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态度养成的心理机制和实践应用
1
作者 杨宇辰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8-125,共8页
道德态度是指人在道德生活中对道德对象产生的内心倾向与反应倾向。内心倾向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构成,反应倾向由道德行为倾向构成。道德认知体现了道德态度在思维逻辑上的特点,道德情感体现了道德态度在心理体验上的特点,道德行为倾... 道德态度是指人在道德生活中对道德对象产生的内心倾向与反应倾向。内心倾向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构成,反应倾向由道德行为倾向构成。道德认知体现了道德态度在思维逻辑上的特点,道德情感体现了道德态度在心理体验上的特点,道德行为倾向体现了道德态度从观念到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三要素分别对应了主体与道德对象之间的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与实践关系。道德态度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以道德情感为动力,以道德行为倾向为中介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道德教育要遵循道德态度养成的心理机制,推动道德态度内心倾向与反应倾向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态度 心理机制 道德教育
下载PDF
论积极道德态度的培养
2
作者 谢文凤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1-105,共5页
目前中国出现的道德问题已经引起伦理学界学者对个体道德态度的极大关注。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人类追求"善"的天性、互惠原则、群体影响,这些都决定着积极道德态度存在的可能性。又由于积极道德态度对道德原则的反影响力和对... 目前中国出现的道德问题已经引起伦理学界学者对个体道德态度的极大关注。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人类追求"善"的天性、互惠原则、群体影响,这些都决定着积极道德态度存在的可能性。又由于积极道德态度对道德原则的反影响力和对行为的指引力能提高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而给社会带来正能量,并能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这从必要性上决定了培养积极道德态度的可能性。个体正确的道德认知、学校持续的道德教育、社会坚强的道德守卫这三种基于道德态度发展特征的培养方法,为积极道德态度的培养提供了途径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道德态度 道德 道德态度
下载PDF
大学生生态道德态度的现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素华 岳欣 吕志革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35-36,共2页
研究采用问卷法以506名大学生做为被试,运用自编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态度问卷,测查当前大学生生态态度现状。研究表明:自编的我国大学生生态态度正式问卷共26个项目,信、效度良好,适合用来分析大学生生态道德态度的状况。目前大学生生态道... 研究采用问卷法以506名大学生做为被试,运用自编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态度问卷,测查当前大学生生态态度现状。研究表明:自编的我国大学生生态态度正式问卷共26个项目,信、效度良好,适合用来分析大学生生态道德态度的状况。目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态度表现为生态道德认知得分较高,但生态道德行为得分偏低。生态道德态度各方面在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道德态度 现状研究
下载PDF
人际参考:个体道德态度转变的重要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宇辰 吴瑾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8-113,共6页
个体不良道德态度的转变是道德治理的落脚点。在道德态度转变过程中,人际交往中的参考者作为客观因素起重要作用。个体态度实际上受到参考者对道德事件的态度和个体对参考者态度的影响,道德态度转变是个体寻求三者态度综合平衡的过程。... 个体不良道德态度的转变是道德治理的落脚点。在道德态度转变过程中,人际交往中的参考者作为客观因素起重要作用。个体态度实际上受到参考者对道德事件的态度和个体对参考者态度的影响,道德态度转变是个体寻求三者态度综合平衡的过程。教育者、道德榜样、反面典型都是个体道德态度转变的参考者,同时,各级各类社会群体是大的参考者。个体在群体中的道德态度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改变受多种心理效应的复杂影响,形成一种"群体场压力"。从个体所在群体本身的特征入手促进个体道德态度的转变是道德治理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治理 道德态度转变 参考者 群体“场”
下载PDF
道德态度及其转变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向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3-46,共4页
道德态度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道德心理倾向,它与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具有复杂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参照系统、通过实施社会奖励与惩罚、通过调整自我防御力量来改变道德态度。
关键词 道德态度 道德价值 自我防御
下载PDF
论个体道德态度养成的基本功能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宇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96,共5页
