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清季革命志士疾呼道德救国思想述论
1
作者
赵炎才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9-182,共14页
针对“中国不国”和“中国无人”之窘状,清季许多革命志士发出了道德救国的真诚呐喊。他们认为道德对于民族国家的作用甚巨,努力追求道德理想社会,充分肯定革命的道德价值,要求革命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提倡积极塑造国民群体革命人格...
针对“中国不国”和“中国无人”之窘状,清季许多革命志士发出了道德救国的真诚呐喊。他们认为道德对于民族国家的作用甚巨,努力追求道德理想社会,充分肯定革命的道德价值,要求革命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提倡积极塑造国民群体革命人格以提振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以更好地推进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他们疾呼道德救国客观上奏响了革命派道德文化近代构建的历史序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季
革命志士
疾呼
道德救国
革命人格
知行合一
道德
文化精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清季民初梁启超的道德救国思想
被引量:
4
2
作者
赵炎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82,共7页
清季民初 ,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 ,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
清季民初 ,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 ,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源于理性把握中外道德实质、而主旨在于塑造近代人格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论证 ,主张通过立志与修身结合、教育与引导并举、改造与育人互动、道德与制度统一达到塑造新国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季民初
梁启超
道德救国
私德
公德
近代人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末陈天华道德救国思想刍议
被引量:
4
3
作者
赵炎才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1-26,共6页
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陈天华欲求振作之方,行救国之实,比较“注重精神上的学问”。他揭露批判国民寡廉鲜耻、自私自利,官吏贪恋官位、畏死无为,留学生空谈救国、言行相悖,汉奸丧灭天良、助纣为虐等堕落人格。围绕道德救国,他系统阐...
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陈天华欲求振作之方,行救国之实,比较“注重精神上的学问”。他揭露批判国民寡廉鲜耻、自私自利,官吏贪恋官位、畏死无为,留学生空谈救国、言行相悖,汉奸丧灭天良、助纣为虐等堕落人格。围绕道德救国,他系统阐述了在价值取向上以爱国为核心,在公私关系上强调公德私德、义务权利统一,在道德内涵上国民应具有独立自由平等、合群团结尚武之精神,在人格范型上崇尚近代国民人格等思想,并积极诉诸实践,最终以蹈海殉国方式使这一道德救国思想获得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天华
道德救国
国民人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革命派与清末民初的道德救国思想——以雷铁崖为中心
被引量:
3
4
作者
赵炎才
《天府新论》
2004年第3期118-122,共5页
清末民初雷铁崖揭露批判封建伪道德杀人祸国,伪道德导致清末民众公德沦丧、私德扭曲,吏无官德、士无人格及民国初期道德愈坏、邪恶肆虐,理论上主张斟酌时宜,变通旧说,创“适合国民心理之学说”,“尽以铸造新国民,以竞争新世界”;内涵上...
清末民初雷铁崖揭露批判封建伪道德杀人祸国,伪道德导致清末民众公德沦丧、私德扭曲,吏无官德、士无人格及民国初期道德愈坏、邪恶肆虐,理论上主张斟酌时宜,变通旧说,创“适合国民心理之学说”,“尽以铸造新国民,以竞争新世界”;内涵上以爱国为核心,提倡国与民、家、地方统一,在价值取向上崇尚近代理想人格;在具体规范上继承与吸收中外积极美德;方法上主张立志、修身与践履结合,磨厉志士精神,刻苦其志气,早振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雷铁崖
道德救国
爱国
近代人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五四”前陈独秀的道德救国思想
被引量:
1
5
作者
赵炎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54-159,共6页
"五四"前陈独秀围绕落后道德必然导致社会不幸、封建伦理道德危害社会甚巨、人格堕落为国亡种灭根源、宗教难以救国等方面论证了道德救国的必要性。在具体诠释中,他主张在理论上以新道德取代旧道德、在内涵上使中国传统精华...
