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当代主流道德实在论的反思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庆 《哲学分析》 2014年第3期92-99,198,共8页
当代主流道德实在论是在对各种以往道德实在论的批评中形成的。它把道德客观性看成是非个人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用投射论下的第二属性作为客观性的依据,自称是一种弱的实在论。虽然它得到了不少认可,但也遭到了不少挑战。在对主流道... 当代主流道德实在论是在对各种以往道德实在论的批评中形成的。它把道德客观性看成是非个人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用投射论下的第二属性作为客观性的依据,自称是一种弱的实在论。虽然它得到了不少认可,但也遭到了不少挑战。在对主流道德实在论的批评和反思中,另一种以"善"为核心的道德实在论得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实在论 道德主观论 非个人 投射论
下载PDF
荀子如何调解“其善者伪也”与道德实在性的冲突——荀子的道德理论是道德建构论还是道德实在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纪璐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34,共13页
本文以Kurtis G. Hagen对荀子的建构论诠释出发,探讨道德建构论与道德实在论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荀子的道德思想不能用建构论来解析。建构论基本上是种反实在论,而儒家的根本出发点是道德实在论。尽管荀子提出性恶论,与儒家正统思想似... 本文以Kurtis G. Hagen对荀子的建构论诠释出发,探讨道德建构论与道德实在论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荀子的道德思想不能用建构论来解析。建构论基本上是种反实在论,而儒家的根本出发点是道德实在论。尽管荀子提出性恶论,与儒家正统思想似乎格格不入,他的基本理念其实还是维持儒家的传统,坚信道的变化有常,圣王有独特的道德认知能力,以及价值规范有独立存在的客观性。荀子的"伪"可以看作是建构,但是他所强调的建构是实际的礼制王法,不是价值规范的内涵。本文的结论是荀子提出圣王对礼制王法的建构不等于他接受建构论,建构论作为后设伦理学的种种形上预设都是荀子不会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道德建构论 道德实在论 道德实在论 Kurtis G. Hagen
下载PDF
存在普遍客观的道德原则吗——从道德实在论的观点看 被引量:1
3
作者 江怡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11,共7页
围绕道德的普遍客观性问题 ,当代西方哲学家们的各种不同观点引发了当代伦理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战。论战的焦点在于 :是否存在普遍客观的道德原则 ?如何解释当代西方的道德现状 ?虽然实在论观点拥有广大的支持者 ,但反实在论的... 围绕道德的普遍客观性问题 ,当代西方哲学家们的各种不同观点引发了当代伦理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战。论战的焦点在于 :是否存在普遍客观的道德原则 ?如何解释当代西方的道德现状 ?虽然实在论观点拥有广大的支持者 ,但反实在论的看法同样引来了越来越多的赞同者。综合不同哲学家的观点 ,一种“无道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原则 道德实在论 情感主义 道德真理 伦理学 道德理论
下载PDF
论达沃尔道德实在论中的第二性质与价值
4
作者 李金鑫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52,共3页
伦理学研究是一种哲学的理性反思的活动。在这种反思中,哲学一再地返回自身的原点。在当代西方元伦理学的研究中,关于道德的争议就是明显的例证。而这其中,关于道德实在论的观点则从多个维度来为我们澄清"道德究竟是什么"。... 伦理学研究是一种哲学的理性反思的活动。在这种反思中,哲学一再地返回自身的原点。在当代西方元伦理学的研究中,关于道德的争议就是明显的例证。而这其中,关于道德实在论的观点则从多个维度来为我们澄清"道德究竟是什么"。本文从达沃尔(McDowell)对麦基(John Mackie)的批判切入,立足于达沃尔(McDowell)关于"第二性质"的证明来阐述价值的意义。并力图通过论证来反思达沃尔对道德实在论的贡献以及其理论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实在论 第二性质 价值
下载PDF
客观性与境域性——道德实在论的收敛
5
作者 张明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52-58,共7页