道德态度养成后将在个体的道德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功能,既可以促进个体自身的道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个体对道德生活的社会适应。个体通过养成符合特定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态度来融入一定的社会组织中,获得社会支持和他人赞许,实现自身和他... 道德态度养成后将在个体的道德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功能,既可以促进个体自身的道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个体对道德生活的社会适应。个体通过养成符合特定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态度来融入一定的社会组织中,获得社会支持和他人赞许,实现自身和他人的良性互动,并且依据自己的道德态度对具体道德情境提供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和解释,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另外,道德态度的养成还有助于个体养成相应的、稳定的价值观,并且以道德态度为中介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表现出来,以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当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出现道德心理与道德现实的不平衡或者道德心理各要素的失衡时,个体可以通过道德态度内部要素的调整或者道德态度的转变来维护心理过程的和谐和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态度 个体 养成 功能
下载PDF
道德态度论纲 被引量:4
7
作者 郭毅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2-25,55,共5页
道德态度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则、道德观念和道德现象稳固的内在心理倾向,它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倾向构成。道德态度具备社会性、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四个基本特征,具备社会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导向四个基本功... 道德态度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则、道德观念和道德现象稳固的内在心理倾向,它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倾向构成。道德态度具备社会性、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四个基本特征,具备社会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导向四个基本功能,具有影响道德判断和选择、影响道德行为方式两个主要作用。道德态度与道德价值观有所区别,但联系更为密切。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通常具有一致性,但二者的背离也比较常见。道德态度的形成要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其形成的心理机制主要是强化与观察学习的交互作用,其影响的内部因素在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分化以及社会经验,外部因素在于父母、教师、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和社会道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态度 道德行为 三阶段 强化 观察学习
下载PDF
道德态度释义 被引量:3
8
作者 高玉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12期129-130,共2页
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道德态度,具有社会性、潜在性、稳定性与对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道德态度在道德主体的道德活动中,不仅影响其道德认知与判断,保护自我价值,而且还有激励道德学习与道德实践的作用。这... 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道德态度,具有社会性、潜在性、稳定性与对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道德态度在道德主体的道德活动中,不仅影响其道德认知与判断,保护自我价值,而且还有激励道德学习与道德实践的作用。这些都对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态度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下载PDF
外宣翻译的道德态度与译者的文化身份及主体性发挥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家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50-151,共2页
外宣翻译作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媒介,对于跨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但常难以实现预期的宣传效果和交际目的。中译外存在两个误区,即过度忠实和过分依附译入语。译者的道德态度影响译文的读者接受和宣传效果。译者具有三重文化身份,即文... 外宣翻译作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媒介,对于跨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但常难以实现预期的宣传效果和交际目的。中译外存在两个误区,即过度忠实和过分依附译入语。译者的道德态度影响译文的读者接受和宣传效果。译者具有三重文化身份,即文化调解者、文化阐释者、文化对话者,应该在阻抗与透明、关注读者和教育读者之间独辟蹊径,充分发挥主体性,达到最佳外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态度 主体性 文化调解者 文化阐释者 文化对话者
下载PDF
论道德挫败对道德态度的影响
10
作者 李建华 谢文凤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共5页
