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道德敬畏观的内在价值逻辑和现代转化--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
1
作者 李文静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1-57,共15页
传统道德敬畏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这种道德观念源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实践,具有深刻的逻辑关系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道德自... 传统道德敬畏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这种道德观念源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实践,具有深刻的逻辑关系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道德自信的重要来源,也是进行道德建设的传统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道德敬畏观的本质内涵与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指向生命与自然,因而有必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现代转化,以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敬畏 历史渊源 内在价值 现代转化
下载PDF
道德敬畏视角下的网络暴力问题研究
2
作者 吴想真 《区域治理》 2024年第16期29-31,共3页
当下网络暴力深刻影响社会。网暴伤害对象非常广泛,危害无法挽回。道德敬畏作为敬畏道德的情感体验、遵守道德的人心秩序和践行道德的行为驱动力,对于当下网络暴力的治理具有指引作用。因未加强发挥道德敬畏的情感认同和行为内在驱动力... 当下网络暴力深刻影响社会。网暴伤害对象非常广泛,危害无法挽回。道德敬畏作为敬畏道德的情感体验、遵守道德的人心秩序和践行道德的行为驱动力,对于当下网络暴力的治理具有指引作用。因未加强发挥道德敬畏的情感认同和行为内在驱动力作用,缺乏认知自身对网络环境的珍爱、对网暴后果的畏惧,忽视理性分析、用“心”思考的力量而造成的道德敬畏感弱化是网络暴力的重要成因。而通过网民将道德敬畏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以对自由和谐网络风气的珍爱。敬畏网络道德,用“心”辩证思考,理性认识网络事件,强化道德敬畏,则有利于制止网络暴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敬畏 网络暴力 研究
下载PDF
道德敬畏:个体道德养成的心理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周营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0-242,共3页
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在对道德产生崇敬和畏怯的基础之上,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在现实环境中,对道德敬畏的回归,不应该只是外界强加给个体的善恶标准、行为规范、伦理标... 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在对道德产生崇敬和畏怯的基础之上,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在现实环境中,对道德敬畏的回归,不应该只是外界强加给个体的善恶标准、行为规范、伦理标准等,而应该是基于主体内心的道德需要,把外在的道德法则逐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在当代中国,重塑个体道德养成中缺失的道德敬畏,唤起道德主体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和惧怕之心,并予以自觉地遵从,同时经过持续化的自律行为,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才有助于个体道德的成长和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维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敬畏 个体道德 养成 心理机制
下载PDF
道德敬畏:个体道德养成的心理机制 被引量:8
4
作者 周营军 《教育科学文摘》 2010年第4期44-44,共1页
个体道德的养成并非来自外在的环境因素,而是发生于社会中个体的自觉意愿,这种自觉意愿是一种心理意志方面的自律。社会中个体的道德素养不是受外化的环境影响自觉发生的,而是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实践等形式,将外化影响通过认知转化... 个体道德的养成并非来自外在的环境因素,而是发生于社会中个体的自觉意愿,这种自觉意愿是一种心理意志方面的自律。社会中个体的道德素养不是受外化的环境影响自觉发生的,而是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实践等形式,将外化影响通过认知转化为心理态度和心理价值倾向,对道德心存敬畏之感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道德 心理机制 道德养成 道德敬畏 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 道德素养 自我教育
下载PDF
传统道德敬畏心态形上建构的思维演进与价值考量——以传统官箴果报文化为主要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忠春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52-65,共14页
由"天命"而"果报"的传统思想所构筑的道德敬畏心态的形而上学,不仅对传统仕者的官德立品提供了内在动力,而且还展现了由"神道"而"设教"再到道德"说教"的"达人"之路。其于... 由"天命"而"果报"的传统思想所构筑的道德敬畏心态的形而上学,不仅对传统仕者的官德立品提供了内在动力,而且还展现了由"神道"而"设教"再到道德"说教"的"达人"之路。其于情感呈奉中所呈现出的审美旨趣、荣辱意识和道德用意,不仅启示我们要在社会发展定数的不可控中,于自身生存有限性的高度警觉里,将这种对于生存的敬畏演变成对于道德荣辱本身的敬畏和自觉,并由此转化为人类自身的道德救赎行动;而且其由"神道"到"人道"的重心演变,更引导我们在其价值的现代化转化中,要以对"形而下"世界的更多关照去实现其"形而上"的神圣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敬畏心态 神道设教 官箴文化 果报论