"五四"前陈独秀围绕落后道德必然导致社会不幸、封建伦理道德危害社会甚巨、人格堕落为国亡种灭根源、宗教难以救国等方面论证了道德救国的必要性。在具体诠释中,他主张在理论上以新道德取代旧道德、在内涵上使中国传统精华与西方近代积极学理有机结合、在人格模式上提倡中国近代健全人格,并提倡借破坏、教育、示范和近代团体等方法塑造近代新国民,实现道德救国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前
陈独秀
道德救国
旧
道德
新
道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二十世纪初刘师培道德救国思想刍议
6
作者
赵炎才
《天府新论》
2003年第5期95-99,共5页
在 2 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中 ,刘师培的道德救国思想颇具特色。他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子与西方近代民主学说相结合 ,从学理上辨析了五伦、三纲、孔学、后儒之学的区别与联系 ,揭露后儒诠释的“三纲之说”为“巫说” ,主张融合中西伦...
在 2 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中 ,刘师培的道德救国思想颇具特色。他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子与西方近代民主学说相结合 ,从学理上辨析了五伦、三纲、孔学、后儒之学的区别与联系 ,揭露后儒诠释的“三纲之说”为“巫说” ,主张融合中西伦理道德之精华 ,藉改造家族伦理 ,用平等取代等级使个体成为“完人” ,继之逐步培育近代社会、国家伦理 ,最后通过近代修身之道与发展近代政党等达到塑造新国民 ,以实现救国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初
刘师培
民主思想
“三纲之说”
道德救国
思想
伦理
道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补天的悲剧——论吴趼人的“道德救国”思想
被引量:
1
7
作者
李娟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38-39,共2页
在内忧外患的晚清社会 ,吴趼人提出“恢复我固有之道德” ,即道德救国的主张 ,企图用道德来补封建社会之天 ,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 ,但是晚清社会已是病入膏肓 ,所以 ,他的补天愿望在那个时代只能以悲剧收场。
关键词
"
道德救国
"
思想
吴趼人
文学家
儒家文化
文学创作
历史背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德复古与决定论化——《广益丛报》本地来稿中救国之道的选择与困境
8
作者
梁明昊
《新闻知识》
2022年第3期60-66,共7页
面对清末危局,《广益丛报》的本地投稿者意图以宣扬决定论化的传统道德这一方式挽救国家,这种尝试充分利用了当时可用的文化资源。从习俗角度切入可以发现,这对此类思潮的传播助益甚多;而使用道德说教故事与攻击异见式说理的阐释手法,...
面对清末危局,《广益丛报》的本地投稿者意图以宣扬决定论化的传统道德这一方式挽救国家,这种尝试充分利用了当时可用的文化资源。从习俗角度切入可以发现,这对此类思潮的传播助益甚多;而使用道德说教故事与攻击异见式说理的阐释手法,更是能凭借传统文化中伦理体系中的尊长地位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但这套言论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投稿者既因对中西文化难以融合的忧虑和对自身道德理论基础被冲击的不满而固守传统道德,抗拒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又因自身对道德决定论的过于执着对读者造成一定的误导,使后续的探索陷入困境。本地投稿者的爱国赤诚值得肯定,但该报的部分本地来稿与转自外地书报的内容对待西学态度,可引出对近代报刊功能的再认识——报刊并非灌输者,而有可能是引起争论的启发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益丛报》
道德救国
论
道德
决定论
习俗与共同体
权力的话语
清末地方报刊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渡”中吴宓与顾亭林的隔代契合及其现实抉择
被引量:
1
9
作者
黄彦伟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0年第4期266-280,共15页
1937年,"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日寇南侵,平津告急,北方的北大、清华、南开三名校奉命南迁,中国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大迁徙。众多高校在迁播流徙中尚能弦诵不绝,延续文化薪火,保存民族元气,展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1937年,"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日寇南侵,平津告急,北方的北大、清华、南开三名校奉命南迁,中国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大迁徙。众多高校在迁播流徙中尚能弦诵不绝,延续文化薪火,保存民族元气,展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南渡"(1937—1946)的经历,给现代学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荡,他们在历史的相似情景中徘徊,更在现实的审视中沉思。"南渡自应思往事",这于吴宓而言,则在历史的回眸中发现了顾亭林。"南渡"的八年,吴宓道德救国的夙愿、教化英才的担当,甚至是"逃禅于著述"的心迹嬗变,均与顾亭林晚年矢志于学术、严夷夏之防的遗民志节有着潜在的关联。而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学界迄今尚未完全展开(2),本文就此尝试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顾亭林