道德挫败之根由是个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行为收获的社会结果之间产生失调,经过外部刺激、主体行为、社会反馈、心理失落这一系列过程而让主体的道德态度产生改变,其结果会导致个体或社会质疑原本积极的道德价值,产生道德冷漠、道德怀疑、... 道德挫败之根由是个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行为收获的社会结果之间产生失调,经过外部刺激、主体行为、社会反馈、心理失落这一系列过程而让主体的道德态度产生改变,其结果会导致个体或社会质疑原本积极的道德价值,产生道德冷漠、道德怀疑、道德自利之类的消极道德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挫败 道德价值 道德行为 道德态度
下载PDF
当代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11
作者 程静 王进鑫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71-74,共4页
通过对全国17~24岁4565名青少年的性道德态度观的实证调研,发现自我道德认知和道德环境显著影响着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的形成。女性、有政治信仰的青少年具有更积极的性道德态度观。居住地、父母的性道德水平特别是同性亲子关系、同伴... 通过对全国17~24岁4565名青少年的性道德态度观的实证调研,发现自我道德认知和道德环境显著影响着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的形成。女性、有政治信仰的青少年具有更积极的性道德态度观。居住地、父母的性道德水平特别是同性亲子关系、同伴亚文化等显著影响着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道德态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转型期极端利己道德态度的认知矫治
12
作者 郭毅然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5-108,共4页
认知失调发生时,个体在心理上会做出同化、顺应或拒斥的不同反应。通常情况下,会做出同化或拒斥的心理反应来维持其原有态度。要改变个体的错误态度,在其原有认知完形的打破方式上反证推理优于直接否定,在认知失调程度上中等为宜。转型... 认知失调发生时,个体在心理上会做出同化、顺应或拒斥的不同反应。通常情况下,会做出同化或拒斥的心理反应来维持其原有态度。要改变个体的错误态度,在其原有认知完形的打破方式上反证推理优于直接否定,在认知失调程度上中等为宜。转型期极端利己道德态度比常态社会更为严重,要通过道德教育进行矫治。依据认知失调与态度改变的一般规律,道德教育者一要通过道德对话引发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失调;二要合理控制道德态度差距;三要先使其顺应合理利己道德态度,再进一步引导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利己 道德态度 认知矫治
下载PDF
论道德态度养成的机制与路径
13
作者 杨宇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6-101,共6页
道德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养成的。道德态度的养成贯穿于道德养成的全过程,它不仅是道德价值观养成的必由之路,还是认知养成、情感养成和行为倾向养成协调一致的结果。道德态度的养成要经过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以及认知成分... 道德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养成的。道德态度的养成贯穿于道德养成的全过程,它不仅是道德价值观养成的必由之路,还是认知养成、情感养成和行为倾向养成协调一致的结果。道德态度的养成要经过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以及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的复杂变化方能实现。在道德态度养成的实践中,要营造个体良好的生活环境,并将外在环境营造与内在能动性调动相结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将长期性培养与阶段性提升相结合;要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普遍性引导与针对性实践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态度 道德养成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下载PDF
制约道德态度形成的要素分析
14
作者 高玉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7期92-94,共3页
社会环境、家庭及个体的道德体验是道德态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社会道德文化、道德教育、参照群体,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及其道德态度,对社会道德的观察学习及其达到的道德知觉水平、道德经验的情绪后果、需要的满足... 社会环境、家庭及个体的道德体验是道德态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社会道德文化、道德教育、参照群体,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及其道德态度,对社会道德的观察学习及其达到的道德知觉水平、道德经验的情绪后果、需要的满足等因素会从不同角度影响个体道德态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态度 形成 要素 制约
下载PDF
义务归属命题的得与失:对信任之为一种道德态度的探讨
15
作者 郝文君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74-79,共6页
菲利普·尼克尔在论证信任是一种道德态度时,提出了义务归属命题,即如果E信任F去做X,就意味着E把做X的义务归属于F。这一命题面临“非道德信任可能性”与“动机无效”的批评。尼克尔对前者的回应确实突出了信任作为一种道德态度的特... 菲利普·尼克尔在论证信任是一种道德态度时,提出了义务归属命题,即如果E信任F去做X,就意味着E把做X的义务归属于F。这一命题面临“非道德信任可能性”与“动机无效”的批评。尼克尔对前者的回应确实突出了信任作为一种道德态度的特征,但对后者的回应并不成功,而这可以从当代道德哲学家对行为理由与动机关联的讨论中获得丰富的资源。最后,单从义务归属去解释信任要求过强,不仅会限制信任的范围,还会忽视信任的德性维度,不能反映信任这种道德态度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 道德态度 义务归属
下载PDF
个体道德态度养成的逻辑过程与现实过程探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宇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0-166,共7页
