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修辞立诚”与“迁善改过”——王阳明易学视域中的道德工夫论
1
作者
钟纯
Zhang Ling(译)
Hou Jian(译)
《孔学堂》
CSSCI
2024年第1期90-99,190-202,共23页
在以往的阳明学研究中,王阳明道德工夫论主要集中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研究理路上,而导致源于《周易》的“修辞立诚”和“迁善改过”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在阳明心学工夫论中被忽视,因而有必要拨云见日,呈现具有阳明自我特色的道德实...
在以往的阳明学研究中,王阳明道德工夫论主要集中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研究理路上,而导致源于《周易》的“修辞立诚”和“迁善改过”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在阳明心学工夫论中被忽视,因而有必要拨云见日,呈现具有阳明自我特色的道德实践工夫。在阳明“诚”的哲学视域中,“修辞立诚”之“立诚”在不同的语境、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如它既可以作为心性之本,又可以作为为学之基,更可以作为本体之境。而在道德教化视野中,阳明通过对“一念改过,即得本心”,“勇于改过,而促为善”,“实心改过,去己之疵”等层面的析证,将“迁善改过”纳入了道德实践修养的工夫进路。这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反映了阳明心学与其易学存在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修辞立诚
迁善改过
道德工夫
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敬畏与慎独:《中庸》的道德工夫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
3
2
作者
朱俊林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36,共5页
《中庸》是早期儒家的重要经典,它建构了以"诚"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中庸》的道德工夫思想以作为天道的"诚"为其形上基础,阐明了道德工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了"自诚明"...
《中庸》是早期儒家的重要经典,它建构了以"诚"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中庸》的道德工夫思想以作为天道的"诚"为其形上基础,阐明了道德工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了"自诚明"和"自明诚"两条相反相成的工夫路径,提出了立志向道、循序渐进、安身求道、注重内容和实质的道德工夫原则以及学、问、思、辩、行的具体方法。这种道德工夫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从"敬畏"与"慎独"两方面对之着重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道德工夫
慎独
现代启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胡宏的道德工夫论
被引量:
1
3
作者
蒋九愚
《湖湘论坛》
2000年第1期72-0,共1页
关键词
南宋
胡宏
性
道德工夫
论
天地之心
经验之心
全文增补中
略论王阳明的道德本体论和工夫论
被引量:
1
4
作者
温克勤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09年第3期79-84,共6页
王阳明"良知"道德本体论和"致良知"工夫论主要来源于孟子和陆九渊的道德思想,王阳明对孟子、陆九渊的道德思想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和发挥,从而将儒家的心性道德本体论和道德功夫论推向新的高峰。...
王阳明"良知"道德本体论和"致良知"工夫论主要来源于孟子和陆九渊的道德思想,王阳明对孟子、陆九渊的道德思想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和发挥,从而将儒家的心性道德本体论和道德功夫论推向新的高峰。王阳明的道德修养工夫论是由他的良知道德本体论决定的,也是其道德理论的宗旨和核心内容。王阳明和朱熹的道德本体都共同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因素,不同的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渊源
道德
本体论
道德工夫
论
王朱异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本体虚无与价值生成
5
作者
龚晓康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72,共6页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说在中晚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批评者谓该说否定了善恶的分际,有取消道德工夫的危险。的确,王阳明承认心之本体具有虚无的性质。但是,他所说的“虚无”并非为纯然的否定,而是指本体的超越普遍性。“无善无恶...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说在中晚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批评者谓该说否定了善恶的分际,有取消道德工夫的危险。的确,王阳明承认心之本体具有虚无的性质。但是,他所说的“虚无”并非为纯然的否定,而是指本体的超越普遍性。“无善无恶心之体”并未泯灭善恶的分判,相反,此说为经验世界善恶的确立、明觉与转换奠定了本体论基础:意念之发动,或为本心的感通,或为本心的阻滞,此即“有善有恶意之动”,表明经验世界存在着善恶的分判;本心的感通或阻滞,良知自能感应明觉,此即“知善知恶是良知”,表明良知能提供先天的道德法则;只有破除私欲之阻隔,方能恢复本心的感通,此即“为善去恶是格物”,表明道德践履工夫有其必要性。阳明承诺本体虚无而不碍价值生成之观点,实有助于对虚无主义症候的反思及人类社会价值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善无恶
本体虚无
善恶分判
道德
直觉
道德工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修辞立诚”与“迁善改过”——王阳明易学视域中的道德工夫论
1
作者
钟纯
Zhang Ling(译)
Hou Jian(译)
机构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t Henan University
