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客观性”、“理想类型”与“伪道德中立”——评罗卫东的“重返韦伯” 被引量:7
1
作者 冯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92,共9页
本文依据作者本人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解,针对学术界出现的一些以韦伯的“价值中立”为名,要求在社会科学中消除“道德专制”、强调经验科学的“纯粹技术性”等观点和立场进行分析和批判。作者认为,韦伯不但没有为经济学等经验科... 本文依据作者本人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解,针对学术界出现的一些以韦伯的“价值中立”为名,要求在社会科学中消除“道德专制”、强调经验科学的“纯粹技术性”等观点和立场进行分析和批判。作者认为,韦伯不但没有为经济学等经验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提供任何理论依据,相反,他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始终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目标上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依赖于文化价值而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文章通过对韦伯的“理想类型”概念的理解,着重分析了经济学自然主义倾向中实际隐蔽着的“伪道德中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 价值判断 理想类型 “伪道德中立
下载PDF
自由主义的道德处境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枫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1-66,共6页
自由主义为坚持个人主义而削弱了人们的共同体归属感;为坚持权利优先立场而淡化了人们对美德的追求;为坚持国家的道德中立性而抑制国家在道德中的教化作用。一味坚持前一方面的价值有可能导致道德平庸、甚至道德滑落的社会状况,这不是... 自由主义为坚持个人主义而削弱了人们的共同体归属感;为坚持权利优先立场而淡化了人们对美德的追求;为坚持国家的道德中立性而抑制国家在道德中的教化作用。一味坚持前一方面的价值有可能导致道德平庸、甚至道德滑落的社会状况,这不是自由主义的初衷。自由主义面临道德两难困境。面对保守主义和共同体主义者的批评,美国的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自由主义与道德的关系,许多人呼吁重视传统价值和美德教育。但是,自由主义并没有摆脱道德两难困境。自由主义的内核是防止对个人权利的侵犯,若是抬高以致优先考虑善道德,就有可能侵犯个人权利,走向道德强加以致思想专制。这是一个无解的处境,不可能克服。所能做的是保持一个必要的张力,防止固执于一端,在自由的对话讨论中解决此一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自治 权利优先 道德中立 美德
下载PDF
多元价值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地位与使命 被引量:2
3
作者 吕丽艳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44,共5页
多元价值社会的各种价值体系对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众说纷纭,这就有必要重新给道德教育一个合适的定位。透过价值现象学的分析,人的内部实际存在一个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内的三类价值又是按一定的序列排列的。道德教育作为维护心灵价... 多元价值社会的各种价值体系对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众说纷纭,这就有必要重新给道德教育一个合适的定位。透过价值现象学的分析,人的内部实际存在一个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内的三类价值又是按一定的序列排列的。道德教育作为维护心灵价值的一种手段,就是为了捍卫人的价值系统中合理的价值序列,既要防止真善美本身的价值被侵害,又要引导人的心灵追求真善美的本质。它的实际使命是培养人有一颗健全的心灵,调整人的价值序列,捍卫真善美的价值领空(但不提供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从这一视角来看,道德教育不是一种价值教育,而是一种心灵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多元价值 道德中立 价值序列 心灵教育
下载PDF
论灰色道德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宁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627-630,共4页
"灰色道德"是一种不求善不避恶,抛弃善恶两极,而走中间道路的道德中立观,它把妥协作为价值标准,容易导致人们同情邪恶,反抗美德,因失去道德标准、原则和目标而变得麻木,进而导致一个非理性社会的产生。崇尚选择灰色道德的人,... "灰色道德"是一种不求善不避恶,抛弃善恶两极,而走中间道路的道德中立观,它把妥协作为价值标准,容易导致人们同情邪恶,反抗美德,因失去道德标准、原则和目标而变得麻木,进而导致一个非理性社会的产生。崇尚选择灰色道德的人,不是不能够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而是不愿意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种逃避心理,即追求道德责任的逃避,怕被烙上道德"黑"的污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道德 道德中立 道德选择 道德评判
下载PDF
现代技术道德化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毅 宋开之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14,共6页
现代技术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道德问题,且现代技术本身也已经成为一个道德问题。技术"价值中立"观点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技术与道德的两分状态,因此有技术"道德中立"的观点。通过考察技术的本质可知,技术并非完全是... 现代技术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道德问题,且现代技术本身也已经成为一个道德问题。技术"价值中立"观点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技术与道德的两分状态,因此有技术"道德中立"的观点。通过考察技术的本质可知,技术并非完全是一种单纯的手段和工具,技术负载了价值,具有自身的意向结构,正是技术的意向结构决定了技术非"道德中立"。技术应该也必须是一个道德主体,技术道德应该包含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技术 道德中立 意向结构 道德
下载PDF
道德冲突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自我意识行为
6
