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个结合”视野下的“人禽之别”——兼论人类道德本能的起源及其作用(下)
1
作者 方绪银 姚大斌 葛翠茹 《南方论刊》 2024年第10期50-53,共4页
动物的本能是在其各自不同的生命活动方式中形成的,人这种动物在其两百多万年的以“劳动”为标识的独特生命活动方式中,必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动物本能的独特本能。人的道德也具有本能性特征,这就意味着,人的道德本能也是在其无数代的社... 动物的本能是在其各自不同的生命活动方式中形成的,人这种动物在其两百多万年的以“劳动”为标识的独特生命活动方式中,必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动物本能的独特本能。人的道德也具有本能性特征,这就意味着,人的道德本能也是在其无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时间长短是影响这种本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的道德本能无疑主要是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共产制共同体”时代产生和形成的,这正是儒家的“人性本善”和“人禽之别”等理念的实存性依据,也是人类具有“大同情结”的根源所在。社会现实中的道德,主要是由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道德情感亦即孟子所说的“善端”,是人皆有之的道德本能的呈现方式,道德观念则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虽然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继承性,但也总是与本能性的道德情感密不可分的,换言之,道德观念只有与人们的是非感、好恶心等道德情感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在“日用而不觉”中主导人们的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术界关于道德信仰问题的诸多争论,就在于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人的道德禀赋具有植根于道德本能之中的这三个要素,更没有以此为逻辑起点来研究道德的结构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禽之别 道德本能 道德三要素 唯物史观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野下的“人禽之别”——兼论人类道德本能的起源及其作用(中)
2
作者 方绪银 姚大斌 葛翠茹 《南方论刊》 2024年第9期43-46,共4页
动物的本能是在其各自不同的生命活动方式中形成的,人这种动物在其两百多万年的以“劳动”为标识的独特生命活动方式中,必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动物本能的独特本能。人的道德也具有本能性特征,这就意味着,人的道德本能也是在其无数代的社... 动物的本能是在其各自不同的生命活动方式中形成的,人这种动物在其两百多万年的以“劳动”为标识的独特生命活动方式中,必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动物本能的独特本能。人的道德也具有本能性特征,这就意味着,人的道德本能也是在其无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时间长短是影响这种本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的道德本能无疑主要是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共产制共同体”时代产生和形成的,这正是儒家的“人性本善”和“人禽之别”等理念的实存性依据,也是人类具有“大同情结”的根源所在。社会现实中的道德,主要是由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道德情感亦即孟子所说的“善端”,是人皆有之的道德本能的呈现方式,道德观念则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虽然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继承性,但也总是与本能性的道德情感密不可分的,换言之,道德观念只有与人们的是非感、好恶心等道德情感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在“日用而不觉”中主导人们的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术界关于道德信仰问题的诸多争论,就在于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人的道德禀赋具有植根于道德本能之中的这三个要素,更没有以此为逻辑起点来研究道德的结构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禽之别 道德本能 道德三要素 唯物史观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野下的“人禽之别”——兼论人类道德本能的起源及其作用(上)
3
作者 方绪银 姚大斌 葛翠茹 《南方论刊》 2024年第8期39-41,共3页
动物的本能是在其各自不同的生命活动方式中形成的,人这种动物在其两百多万年的以“劳动”为标识的独特生命活动方式中,必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动物本能的独特本能。人的道德也具有本能性特征,这就意味着,人的道德本能也是在其无数代的社... 动物的本能是在其各自不同的生命活动方式中形成的,人这种动物在其两百多万年的以“劳动”为标识的独特生命活动方式中,必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动物本能的独特本能。人的道德也具有本能性特征,这就意味着,人的道德本能也是在其无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时间长短是影响这种本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的道德本能无疑主要是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共产制共同体”时代产生和形成的,这正是儒家的“人性本善”和“人禽之别”等理念的实存性依据,也是人类具有“大同情结”的根源所在。社会现实中的道德,主要是由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道德情感亦即孟子所说的“善端”,是人皆有之的道德本能的呈现方式,道德观念则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虽然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继承性,但也总是与本能性的道德情感密不可分的,换言之,道德观念只有与人们的是非感、好恶心等道德情感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在“日用而不觉”中主导人们的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术界关于道德信仰问题的诸多争论,就在于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人的道德禀赋具有植根于道德本能之中的这三个要素,更没有以此为逻辑起点来研究道德的结构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禽之别 道德本能 道德三要素 唯物史观
下载PDF
