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因明三支作法与亚氏三段论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李延铸
-
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33-38,共6页
-
文摘
因明,古印度关于推理的学说,唐代初年传入我国。由于因明从产生到成熟都完全植根于东方文化土壤之中,与产生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互不为谋,因此,将此二者作一番对比,既可以看到人类逻辑思想的共性,也可以看到东方文化在表现这种共性的方式方法上尚有许多独到之处。由于笔者学力与精力有限,仅将本文的比较限定在因明三支作法与亚氏三段论的范围内。
-
关键词
三支作法
三段论式
逻辑思想
喻依
异品遍无性
遍是宗法性
陈那
商羯罗主
窥基
曲全
-
分类号
B81
[哲学宗教—逻辑学]
-
-
题名因明三支论式与三辩论辩析
被引量:2
- 2
-
-
作者
王漠
-
出处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21,88,共4页
-
文摘
逻辑有三大源流,古希腊的逻辑、中国先秦的名辩之学和古印度的因明学。三者都与认识论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本质上是同一范畴的科学,即是有关推理、论证方法、思维方法的学说。其中以古印度的因明为最早,它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经历了古、新两个发展阶段。公元五世纪,陈那撰写了《因明正理门论》等因明论著,划时代地把古因明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成为新因明。新因明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即是改古因明的五支论式为三支论式。三支论式是新因明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三支论武。
-
关键词
因明学
因明正理门论
喻依
公元前六世纪
陈那
遍是宗法性
异品遍无性
三支作法
因同品
认识论问题
-
分类号
G52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试论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和陈那三支论式
- 3
-
-
作者
王丽娟
-
机构
昆明师专中文系
-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31-37,共7页
-
文摘
本文首先对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和陈那三支论式作了简要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两种论式的异同。亚氏三段论是形式化的,就其性质来说是演绎的。陈那三支论武是用自然语言来表述,在演绎之外兼有归纳的性质。这就是两者的本质区别之所在。而这种区别是由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不同所造成,并形成了在排列顺序上的不同。两种论式的规则是相异的,但在保证推理的正确性,防止逻辑谬误这一点上又是完全相同的。
-
关键词
论式
陈那
因明学
异品遍无性
逻辑变项
逻辑谬误
似因
喻依
遍是宗法性
逻辑思想
-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中国逻辑思想史稿(连载之四)
- 4
-
-
作者
周文英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55-65,共11页
-
文摘
因明是发源于印度的一种逻辑学。在隋唐时期,因明的输入是中国逻辑史上的一件重大事情。因此,对于因明以及它的输入中国,我们有必要加以叙述和评论。要叙述这个问题,一定要以整个印度的历史特别是印度古代史为背景。印度的古代也和一般的古代社会一样,经历了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专门记载印度最古社会的历史文献是没有的,能反映出印度上古社会情况的文献是《梨俱吠陀》。这部书,实际上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包括一千零二十八首赞颂诗的诗歌集,其中多数是赞颂各种天神,如火神、雨神、太阳神、风暴神等等。印度古代的人们不仅赞颂天神,而且还祭祀天神。这种赞颂和祭祀,起初,还只不过是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力的一种愚昧无知和天真的迷信。
-
关键词
因明学
陈那
正理派
异品遍无性
中国逻辑史
圣教量
梨俱吠陀
正理经
声论派
遍是宗法性
-
分类号
B81
[哲学宗教—逻辑学]
-
-
题名玄奘所译“因三相”是否契合陈那原意探究
被引量:2
- 5
-
-
作者
许春梅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出处
《法音》
2021年第12期55-58,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现代逻辑视角下陈那因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VJX130。
-
文摘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陈那"因三相"的表述,自唐以来的教界、学界都习惯用玄奘译版,即"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和"异品遍无性"等三相。事实上,这是玄奘对《因明入正理论》中"因三相"的翻译。或许是由于该论的作者是陈那的弟子商羯罗主,且该论又是对陈那著作《因明正理门论》的引介、概述,所以玄奘的这个译版就自然而然地被直接用做陈那"因三相"的经典表述。
-
关键词
因明正理门论
因明入正理论
因三相
遍是宗法性
异品遍无性
玄奘
商羯罗主
问题的提出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