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亚里士多德道德目的中的理性因素
1
作者 邬洁静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4-62,共9页
在关于道德行动的正确目的如何获得的讨论中,由于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伦理德性给予目的,而伦理德性又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性;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伦理德性是非理性部分听从理性的德性,而且伦理德性不能离开实践智慧而存在,因而对于道... 在关于道德行动的正确目的如何获得的讨论中,由于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伦理德性给予目的,而伦理德性又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性;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伦理德性是非理性部分听从理性的德性,而且伦理德性不能离开实践智慧而存在,因而对于道德目的的确立问题的讨论就出现了理智主义与非理智主义之争。通过对不同主张的分析可知,尽管伦理德性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性,但却是非理性部分听从理性的德性;其形成,即习惯化过程本身就需要理性的参与;并且,道德目的在确立及其实现过程中受到理性的规定。如此,这一方面反驳了非理智主义者所认为的伦理德性给予目的是一非理性过程的主张,另一方面又分析了理性因素在目的确立过程中的具体发生及其功能,从而辩护并推进了理智主义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道德目的 理性 伦理德性 实践智慧
下载PDF
从自然目的论到道德目的论——康德历史哲学奠基的疑难与演变
2
作者 陈永庆 《哲学评论》 2023年第2期84-100,共17页
康德把历史哲学奠基在目的论学说而不是所谓的“历史理性批判”之上。但批判哲学的目的论思想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从《纯粹理性批判》中缺乏先天根据的逻辑原理最终转变为《判断力批判》中拥有先天根据的先验原理,它的先天根据也从178... 康德把历史哲学奠基在目的论学说而不是所谓的“历史理性批判”之上。但批判哲学的目的论思想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从《纯粹理性批判》中缺乏先天根据的逻辑原理最终转变为《判断力批判》中拥有先天根据的先验原理,它的先天根据也从1788年《论目的论原则在哲学中的应用》中的纯粹实践理性转变为《判断力批判》中的反思判断力。历史哲学的奠基因此充满了疑难,经历了从自然目的论到道德目的论的转变,并导致康德历史哲学的诸多具体观点产生了重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论 历史哲学 自然目的 道德目的 反思判断力
下载PDF
从政治的道德目的到政治的道德基础 被引量:3
3
作者 詹世友 施文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53,共13页
西方政治哲学的论证重心经历了一种从政治的道德目的到政治的道德基础的转换。古代的政治伦理学通常把政治的道德基础看作一种自然因素,故而对此并不着力论证,却着重于赋予政治以道德目的;近代以来的西方政治伦理学则认为政治关系是人为... 西方政治哲学的论证重心经历了一种从政治的道德目的到政治的道德基础的转换。古代的政治伦理学通常把政治的道德基础看作一种自然因素,故而对此并不着力论证,却着重于赋予政治以道德目的;近代以来的西方政治伦理学则认为政治关系是人为的,从而对政治的道德基础详加论证,但许多学者对政治的道德目的却心存疑虑。实际上,只有对政治的道德基础严加论证之后,政治的道德目的才能更好地加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政治哲学 政治道德目的 政治道德基础 论证
下载PDF
道德目的的多维视角
4
作者 何泌章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7-21,共5页
道德目的问题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道德起源于"公""私"矛盾,也因此催生了道德目的之争,道德目的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道德目的是历史的、发展的,也是具有层次性的。
关键词 道德目的 自律 他律 发展
下载PDF
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道德目的论析评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进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9-61,共3页
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道德目的论析评王进学(中共商丘地委党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生产力标准的提出和对效率、经济利益的强调,功利主义已成为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在我们这个道义论伦理传统长期... 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道德目的论析评王进学(中共商丘地委党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生产力标准的提出和对效率、经济利益的强调,功利主义已成为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在我们这个道义论伦理传统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国度里,功利主义也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 道德目的 道德价值 道德准则 价值基础 神学目的 人的幸福 最大幸福 最大多数人 霍尔巴赫
下载PDF
康德的道德目的论系统
6
作者 白海霞 《德国哲学》 2016年第1期3-43,共41页
康德的道德目的论系统不仅是其目的论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实践哲学中的一个独立理论。在结构上,这个系统包含两个部分:作为形而上学基础的目的王国系统和作为形而上学理论的道德目的学说及实用目的学说。在内容上,目的... 康德的道德目的论系统不仅是其目的论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实践哲学中的一个独立理论。在结构上,这个系统包含两个部分:作为形而上学基础的目的王国系统和作为形而上学理论的道德目的学说及实用目的学说。在内容上,目的王国系统是一个资格体系,其质料是作为自在目的的理性存在者,其形式是定言命令的目的公式,其完整规定类比于自然王国系统。虽然人能够在目的王国中作为自在目的而实存,但是他毕竟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在现实中要实现自己的道德性必须克服感性欲望按照道德目的去行动。以此为基础,道德目的学说的质料是作为德性义务的"同时是义务的目的",其形式是德性学说的至上原则,其系统建构以德性义务系统为基础。从属于道德目的学说的实用目的学说以实现幸福为最后目的,以经验性的明智原则为形式,并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王国 自在目的 道德目的 实用目的
下载PDF
道德目的 英雄主義和現代藝術
7
作者 陳恩深(譯) 《当代美术家》 1996年第2期4-12,共9页
要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而且還需要比勇氣更多的東西--隨時得準備將自己置身于嘲笑之中。--莫里斯·路易斯(1961年)道徳是對我們人類基本東西的自我肯定,道德作為純粹的自我肯定的重要形式是絶對的。--保爾... 要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而且還需要比勇氣更多的東西--隨時得準備將自己置身于嘲笑之中。--莫里斯·路易斯(1961年)道徳是對我們人類基本東西的自我肯定,道德作為純粹的自我肯定的重要形式是絶對的。--保爾·特里克(1959年)依人之天性,我是享樂主義者,而不是道德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自我肯定 道德目的 莫里斯
下载PDF
何为道德上的“好”:一种伦理语境论释解
8
作者 梅轩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63-69,共7页