道德实在论是应对道德多元主义而兴起的。它为寻求道德的确定性,收敛到道德的客观性,但这面临着事实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因而,它又收敛到人类都有关于建立美好社会的愿望的共识,但这种观点不仅面临着理想人以及知识和信仰之间跳跃的问题... 道德实在论是应对道德多元主义而兴起的。它为寻求道德的确定性,收敛到道德的客观性,但这面临着事实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因而,它又收敛到人类都有关于建立美好社会的愿望的共识,但这种观点不仅面临着理想人以及知识和信仰之间跳跃的问题,而且将其设为目标来追求,还会导致专制和道德虚无主义的困境。只有走出理论思辨,采取局部的实践哲学的方法和根本的存在论境域的方法,才能解决自己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实在论 美好社会知识 建构主义 社会渐进工程 境域
下载PDF
拒绝随附性——非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的新选择
6
作者 马豪 王保国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5-19,共5页
当代一些学者认为,如果两个事物或两种行为在自然属性上完全相同,那么它们的道德属性也完全相同。在元伦理学领域,一般使用“随附性”(Supervenience)这一术语来形容这种关系:即道德属性随附(Supervene)于非道德属性。如何解释这样的随... 当代一些学者认为,如果两个事物或两种行为在自然属性上完全相同,那么它们的道德属性也完全相同。在元伦理学领域,一般使用“随附性”(Supervenience)这一术语来形容这种关系:即道德属性随附(Supervene)于非道德属性。如何解释这样的随附性关系给非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阿里森·希尔斯认为,非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者可以合理的拒绝随附性关系的存在,转而论证道德属性与自然属性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经常性连接(constant conjunction)。文章在对阿里森·希尔斯主要观点及论证梳理的基础上,对其论证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附性 非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 元伦理学
下载PDF
论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中的道德实在论思想
7
作者 姚东旭 《宜宾学院学报》 2020年第7期35-44,共10页
道德实在论与道德相对主义之争由来已久,强版本的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体系之间是不可通约的(Incommensurability),即不同的道德体系的合理性是均等的。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基础主义,这种基础主义寻求绝对的确... 道德实在论与道德相对主义之争由来已久,强版本的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体系之间是不可通约的(Incommensurability),即不同的道德体系的合理性是均等的。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基础主义,这种基础主义寻求绝对的确定性,确定性并不是某种传统知识论的范畴,而是隶属于某种生活的特征或形式。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思想可以延展到道德实在论与相对主义的争论之中。夏洛克提出的对维特根斯坦的施行论基础主义解释认为,确定性基于人类与世界打交道的行为的自然历史,为道德事实的存在和道德实在论奠基,解决了不可通约性问题。《论确定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道德实在论伦理学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实在论 道德相对主义 不可通约性 基础主义 自然历史
下载PDF
既要实在论,又要道德动机——作为新型道德实在论的敏感性理论
8
作者 杨松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71,共11页
如果把价值在本体论意义上理解为第一性质的话,道德实在论就无法在保持道德判断知识性地位的同时继续维持其实践性,否则就会遭到麦凯“错误理论”的攻击。而投射论则通过强调道德判断形成过程中主观要素的决定作用,捍卫了道德判断的实... 如果把价值在本体论意义上理解为第一性质的话,道德实在论就无法在保持道德判断知识性地位的同时继续维持其实践性,否则就会遭到麦凯“错误理论”的攻击。而投射论则通过强调道德判断形成过程中主观要素的决定作用,捍卫了道德判断的实践功能,但这是以牺牲价值的本体论地位和价值判断的认知属性为代价的。敏感性理论家强调“敏感性”在价值判断形成中的作用,把价值理解为第二性质,既保持了价值的实在性,又赋予其实践性。敏感性理论家认为,人们通过道德敏感性表达了奥尔瑟姆所主张的“信念欲望”,它可以成为道德动机的来源。因此,培养道德动机的关键在于培育适当的道德敏感性,而适当的道德敏感性又事关一个人的德性和对有价值的生活的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实在论 道德敏感性 投射论 道德动机 信念欲望
原文传递
