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阐释·反思·想象——论道德教育的生存论之维 被引量:2
1
作者 贾凌昌 《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93,共4页
道德教育的发生及其实现依托对道德的阐释,而阐释需要反思系统加以捍卫。道德阐释与反思各有其适用的边界,想象的空间是巨大的。道德教育低效的状况需要道德教育本身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没有绝对的阐释,亦没有不变的反思。成功的转型... 道德教育的发生及其实现依托对道德的阐释,而阐释需要反思系统加以捍卫。道德阐释与反思各有其适用的边界,想象的空间是巨大的。道德教育低效的状况需要道德教育本身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没有绝对的阐释,亦没有不变的反思。成功的转型需要道德教育尊重阐释,坚持反思,但更需要道德教育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阐释 道德反思 道德想象
下载PDF
论辜鸿铭《中庸》英译本中道德哲学的建构 被引量:4
2
作者 宋晓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7-102,共6页
辜鸿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译了《中庸》,他翻译《中庸》的目的主要是要借《中庸》的翻译来宣扬中华道德文明的优势,改变西方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态度。因而,在具体翻译中,他通过多种途径来彰显原典中的道德内容,主要表现在:通过序... 辜鸿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译了《中庸》,他翻译《中庸》的目的主要是要借《中庸》的翻译来宣扬中华道德文明的优势,改变西方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态度。因而,在具体翻译中,他通过多种途径来彰显原典中的道德内容,主要表现在:通过序言、附录等副文本总体性论说中华文明之道德文明的本质;通过在译本正文核心术语翻译中添加"moral"一词来突显道德的内涵;通过译本中相当数量的双行小注来进一步随文阐释道德的主题。辜鸿铭的译本成功地将《中庸》建构成为代表中华道德文明的有机整体,他在翻译中所尝试的阐释路径与方法,也为后人开辟了翻译阐释的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中庸》 英译 道德阐释
下载PDF
《英国文学》研究性课堂的道德养成探索——以《夜莺颂》讲授的组织与实施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耿宁 丁海彬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1-94,共4页
道德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和个体关系的底线和最高风尚,同时也是勇于以教人向善和探知世界为己任的文学和文学家当仁不让的黄钟大吕。信息时代与和谐社会共进中的研究性文学课堂,应当在继承并大力宏扬这一伟大人文精神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 道德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和个体关系的底线和最高风尚,同时也是勇于以教人向善和探知世界为己任的文学和文学家当仁不让的黄钟大吕。信息时代与和谐社会共进中的研究性文学课堂,应当在继承并大力宏扬这一伟大人文精神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作为济慈最负盛名的颂诗之一,《夜莺颂》阐释着明确的道德意味和教喻功能,可以也应当成为学德并修的研究性课堂关注的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学 道德阐释与传承 《夜莺颂》
下载PDF
浅议王尔德童话里的唯美主义阐释
4
作者 谢华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38-40,共3页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倡导者,也是唯美主义的实践者。他的童话塑造了唯美的艺术形象,讲述着爱、美与艺术的故事,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进行着一定的道德阐释。笔者从分析王尔德童话的创作背景与唯美主义观点开始,通过三个侧重点,...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倡导者,也是唯美主义的实践者。他的童话塑造了唯美的艺术形象,讲述着爱、美与艺术的故事,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进行着一定的道德阐释。笔者从分析王尔德童话的创作背景与唯美主义观点开始,通过三个侧重点,挖掘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点在其童话中的具体体现,进而揭示唯美主义与现实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唯美主义 道德阐释
下载PDF
道德化与先秦两汉儒家《诗经》阐释学的建构
5
作者 马草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80,共10页
先秦《诗经》的阐释经历了由礼仪阐释、政治阐释到道德阐释的历程。政治阐释的个性化、碎片化消弭了《诗经》的普遍价值,使其面临合法性危机。孔子及儒家把道德作为《诗经》的合法性来源,确立了道德阐释模式,《诗经》阐释学发生转向。... 先秦《诗经》的阐释经历了由礼仪阐释、政治阐释到道德阐释的历程。政治阐释的个性化、碎片化消弭了《诗经》的普遍价值,使其面临合法性危机。孔子及儒家把道德作为《诗经》的合法性来源,确立了道德阐释模式,《诗经》阐释学发生转向。先秦道德阐释有四项基本原则:意图优先性、去语境化、以情为本和去音乐化。汉儒试图重建《诗经》的历史性,以之为道德阐释的合法性来源,形成了本事阐释。本事阐释力图恢复创作的事件性,还原诗歌的创作意图,呈现《诗经》的历史本真性,确立道德教化的历史依据。《诗经》被视作历史,读者体味其中的道德启示,习得情感的恰当表达。大部分本事出于虚构而非历史事实,建立起来的是虚构的历史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阐释 先秦 汉代 本事 历史本真 《诗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