如何诠释“好”的含义乃道德哲学界一大难题,主要原因在于它蕴含特殊的规范性:说出含“好”话语不只意在表征现实世界,更在于鼓励或引导听话人实施某种道德行为。传统上,学者们或援引另一类规范性概念、或借助词源学上的“标准/准则”... 如何诠释“好”的含义乃道德哲学界一大难题,主要原因在于它蕴含特殊的规范性:说出含“好”话语不只意在表征现实世界,更在于鼓励或引导听话人实施某种道德行为。传统上,学者们或援引另一类规范性概念、或借助词源学上的“标准/准则”、或依据行事理由等来解释“好”的这种规范性,但结果皆不尽如人意。本研究提倡采用伦理语境论视角,指出在道德观和已知信息既定不变的前提下,“好”的意义受到特定语境中道德主体意欲达成的目的的影响,而它们所表达的规范性则体现在道德主体努力实现欲成目的的过程之中。借此“,好”所具有的形而上规范性意义便可转化为更加具象的自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 规范性意义 伦理语境论 道德目的
下载PDF
向善而在:文学艺术的审美道德目的和使命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咏吟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3-77,共5页
"向善而在",作为生活与艺术的根本法则,涉及审美目的与道德目的之价值追问。审美是为了认知生活的美善价值,道德是为了提升生活的存在意义。审美与道德的目的,都是为了确证生命自由创造的力量,弘扬人的生命德性与良知,表达至... "向善而在",作为生活与艺术的根本法则,涉及审美目的与道德目的之价值追问。审美是为了认知生活的美善价值,道德是为了提升生活的存在意义。审美与道德的目的,都是为了确证生命自由创造的力量,弘扬人的生命德性与良知,表达至善与仁爱的生活理想。不过,传统美德伦理过于强调生命的理想性要求而忽视生活的现实性要求,因此,为了重建现代生活的价值秩序,应该特别引入正义论的道德观,只有这样,审美目的与道德目的才能找到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目的 文学艺术 审美 向善 生活理想 人的生命 存在意义 自由创造
原文传递
论道德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 被引量:42
10
作者 万俊人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5-84,共10页
道德目的论和伦理道义论是中外伦理学最基本的两种学理进路。它们在方法论、道德价值观念、对伦理学特性的理解和体系建构上存在诸多根本理路分歧 ,但它们并非不可调和。前者侧重解释个体道德现象 ,具价值人学意味 ;后者侧重社会伦理现... 道德目的论和伦理道义论是中外伦理学最基本的两种学理进路。它们在方法论、道德价值观念、对伦理学特性的理解和体系建构上存在诸多根本理路分歧 ,但它们并非不可调和。前者侧重解释个体道德现象 ,具价值人学意味 ;后者侧重社会伦理现象 ,具伦理关系学取向。如果把人类道德生活看作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系统 ,道德目的论和伦理道义论其实都是不可或缺的解释向度 ,不仅可以互补 ,而且是必须相互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目的 伦理道义论 伦理学 方法论 道德价值观念 价值人学 伦理关系学
原文传递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海明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15,共8页
道德起源于社会的道德需要,亦即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之需要;个人道德需要———亦即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则起源于道德,是道德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因此,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之外的他物,亦即保... 道德起源于社会的道德需要,亦即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之需要;个人道德需要———亦即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则起源于道德,是道德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因此,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之外的他物,亦即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利益;而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这就是被道德的最为深刻的本质———道德和美德是一种必要恶———所决定的道德起源和目的之客观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起源 道德目的 个人道德需要 社会利益 美德
下载PDF
“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评朱光潜早期文艺功利观 被引量:3
12
作者 钱念孙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94-101,共8页
“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评朱光潜早期文艺功利观钱念孙一朱光潜1949年以前的各种文艺观点中,被误解最厉害的莫过于他的文艺功利观了。在人们印象中,他是个“否定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政治联系”的人,是个强调文艺“超现... “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评朱光潜早期文艺功利观钱念孙一朱光潜1949年以前的各种文艺观点中,被误解最厉害的莫过于他的文艺功利观了。在人们印象中,他是个“否定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政治联系”的人,是个强调文艺“超现实”的“艺术至上论者”[1]。这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道德目的 道德影响 文艺作品 美感经验 文艺思想 艺与道 左翼文艺 文艺心理学 《文学杂志》
原文传递
康德的两种道德目的概念——兼论一种康德式后果主义的可能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会永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31,共10页
许多伦理学研究者把康德看作反对目的论的极端义务论者,这是基于对康德伦理学的片面理解。康德伦理学包含两种重要的道德目的概念,即作为道德法则的客观基础的自在目的概念,和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终极目的的至善概念。这两种道德目的概... 许多伦理学研究者把康德看作反对目的论的极端义务论者,这是基于对康德伦理学的片面理解。康德伦理学包含两种重要的道德目的概念,即作为道德法则的客观基础的自在目的概念,和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终极目的的至善概念。这两种道德目的概念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对康德伦理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区分两种道德目的概念,我们还可以发现,当代各种奠基于自在目的概念之上的“康德式后果主义”理论都并非“康德式的”,相反,康德的至善理论却蕴含着一种后果主义考量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目的 自在目的 至善 后果主义
原文传递
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丙元 张建英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56-59,共4页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道德教育研究的首要目标不应是寻找工具而应是寻找灵魂。基于对道德及道德教育的重新理解,以及对人的主体意识发展...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道德教育研究的首要目标不应是寻找工具而应是寻找灵魂。基于对道德及道德教育的重新理解,以及对人的主体意识发展的考察,提出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目的 生活
下载PDF
杜威与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目的观的比较及其启示 被引量:4
15
作者 闵卓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0-141,共2页
