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苏轼儒道禅思想的整合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靖懿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86-89,共4页
苏轼在人格追求、生命实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表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交融互通的特点。在一定的现实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心"是儒道禅与苏轼思想相融通的契合点,而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qu... 苏轼在人格追求、生命实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表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交融互通的特点。在一定的现实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心"是儒道禅与苏轼思想相融通的契合点,而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有为而作"与"不能不为"几对范畴的表现上,苏轼明显呈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的融通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融通 超越
下载PDF
儒道禅与董其昌绘画美学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志伟 刘高存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7-49,共3页
董其昌的美学思想深受儒、道、禅思想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于他的"南北宗论"中,也体现于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及画论对三家思想的融汇中。
关键词 董其昌 南北宗论
下载PDF
试论韦应物的吏隐心态与儒道禅思想之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蔚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34-37,共4页
在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中 ,韦应物的吏隐心态最为复杂 ,儒道禅的合力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成为对世俗人生的向心力 ,道禅的超脱态度则成为离心力。在这三种思想的支配下 ,韦应物成功地走上了身心... 在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中 ,韦应物的吏隐心态最为复杂 ,儒道禅的合力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成为对世俗人生的向心力 ,道禅的超脱态度则成为离心力。在这三种思想的支配下 ,韦应物成功地走上了身心相离的吏隐之途 ,将困扰中国古代士人的吏与隐的矛盾完美地统一起来。韦应物这种二元的人格心态影响到他的创作。使其诗歌风貌也具有二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应物 吏隐心态 思想 诗歌风貌 诗人 仁政思想
下载PDF
中和、天和与心和——儒道禅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塑造
4
作者 吴庆玲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和,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最具特色的审美特征,散发着独特的东方魅力。这种特质,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浸染和历代匠人的传承。其中,文化的力量是关键,而儒道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而是核心的力量。一方面三家各有所秉,但另一方面都讲求一... 和,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最具特色的审美特征,散发着独特的东方魅力。这种特质,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浸染和历代匠人的传承。其中,文化的力量是关键,而儒道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而是核心的力量。一方面三家各有所秉,但另一方面都讲求一个"和"字,因此,在三家思想的交融塑造下,中国传统建筑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和"之美——儒之中和、道之天和及禅之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天和 心和 传统建筑
下载PDF
儒、道、禅审美观素描 被引量:1
5
作者 高长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48-54,共7页
本文对儒、道、禅的审美观作了一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认为儒、道、禅三家不同的人格理想便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或审美观的三种不同境界。中国古典美学所谓的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简淡之美,并非凭空产生,都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 本文对儒、道、禅的审美观作了一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认为儒、道、禅三家不同的人格理想便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或审美观的三种不同境界。中国古典美学所谓的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简淡之美,并非凭空产生,都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积淀,即儒、道、禅的培育与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观 古代艺术 古典美学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简淡之美 文化心理 积淀
下载PDF
论儒道禅思想对文人画品评的影响
6
作者 沈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2期66-68,共3页
