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下学上达:朱熹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探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付华东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2期20-27,共8页
朱熹的“道德”概念比一般伦理意义之“道德”概念更为复杂:其范围更宽,泛指一切人伦日用之事,并兼具践履意味与形而上学意味。朱熹道德知识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然科学知识,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知识论语境下的狭义道德知识。它的最终形态表现...
朱熹的“道德”概念比一般伦理意义之“道德”概念更为复杂:其范围更宽,泛指一切人伦日用之事,并兼具践履意味与形而上学意味。朱熹道德知识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然科学知识,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知识论语境下的狭义道德知识。它的最终形态表现为一种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但就整体而言,它有着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表现为朱熹对“知”的各种二分(如生知/学知、深知/浅知等)。这种二分,从当代知识论的话语视角,可对接于道德命题之知与道德能力之知的区分。对朱熹而言,不同形态的“知”之间又并非截然二分,而下学上达是达至道德能力之知的基本路径,同时贯穿朱熹道德知识内部所有形态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
下学上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意图与行动的哲学——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
2
作者
郁振华
《中国哲学年鉴》
2015年第1期286-287,共2页
行动哲学力图为人类作为理性动物所特有的行为提供一个说明。尽管相关的讨论至少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但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直到20世纪中叶才诞生。由于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或主题,例如意图、意向性、自由意志、行动者自主性、实践理...
行动哲学力图为人类作为理性动物所特有的行为提供一个说明。尽管相关的讨论至少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但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直到20世纪中叶才诞生。由于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或主题,例如意图、意向性、自由意志、行动者自主性、实践理性、道德责任等均与之密切相关,所以行动哲学迅速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问题
道德
责任
意图
形
上学
能力
20世纪中叶
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
原文传递
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基于赖尔与王阳明的探讨
被引量:
41
3
作者
郁振华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41,205-206,共20页
在当代西方哲学理智主义和反理智主义之争的背景下,考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可以发现其核心在于道德的能力之知。立足于赖尔能力之知概念之活动/行动、智力和能力三层规定来分析,道德的能力之知既是一种关于道德规范的实施性...
在当代西方哲学理智主义和反理智主义之争的背景下,考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可以发现其核心在于道德的能力之知。立足于赖尔能力之知概念之活动/行动、智力和能力三层规定来分析,道德的能力之知既是一种关于道德规范的实施性知识,须以身心一体的躬行实践来表达,也表现为一种既稳定一贯又活泼灵动的实践智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与万物一体的思想相贯通、相交织,在万物一体的道德的形上学的构架内,道德的能力之知被进一步提升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作为实践智慧—形上智慧,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不仅指向人类道德领域,而且指向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整个宇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之
知
知
行合一
实践智慧
道德
的
形
上学
原文传递
中国儒学史(上下册)
4
作者
程志华
《中国哲学年鉴》
2018年第1期352-352,共1页
以“中国儒学史”名称的著作往往将“儒学史”定位于“思想史”,而该著则将儒学史定位于“哲学史”,从而以“哲学史”为视角展开内容。作者将“国学”“儒学”与“哲学”在外延上作递减认知,进而将“哲学”视作“原型”,区分“知解的形...
以“中国儒学史”名称的著作往往将“儒学史”定位于“思想史”,而该著则将儒学史定位于“哲学史”,从而以“哲学史”为视角展开内容。作者将“国学”“儒学”与“哲学”在外延上作递减认知,进而将“哲学”视作“原型”,区分“知解的形上学”与“实践的形上学”,并以真正的“实践的形上学”为视角,确定儒学乃是以“内圣外王”为理想的“道德主义”。就此而言,该著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中国儒学史,而是一部“中国儒家哲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儒学史
道德
主义
形
上学
内圣外王
知
解
中国儒家哲学
哲学史
思想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下学上达:朱熹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探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付华东
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2期20-27,共8页
基金
厦门大学2018年度校长基金·创新团队项目“多维视野下闽台朱子学之前沿问题研究”(20720181001)。
文摘
朱熹的“道德”概念比一般伦理意义之“道德”概念更为复杂:其范围更宽,泛指一切人伦日用之事,并兼具践履意味与形而上学意味。朱熹道德知识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然科学知识,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知识论语境下的狭义道德知识。它的最终形态表现为一种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但就整体而言,它有着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表现为朱熹对“知”的各种二分(如生知/学知、深知/浅知等)。这种二分,从当代知识论的话语视角,可对接于道德命题之知与道德能力之知的区分。对朱熹而言,不同形态的“知”之间又并非截然二分,而下学上达是达至道德能力之知的基本路径,同时贯穿朱熹道德知识内部所有形态的知识。
关键词
道德
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
下学上达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意图与行动的哲学——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
2
作者
郁振华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哲学年鉴》
2015年第1期286-287,共2页
文摘
行动哲学力图为人类作为理性动物所特有的行为提供一个说明。尽管相关的讨论至少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但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直到20世纪中叶才诞生。由于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或主题,例如意图、意向性、自由意志、行动者自主性、实践理性、道德责任等均与之密切相关,所以行动哲学迅速发展起来。
关键词
哲学问题
道德
责任
意图
形
上学
能力
20世纪中叶
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
分类号
B02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基于赖尔与王阳明的探讨
被引量:
41
3
作者
郁振华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41,205-206,共2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ZX048)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20019)的资助
文摘
在当代西方哲学理智主义和反理智主义之争的背景下,考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可以发现其核心在于道德的能力之知。立足于赖尔能力之知概念之活动/行动、智力和能力三层规定来分析,道德的能力之知既是一种关于道德规范的实施性知识,须以身心一体的躬行实践来表达,也表现为一种既稳定一贯又活泼灵动的实践智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与万物一体的思想相贯通、相交织,在万物一体的道德的形上学的构架内,道德的能力之知被进一步提升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作为实践智慧—形上智慧,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不仅指向人类道德领域,而且指向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整个宇宙。
关键词
能力之
知
知
行合一
实践智慧
道德
的
形
上学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561.59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儒学史(上下册)
4
作者
程志华
机构
不详
出处
《中国哲学年鉴》
2018年第1期352-352,共1页
文摘
以“中国儒学史”名称的著作往往将“儒学史”定位于“思想史”,而该著则将儒学史定位于“哲学史”,从而以“哲学史”为视角展开内容。作者将“国学”“儒学”与“哲学”在外延上作递减认知,进而将“哲学”视作“原型”,区分“知解的形上学”与“实践的形上学”,并以真正的“实践的形上学”为视角,确定儒学乃是以“内圣外王”为理想的“道德主义”。就此而言,该著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中国儒学史,而是一部“中国儒家哲学史”。
关键词
中国儒学史
道德
主义
形
上学
内圣外王
知
解
中国儒家哲学
哲学史
思想史
分类号
B [哲学宗教]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下学上达:朱熹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探究
刘付华东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意图与行动的哲学——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
郁振华
《中国哲学年鉴》
2015
0
原文传递
3
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基于赖尔与王阳明的探讨
郁振华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41
原文传递
4
中国儒学史(上下册)
程志华
《中国哲学年鉴》
201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