下载PDF
心有戒惧,行有界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道德敬畏思想 被引量:4
6
作者 罗春洪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 2017年第12期48-51,共4页
道德敬畏不仅是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体系的核心,更是党员干部的心性秩序。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基于对道德的崇敬和畏怯,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党员干部应践履道德敬畏之行,... 道德敬畏不仅是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体系的核心,更是党员干部的心性秩序。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基于对道德的崇敬和畏怯,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党员干部应践履道德敬畏之行,对权力敬畏是重点,对党纪党规敬畏是关键,对人民敬畏是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敬畏 道德情感 党员干部 心性秩序
下载PDF
司法警察院校道德敬畏的教育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吉梅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56-59,共4页
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基于对道德的崇敬和畏怯,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1]本文从道德敬畏的基本理念研究入手,探讨其在司法警察院校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进而论证道德敬畏教育在司法... 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基于对道德的崇敬和畏怯,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1]本文从道德敬畏的基本理念研究入手,探讨其在司法警察院校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进而论证道德敬畏教育在司法警察院校学生未来从事司法行政行业职业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敬畏 道德人格 司法警察院校
下载PDF
道德敬畏教育的理论分析及其在职业院校的实践探索
8
作者 崔道伟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 2019年第11期59-62,共4页
敬畏之心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完善的阶梯,道德教育是青年学生净化心灵、提升素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深化对中西方关于道德敬畏的研究,以道德敬畏教育为切入点,更能让广大学生从生命层次产生道德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 提升素养 职业院校 实践探索 道德教育 人类社会发展 道德敬畏 净化心灵 健全人格
下载PDF
道德敬畏——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尊严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洁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26-28,103,共4页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儒家学说,还是"进入哲学王国桥梁和关隘"的康德哲学,都认为对道德规范的敬畏与遵循,正是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的体现。在当今社会由于工具理性的扩张,道德的权威性和神圣性被消解,为此,从康德哲...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儒家学说,还是"进入哲学王国桥梁和关隘"的康德哲学,都认为对道德规范的敬畏与遵循,正是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的体现。在当今社会由于工具理性的扩张,道德的权威性和神圣性被消解,为此,从康德哲学和儒家文化中探寻重振道德之权威性的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敬畏 价值 尊严
下载PDF
网络时代道德敬畏感弱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金德 武文颖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51,共8页
道德敬畏感是道德主体内心自然涌现出敬重道德的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敬畏感对于提高个体的德性修养与维系社会的道德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网络时代人的生存面临着道德身份认同模糊、工具行为困境、忧患意识麻木、道德尺度失衡以及... 道德敬畏感是道德主体内心自然涌现出敬重道德的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敬畏感对于提高个体的德性修养与维系社会的道德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网络时代人的生存面临着道德身份认同模糊、工具行为困境、忧患意识麻木、道德尺度失衡以及道德意志防线崩溃等一系列道德隐忧,人们的道德敬畏感遭遇着被逐步弱化的风险。网络时代道德敬畏感弱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茧房效应钝化了个体的道德敏感,生活步调加速稀释了个体的道德情感,网络技术异化遮蔽了个体的道德意识,数字正义缺失瓦解了个体的道德信任。只有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全面贯彻技术向善理念、深入推进网络道德教育和加快提升网民数字素养,才能真正建立起个体抵御网络纷扰杂乱侵袭的免疫系统,自觉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道德敬畏 数字正义 制度保障