探究道德本能的实质——论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道德本能》的局限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立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9期106-107,共2页
史蒂芬·平克发表在《纽约时代杂志》中的《道德本能》(Moral Instinct)一文当中,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从生物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的道德本能的形成、发展以及外部表现形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史蒂芬·平克先生为我们探究人们的道德... 史蒂芬·平克发表在《纽约时代杂志》中的《道德本能》(Moral Instinct)一文当中,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从生物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的道德本能的形成、发展以及外部表现形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史蒂芬·平克先生为我们探究人们的道德本能提供一个新的途径;但是,作者单纯以生物个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无疑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通过对史蒂芬·平克的《道德本能》一文的分析来探究道德本能背后真正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蒂芬·平克 道德本能 生物学 环境
下载PDF
作为道德判断的奠基:论本能的道德及不可教性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乐乐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5,共13页
儿童天生拥有的先验生活形式使其后来的社会文化生活成为可能。在年幼儿童那里,这种基于天性的内在生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儿童不是天生的道德无知者,那些先于任何个体经验的先验善意、先验社会性、先天道德本能等,帮助儿童... 儿童天生拥有的先验生活形式使其后来的社会文化生活成为可能。在年幼儿童那里,这种基于天性的内在生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儿童不是天生的道德无知者,那些先于任何个体经验的先验善意、先验社会性、先天道德本能等,帮助儿童在一种天生优越于成人的意义上获得了他自身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先验道德根基。在儿童道德意识的来源中,先天的道德本能是社会性道德的奠基,而后者则是前者的补充。由此来看,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道德既不是一种恶的东西,也并非儿童道德教育的绊脚石,而是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基础。儿童不仅过着一种基于后天文化教育而来的社会道德生活,他还有相对于此更为重要和第一性的生活,即内在的道德本能生活。既然先天的道德本能不能通过后天外在的教育加以习得,那么儿童道德教育需要思考如何正确打开儿童先验的道德生活,通过激发、引导而非道德知识的强制灌输,进而使得儿童过上一种美好的道德生活。完整意义上的道德生活应是孟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完美结合,而不是二者之间选择其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哲学 先验善意 本能道德 赤子之心 道德教育
下载PDF
日常生活体验与后现代道德——微观视角下的人性与伦理的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程立涛 蔺子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51,共5页
体验是理解后现代道德的生活图式。发掘个人体验和生活经历的道德旨趣,考察微观视角下的人性与伦理问题,并不亚于对世界意义的探索。由"意义"向"旨趣"的转变,充分表明"后"现代道德研究视角的根本转向。... 体验是理解后现代道德的生活图式。发掘个人体验和生活经历的道德旨趣,考察微观视角下的人性与伦理问题,并不亚于对世界意义的探索。由"意义"向"旨趣"的转变,充分表明"后"现代道德研究视角的根本转向。道德在本性上包含某些非道德的因素,而这一点恰恰需要借助体验才能确证。历经生活流变并受到生活侵蚀的道德和伦理才是真实的,与生活共同沉浮正是道德的命运。生活变迁可能会导致伦理规则的改变,但无法剥夺人性内部最恒久的因素,失去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和伦理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体验 生活旨趣 道德本能 不确定性
下载PDF
培育良好社会道德规范 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蒋云根 《党政论坛》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社会道德规范 自我意识 道德理性 道德秩序 道德责任 场经济 社会成员 道德本能 道德习惯 社会个体
下载PDF
当代生命伦理中理性自主的价值与贫困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俊荣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68,共6页
建立在身心二元论基础之上的当代生命伦理,理性自主被视为个体意志和价值的唯一体现,身体感知、直觉、本能等被悬置于认识和判断之外,弱化了身体体验及本能欲求,造成了对自主的另类束缚;理性选择并非总是道德的,沉重的理性思量亦可能使... 建立在身心二元论基础之上的当代生命伦理,理性自主被视为个体意志和价值的唯一体现,身体感知、直觉、本能等被悬置于认识和判断之外,弱化了身体体验及本能欲求,造成了对自主的另类束缚;理性选择并非总是道德的,沉重的理性思量亦可能使主体背离内在良心,忘却应有的责任;道德生活离不开道德本能,理性的道德判断应以道德情感、体验、本能为补充。当代生命伦理的道德困境,根源于对身体直觉、道德本能的遗忘和身体的缺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自主 道德本能 身体
下载PDF
莱布尼茨的微知觉理论及其历史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桑靖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546-550,共5页
莱布尼茨的微知觉理论向来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对它的系统阐述更是付之阙如。若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这三方面对莱布尼茨微知觉理论做出较系统的解释 ,以揭示其在莱氏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并说明其对后世哲学的深远影响 ,是非常... 莱布尼茨的微知觉理论向来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对它的系统阐述更是付之阙如。若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这三方面对莱布尼茨微知觉理论做出较系统的解释 ,以揭示其在莱氏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并说明其对后世哲学的深远影响 ,是非常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赋观念论 天赋 微知觉 统觉 道德本能 莱布尼茨