赫尔巴特和杜威,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两种相互对立的教育思想的代表,其实,在道德教育目的方面,他们都强调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们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德育改革具有以下启示:多方面兴趣... 赫尔巴特和杜威,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两种相互对立的教育思想的代表,其实,在道德教育目的方面,他们都强调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们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德育改革具有以下启示:多方面兴趣的培养是形成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努力营造学校"社会化"、生活教育化环境,将道德教育融入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赫尔巴特 道德教育目的 启示
下载PDF
我国社会转型与道德教育目的的嬗变 被引量:3
16
作者 聂立清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7-109,共3页
人们的生活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必须确立实践主义的道德教育目的,把实践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道... 人们的生活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必须确立实践主义的道德教育目的,把实践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培养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实现知行的真正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道德教育目的 嬗变
下载PDF
关于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四种理论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海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3,共7页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美德与道...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美德与道德一样,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所以,道德的起源与目的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而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和美德之外的他物: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和幸福。但是,只有道德的特殊的和直接的起源、目的以及标准,才可能是为了增进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道德终极的起源、目的和标准,则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这样,一方面,当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时,便应该遵循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应该既增进人类利益又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应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而增进动植物的利益;另一方面,当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可两全时,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不起作用了;这时,便应该诉诸道德终极目的和标准"增进人类的利益",从而应该牺牲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保全人类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要恶 纯粹善 道德的直接起源和目的 道德的终级起源和目的
下载PDF
再论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兼论康德的道德目的论的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贺磊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107,共12页
黑格尔对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所作的批评是富有影响力的,他指责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概念无力在内容上阐明道德的本质。而当代康德主义者在回应这一批评时,却未能在道德现象中揭示纯粹实践理性与客观价值的实质关联,也因此不能彻底反驳... 黑格尔对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所作的批评是富有影响力的,他指责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概念无力在内容上阐明道德的本质。而当代康德主义者在回应这一批评时,却未能在道德现象中揭示纯粹实践理性与客观价值的实质关联,也因此不能彻底反驳黑格尔的批评。通过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分析,本文将表明:一方面,形式主义进路服务于论证纯粹实践理性的可能性,并构成了对道德现象的哲学诠释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该诠释成功地揭示了道德意识的意向结构及其事实性要素,并导向了“目的自身”的概念。因此,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所导向的道德目的论可以构成一种实质价值学说。在与道德目的论的关联中,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及其纯粹实践理性概念能够得到恰当理解和有效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空洞的形式主义 道德目的 纯粹实践理性 目的自身
原文传递
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辨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曾小五 曾建平 《求实》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0-42,共3页
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的目的 ,就是道德从根本上而言的价值目标指向 ,亦即人内在客观道德需要的总体实现。道德行为的目的 ,就是人们在践行道德行为时的主观目的。
关键词 道德 德的目的 道德行为的目的 道德行为
下载PDF
论道德行为的目的与手段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平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353-359,共7页
道德行为的目的与手段及其关系,是道德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伦理学教科书对此论述不多,学术界关注较多的则是道德的动机和效果.在我看来,对动机和效果的研究不能涵盖和代替对目的和手段的探讨.因为,第一,动机和效果主要... 道德行为的目的与手段及其关系,是道德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伦理学教科书对此论述不多,学术界关注较多的则是道德的动机和效果.在我看来,对动机和效果的研究不能涵盖和代替对目的和手段的探讨.因为,第一,动机和效果主要是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提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行为 道德评价 行为手段 手段选择 正当性 有效性 道德手段 行为主体 道德原则 道德目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