道德表达主义的两种辩护——从布莱克本的准实在论到王阳明以行为者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
9
作者 黄勇 崔雅琴(译)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0,共16页
布莱克本和王阳明都是道德表达主义者。在他们看来,价值判断并非描述或表征独立于心灵之外的某些属性或事实,而是表达我们投射或施加于事物之上的感受、情绪、态度或信欲。然而,道德表达主义者必须面对如下问题,即如何确定特定价值判断... 布莱克本和王阳明都是道德表达主义者。在他们看来,价值判断并非描述或表征独立于心灵之外的某些属性或事实,而是表达我们投射或施加于事物之上的感受、情绪、态度或信欲。然而,道德表达主义者必须面对如下问题,即如何确定特定价值判断的真假。布莱克本和王阳明都没有采取彻底的道德反实在论进路,因为他们认为,尽管我们的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但它们仍是有真有假,而且至少有些为真。为了确定价值判断的真值,布莱克本采取了三个标准:融贯性、实用主义和一种不同寻常的符合论,即价值判断是否符合人性。王阳明充分发展了一种以行为者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较之布莱克本的准实在论,它让我们站在更坚实的基础上确定我们的道德判断是否为真,或者我们是否对身外的事物表达了适当的信欲,在其上施加了适当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表达主义 道德实在论 以行为者为中心 信欲 布莱克本 王阳明
原文传递
再论以行动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对若干批评的回应
10
作者 黄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20,共12页
流行的道德实在论,作为一种元伦理学理论,关心的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后果论和义务论这两种规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如何确定行动之对错这两种道德性质的客观性。这种以行动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不仅无法回应道德反实在论的种种批... 流行的道德实在论,作为一种元伦理学理论,关心的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后果论和义务论这两种规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如何确定行动之对错这两种道德性质的客观性。这种以行动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不仅无法回应道德反实在论的种种批评,而且没有反映近几十年复兴起来的美德论这种规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如何确定一个人即行动主体之好坏这两种道德性质的客观性。这样一种以行动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以人性来规定人的好坏:好人即人性在其身上得到充分体现的人,坏人则是人性在其身上受到损害的人;正确的行动乃是好人所赞赏的行动,而错误的行动是好人所反对的行动。一个人的好坏既是客观的又是规范的,就像一个人是否健康一样。虽然亚里士多德和朱熹都是以人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者,但后者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人性观比前者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性观能更好地论证好坏这两种性质的伦理规范性、客观性和自然性。因此,朱熹的哲学思想可以为以行动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作出有效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实在论 行动主体 美德伦理学 朱熹 规范性 客观性 自然性
下载PDF
论麦克道尔的非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增福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7-53,共7页
约翰·麦克道尔(JohnMcDowell)在《心灵与世界》中解决的主要是知识论问题,并没有过多涉及价值、道德或伦理领域的话题,但其在文本中的某些阐述却为谈论道德哲学提供了理论借鉴。在其早期的论文和新近的著作中,麦克道尔相对系... 约翰·麦克道尔(JohnMcDowell)在《心灵与世界》中解决的主要是知识论问题,并没有过多涉及价值、道德或伦理领域的话题,但其在文本中的某些阐述却为谈论道德哲学提供了理论借鉴。在其早期的论文和新近的著作中,麦克道尔相对系统地探讨了道德陈述的语义学分析、道德陈述的适真性、道德事实是否存在、道德认识论以及元伦理学中的其他问题。考察麦克道尔关于道德哲学的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他在伦理学领域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感性理论(sensibility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实在论 麦克 自然主义 元伦理学 道德哲学 理论借鉴 道德事实 知识论