作者 朱继军 顾江洪 +2 位作者 张亚琨 李曼毅 李振岗 《中国市场》 2018年第22期96-96,98,共2页
一般而言,我们谈论的道德冲突是指行为主体面临两难选择,它本应该同时满足两种义务或规范的要求,但行为主体无法做到这一点,它只能满足其中一种义务或规范从而势必违背了另一种义务或规范的心理状态。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 一般而言,我们谈论的道德冲突是指行为主体面临两难选择,它本应该同时满足两种义务或规范的要求,但行为主体无法做到这一点,它只能满足其中一种义务或规范从而势必违背了另一种义务或规范的心理状态。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受到道德冲突压制,有时候在做出符合组织道德要求的行为时不可避免地要损害员工的利益。文章主要讨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如何采取道德中立化的自我意识行为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冲突 自我意识 道德中立
下载PDF
哈特与德沃金法理学中的维特根斯坦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延祥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119,共8页
在意义与真理的问题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是批判指涉主义与逻辑完美主义的。在法理学探讨中,德沃金援引维特根斯坦,是因为德沃金在根本上认同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与此相对,哈特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援引,仅仅是对其著作中某些孤... 在意义与真理的问题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是批判指涉主义与逻辑完美主义的。在法理学探讨中,德沃金援引维特根斯坦,是因为德沃金在根本上认同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与此相对,哈特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援引,仅仅是对其著作中某些孤立语篇的认同,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误解。哈特引用他们,只是借助他们来指出无形的规则是存在着的,哈特本人采取外在视角的方法来对规则进行客观中立的描述,显然与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是水火不容、尖锐对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意义 道德中立的描述 外在视角
下载PDF
试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鹏 《科技资讯》 2019年第32期246-247,共2页
"经济人"假设乃是经济学基础概念,该概念类似于牛顿力学里面力的定义与数学分析中极限的定义,对后世经济学规范化、数理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刻画了隐含的科学范式。该文主要探讨经济人假设起源背景,以及斯密悖论的内在统... "经济人"假设乃是经济学基础概念,该概念类似于牛顿力学里面力的定义与数学分析中极限的定义,对后世经济学规范化、数理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刻画了隐含的科学范式。该文主要探讨经济人假设起源背景,以及斯密悖论的内在统一性。同时该文也将分析"经济人"假设对经济学规范化发展的贡献及局限性,并对国内相应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密悖论 范式 有限理性 道德中立
下载PDF
有关社会科学阶级性的几个问题
9
作者 张文镝 宋丹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45-48,共4页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科学,科学性被阶级性取代,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的”社会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才实现了两者的真正统一。二、我们认为,社会科学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学科群,并不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科学,科学性被阶级性取代,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的”社会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才实现了两者的真正统一。二、我们认为,社会科学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学科群,并不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只是一些属于上层建筑的学科才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三、随着科学发展一体化趋势的增强,自然科学将溶入阶级性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研究 阶级性 上层建筑 阶级社会 真理 马克思恩格斯 道德中立 马克思主义 价值观念 私有制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道德实践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之沧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10,共3页
马克思不是一个反道德主义者,也不是一个道德中立论者,而是一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和道德实践家。他批判旧道德,树立新道德,追求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反对空洞说教。他一生献身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实践,对广大劳苦大众的深切关爱,所... 马克思不是一个反道德主义者,也不是一个道德中立论者,而是一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和道德实践家。他批判旧道德,树立新道德,追求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反对空洞说教。他一生献身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实践,对广大劳苦大众的深切关爱,所展现的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德性,以及所成就的惊天动地的事业,足以证明正是由于他真正将美德和智慧、理论和实践、哲学家和革命家集于一身,才塑造了最伟大的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义 道德中立 道德实践 道德价值 道德理念
原文传递
自由主义的道德处境
11
作者 周枫 《原道》 2006年第1期220-234,5,共16页