下载PDF
孟子思想与儒家伦理的思考
10
作者 宋玉波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5-23,共9页
针对人性问题,告子与孟子进行了多次论辩,对论辩内容所涉及的儒家伦理进行分析论证,来探索孟子学说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所具有的原则和策略。研究认为,孟子从仁义内在的立场出发,对告子人性论观念提出批评,其主要凸显的是意向关联性与非... 针对人性问题,告子与孟子进行了多次论辩,对论辩内容所涉及的儒家伦理进行分析论证,来探索孟子学说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所具有的原则和策略。研究认为,孟子从仁义内在的立场出发,对告子人性论观念提出批评,其主要凸显的是意向关联性与非观察者姿态的人之存在的本质,这一看法是儒家学说的人文内核;孟子用道德本能将自然与人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否定告子认为的人性无确然的定体观点,王夫之将孟子这一思想进一步阐释为"天命自然之理",孟子对自然观念的深度改造与汲取,奠定了中华文化中强调态势、关系性的发展基调;孟子用仁义礼智表示人性固有的道德本能,以"嫂溺援之以手"表达恻隐之心优先原则,用道德情感优先能够给予人的良知良能以一以贯之的实现,这与西方哲学中特殊情境下注重优先原则有同样深远的考虑。告子与孟子等历史时期的儒家伦理争鸣表明,儒家学说强调人文化成的意义,在更高的层面上对自然观念加以升华悉收,这是中国文化能够稳定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更为深刻全面的把握,对孟子以及儒家思想加以契合时代要求的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人文 自然 优先原则 道德本能
下载PDF
论杰斐逊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1
作者 施德军 《传承》 2012年第8期76-77,共2页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历史上以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民主而闻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为了保障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杰斐逊认为除了在完善制度外,教育才是最可靠的保障。这都是基于制度不能治本,只能治标,而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和理性可以...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历史上以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民主而闻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为了保障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杰斐逊认为除了在完善制度外,教育才是最可靠的保障。这都是基于制度不能治本,只能治标,而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和理性可以通过教育来加以提升和完善,从而防止民主政府蜕变为独裁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斐逊 道德本能 理性 “制度治标”与“教育治本”
下载PDF
孔孟心性学说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一心 《齐鲁学刊》 CSSCI 1996年第4期39-42,49,共5页
孔孟心性学说探讨崔一心以人类心灵中无意识领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分析心理学(或称精神分析)的创立,是人类认识自身心灵结构历程中的一场革命。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作为第三思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迭兴,心理学说有了长足的进展... 孔孟心性学说探讨崔一心以人类心灵中无意识领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分析心理学(或称精神分析)的创立,是人类认识自身心灵结构历程中的一场革命。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作为第三思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迭兴,心理学说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当我们重审视人类认识自身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本能 心性学说 道德本能 孟子学说 孔子学说 生理 集体无意识 孔孟 分析心理学 生而知之
下载PDF
《九月寓言》一解
13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24-125,共2页
《九月寓言》一解李振声在《读书》1997年第三期上撰文指出,被张炜用亲情之手加以抚摸的《九月寓言》,是一部再朴素不过的作品。但就是这部朴素的作品,它在处置故事上的某种悄然而至而不是大声喧闹出来的奇特,使得不少明眼人感... 《九月寓言》一解李振声在《读书》1997年第三期上撰文指出,被张炜用亲情之手加以抚摸的《九月寓言》,是一部再朴素不过的作品。但就是这部朴素的作品,它在处置故事上的某种悄然而至而不是大声喧闹出来的奇特,使得不少明眼人感到了突兀和惊喜。《九月寓言》不仅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月寓言》 小说结构 故事结构 当代中国小说 文化历史观 张炜 道德本能 文化理念 彼此对应 心理动机
下载PDF
“上达” “下达”发微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荣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6-126,共1页
《论语·宪问》载孔子云:“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仅仅八字,前无承文,后无续语。这其中涵义在孔子时代乃不言而喻,然时过境迁,后人着实难于探其底蕴。历代注家诠释其义各秉一端,其中较为切近其义且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魏人何晏“本为... 《论语·宪问》载孔子云:“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仅仅八字,前无承文,后无续语。这其中涵义在孔子时代乃不言而喻,然时过境迁,后人着实难于探其底蕴。历代注家诠释其义各秉一端,其中较为切近其义且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魏人何晏“本为上,末为下”以及南朝皇侃“上达者,达于仁义也;下达,谓达于财利”一说,将“上”解为仁义,将“下”释为财利。但将这样的解释用于其它场合,如“下学而上达”等,又难以说通。若要把握其中真谛,需从三个层面稍作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三个层面 论语 涵义 道德本能 道德能力 物质利益 道德内容 君子 仁义道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