下载PDF
何谓道德敬畏
11
《华中建筑》 2009年第8期I0001-I0001,共1页
道德敬畏是指道德主体内心对道德终极价值、道德法则、善之物的强烈的崇敬和畏惧之情。人类社会大致存在并经历了无知型的道德敬畏、形而上的道德敬畏和理性自觉的道德敬畏三种形态。道德敬畏的指向主要有四种:
关键词 道德主体 人类社会 道德敬畏 道德法则
下载PDF
论道德敬畏及其在个体道德生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龙静云 熊富标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22,共4页
道德敬畏是指人们对道德法则,对善的事物及其社会价值与根源的强烈的崇敬和畏惧的道德情感体验。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人类的道德敬畏大致经历了无知型的道德敬畏、形而上的道德敬畏和理性自觉的道德敬畏三种形态。道德敬畏的指向主要有... 道德敬畏是指人们对道德法则,对善的事物及其社会价值与根源的强烈的崇敬和畏惧的道德情感体验。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人类的道德敬畏大致经历了无知型的道德敬畏、形而上的道德敬畏和理性自觉的道德敬畏三种形态。道德敬畏的指向主要有四种,即敬畏自然、敬畏上帝、敬畏生命和敬畏规则。道德敬畏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个体道德意识产生的重要的情感因素,是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激励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敬畏 敬畏自然 敬畏上帝 敬畏生命 敬畏规则 个体道德
原文传递
论康德关于道德敬畏的思想 被引量:5
13
作者 戴圣鹏 《前沿》 CSSCI 2008年第10期128-130,共3页
对道德充满敬畏之情是康德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德实践主体内心对道德律的敬重与畏惧。
关键词 康德 道德 道德敬畏
原文传递
“道德恐惧”辨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维功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4-108,共5页
当下知善不行、见义不为等道德现象主要由于道德主体的"道德恐惧"。从道德心理学和道德哲学维度尝试提出"道德恐惧"概念,辨析道德恐惧与心理恐惧、道德敬畏的关联和殊异,反思道德恐惧的当代伦理学启示:道德恐惧尤... 当下知善不行、见义不为等道德现象主要由于道德主体的"道德恐惧"。从道德心理学和道德哲学维度尝试提出"道德恐惧"概念,辨析道德恐惧与心理恐惧、道德敬畏的关联和殊异,反思道德恐惧的当代伦理学启示:道德恐惧尤其在中国具有深厚文化基因和存在根源,弘扬道德主体性精神和完善正义机制是祛除道德恐惧的有效路径,可以回应知善不行、见义不为等现实道德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恐惧 心理恐惧 道德敬畏 知善不行 见义不为
下载PDF
“道德恐惧”再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维功 周宁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6-20,共5页
当下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少知善不行、见义不为等道德恐惧现象。道德恐惧既区别于一般的心理恐惧,也不是对"道德"的恐惧,并与道德敬畏相互联系和区别,在心理构成要素、行为表现、社会效应上具备自身特质。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当下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少知善不行、见义不为等道德恐惧现象。道德恐惧既区别于一般的心理恐惧,也不是对"道德"的恐惧,并与道德敬畏相互联系和区别,在心理构成要素、行为表现、社会效应上具备自身特质。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中尝试从道德心理学、道德哲学的角度再探析"道德恐惧"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可以回应与解释现实中诸多道德恐惧难题,为当今中国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建设提供积极思想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恐惧 道德敬畏 见义不为 探析
下载PDF
儒家的敬畏思想和当代大学生的敬畏意识培育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向青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4,共4页
敬畏感是在高尚的客体面前既敬重又畏惧,同时又想突破自身局限,与客体无限趋近的积极向上的情感。由于受生命教育缺位和多元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大学生越来越缺少敬畏感。儒家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敬畏思想,这些思想中的... 敬畏感是在高尚的客体面前既敬重又畏惧,同时又想突破自身局限,与客体无限趋近的积极向上的情感。由于受生命教育缺位和多元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大学生越来越缺少敬畏感。儒家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敬畏思想,这些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敬畏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思想 敬畏意识 敬畏自然 敬畏生命 敬畏道德 儒家 大学生
下载PDF
给孩子补上“敬畏”这一课