原文传递
马克思会接受亚里士多德式的道德实在论吗?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曦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93,共8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化阐释能否容纳"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规范评价?一些学者试图通过重构马克思与古代的思想关系,来破解这个谜题。在他们看来,就像亚里士多德可以依靠他的人类本质思想发展出一套道德实在论那样,马克思也可以...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化阐释能否容纳"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规范评价?一些学者试图通过重构马克思与古代的思想关系,来破解这个谜题。在他们看来,就像亚里士多德可以依靠他的人类本质思想发展出一套道德实在论那样,马克思也可以发展出一套类似结构的理论,从而重新赢得在伦理意义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展规范评价的资格。然而,这个论证策略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式道德实在论奠基于一种静态的、非历史性的理想人性样式和人类生活设想之上。对于这个设想,马克思坚决予以拒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样式 道德实在论 生产性 类本质
原文传递
道德实在论与道德真理
13
作者 徐向东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7年第1期212-271,共60页
休谟的自然主义伦理学主张道德性质被理解为我们的情感和态度在适当条件下的投射(即投射主义),并且认为道德来源于我们人性的内部。这个自然主义面临两个批评:不能充分说明规范性,道德主张的有效性变得是相对的。这篇文章回应这两个批评... 休谟的自然主义伦理学主张道德性质被理解为我们的情感和态度在适当条件下的投射(即投射主义),并且认为道德来源于我们人性的内部。这个自然主义面临两个批评:不能充分说明规范性,道德主张的有效性变得是相对的。这篇文章回应这两个批评,主张休谟的自然主义伦理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关于道德性质的两个本质特征:a,道德判断往往具有引导行动的职能;b,道德主张具有客观有效性。两个竞争性的理论——康奈尔学派的道德实在论和托马斯·内格尔的道德理性主义——接受一种道德实在论(道德性质,作为一种道德实在,像物理性质一样是实际存在于世界中的实在)和相应的道德真理概念。这篇文章批评这两个理论,论证都不能成功地解释a和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休谟的自然主义伦理学 道德实在论 道德理性主义 道德真理
原文传递
道德实在论可以没有本体论承诺吗——论斯坎伦的寂静主义实在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犇群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9-136,共8页
寂静主义实在论者认为,道德实在论无须应对规范领域之外的形而上学挑战,因为道德的客观性并不要求我们作出任何额外的本体论承诺。以斯坎伦的寂静主义实在论为讨论对象,在批判性地考察其论证细节的基础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个适用于所... 寂静主义实在论者认为,道德实在论无须应对规范领域之外的形而上学挑战,因为道德的客观性并不要求我们作出任何额外的本体论承诺。以斯坎伦的寂静主义实在论为讨论对象,在批判性地考察其论证细节的基础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寂静主义实在论者的挑战,即“对称性问题”。为了维护道德的客观性,尤其是为了打破两套内部融贯的道德话语的对称性,道德实在论者必须承诺,在规范推理之外存在着客观的规范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寂静主义实在论 斯坎伦 道德实在论 本体论承诺 规范推理
原文传递
道德实在论与达尔文式两难——托马斯·内格尔的摩尔式回应方案及其疑难
15
作者 李胜辉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47,共6页
达尔文式两难以道德信念起源的达尔文式进化解释为依据指出,道德实在论要么面临道德怀疑论的挑战,要么其支持者回应这一挑战的方案不能与进化科学的理论相兼容。托马斯·内格尔把达尔文式两难中的道德怀疑论视为一般的道德怀疑论,... 达尔文式两难以道德信念起源的达尔文式进化解释为依据指出,道德实在论要么面临道德怀疑论的挑战,要么其支持者回应这一挑战的方案不能与进化科学的理论相兼容。托马斯·内格尔把达尔文式两难中的道德怀疑论视为一般的道德怀疑论,并试图以乔治·摩尔回应一般怀疑论的方式对其做出回应。然而,无论是在前提和提出方式上还是在结论和回应方式上,达尔文式两难中的道德怀疑论都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怀疑论,这导致内格尔用于回应后者的摩尔式方案并不能对前者做出有效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实在论 达尔文式两难 道德怀疑论 摩尔式方案