个体道德态度养成的过程是逻辑过程与现实过程的统一。个体道德态度养成的逻辑过程按照主导因素的不同以及质的差异性,可以概括为起步、深化、成形三个逐次递进的阶段。道德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在不同阶段起作用的... 个体道德态度养成的过程是逻辑过程与现实过程的统一。个体道德态度养成的逻辑过程按照主导因素的不同以及质的差异性,可以概括为起步、深化、成形三个逐次递进的阶段。道德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在不同阶段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存在差异,每一阶段由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并且不同阶段在自觉性、稳定性、内在性等方面表现不同。个体道德态度养成的现实过程与个体自身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个体在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不仅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情感体验以及道德行为倾向等因素表现出不同特征,道德态度系统和价值系统也体现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很难形成超越其年龄阶段的道德态度,即使在同一发展水平,个体自身特征也会对这一进程产生影响。道德态度养成的逻辑过程与现实过程在实践中实现动态的、矛盾的统一,体现了一般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态度 个体 养成 过程
下载PDF
论医学生职业道德态度的“预防接种”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毅然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9期48-50,共3页
社会心理学视域中的医生职业道德,是医生对待自己的职业、对待患者及同事同行、对待社会的一种特定的态度与行为。经过“预防接种”,增强医生职业道德态度的“免疫力”,可使医生在职业活动中坚持道德自律。因社会及个人双重原因,当下医... 社会心理学视域中的医生职业道德,是医生对待自己的职业、对待患者及同事同行、对待社会的一种特定的态度与行为。经过“预防接种”,增强医生职业道德态度的“免疫力”,可使医生在职业活动中坚持道德自律。因社会及个人双重原因,当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态度必须进行“预防接种”,具体策略在于:第一步告知社会转型期医德失范不可避免;第二步以医疗行业典型负面道德事件为“疫苗”给予轻微攻击;第三步引导医学生进行主动反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接种 医生职业道德 道德态度
下载PDF
男性暴力犯内隐道德态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华 彭新波 +3 位作者 黄俊萍 彭泰 陈熹 钟育鑫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19-125,共7页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比分析了男性暴力犯和普通男性的内隐道德态度,试图探究内隐道德态度与暴力犯罪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对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存在IAT效应,但暴力犯的D值显著低于普通男性,说明普通男性和...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比分析了男性暴力犯和普通男性的内隐道德态度,试图探究内隐道德态度与暴力犯罪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对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存在IAT效应,但暴力犯的D值显著低于普通男性,说明普通男性和暴力犯对道德图片比非道德图片都有更积极的内隐态度偏向,但普通男性的这种态度偏向显著地强于暴力犯,也表明较弱的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内隐道德态度偏向是导致暴力犯犯罪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犯 普通男性 内隐道德态度 内隐联想测验(IAT)
下载PDF
当代社会道德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关系研究
19
作者 候红霞 《科教导刊》 2013年第17期192-193,共2页
针对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本文对此现象进行描述和讨论,分析造成不一致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协调方法,使得社会道德态度与行为保持较高一致,有利于社会道德文化的建设、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 道德态度 行为 影响因素 协调方法
下载PDF
试析《嘉利妹妹》中的非道德态度
20
作者 唐秀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98-101,共4页
德莱塞在《嘉利妹妹》中的"非道德态度",体现了他的客观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决定论的自然主义思想倾向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涵,表明了作者对宗教道德观的摒弃以及新道德寻求和思索的过程。尽管德莱塞这种非道德态度有其一定的局... 德莱塞在《嘉利妹妹》中的"非道德态度",体现了他的客观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决定论的自然主义思想倾向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涵,表明了作者对宗教道德观的摒弃以及新道德寻求和思索的过程。尽管德莱塞这种非道德态度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在客观上批判了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期对人性、人的生存意义的剥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态度 客观现实主义 决定论思想 人道主义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