17
作者 黄芙蓉 王礼宏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0年第11期48-48,共1页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大恶之人"。教育影响人,塑造人。生活中常见独生子女因为理所当然成为"家庭中心",所以倍受家长百般呵护。然而呵护"过度",则容易不知不觉陷入"溺爱&qu...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大恶之人"。教育影响人,塑造人。生活中常见独生子女因为理所当然成为"家庭中心",所以倍受家长百般呵护。然而呵护"过度",则容易不知不觉陷入"溺爱",致使孩子"无法无天"。如果任由其发展,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唯我独尊"、"无法无天"、目无法纪,终将走向"犯罪"未可知否!想必今年连续多起发生在校园的暴力案件的犯罪分子,其童年很有可能就是本文开头那样的孩子吧!当然,没有哪个时代、哪个国家能杜绝犯罪,但教育的育人功能毋庸置疑,如果从小对孩子进行"敬畏"教育,培养孩子的"敬畏"意识,教育他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道德与法律,那么社会就会和谐起来。父母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不如先给孩子补上"敬畏"这一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教育 敬畏生命 敬畏自然 敬畏道德和法律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官员的敬畏观及当代启示
18
作者 曲晓霜 《中国领导科学》 2024年第3期110-116,共7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根”,是孕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具优势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古代官员敬畏观切中儒家道统的关键,在古今转化发展中所形成之敬畏道德、敬畏权力、敬畏法纪,蕴藏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根”,是孕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具优势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古代官员敬畏观切中儒家道统的关键,在古今转化发展中所形成之敬畏道德、敬畏权力、敬畏法纪,蕴藏着从为人处世到治国理政的丰富智慧,是以“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生动注脚,对于当今领导干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 敬畏道德 敬畏权力 敬畏法纪
原文传递
大器晚成“:教育改变命运”的家族代际变迁及其双重面向 被引量:7
19
作者 安超 康永久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22,共12页
"教育改变命运"作为一种现代话语实践,暗藏着对平民阶层读书人心性品质的刻板印象:一个是读书目的往往出于实用性、功利性考量(功利目光),一个是读书方法倾向于刻苦耐劳、听话顺从的去魅力化路径(平庸目光)。本研究通过口述... "教育改变命运"作为一种现代话语实践,暗藏着对平民阶层读书人心性品质的刻板印象:一个是读书目的往往出于实用性、功利性考量(功利目光),一个是读书方法倾向于刻苦耐劳、听话顺从的去魅力化路径(平庸目光)。本研究通过口述史的方法,研究了山东省泰县鲍村X家族三个时期的教育生活史。研究发现:传统农耕时期,乡村民众除了养成一套基于生计、逃离苦役的实用性态度之外,还有对于读书、认字作为一种天道的道德敬畏,对教师作为天职的心灵托付,对学习乃"个人生成"的顺其自然的宿命观。在集体化时代,随着劳动价值的分化,读书、文字、教师的神圣性价值跌落了,50-60后族人对读书的实用性态度增强,并逐渐对独生子女一代产生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强期待,尤其是编制期待与特权向往。在市场化时期,高学业竞争压力造就了70-80后的苦修性情,但他们在武侠、言情小说等闲书中保留了读书的纯粹面向,并孕育了具有反学校文化性质的"青春文学"。最终帮助平民子弟走出底层、实现突破的,并非"改变命运"的紧迫与功利,而是他们始终在世俗生活中保持了读书之"学以为己"与"成而为人"的纯粹精神与功德意识,体现了平民阶层读书人学习与成长内在的神圣性面向、能动的个体力量、丰厚的精神文化土壤,以及命运走向的多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变命运 道德敬畏 纯粹精神 功德意识 学以为己 成而为人
下载PDF
论旧五伦的解构与新五伦的建构
20
作者 龙静云 吴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8-94,共7页
作为先秦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传统五伦论是根植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建构起来并发挥社会作用的。它尽管存在某些历史局限性,但其理论的卓越与光辉之处不该被忽视。应从新时代道德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传统五伦论优秀道德资... 作为先秦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传统五伦论是根植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建构起来并发挥社会作用的。它尽管存在某些历史局限性,但其理论的卓越与光辉之处不该被忽视。应从新时代道德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传统五伦论优秀道德资源价值的现代发掘,在科学扬弃的基础上将其转换为调节现代社会交往关系与道德行为的新五伦,即父子有亲、官民有义、夫妇有责、长幼有序、人我有信。新五伦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和制度规约、有效的道德教育、民间组织的引领训练和个体敬畏心态的培育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五伦论 新五伦 道德教育 道德敬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