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道之德:历史境遇中的实践智慧境界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建森 徐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6-151,共6页
旨在弥合规范和行为裂痕的实践智慧,是施展于实践各层阶上的权变"施宜"能力状态。它彰显人的存在和历史情境的特殊意义,是一个包含着德性取向和知性慎思的双重评价和践履过程。实践智慧思想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智慧在本质... 旨在弥合规范和行为裂痕的实践智慧,是施展于实践各层阶上的权变"施宜"能力状态。它彰显人的存在和历史情境的特殊意义,是一个包含着德性取向和知性慎思的双重评价和践履过程。实践智慧思想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智慧在本质上就是对已有规范的扬弃。"德"是对于"道"的一种否定,"非"道之德是"有德"的政治和道德实践的较高境界。历史境遇中的具体实践,只有紧贴并把握现实的各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粗糙地面",才能在切实和远见中达到实践智慧的优雅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智慧 历史境遇 道之德 境界
下载PDF
“仁之德”与“道之德”:先秦两种德性思想之比较
2
作者 曹卫玲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9-112,共4页
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道德性思想先河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仁之德"和"道之德"为其特色的孔、老德性观,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在彼此融摄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 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道德性思想先河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仁之德"和"道之德"为其特色的孔、老德性观,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在彼此融摄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新形势下,认真解读两种德性观的内涵,在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探索它们在核心概念、主体价值取向和德性养成路径上的差异性,传承和弘扬以"社会伦理"见长的孔子德性观和以"自然伦理"见长的老子德性观,无论对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乃至两种文明的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之德 老子 道之德 性观 比较
下载PDF
老子思想中“人之德”对“道之德”的模仿
3
作者 刘捷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第9期31-33,共3页
老子思想中"德"的概念有两种:以"道"为主体的"德"和以"人"为主体的"德"。"道"作为万物之源,其通过物质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德"。"人"是万物之一,&q... 老子思想中"德"的概念有两种:以"道"为主体的"德"和以"人"为主体的"德"。"道"作为万物之源,其通过物质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德"。"人"是万物之一,"人之德"必然对"道之德"有着相应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一种模仿。这种模仿具体表现在"人之德"对"道之德"的"无为"方法、心态上的模仿,以及对"道之德"的"若水"的模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思想 道之德 “人之德 模仿
下载PDF
老子“道之德”思想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庙祥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2-26,共5页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哲学 道之德 道之
下载PDF
老子道德观管窥 被引量:5
5
作者 杨俊彩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69-372,共4页
老子是把道与德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用于阐发宇宙的本质 ,并讲述它们之间辩证关系的第一人 ,他从宇宙的本质的哲学高度论及道与德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说明了德非道、德不离道、德是道之功、物之性和道之反的思想 。
关键词 道之德 道之 道之 老子
下载PDF
顺天应人,以人合天(上)——夏商周礼玉制度及祭天、威仪、装饰玉器总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17年第8期27-53,共27页
该文为作者所创伏羲学第二部分《玉器之道》系列论文之十(上)。首先根据文献证据,梳理夏商周祭天玉器的发展变迁;然后根据考古证据,论证夏商周祭天玉器、威仪玉器、装饰玉器全面承袭上古玉器,具有精确的天文历法对位和宗教神话内涵;最... 该文为作者所创伏羲学第二部分《玉器之道》系列论文之十(上)。首先根据文献证据,梳理夏商周祭天玉器的发展变迁;然后根据考古证据,论证夏商周祭天玉器、威仪玉器、装饰玉器全面承袭上古玉器,具有精确的天文历法对位和宗教神话内涵;最后论证西周按照盖天说的"天圆地方"以琮礼地,"玉器之德"违背"玉器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虞夏巡狩五玉 商代方明六玉 西周祭天六玉 西周“以琮礼地”与盖天说“天圆地方” 西周“玉器之德”违背华夏“玉器之
下载PDF
顺天应人,以人合天(下)——夏商周礼玉制度及祭天、威仪、装饰玉器总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17年第9期18-51,共34页
该文为作者所创伏羲学第二部分《玉器之道》系列论文之十(下)。首先根据文献证据,梳理夏商周祭天玉器的发展变迁;然后根据考古证据,论证夏商周祭天玉器、威仪玉器、装饰玉器全面承袭上古玉器,具有精确的天文历法对位和宗教神话内涵;最... 该文为作者所创伏羲学第二部分《玉器之道》系列论文之十(下)。首先根据文献证据,梳理夏商周祭天玉器的发展变迁;然后根据考古证据,论证夏商周祭天玉器、威仪玉器、装饰玉器全面承袭上古玉器,具有精确的天文历法对位和宗教神话内涵;最后论证西周按照盖天说的"天圆地方"以琮礼地,"玉器之德"违背"玉器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虞夏巡狩五玉 商代方明六玉 西周祭天六玉 西周“以琮礼地”与盖天说“天圆地方” 西周“玉器之德”违背华夏“玉器之
下载PDF
Ethical Tradition and Modernity:The Problem of Ethical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China
8
作者 万俊人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3年第2期184-198,共15页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metamorphosis of China's mor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over the last hundred years 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modernity and the moral and cul...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metamorphosis of China's mor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over the last hundred years 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modernity and the mor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latent in this metamorphosis,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hina. We deduce and demonstrate the following basic conclusion: modem China's attempt at resolving the dichotomy of 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 of moral cultural traditions shows that the country's post-tradition ethical culture faces the dilemma of whether to hold on to tradition or abandon it. However, the final result may be that modem China is still "within tradition" rather than "outside tradition."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new socialist morality has risen dramatically to prominence out of intellectual debates in the last century and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moral culture of modem China. However, this does not represent something that is purely alien or "outside tradition," but rather a new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ral tradition and Chinese modernity; it is still part of the chain of transmitted variants in China's long, profound and continuous moral cultural tra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al culture modernity post-tradition within tradition outside tradi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