿肌收缩时容量、膀胱安全容量、膀胱顺应性、每次导尿量及24 h尿失禁次数的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特罗定联合CIC和CDN治疗儿童NDO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患儿尿失禁次数,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神经源性尿过度活动 托特罗定 尿 尿动力学检查
下载PDF
尿动力学判定的逼尿肌过度活动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宁 薛东炜 +1 位作者 刘屹立 王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34-636,共3页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判定的逼尿肌过度活动(DO)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91例女性OAB患者,均行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自由尿流率检查和压力流率测定(PFS)。以PFS过程中出现DO为标准,将患者分为DO组和单纯OAB组...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判定的逼尿肌过度活动(DO)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91例女性OAB患者,均行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自由尿流率检查和压力流率测定(PFS)。以PFS过程中出现DO为标准,将患者分为DO组和单纯OAB组。比较2组的年龄、OABSS和尿动力学参数。结果 DO组的年龄[(49.7±18.4)岁]与单纯OAB组[(48.5±17.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初始尿意容量及膀胱测压容量明显低于单纯OAB组(P<0.01),分别为[(67.4±36.8)vs(91.8±41.2)]mL及[(108.1±45.3)vs(254.2±97.1)]mL,同时OABSS(10.9±4.1)、夜间排尿次数评分(2.1±0.8)、尿急评分(3.9±0.9)及急迫性尿失禁评分(3.5±1.6)明显高于单纯OAB组的8.2±5.3、1.3±0.6、3.1±0.7及2.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O的出现,会导致OAB症状的加重,主要表现为夜尿、急迫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增加,以及尿急症状的加重,但仍需要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过度活动 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 膀胱过度活动 尿动力学
下载PDF
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卢根生 宋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28-1130,共3页
关键词 尿过度活动 尿兴奋性 RHO激酶 膀胱尿路上皮 C类传入纤维
下载PDF
曲司氯胺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症 被引量:4
12
作者 莫其聪 廖利民 李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8期750-752,共3页
曲司氯铵作为一种抗胆碱药物,有着良好的水溶性和周围的非选择性抗胆碱能活性,可以减弱膀胱逼尿肌收缩,降低其紧张度,显著增加膀胱容量,提高膀胱顺应性。多中心研究表明,该药的效能与奥西布宁相当,而优于托特罗定。曲司氯铵有与其他抗... 曲司氯铵作为一种抗胆碱药物,有着良好的水溶性和周围的非选择性抗胆碱能活性,可以减弱膀胱逼尿肌收缩,降低其紧张度,显著增加膀胱容量,提高膀胱顺应性。多中心研究表明,该药的效能与奥西布宁相当,而优于托特罗定。曲司氯铵有与其他抗胆碱药物同样的不良反应,但由于其结构特点,无中枢系统毒性,在神经泌尿康复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过度活动 尿失禁 脊髓损伤 最大膀胱容量 曲司氯铵 综述
下载PDF
舍尼亭联合α受体阻滞剂治疗BPH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甘伟 张少峰 +3 位作者 贾洪涛 谢胜 罗茂华 李云飞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8-350,共3页
目的:评价舍尼亭联合α受体阻滞剂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联合应用舍尼亭(4 mg,1次/d)及可多华(4 mg,1次/d);B组单独使用可多华,治... 目的:评价舍尼亭联合α受体阻滞剂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联合应用舍尼亭(4 mg,1次/d)及可多华(4 mg,1次/d);B组单独使用可多华,治疗时间为12周,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平均24 h排尿次数、IPSS及QOL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及尿潴留次数。结果:治疗后A组平均24 h排尿次数、IPSS及QOL评分改善较B组明显[(3.9±1.25vs2.6±1.37)、(4.4±1.27vs2.2±0.91)、(1.8±1.04)vs(0.5±0.26),P均<0.05];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变化两组没有明显差异,两组病例均未发生尿潴留。结论:舍尼亭联合α受体阻滞剂能有效缓解良性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的排尿困难及尿频、尿急等症状,联合用药后未发现舍尼亭对患者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的影响,不增加急性尿潴留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尼亭 Α受体阻滞剂 良性前列腺增生 尿过度活动
下载PDF
索利那新对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国庆 廖利民 +1 位作者 吴娟 田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11-1113,共3页
