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道德观念建构的四场域及其功能探析
- 1
-
-
作者
李志江
娄艳丽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出处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43,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项目编号:12BKS009
+1 种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施韦卡特对资本主义"无可替代论"的批判及其现实启示>
项目编号:13YGC710045
-
文摘
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是接收多种道德观资源并在自身中调适的过程。通常每个人都会接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道德教育,并且在自身中对这些道德观念进行比较、反思,这就形成了道德观建构的四个不同场域。不同的道德教育场域在一个人成长的不同时期所发挥的功能也不同。只有深刻把握人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把握不同场域的教育在道德观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按照德性发育发展的规律"顺势而为",道德教育才能成为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能量"。
-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场域
道德感
道德观念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道德表达”的意蕴、价值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2
- 2
-
-
作者
王素云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8期58-64,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民道德建设的学校实施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BZX124)的研究成果。
-
文摘
道德表达是将人有关道德的一切包括认知、情感、体验及意志、信念、价值等化作可感可知的表现,使道德外显化、可视化与可理解化的过程。道德表达遵循人道德发展的逻辑结构,以外显个体体认建构的规则意识为基础,以可视化体验形成的共情能力为核心,以个体生命实践中内蕴意志信念的可理解化为其最终的价值指向。借助道德表达,人延伸自身道德对他人的意义,表征了道德“善”的取向,体现了人“自觉为人”的特性,彰显了人独有的超越性。基于道德表达的多重维度,为了让个体在生活情境中主动表达自身道德,应以制度与价值的双向建构,保障人在道德场域中的表达权利;以问题情境为关联,注重道德教育中人的自由表达;以体验活动丰盈内容,建构具有情感意义的深层表达;以具身实践关注人的身体本意,形成主体富有多元价值的个性化表达。
-
关键词
道德表达
制度与价值
道德场域
问题情境
体验活动
具身实践
情感意义
身体
道德教育
-
Keywords
moral expression
system and value
moral field
problem situation
experience activities
embodied practice
emotional meaning
body
moral education
-
分类号
G410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道德社会学视角下运动教育模式的德育实践研究
被引量:20
- 3
-
-
作者
刘桦楠
季浏
董翠香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
出处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9-94,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体育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71196806)
-
文摘
在道德社会学理论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针对运动教育模式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具体的德育实践形式与价值进行分析和阐释,为我国运用运动教育模式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为开发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载体提供启示。研究结果如下:1)运动教育模式下围绕某项体育比赛组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形成模拟的集体社会生活世界,这是一个渗透德育理念的道德实践场域,参与者在该场域中作为担负不同角色职能的道德实践个体,被不同的道德实践单元接纳;2)道德实践个体在活动中,通过道德实践单元内的言行交往,生产出"角色职能、团队认同、分享成败"道德事实,而在所处道德实践单元与其他道德实践单元之间的言行交往,生产出"公平竞争、分享成败、行业认同"道德事实;3)生产出道德事实的言行交往,不仅实现了其"社会群体归属感"和"纪律精神"的属性,更是将社群属性的纪律精神内化为"自律"属性。
-
关键词
道德社会学
道德事实
德育
运动教育模式
道德实践场域
言行交往
道德实践单元
道德实践个体
-
Keywords
sociology of morals
moral fact
moral education
sports education mode
moral practice field
communicative behavior
moral practice unit
individual moral practice
-
分类号
G807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
-
题名摄影机的人格——建构纪录片创作的道德契约
被引量:2
- 4
-
-
作者
潘志琪
-
机构
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
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4-156,共3页
-
文摘
关于纪录片创作的道德问题,一直以来不乏学者研究讨论,但大部分都是从创作者主体出发,关于创作者触及道德底线而引来对拍摄对象伤害问题的声讨和质疑。纪录片涉及的道德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创作者本身的道德戒律的思考上,我们应该从更复杂的道德效果和影响去看待问题。本文欲从拍摄者、被拍摄者、观众及宏观的社会学意义等视角出发,呼吁创作者应建立摄影机人格意识的道德规范,更应在自身、被摄者及观众间建立起更全面的、更具开放性的道德场域,建构起对纪录片创作有实际参考意义的道德契约关系。
-
关键词
道德的场域
摄影机的人格
道德契约
-
分类号
J95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