全面抗战
夷夏之防
逃禅
道德救国
大迁徙
现实抉择
原文传递
题名
清季革命志士疾呼道德救国思想述论
1
作者
赵炎才
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9-182,共14页
文摘
针对“中国不国”和“中国无人”之窘状,清季许多革命志士发出了道德救国的真诚呐喊。他们认为道德对于民族国家的作用甚巨,努力追求道德理想社会,充分肯定革命的道德价值,要求革命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提倡积极塑造国民群体革命人格以提振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以更好地推进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他们疾呼道德救国客观上奏响了革命派道德文化近代构建的历史序曲。
关键词
清季
革命志士
疾呼
道德救国
革命人格
知行合一
道德
文化精神
分类号
D092 [政治法律—政治学]
B82-05 [哲学宗教—伦理学]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清季民初梁启超的道德救国思想
被引量:
4
2
作者
赵炎才
机构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82,共7页
文摘
清季民初 ,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 ,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源于理性把握中外道德实质、而主旨在于塑造近代人格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论证 ,主张通过立志与修身结合、教育与引导并举、改造与育人互动、道德与制度统一达到塑造新国民 。
关键词
清季民初
梁启超
道德救国
私德
公德
近代人格
Keywords
betwee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Liang Qi-chao
moral salvation
social morality
personal morals
modern personality
分类号
B82-09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末陈天华道德救国思想刍议
被引量:
4
3
作者
赵炎才
机构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出处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1-26,共6页
文摘
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陈天华欲求振作之方,行救国之实,比较“注重精神上的学问”。他揭露批判国民寡廉鲜耻、自私自利,官吏贪恋官位、畏死无为,留学生空谈救国、言行相悖,汉奸丧灭天良、助纣为虐等堕落人格。围绕道德救国,他系统阐述了在价值取向上以爱国为核心,在公私关系上强调公德私德、义务权利统一,在道德内涵上国民应具有独立自由平等、合群团结尚武之精神,在人格范型上崇尚近代国民人格等思想,并积极诉诸实践,最终以蹈海殉国方式使这一道德救国思想获得升华。
关键词
陈天华
道德救国
国民人格
Keywords
Chen Tian-hua
saving the country by mrale
personal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分类号
K257.1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革命派与清末民初的道德救国思想——以雷铁崖为中心
被引量:
3
4
作者
赵炎才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出处
《天府新论》
2004年第3期118-122,共5页
文摘
清末民初雷铁崖揭露批判封建伪道德杀人祸国,伪道德导致清末民众公德沦丧、私德扭曲,吏无官德、士无人格及民国初期道德愈坏、邪恶肆虐,理论上主张斟酌时宜,变通旧说,创“适合国民心理之学说”,“尽以铸造新国民,以竞争新世界”;内涵上以爱国为核心,提倡国与民、家、地方统一,在价值取向上崇尚近代理想人格;在具体规范上继承与吸收中外积极美德;方法上主张立志、修身与践履结合,磨厉志士精神,刻苦其志气,早振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
关键词
清末民初
雷铁崖
道德救国
爱国
近代人格
分类号
K257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五四”前陈独秀的道德救国思想
被引量:
1
5
作者
赵炎才
机构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54-159,共6页
文摘
"五四"前陈独秀围绕落后道德必然导致社会不幸、封建伦理道德危害社会甚巨、人格堕落为国亡种灭根源、宗教难以救国等方面论证了道德救国的必要性。在具体诠释中,他主张在理论上以新道德取代旧道德、在内涵上使中国传统精华与西方近代积极学理有机结合、在人格模式上提倡中国近代健全人格,并提倡借破坏、教育、示范和近代团体等方法塑造近代新国民,实现道德救国之目的。
关键词
“五四”前
陈独秀
道德救国
旧
道德
新
道德
Keywords
before May 4th Movement, Chen Duxiu
moral ruling of the country
new ethics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二十世纪初刘师培道德救国思想刍议
6
作者
赵炎才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出处
《天府新论》
2003年第5期95-99,共5页
文摘
在 2 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中 ,刘师培的道德救国思想颇具特色。他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子与西方近代民主学说相结合 ,从学理上辨析了五伦、三纲、孔学、后儒之学的区别与联系 ,揭露后儒诠释的“三纲之说”为“巫说” ,主张融合中西伦理道德之精华 ,藉改造家族伦理 ,用平等取代等级使个体成为“完人” ,继之逐步培育近代社会、国家伦理 ,最后通过近代修身之道与发展近代政党等达到塑造新国民 ,以实现救国之目的。
