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中心主义的张扬与消解——《古船》与《白鹿原》比较谈 被引量:1
1
作者 索晓海 《经济研究导刊》 2008年第16期181-182,236,共3页
《古船》与《白鹿原》两部长篇小说都有着对传统文化观念的批判,然而,《古船》在理想主义光晕里走向了对道德中心主义传统的皈依,《白鹿原》却在依恋传统中实现了对道德中心主义的消解。
关键词 《古船》 《白鹿原》 道德中心主义 文化传统批判
下载PDF
制度领域中的道德中心主义问题分析
2
作者 檀传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7-60,共4页
制度中的道德中心主义,本质上是以道德作为制度安排及其合理性的唯一依据和制度操作中的主要权衡因素。这种思想原则和实践方式重道德轻制度,不利于道德建设和制度创新。其认识根源是对道德在制度中的作用不加分析、盲目乐观,没有看到... 制度中的道德中心主义,本质上是以道德作为制度安排及其合理性的唯一依据和制度操作中的主要权衡因素。这种思想原则和实践方式重道德轻制度,不利于道德建设和制度创新。其认识根源是对道德在制度中的作用不加分析、盲目乐观,没有看到道德对制度的作用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中心主义 局限性 制度创新
下载PDF
道德中心主义与政治进步 被引量:8
3
作者 易杰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3-68,共6页
道德中心主义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用道德代替政治,使政治道德化;在看待道德与法律对于治理国家的意义上,夸大伦理道德的作用,贬斥法律特别是刑罚的意义。道德中心主义还主张“人治”。现代社会政治最基本的特征是高度民主和严... 道德中心主义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用道德代替政治,使政治道德化;在看待道德与法律对于治理国家的意义上,夸大伦理道德的作用,贬斥法律特别是刑罚的意义。道德中心主义还主张“人治”。现代社会政治最基本的特征是高度民主和严格的法治。长期以来,道德中心主义始终是阻碍中国社会向这两个方面前进的主要绊脚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中心主义 德治 法治 人治
下载PDF
“道德中心主义”之我见——兼与易杰雄教授商榷
4
作者 钱广荣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5-7,共3页
“道德中心主义”是一个涵义不确切的概念。在道德的社会调控意义上,历史中国是“以礼治国”——“政治”、“德治”、“刑治”并举的国家,并不存在“道德中心主义”或“以德治国”的问题。封建统治者将道德“抬到吓人的地位,搞道德中... “道德中心主义”是一个涵义不确切的概念。在道德的社会调控意义上,历史中国是“以礼治国”——“政治”、“德治”、“刑治”并举的国家,并不存在“道德中心主义”或“以德治国”的问题。封建统治者将道德“抬到吓人的地位,搞道德中心主义”,虽然只是一种历史假象,却养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生活的传统;这种传统与“道德中心主义”不可相提并论。儒家的“仁政”主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今人对此应当持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商榷 易杰雄 道德中心主义 社会调控
下载PDF
道德中心主义文化范式辨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别祖云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0-92,共3页
道德中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其生成直接源于古代的宗法性社会结构。它既培育了一批批抱着道德至上信念,确乎闪耀出道德人格光辉的德性楷模,同时又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以马克思主义... 道德中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其生成直接源于古代的宗法性社会结构。它既培育了一批批抱着道德至上信念,确乎闪耀出道德人格光辉的德性楷模,同时又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剖析道德中心主义文化,走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道德中心主义文化范式的藩篱,努力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中心主义 生成 得失 创新
原文传递
复合视角·女性镜像·道德偏向——论抗美援朝文学中的“朝鲜叙事” 被引量:3
6
作者 惠雁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0-117,共8页
在抗美援朝文学中,朝鲜叙事常常作为一种"次叙事"的形式充当志愿军英雄主义叙事与国际主义叙事的阐释客体,但同样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这种叙事具体体现为复合性的叙事视角,以女性为主体的叙事镜像,以及叙事伦理上的道德偏向... 在抗美援朝文学中,朝鲜叙事常常作为一种"次叙事"的形式充当志愿军英雄主义叙事与国际主义叙事的阐释客体,但同样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这种叙事具体体现为复合性的叙事视角,以女性为主体的叙事镜像,以及叙事伦理上的道德偏向主义倾向等。其中,"朝鲜"这个语词在政治、文化、地理、审美等意义方面的多重性决定了叙事视角的复合性特征;朝鲜"老妇、青妇、女孩"的女性形象系列分明对应着志愿军心中"母亲、妻子(或姊妹)、女儿"的生活记忆与亲缘期待;道德偏向的精神实质是道德秩序的等级性、主体道德实施的优越性与道德确立标准的私人性。对抗美援朝文学中"朝鲜叙事"的重新清理,不仅具有"回归历史现场"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学史建设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美援朝文学 朝鲜叙事 视角 镜像 道德中心主义 道德偏向
下载PDF
论行政道德在行政体系中的准确定位
7
作者 余慧元 梅德高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行政道德 行政体系 道德中心主义 行政主体 行政人员 行政道德失范 行政系统 价值取向 行政工作 道德行为
