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学上达:朱熹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付华东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2期20-27,共8页
朱熹的“道德”概念比一般伦理意义之“道德”概念更为复杂:其范围更宽,泛指一切人伦日用之事,并兼具践履意味与形而上学意味。朱熹道德知识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然科学知识,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知识论语境下的狭义道德知识。它的最终形态表现... 朱熹的“道德”概念比一般伦理意义之“道德”概念更为复杂:其范围更宽,泛指一切人伦日用之事,并兼具践履意味与形而上学意味。朱熹道德知识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然科学知识,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知识论语境下的狭义道德知识。它的最终形态表现为一种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但就整体而言,它有着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表现为朱熹对“知”的各种二分(如生知/学知、深知/浅知等)。这种二分,从当代知识论的话语视角,可对接于道德命题之知与道德能力之知的区分。对朱熹而言,不同形态的“知”之间又并非截然二分,而下学上达是达至道德能力之知的基本路径,同时贯穿朱熹道德知识内部所有形态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 下学上达
下载PDF
意图与行动的哲学——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
2
作者 郁振华 《中国哲学年鉴》 2015年第1期286-287,共2页
行动哲学力图为人类作为理性动物所特有的行为提供一个说明。尽管相关的讨论至少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但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直到20世纪中叶才诞生。由于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或主题,例如意图、意向性、自由意志、行动者自主性、实践理... 行动哲学力图为人类作为理性动物所特有的行为提供一个说明。尽管相关的讨论至少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但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直到20世纪中叶才诞生。由于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或主题,例如意图、意向性、自由意志、行动者自主性、实践理性、道德责任等均与之密切相关,所以行动哲学迅速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问题 道德责任 意图 上学 能力 20世纪中叶 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
原文传递
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基于赖尔与王阳明的探讨 被引量:41
3
作者 郁振华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41,205-206,共20页
在当代西方哲学理智主义和反理智主义之争的背景下,考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可以发现其核心在于道德的能力之知。立足于赖尔能力之知概念之活动/行动、智力和能力三层规定来分析,道德的能力之知既是一种关于道德规范的实施性... 在当代西方哲学理智主义和反理智主义之争的背景下,考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可以发现其核心在于道德的能力之知。立足于赖尔能力之知概念之活动/行动、智力和能力三层规定来分析,道德的能力之知既是一种关于道德规范的实施性知识,须以身心一体的躬行实践来表达,也表现为一种既稳定一贯又活泼灵动的实践智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与万物一体的思想相贯通、相交织,在万物一体的道德的形上学的构架内,道德的能力之知被进一步提升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作为实践智慧—形上智慧,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不仅指向人类道德领域,而且指向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整个宇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之 行合一 实践智慧 道德上学
原文传递
中国儒学史(上下册)
4
作者 程志华 《中国哲学年鉴》 2018年第1期352-352,共1页
以“中国儒学史”名称的著作往往将“儒学史”定位于“思想史”,而该著则将儒学史定位于“哲学史”,从而以“哲学史”为视角展开内容。作者将“国学”“儒学”与“哲学”在外延上作递减认知,进而将“哲学”视作“原型”,区分“知解的形... 以“中国儒学史”名称的著作往往将“儒学史”定位于“思想史”,而该著则将儒学史定位于“哲学史”,从而以“哲学史”为视角展开内容。作者将“国学”“儒学”与“哲学”在外延上作递减认知,进而将“哲学”视作“原型”,区分“知解的形上学”与“实践的形上学”,并以真正的“实践的形上学”为视角,确定儒学乃是以“内圣外王”为理想的“道德主义”。就此而言,该著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中国儒学史,而是一部“中国儒家哲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儒学史 道德主义 上学 内圣外王 中国儒家哲学 哲学史 思想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