文人画始于唐代,至宋代苏轼提出"士夫画"而发展,到明朝董其昌提出文人画而盛行,绘画的收藏、品评也在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文人画"的发展可谓是创作理论与当时画家的艺术实践相互影响或促动,在绘画创作的实践中... 文人画始于唐代,至宋代苏轼提出"士夫画"而发展,到明朝董其昌提出文人画而盛行,绘画的收藏、品评也在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文人画"的发展可谓是创作理论与当时画家的艺术实践相互影响或促动,在绘画创作的实践中文人画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绘画观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品评理论体系。儒道禅思想对文人画品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的整个过程中,而且具体反映在画家对造形、笔墨、构图等方面的独特追求上。文人画以抒发性灵、彰显个性为旨归,不求形似、重神甚于重形,以逸笔抒写逸气,重在写意、力求表达意境。文人画家认为笔墨具有不依附于表现对象的独立的形式美,并能表达人的主观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笔墨语言。文人画在色彩表现上重主观性,重水墨轻彩色,色彩表现追求意尽不求颜色似。文人画的画面构图崇尚简洁和留白,并打破时空的限制,依据主观感受经营画面,又注重画外功夫的修炼,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从风格的整体倾向性而言,文人画呈现出淡、雅、拙和荒寒的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画 品评
下载PDF
遇见众生 看见真实 行随万物——试论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美学对东方电影的影响
7
作者 郭哲启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第22期97-97,共1页
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作为东方世界电影中的两个代表,以其充满符号化独立鲜活的意蕴和内涵受到世界影坛广泛的特别关注。这是两个被深深烙上民族符号印记的国家。在传统的东方文化熏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充分体现着东方影像美学的叙事... 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作为东方世界电影中的两个代表,以其充满符号化独立鲜活的意蕴和内涵受到世界影坛广泛的特别关注。这是两个被深深烙上民族符号印记的国家。在传统的东方文化熏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充分体现着东方影像美学的叙事特征,但却有着各自也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各个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的美学中的常用手法"留白""象征隐喻""诗意意境"对这两个民族电影的影响尤为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东方电影 隐喻 留白
下载PDF
南唐国道术与唐宋之交的道教衍变
8
作者 何剑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2-76,共5页
南唐道教在内容上主张内道外丹,这是道教外丹术向内丹术发展过渡的重要理论;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浓重的巫觋色彩,则前承李唐,后接赵宋,可以看作是后来宋朝极端迷信的前奏。
关键词 南唐 演变 外法 巫觋色彩 道儒禅合流
下载PDF
比德·畅神·见性——儒、道、禅山水审美思想比较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林桦 郭线庐 《求索》 CSSCI 2013年第7期119-121,共3页
儒家的"比德"说,是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看自然现象,是自然的人化;道家的"畅神"说,是通过人与自然合一即人的自然化而达到"悟道"即精神无限自由的境界;禅宗的"见性"说,认为山水是佛性的映照... 儒家的"比德"说,是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看自然现象,是自然的人化;道家的"畅神"说,是通过人与自然合一即人的自然化而达到"悟道"即精神无限自由的境界;禅宗的"见性"说,认为山水是佛性的映照,观照山水即体味"佛性"亦即是禅悟的过程。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思想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德 畅神 见性 山水审美
原文传递
观物论及其审美运思的结构探析
10
作者 陈祥喜 苏保华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4-71,共8页
观物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易传》“观物取象说”是其元初及核心命题。从“观物”这一诗学的审美运思角度来看,“物我之辩”是主体观物视角所产生的不同审美观照心境,其观物过程主要体现为“观物取象,因象生意,因意构境”的审... 观物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易传》“观物取象说”是其元初及核心命题。从“观物”这一诗学的审美运思角度来看,“物我之辩”是主体观物视角所产生的不同审美观照心境,其观物过程主要体现为“观物取象,因象生意,因意构境”的审美运思过程。后世儒道禅话语的介入使得“观物说”发展为观物取象(客体现象)、观虚守静(主体心境)和观心照寂(本体真理)三个不同层次。另外,“感物说”存在不同内涵,却与观物论联系密切,观物和感物看似两个不同的诗学范畴,实则也是不同审美运思的结果。当用观物论“物我”视角和互观方式切入,会发现二者的异同和互含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物论 古典诗学 审美运思 感物
下载PDF
中和、天和与心和——儒道禅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塑造
11
作者 吴庆玲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3-65,共3页
和,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最具特色的审美特征,散发着独特的东方魅力。这种特质,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浸染和历代匠人的传承。其中,文化的力量是关键,而儒道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而是核心的力量。一方面三家各有所秉,但另一方面... 和,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最具特色的审美特征,散发着独特的东方魅力。这种特质,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浸染和历代匠人的传承。其中,文化的力量是关键,而儒道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而是核心的力量。一方面三家各有所秉,但另一方面都讲求一个“和”字,因此,在三家思想的交融塑造下,中国传统建筑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和”之关——儒之中和、道之天和及禅之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天和 心和 传统建筑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我见 被引量:12
12
作者 彭吉象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22,共9页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由孔孟儒家美学、老庄道家美学和六祖慧能禅宗美学共同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唐代三位杰出诗人杜甫、李白和王维就分别代表了这三家美学,并且在各自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关键词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美学