目的评价索利那新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50例,口服索利那新5 mg/d,记录服药前,服药后2周、12周的排尿日记以及患者感知膀胱症状量表评分(PPBC-S),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 目的评价索利那新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50例,口服索利那新5 mg/d,记录服药前,服药后2周、12周的排尿日记以及患者感知膀胱症状量表评分(PPBC-S),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12周后每次导尿量由服药前的(224.2±15.7)ml增加到(302.6±23.3)ml和(301.3±21.1)ml(P<0.05);每天漏尿量由服药前的(753.9±121.7)ml减少到(444.1±87.1)ml和(449.1±89.2)ml(P<0.05);PPBC-S评分由服药前的(5.12±0.072)降低到(4.36±0.073)和(4.36±0.068)(P<0.05)。有3例(6%)患者出现口干,无患者诉眼干、视物模糊。结论索利那新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安全有效,可以增加每次导尿的导尿量,减少漏尿量,且副作用小,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尿过度活动 索利那新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逼尿肌过度活动大鼠电针后不同时间点的尿动力与离体逼尿肌条收缩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安冬 冯戟玮 +3 位作者 刘建党 李雯 谢旭彬 陈跃来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7期68-73,共6页
目的 通过观察逼尿肌过度活动(DO)大鼠电针后不同时间点的尿动力变化与离体逼尿肌条收缩性改变,为临床针刺治疗的动态时效性研究提供基础研究的依据。方法 16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各40只,每组... 目的 通过观察逼尿肌过度活动(DO)大鼠电针后不同时间点的尿动力变化与离体逼尿肌条收缩性改变,为临床针刺治疗的动态时效性研究提供基础研究的依据。方法 16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各40只,每组进一步随机分为4个亚组(对应不同时间点:干预后2 h、24 h、48 h和72 h),每个亚组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制备DO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次髎和会阳穴,药物组予甲磺酸伊马替尼灌胃,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大鼠均予以捆绑固定20 min,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大鼠予以和药物组大鼠同等体质量计量的饮用水灌胃处理,均每日1次,连续3 d。采用尿动力检测技术分析各时间点上大鼠的膀胱有效容量、储尿时间和排尿压力变化;利用离体逼尿肌牵拉实验观察各组膀胱离体逼尿肌条收缩性变化。结果 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大鼠共124只。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膀胱有效容量和储尿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 h、24 h、48 h、72 h各时间点,电针组与药物组的大鼠膀胱有效容量和储尿时间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0.05),但电针组与药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4 h,电针组大鼠膀胱有效容量和储尿时间高于其余3个时间点(P>0.05)。模型组大鼠离体逼尿肌收缩幅度低于对照组,而收缩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在24 h时间点逼尿肌收缩幅度显著上升(P<0.05),升高趋势一直持续到干预后72 h,而药物组逼尿肌收缩幅度无升高的趋势;电针组与药物组均可降低DO模型大鼠膀胱逼尿肌肌条收缩频率,且在24 h时间点效果最为显著(P<0.05)。结论 电针可有效提高DO大鼠膀胱有效容量和储尿时间,增加离体逼尿肌收缩幅度,稳定逼尿肌收缩频率,其效应至少持续至针刺后72 h,且电针干预后24 h效应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膀胱过度活动 尿过度活动 尿动力 大鼠模型
下载PDF
大鼠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与内脏高敏感的关系
16
作者 刘铭 张念昭 +2 位作者 马林 徐祗顺 陈军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46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DO)与内脏高敏感(VH)的关系。方法将36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VH组和对照组,各18只。WH组采用腹腔注射卵清白蛋白方法建立VH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2周后行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检测是否... 目的探讨大鼠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DO)与内脏高敏感(VH)的关系。方法将36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VH组和对照组,各18只。WH组采用腹腔注射卵清白蛋白方法建立VH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2周后行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检测是否造模成功。对两组大鼠行尿流动力学检测明确是否有DO发生。结果 VH组12只(67%)大鼠出现DO,对照组未见DO。VH组大鼠DO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VH合并DO大鼠、对照组大鼠膀胱容量分别为(0.621±0.185)、(0.265±0.052)mL,排尿反射压分别为(50.4±7.0)、(43.6±5.5)cmH2O,膀胱重量分别为(0.181±0.034)、(0.112±0.021)g。与对照组相比,VH合并DO大鼠膀胱容量、排尿反射压和膀胱重量均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 VH参与了DO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过度活动 内脏高敏感 膀胱 大鼠
下载PDF
电针调节骶3神经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及尿失禁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燕颜 刘德清 +1 位作者 杨幸华 肖喜辉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6年第27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及尿失禁采用电针调节骶3神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动及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及尿失禁采用电针调节骶3神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动及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及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患者每周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量、24 h排尿次数、每日夜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电针调节骶3神经治疗脊髓损伤,有效的改善了患者尿失禁的症状,减少了患者尿失禁的次数、排尿急迫次数及急迫程度,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针治疗 逼尿肌活动过度 尿失禁