下载PDF
孔孟崇德思想与现代干部道德教育
8
作者 曾美海 《理论与当代》 2015年第8期38-39,共2页
崇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文性、道德性的“德行”主义文化。尤其是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特质是道德中心主义的,道德本位或道德至上。基于这样的文化环境,历代统治集团在人才培养和选拔时都将“... 崇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文性、道德性的“德行”主义文化。尤其是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特质是道德中心主义的,道德本位或道德至上。基于这样的文化环境,历代统治集团在人才培养和选拔时都将“德”作为一条重要的取舍标准,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路径方面,更是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这对现代干部道德教育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干部 现代 崇德 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中心主义 孔孟 个人道德修养
下载PDF
略论传统意识形态对政治民主化的掣肘
9
作者 伍柳氏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6-79,共4页
以道德中心主义为根基—以封建专制主义为主体—以民本主义为补充而构成的传统意识形态这一稳固的有机体,是中国趋向民主政治的最深层文化障碍。
关键词 道德中心主义 封建专制主义 传统民本主义 中国政治民主化 政治文化
下载PDF
儒家人性论三种形态与儒学的当代开展
10
作者 李承贵 章林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1年第5期1-3,F0002,共4页
正统儒家有着强烈的“道德中心主义”特质,其将道德视为人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以及人之为人的根本。而正统儒家道德哲学的构建又多以人性论为基础,形成了关于性之善恶、先天后天、理气、性情、未发已发等层面的思考和论述。在这种情境下... 正统儒家有着强烈的“道德中心主义”特质,其将道德视为人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以及人之为人的根本。而正统儒家道德哲学的构建又多以人性论为基础,形成了关于性之善恶、先天后天、理气、性情、未发已发等层面的思考和论述。在这种情境下,人们会自然地将人性论同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理论等同起来,完全在道德哲学的视域内去研究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人性和道德之间看似天然的联姻是未经反思的,因而也是值得怀疑的。道德是否为人之为人的根本,以及道德实践在何种程度上造就人自身,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如果超出单纯的道德视域,便会发现正统儒家所构造出来的儒家道统其实只不过是儒家思想中的一脉,除此之外,尚有其他几系,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坚守和发扬了儒家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诉求,但又同正统儒家表现出不一样的思想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中心主义 人性论思想 儒家思想 道德理论 未发已发 人之为人 儒家道统 道德行为
下载PDF
“民情论”视野下的中国政治民主障碍 被引量:3
11
作者 苏雪萍 《理论研究》 2005年第2期56-58,共3页
从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分析美国民主制度得以成功的三个原因当中的“民情”角度出发,尝试分析中国政治民主的民情,并从道德中心主义的政治传统、政治冷漠社会心理和自治传统缺乏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阻碍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种... 从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分析美国民主制度得以成功的三个原因当中的“民情”角度出发,尝试分析中国政治民主的民情,并从道德中心主义的政治传统、政治冷漠社会心理和自治传统缺乏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阻碍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种种“民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民主 民情 道德中心主义 民主制度 托克维尔 十九世纪 政治传统 民主发展 中国政治 社会心理 政治冷漠 思想家 阐述
下载PDF
阻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文化心理因素探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戴回天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46-50,共5页
在制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文化心理因素的负面影响是首要障碍。这些文化心理因素包括 :道德中心主义、封建专制主义、民本主义、官僚主义。
关键词 官僚主义 当代 中国 民主建设 文化心理 民主政治 政治冷谈主义 发展 道德中心主义 封建专制主义 民本主义
下载PDF
李觏与儒家经济人性论的形成 被引量:2
13
作者 章林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12期95-101,共7页