关键词
二十世纪初
刘师培
民主思想
“三纲之说”
道德救国
思想
伦理
道德
分类号
D092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补天的悲剧——论吴趼人的“道德救国”思想
被引量:
1
7
作者
李娟
机构
徐州师大中文系
出处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38-39,共2页
文摘
在内忧外患的晚清社会 ,吴趼人提出“恢复我固有之道德” ,即道德救国的主张 ,企图用道德来补封建社会之天 ,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 ,但是晚清社会已是病入膏肓 ,所以 ,他的补天愿望在那个时代只能以悲剧收场。
关键词
"
道德救国
"
思想
吴趼人
文学家
儒家文化
文学创作
历史背景
分类号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德复古与决定论化——《广益丛报》本地来稿中救国之道的选择与困境
8
作者
梁明昊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
出处
《新闻知识》
2022年第3期60-66,共7页
文摘
面对清末危局,《广益丛报》的本地投稿者意图以宣扬决定论化的传统道德这一方式挽救国家,这种尝试充分利用了当时可用的文化资源。从习俗角度切入可以发现,这对此类思潮的传播助益甚多;而使用道德说教故事与攻击异见式说理的阐释手法,更是能凭借传统文化中伦理体系中的尊长地位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但这套言论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投稿者既因对中西文化难以融合的忧虑和对自身道德理论基础被冲击的不满而固守传统道德,抗拒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又因自身对道德决定论的过于执着对读者造成一定的误导,使后续的探索陷入困境。本地投稿者的爱国赤诚值得肯定,但该报的部分本地来稿与转自外地书报的内容对待西学态度,可引出对近代报刊功能的再认识——报刊并非灌输者,而有可能是引起争论的启发者。
关键词
《广益丛报》
道德救国
论
道德
决定论
习俗与共同体
权力的话语
清末地方报刊研究
分类号
G219.29 [文化科学—新闻学]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渡”中吴宓与顾亭林的隔代契合及其现实抉择
被引量:
1
9
作者
黄彦伟
机构
河南大学宋代艺术研究所
出处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0年第4期266-280,共15页
基金
河南省哲社规划项目“《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1933)中吴宓佚文考证与研究”(2020BWX004)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现代学术史视域下的吴宓学林交谊研究”(2021-ZZJH-04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1937年,"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日寇南侵,平津告急,北方的北大、清华、南开三名校奉命南迁,中国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大迁徙。众多高校在迁播流徙中尚能弦诵不绝,延续文化薪火,保存民族元气,展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南渡"(1937—1946)的经历,给现代学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荡,他们在历史的相似情景中徘徊,更在现实的审视中沉思。"南渡自应思往事",这于吴宓而言,则在历史的回眸中发现了顾亭林。"南渡"的八年,吴宓道德救国的夙愿、教化英才的担当,甚至是"逃禅于著述"的心迹嬗变,均与顾亭林晚年矢志于学术、严夷夏之防的遗民志节有着潜在的关联。而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学界迄今尚未完全展开(2),本文就此尝试论之。
关键词
吴宓
顾亭林
全面抗战
夷夏之防
逃禅
道德救国
大迁徙
现实抉择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清季革命志士疾呼道德救国思想述论
赵炎才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试论清季民初梁启超的道德救国思想
赵炎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清末陈天华道德救国思想刍议
赵炎才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革命派与清末民初的道德救国思想——以雷铁崖为中心
赵炎才
《天府新论》
200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试论“五四”前陈独秀的道德救国思想
赵炎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二十世纪初刘师培道德救国思想刍议
赵炎才
《天府新论》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补天的悲剧——论吴趼人的“道德救国”思想
李娟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道德复古与决定论化——《广益丛报》本地来稿中救国之道的选择与困境
梁明昊
《新闻知识》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南渡”中吴宓与顾亭林的隔代契合及其现实抉择
黄彦伟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0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