出处
《孔学堂》
CSSCI
2024年第1期90-99,190-202,共23页
基金
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基金资助“王阳明五经学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以往的阳明学研究中,王阳明道德工夫论主要集中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研究理路上,而导致源于《周易》的“修辞立诚”和“迁善改过”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在阳明心学工夫论中被忽视,因而有必要拨云见日,呈现具有阳明自我特色的道德实践工夫。在阳明“诚”的哲学视域中,“修辞立诚”之“立诚”在不同的语境、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如它既可以作为心性之本,又可以作为为学之基,更可以作为本体之境。而在道德教化视野中,阳明通过对“一念改过,即得本心”,“勇于改过,而促为善”,“实心改过,去己之疵”等层面的析证,将“迁善改过”纳入了道德实践修养的工夫进路。这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反映了阳明心学与其易学存在内在联系。
关键词
阳明心学
修辞立诚
迁善改过
道德工夫
论
Keywords
Wang Yangming
philosophy of the mind
cultivating words and establishing sincerity
advancing toward good and correcting mistakes
theory of moral cultivation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敬畏与慎独:《中庸》的道德工夫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
3
2
作者
朱俊林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36,共5页
基金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启动资助项目(2013BQ17)
文摘
《中庸》是早期儒家的重要经典,它建构了以"诚"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中庸》的道德工夫思想以作为天道的"诚"为其形上基础,阐明了道德工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了"自诚明"和"自明诚"两条相反相成的工夫路径,提出了立志向道、循序渐进、安身求道、注重内容和实质的道德工夫原则以及学、问、思、辩、行的具体方法。这种道德工夫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从"敬畏"与"慎独"两方面对之着重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庸》
道德工夫
慎独
现代启示
分类号
B82-09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胡宏的道德工夫论
被引量:
1
3
作者
蒋九愚
机构
湘潭大学哲学系
出处
《湖湘论坛》
2000年第1期72-0,共1页
关键词
南宋
胡宏
性
道德工夫
论
天地之心
经验之心
分类号
B244.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全文增补中
题名
略论王阳明的道德本体论和工夫论
被引量:
1
4
作者
温克勤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出处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09年第3期79-84,共6页
文摘
王阳明"良知"道德本体论和"致良知"工夫论主要来源于孟子和陆九渊的道德思想,王阳明对孟子、陆九渊的道德思想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和发挥,从而将儒家的心性道德本体论和道德功夫论推向新的高峰。王阳明的道德修养工夫论是由他的良知道德本体论决定的,也是其道德理论的宗旨和核心内容。王阳明和朱熹的道德本体都共同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因素,不同的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关键词
思想渊源
道德
本体论
道德工夫
论
王朱异同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无善无恶心之体”:本体虚无与价值生成
5
作者
龚晓康
机构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72,共6页
文摘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说在中晚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批评者谓该说否定了善恶的分际,有取消道德工夫的危险。的确,王阳明承认心之本体具有虚无的性质。但是,他所说的“虚无”并非为纯然的否定,而是指本体的超越普遍性。“无善无恶心之体”并未泯灭善恶的分判,相反,此说为经验世界善恶的确立、明觉与转换奠定了本体论基础:意念之发动,或为本心的感通,或为本心的阻滞,此即“有善有恶意之动”,表明经验世界存在着善恶的分判;本心的感通或阻滞,良知自能感应明觉,此即“知善知恶是良知”,表明良知能提供先天的道德法则;只有破除私欲之阻隔,方能恢复本心的感通,此即“为善去恶是格物”,表明道德践履工夫有其必要性。阳明承诺本体虚无而不碍价值生成之观点,实有助于对虚无主义症候的反思及人类社会价值的重建。
关键词
无善无恶
本体虚无
善恶分判
道德
直觉
道德工夫
分类号
B82-09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修辞立诚”与“迁善改过”——王阳明易学视域中的道德工夫论
钟纯
Zhang Ling(译)
Hou Jian(译)
《孔学堂》
CSSCI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敬畏与慎独:《中庸》的道德工夫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朱俊林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胡宏的道德工夫论
蒋九愚
《湖湘论坛》
2000
1
全文增补中
4
略论王阳明的道德本体论和工夫论
温克勤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无善无恶心之体”:本体虚无与价值生成
龚晓康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