下载PDF
逼尿肌过度活动症患者及男性健康成人控尿状态下大脑激活区的SPECT显像
18
作者 尹雅芙 李雪娜 +4 位作者 秀毛範至 沖崎貴琢 佐滕顺一 油野民雄 李亚明 《同位素》 CAS 2009年第1期28-33,共6页
利用神经学统计图像分析软件NEUROSTAT分析健康志愿者和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的SPECT图像,探讨膀胱贮尿的大脑控制区及其控制机理。15例健康志愿者(Ⅰ组)和25例下尿道尿储存功能障碍患者接受了SPECT扫描。25例中19例患者为逼尿肌过度活动... 利用神经学统计图像分析软件NEUROSTAT分析健康志愿者和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的SPECT图像,探讨膀胱贮尿的大脑控制区及其控制机理。15例健康志愿者(Ⅰ组)和25例下尿道尿储存功能障碍患者接受了SPECT扫描。25例中19例患者为逼尿肌过度活动症(Ⅱ组),6例患者逼尿肌功能正常(Ⅲ组)。所有受检者均在排空膀胱的静息状态和控尿状态接受SPECT扫描。控尿状态的图像用第二次扫描后的图像减去第一次的图像获得。用NEUROSTAT对比分析3组受检者在静息状态下的脑血流(rCBF)情况及各组受检者控尿状态与静息状态rCBF的差异,进行多重对照校正。静息状态下Ⅱ组与Ⅲ组相比脑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控尿状态与静息状态相比,两侧额下回和右侧颞中回rCBF明显增高,其中右侧额下回在Z-值和病灶范围方面均最为明显(多重对照校正P<0.05,Ⅰ组对应Z-值>4.476,Ⅲ组对应Z-值>4.414)。Ⅱ组控尿状态与静息状态相比,仅左侧颞中回和额中回rCBF明显增高(多重对照校正P<0.05,Ⅱ组对应Z-值>4.35)。3组结果中,没有任何病灶脑血流降低达统计学标准。本研究结果表明两侧额下回和右侧颞中回与膀胱贮尿功能的大脑控制有关,特别是右侧额下回在膀胱贮尿的大脑控制中起重要作用,抑制控尿期逼尿肌的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贮尿功能 尿过度活动 SPECT
下载PDF
电针对逼尿肌过度活动大鼠膀胱ICCs相关HCN亚型及钙离子震荡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张安冬 冯戟玮 +3 位作者 刘建党 李雯 谢旭彬 陈跃来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535-542,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大鼠膀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s,HCN)相... 目的观察电针对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大鼠膀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s,HCN)相关亚型表达水平及细胞内钙离子震荡特性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制备DO模型,电针组在模型基础上给予电针次髎和会阳,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3 d;药物组予甲磺酸伊马替尼灌胃,每日1次,连续3 d。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大鼠同电针组予以对照捆绑固定20 min,对照、模型和电针组同药物组予以同等体质量计量的饮用水灌胃处理,均每日1次,连续3 d。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HCN1-44种亚型的表达,运用钙离子成像技术检测电针对ICCs内钙离子震荡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ICCs相关HCN1和HCN2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HCN1和HCN2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低(P<0.05);4组HCN3、HCN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ICCs内钙离子震荡幅度、频率和宽度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膀胱ICCs内钙离子震荡频率和幅度均下降(P<0.05),而钙离子震荡宽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DO大鼠膀胱ICCs起搏通道相关HCN1和HCN2的表达,及降低ICCs内钙离子震荡的幅度和频率,达到调控DO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尿过度活动 CAJAL间质细胞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 大鼠
下载PDF
盆底肌训练对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效果 被引量:6
20
作者 栗亮 廖利民 +3 位作者 吴娟 靖华芳 高轶 王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试验组(n=9)。两组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4 mg/d,共12周,试验组行盆底肌训练。治疗前后行尿动...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试验组(n=9)。两组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4 mg/d,共12周,试验组行盆底肌训练。治疗前后行尿动力检查,采用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量表、膀胱状况感知评分量表的差异,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尿动力指标和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3.674,|Z|>2.646,P<0.05)。试验组最大膀胱容量、逼尿肌首次收缩压力容积、逼尿肌漏尿点压力、逼尿肌最大收缩压力和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t|>2.194,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盆底肌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尿过度活动 盆底训练 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