早期李觏以礼匡济天下,形成"性三品"和"善恶混"相结合的人性论,主张圣人制礼作乐对中人进行教化。李觏后期从儒家道德中心主义的传统中跳脱出来,将人视为具有物质需求的现实之人,"欲—能"成为人性的中心... 早期李觏以礼匡济天下,形成"性三品"和"善恶混"相结合的人性论,主张圣人制礼作乐对中人进行教化。李觏后期从儒家道德中心主义的传统中跳脱出来,将人视为具有物质需求的现实之人,"欲—能"成为人性的中心,主张通过"足民之用"与"节民以礼"两种途径,对人之欲、情进行节文,最终实现人性之善。李觏最终以欲善推至性善,消除了早期人性论中的混乱和不彻底之处,形成了完整的人性论思想。由于重视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行为,将人视为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经济人",李觏的人性论思想同程朱理学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李觏认为,人们行动的基本原则乃是"趋利避害",而非"克己复礼";人们行动主要是为了欲求之满足,而非成就道德之圣境。李觏将思想之重心放到现实物质生活领域,围绕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思考如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形成了与"道德人"不同的"经济人"的人性理论。通过对李觏人性论的发展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儒家经济层面人性论的形成及其具体表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觏 经济人性论 道德中心主义 物质资料生产 儒家
下载PDF
传统“义利观”评析
14
作者 康天意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40-45,共6页
关键词 重义轻利 义利观 物质利益 伦理道德 功利主义 统治者 道德中心主义 董仲舒 精神文明建设 农业经济
下载PDF
道德资本论的争歧及其启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勤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99,共2页
"道德"是不是一种"资本",学者们对此各执一端;尽管人们对道德是否是一种资本持不同意见,但人们对当前我国的道德现状的担忧及对重新框定道德的冲动却是一致的,这表明了学者们的学术敏感性与强烈的责任意识。论争之... "道德"是不是一种"资本",学者们对此各执一端;尽管人们对道德是否是一种资本持不同意见,但人们对当前我国的道德现状的担忧及对重新框定道德的冲动却是一致的,这表明了学者们的学术敏感性与强烈的责任意识。论争之于我们的启示是伦理研究在关注生活实践的同时,也应关注理论的元研究,并尽量避免道德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资本 元伦理学 道德中心主义
原文传递
福泽谕吉的“实学”思想
16
作者 高增杰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81-98,共18页
福泽谕吉的“实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高增杰19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开始实行资本主义近代化,在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都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面对国际上西方列强势力东进,争取民族独立成为全国上下共同... 福泽谕吉的“实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高增杰19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开始实行资本主义近代化,在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都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面对国际上西方列强势力东进,争取民族独立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心的目标。另一方面,国内的社会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泽谕吉 “实学” 文明开化 经济活动 德川幕府 实学思想 资本主义近代化 儒学 《劝学篇》 道德中心主义
原文传递
论坛荟萃 被引量:1
17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4-46,共3页
丰子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其中所出现的波折大多与理性的失范有关。它表现为经济行为的失控,政治与权力的失范,文化发展的扭曲等多种非理性的现象。这些... 丰子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其中所出现的波折大多与理性的失范有关。它表现为经济行为的失控,政治与权力的失范,文化发展的扭曲等多种非理性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并非是由于理性自身的过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中心主义 企业系统 混沌理论 生态学 现代主义 生态危机 系统思维 理性行为 资本主义 理性主义
原文传递
泛性善论及其反思——读李存山关于传统“性善论”研究札记
18
作者 郭美华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2年第4期76-85,175,共11页
传统对性善的理解,大多陷于纯粹观念思辨的窠臼,遮蔽了性善之本质在于存在活动自身之展开的真意。李存山将泛道德主义称为泛性善论,认为需对其概念的使用进行区分:一种是严格的、哲学意义上的使用,即程、朱所提出的道德之性理泛在于世... 传统对性善的理解,大多陷于纯粹观念思辨的窠臼,遮蔽了性善之本质在于存在活动自身之展开的真意。李存山将泛道德主义称为泛性善论,认为需对其概念的使用进行区分:一种是严格的、哲学意义上的使用,即程、朱所提出的道德之性理泛在于世界万物,这种“泛道德论”也可称为“泛性善论”;另一种是宽泛的、文化学意义上的使用,即指道德的因素泛化到文化的其他领域,限制了其他因素的发展,这种意义上的“泛道德论”应称为“道德中心主义”。在李存山看来,从孟子的道德中心主义或性善论,发展而至于宋明儒学的本体—宇宙论或泛性善论,是传统性善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其间蕴含着值得分析与反思的诸多内涵:宋明新儒学的理论形式是解释普遍宇宙的一切形态及其规律的世界观,而其思想旨归仍是要高扬自孔孟以来的仁义道德,这就决定了新儒学的世界观是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存山 宋明新儒学 泛性善论 道德中心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