自由主义所坚持的个人主义、权利优先和道德中立立场常被指责为削弱了人们的共同体归属感、淡化了人们对美德的追求,并且抑制了国家在道德中的教化作用。实际上这不是自由主义的初衷。面对这些批评,美国的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自由主义与... 自由主义所坚持的个人主义、权利优先和道德中立立场常被指责为削弱了人们的共同体归属感、淡化了人们对美德的追求,并且抑制了国家在道德中的教化作用。实际上这不是自由主义的初衷。面对这些批评,美国的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自由主义与道德的关系,许多人呼吁重视传统价值和美德教育。但是,自由主义并没有摆脱道德两难困境。自由主义的内核是防止对个人权利的侵犯,若是抬高以致优先考虑善道德,就有可能走向道德强加以致思想专制。这是一个无解的处境,所能做的是保持一个必要的张力,防止固执于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主义 权利优先于善 道德中立 美德
原文传递
“权利优先于善”的自由主义政治伦理观
12
作者 李兰芬 李西杰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13,共3页
“权利优先于善”是自由主义政治伦理观的价值立场。自由主义者都从个人自由及其权利出发来考量国家权力的来源和性质 ,规范“国家道德中立”的行为准则和制度安排。以个人自由为政治伦理的思维原点 ,导致自由主义理论上的悖论和道德上... “权利优先于善”是自由主义政治伦理观的价值立场。自由主义者都从个人自由及其权利出发来考量国家权力的来源和性质 ,规范“国家道德中立”的行为准则和制度安排。以个人自由为政治伦理的思维原点 ,导致自由主义理论上的悖论和道德上的虚无化 ,造成自由主义内部的严重分歧并遭到保守主义、社群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多维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 个人自由 国家道德中立 政治伦理观 国家权力
原文传递
伦理觉悟之艰难与伦理学通史之必要
13
作者 邓安庆 《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9期20-22,共3页
伦理觉悟之难,难在伦理是道义高地,是一个人或一种文化的面子,因而谁都想拔高自己的伦理信念;同时伦理也是制度和行为的规范性要求,这种要求可以检验某种伦理信念的真伪,因为真信念以规范的有效性证明自身之实存,而假信念仅仅是高喊的价... 伦理觉悟之难,难在伦理是道义高地,是一个人或一种文化的面子,因而谁都想拔高自己的伦理信念;同时伦理也是制度和行为的规范性要求,这种要求可以检验某种伦理信念的真伪,因为真信念以规范的有效性证明自身之实存,而假信念仅仅是高喊的价值,不具有规范的有效性。伦理学思想做不到“道德中立”,它要立文明之基,行共存之道,守实存之义,但“道”与“义”具有“存在论差异”,形上之道只有落实为实存之义,才具有善恶之属性,才由价值转化为规范。因而伦理学研究只有伴随着道义实存的历史谱系学考察,才能让人觉悟到伦理之为形而上学之道与作为实存之义相生相克的文明进程。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正是在道义实存的文明进程中,考察一种价值论思维规范的有效性路径,让道德哲学史本身成为一种哲学并成为一面镜子,既防止单纯主观思维因追求超世俗之道的高度而陷入空洞幻相,也防止特殊主义思维因过度追求义之实,而让道义失去普遍性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差异 道德中立 伦理学思想 共存之道 伦理信念 价值转化 相生相克 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经济学的良心
14
作者 游五洋 《文明与宣传》 1999年第9期63-63,共1页
经济学有没有道德标准,这一直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多数人的看法是经济学是“道德中立”的,说的直白些就是“缺乏道德”或“没有良心”,这种批评由来已久。近年来更把社会上出现的物欲横流、世风日下和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甚至将权钱交... 经济学有没有道德标准,这一直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多数人的看法是经济学是“道德中立”的,说的直白些就是“缺乏道德”或“没有良心”,这种批评由来已久。近年来更把社会上出现的物欲横流、世风日下和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甚至将权钱交易、官员腐败等统统归咎于商品化浪潮。 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经济人”的假设,即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在经济活动中的唯一准则是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利益。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 利益最大化 道德建设 微观经济学 无政府主义 道德中立 均衡价格 经济人 道德哲学 效用最大化
原文传递
中学历史“分步递进、分层达标”教学模式的运用——2019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5题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长友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第2期64-66,共3页
2019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继续秉承江苏卷的风格,稳中求新,其中第5题引起了我对教学的思考,试题如下: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 2019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继续秉承江苏卷的风格,稳中求新,其中第5题引起了我对教学的思考,试题如下: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本题反映的是明朝晚期的一种社会现象,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高考 物质享受 分层达标 道德沦丧 新兴资产阶级 正统思想 道德中立 江苏卷
原文传递
哲学在现实化与多元化中走向未来——记第15届德国哲学大会
16
作者 张慎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9-11,共3页
由全德哲学协会组织的德国第15届哲学大会于1990年9月24—28日在联邦德国的汉堡举行。哲学协会主席、汉堡大学哲学教授施奈德巴赫(Schnaedelbach)主持了大会。与会代表约700人,分别来自15个国家,以联邦德国的哲学工作者为主,还有35名来... 由全德哲学协会组织的德国第15届哲学大会于1990年9月24—28日在联邦德国的汉堡举行。哲学协会主席、汉堡大学哲学教授施奈德巴赫(Schnaedelbach)主持了大会。与会代表约700人,分别来自15个国家,以联邦德国的哲学工作者为主,还有35名来自原来的民主德国,他们多是年青的科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史 现实化 德国哲学 科学与文化 联邦德国 政治与道德 全德 人与自然 道德中立 归纳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