原文传递
“哈奇森的道德实在论和神圣本质”
16
作者 劳舍尔 周晓亮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哈奇森 道德实在论 神圣本质 莎夫茨伯利 上帝
原文传递
米佐尼:“环境-道德实在论:环境元伦理学的前景”
17
作者 李剑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米佐尼 环境-道德实在论 环境元伦理学 自然主义 雷尔顿 规范性 非人类中心主义
原文传递
理由实在论能否回答规范问题?——科斯嘉对道德实在论的批评
18
作者 王东华 《外国哲学》 2021年第2期291-304,共14页
科斯嘉批评道德实在论无法回答规范问题,无法说明规范性的来源。她的批评以摩尔的非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为对象,此种实在论的当代版本,即理由实在论,尚不在其视域下。本文将以帕菲特为代表,考察其能否回应科斯嘉所说的无法回答规范问题... 科斯嘉批评道德实在论无法回答规范问题,无法说明规范性的来源。她的批评以摩尔的非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为对象,此种实在论的当代版本,即理由实在论,尚不在其视域下。本文将以帕菲特为代表,考察其能否回应科斯嘉所说的无法回答规范问题的质疑,而答案是,虽然理由实在论敞开了规范性的实质特征,即其是关系性的,但同时也敞开了其自身问题:即将规范性理解为事物的某种内在性质无法说明规范性的关系性特征。同时,由于理由是薄概念,仅仅宣称此种内在性质就是成为理由的性质,而拒绝对其做进一步的解释,这其实是没有真正回答规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实在论 理由 规范问题 薄概念 关系性的
原文传递
我们在元宇宙中该如何行事?--论虚拟主体的道德地位与道德责任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常燊 《关东学刊》 2023年第2期25-34,共10页
元宇宙在伦理学上的重要性体现为,数字人类、数字机器人、数字宠物等虚拟主体具有道德地位,它们向人类提出了道德责任上的要求。基于对道德紧缩论和道德膨胀论的批评,借助对元宇宙的结构层级性和意识状态程度性的量化分析,一种不完美道... 元宇宙在伦理学上的重要性体现为,数字人类、数字机器人、数字宠物等虚拟主体具有道德地位,它们向人类提出了道德责任上的要求。基于对道德紧缩论和道德膨胀论的批评,借助对元宇宙的结构层级性和意识状态程度性的量化分析,一种不完美道德实在论值得被考虑:其不完美性体现为技术上的不完美性以及形而上学上的不完美性;其实在论体现为,虚构身份、虚拟身份和模拟身份具有道德价值上的层级差别,它们具有不同的道德地位,相应地向我们提出了不同程度的道德责任要求;道德价值是意识在特定尺度和结构上的涌现,不同程度的意识状态对应于不同程度的道德地位,进而对应于不同程度的道德责任。基于对“玩家困境”案例和“虚拟物的情绪反应悖论”的分析,不完美道德实在论的理论优势以及道德价值层级性的应用伦理学意义得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主体 道德地位 道德责任 不完美道德实在论 元宇宙伦理学
下载PDF
《论语·学而》篇中的儒学道德认知思想诠释
20
作者 周同燕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104,共6页
自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命题之后,如何诠释道德的实在性及道德认识路径成为认知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任务。《论语》作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其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仅蕴... 自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命题之后,如何诠释道德的实在性及道德认识路径成为认知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任务。《论语》作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其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仅蕴含了对道德实在论的确认,同时也通过“学”与“乐”的关系阐述,使情感体验成为道德认知的有效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君子不愠”避免使儒学陷入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泥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论语》 道德实在论 情感主义伦理学 道德认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