下载PDF
中国古代艺术情感本性观念发微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衍发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06-109,共4页
中国古代艺术本性观念,往往是从情感的表现和艺术对情感的作用出发进行观察和探讨的,因而,艺术的情感本性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本性观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本质特征。中国古代艺术史上这种以情感为核心的艺术本性观念,主要表现为儒道禅对艺术... 中国古代艺术本性观念,往往是从情感的表现和艺术对情感的作用出发进行观察和探讨的,因而,艺术的情感本性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本性观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本质特征。中国古代艺术史上这种以情感为核心的艺术本性观念,主要表现为儒道禅对艺术与情感二者关系的体认上。儒道禅皆把艺术的本性与情感相联,强调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的功用和使命在于表现情感。儒道禅对中国古代艺术情感本性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同样,中国艺术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本性 情感表现 古代艺术史
下载PDF
探析书法中的古典文化
14
作者 陈思 《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36-36,共1页
书法文化产生在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大地上,从实用中剥离自成艺术。以最柔软的工具、用线的构成、抽象的审美、空灵的线条,创造出饱含宇宙万象的艺术。
关键词 中国书法 生命哲学 线的艺术 道儒禅
下载PDF
从宋徽宗的书法美学角度谈中华美育在当下的弘扬与发展
15
作者 张月 张毅 《艺术大观》 2019年第4期44-45,共2页
中国古代,人格道德作为中华美育的最高标准一直倍受推崇,以致当时的艺术家很难摆脱以人品论书品(画品)的局限,不能肆意追求单纯的艺术。但有一人独出机杼,即作为皇帝的宋徽宗,皇权至上的年代使其能够凭借自己的身份毫无顾及地挥洒真性情... 中国古代,人格道德作为中华美育的最高标准一直倍受推崇,以致当时的艺术家很难摆脱以人品论书品(画品)的局限,不能肆意追求单纯的艺术。但有一人独出机杼,即作为皇帝的宋徽宗,皇权至上的年代使其能够凭借自己的身份毫无顾及地挥洒真性情,创造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瘦金体。锋芒毕露的书体与当时的尚意书风迥然不同,充满着独特的道家意味——天高海阔任驰骋。这一思想与几百年后中华当代美育的大趋势不谋而合,即对于个体价值的关注,崇尚自由平等、积极进取的文化艺术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徽宗 美育 瘦金体 锋芒毕露
下载PDF
浅析东方美学意境影响下的现代艺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舒凡 李正 《艺术科技》 2019年第2期173-173,共1页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将艺术的美作为指引,用生活的美去调和艺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东方美学思想,其本质则是"形散而意不散","形散"说的是受我们东方文化思想的分流影响而各有特色,是"异"的部分;"意不...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将艺术的美作为指引,用生活的美去调和艺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东方美学思想,其本质则是"形散而意不散","形散"说的是受我们东方文化思想的分流影响而各有特色,是"异"的部分;"意不散"则是"同"的部分,在丰富的东方思想影响下我们当今美学发展的大趋势,大美无言是东方美学的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美学 意境 残缺美
下载PDF
探讨传统写意花鸟画的构图特点与文化渊源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玲萍 《神州》 2016年第9期43-46,共4页
传统写意花鸟画作为中国花鸟画的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文人画,它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绘画技法,构图作为其最重要的绘画技法,关系到创作成败.本文将以相关艺术理论为基础,对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构图特点与其文化渊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写意 花鸟画 构图
下载PDF
“和”的理想国度
18
作者 陈美斯 《神州》 2019年第6期19-19,共1页
说到“和”,我们不难联想到“和气生财”,“政通人和,百废俱新”,“家和万事兴”等诸多词藻,于个人,于家,于国而言都是有利的。仅仅一个“和”字,化解了多少矛盾,承载了多少生命的气息,挽回了多少在悬崖边徘徊的力量,从根本上说,它是一... 说到“和”,我们不难联想到“和气生财”,“政通人和,百废俱新”,“家和万事兴”等诸多词藻,于个人,于家,于国而言都是有利的。仅仅一个“和”字,化解了多少矛盾,承载了多少生命的气息,挽回了多少在悬崖边徘徊的力量,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生命的和谐,天地的和谐,宇宙万物的通融,中庸中提到“中和”,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凡物参和交感则生,不和分散则死。”“温和冲粹之气,乃天地生物之心。”“和实生物”,“和”便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生生不息,世代相携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 中和
下载PDF
林风眠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19
作者 王晓明 《美术向导》 2011年第4期46-48,共3页
林风眠先生以审美的态度走过了他曲折、传奇的百年人生。从孩童时的无为之真,到青年时代的为之善,再到经过丰富的人生阅历后用画笔真诚描绘内心感受的无为而为之美,林先生用艺术的人生演绎出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人生的艺... 林风眠先生以审美的态度走过了他曲折、传奇的百年人生。从孩童时的无为之真,到青年时代的为之善,再到经过丰富的人生阅历后用画笔真诚描绘内心感受的无为而为之美,林先生用艺术的人生演绎出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人生的艺术,儒家、道家和禅宗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艺术和人生中实现了合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之真 为之善 无为而为之美 美学思想合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