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4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三才”到“三纲”:董仲舒王道观之嬗变
1
作者 白立强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4-49,共6页
董仲舒王道观由“三才”向“三纲”之嬗变,蕴含着由法天以为仁到本天以立仁(人)的思想。这同时意味着“元”机展露与开显。纵向层面,董子之天备具了本然性根基,从而使天哲学乃至“天人一”得以确立;横向维度,天地人以及物共“元”之性... 董仲舒王道观由“三才”向“三纲”之嬗变,蕴含着由法天以为仁到本天以立仁(人)的思想。这同时意味着“元”机展露与开显。纵向层面,董子之天备具了本然性根基,从而使天哲学乃至“天人一”得以确立;横向维度,天地人以及物共“元”之性而成“天下一”。董子王道观于“元”的确认中从终极意义上证成了王道本正的先天依据,并由此建构了“天人一”与“天下一”统一的“王天下”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三才” “三纲” 王天下 “元”
下载PDF
中国的师道传统与教育家精神 被引量:1
2
作者 石中英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2期97-105,共9页
师道是中国教师哲学的一个根本范畴,是回答“何以为师”的根本问题。中国是一个教育文化悠久的国家,历史上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师道传统,不仅指涉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还指涉教师的文化理想、政治担当、道德情操以及人格形象等。习... 师道是中国教师哲学的一个根本范畴,是回答“何以为师”的根本问题。中国是一个教育文化悠久的国家,历史上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师道传统,不仅指涉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还指涉教师的文化理想、政治担当、道德情操以及人格形象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与中国的师道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对中国师道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师道,与习近平总书记其他有关教师地位、作用和素质要求的丰富论述具有内在一致性,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下载PDF
学行程朱后,文介韩欧间:方苞的文道观及其内在矛盾
3
作者 梁凯悦 刘明坤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2-80,共9页
方苞揭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的行身祈向,表明其道统继承程朱,文统步追韩欧的文道观,其文道观受宋儒影响将韩愈排除在道统之外,但将道与文统一,却又陷入了朱熹对韩愈“裂道与文为二”的批评中。实际上,程朱之道统与韩欧... 方苞揭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的行身祈向,表明其道统继承程朱,文统步追韩欧的文道观,其文道观受宋儒影响将韩愈排除在道统之外,但将道与文统一,却又陷入了朱熹对韩愈“裂道与文为二”的批评中。实际上,程朱之道统与韩欧之文统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义法说”正是方苞兼学者与文人的双重身份,企图调和二者矛盾的产物,亦是方苞以文人之姿在官方意识形态下为文争取阐释空间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统文统
下载PDF
中和辩证:朱熹文道观的新探解
4
作者 郑淑花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6,共9页
朱熹在传承“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基础上,提出“文从道出”“文便是道”的观点。他主张“文”与“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形成中和辩证的文道观。这种文道观决定了他对待“文”的辩证态度。在文辞方面,朱熹主张“义理从文字中... 朱熹在传承“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基础上,提出“文从道出”“文便是道”的观点。他主张“文”与“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形成中和辩证的文道观。这种文道观决定了他对待“文”的辩证态度。在文辞方面,朱熹主张“义理从文字中迸出”,强调文辞是义理的重要载体;又宣称“视言语诚如糟粕”,认为领悟义理后可以忘记文辞本身,秉持的是“得鱼忘筌”的态度。在“文采”方面,他主张“文字奇而稳方好”和“文以伟辞”,注重文辞技巧、文法、修辞的综合运用;同时他又轻视或反对“胭脂腻粉”“妄言绮语”“用意崎岖”的“巧”文。理解朱熹的文道观,不能以“文道分离”“文道合一”或“重道重文”“重道轻文”单一观点进行判断,而应回归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进行辩证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中和 辩证 语境
下载PDF
敦煌道教盟文所见唐代道观与法位制度
5
作者 唐普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7,共9页
敦煌文书中的道教盟文提供了唐代道教法位制度的具体运行细节,呈现了法位制度与道观体制间的关系。接受《道德经》的清信弟子和接受《十戒经》的男/女官清信弟子属于两阶法位,可以同时授予。男/女官清信弟子、男/女生清信弟子、道士清... 敦煌文书中的道教盟文提供了唐代道教法位制度的具体运行细节,呈现了法位制度与道观体制间的关系。接受《道德经》的清信弟子和接受《十戒经》的男/女官清信弟子属于两阶法位,可以同时授予。男/女官清信弟子、男/女生清信弟子、道士清信弟子是一级法位的多种表述。接受法位与居观修行并不严格对应,许多道教信众先接受经戒,然后获取度牒,出家住观。道士也可从多所道观接受不同的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教盟文 法位
下载PDF
传统家训中的师道观探析
6
作者 于苏宁 张迎春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第8期90-95,共6页
传统家训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蕴含丰富的师道观,包括得师之重、择师之要和待师之道。首先,得师之重,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古人重视塾师的原因;其次,择师之要,要求塾师在师德方面品德高尚,在师才方面学识渊博... 传统家训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蕴含丰富的师道观,包括得师之重、择师之要和待师之道。首先,得师之重,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古人重视塾师的原因;其次,择师之要,要求塾师在师德方面品德高尚,在师才方面学识渊博,在师术方面教学有方;最后,待师之道,包括精神上的尊师重教和物质上的待遇优厚。挖掘传统优秀家训中蕴含的师道观,对新时代我国师德的建设、为师者使命意识的激活以及和谐家师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家训 塾师 师德
下载PDF
侈谈鬼神与神道设教——明遗民文学家徐芳的神道观之刍议
7
作者 潘浩正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5-122,128,共9页
明清时代儒释道三教进一步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同样见于众位明遗民士人的笔下。明遗民文学创作成就较高者如江西南城籍遗民徐芳,其小说集《诺皋广志》《藏山稿外编》即为融摄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典型例证,笔者即以神道观概而论之。其神道观... 明清时代儒释道三教进一步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同样见于众位明遗民士人的笔下。明遗民文学创作成就较高者如江西南城籍遗民徐芳,其小说集《诺皋广志》《藏山稿外编》即为融摄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典型例证,笔者即以神道观概而论之。其神道观以道教万物有灵、鬼神信仰为基础,杂糅佛教因果轮回之说,以宣扬伦理道德为旨归。徐芳在这些怪力乱神故事中秉承了《周易》“神道设教”的儒家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徐芳 儒家精神
下载PDF
武汉都市圈生态共保联治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以道观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为例
8
作者 朱玉兵 张祺 张文昌 《学习月刊》 2024年第5期34-37,共4页
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武汉都市圈圈内城市积极探索生态环保领域共保联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道观河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了跨区域协同治理。
关键词 武汉都市圈 协同治理 共保 横向生态补偿 河流域 生态环保 显著成效
下载PDF
藏在道观旁的庭院餐厅 成都宽三堂中餐厅
9
作者 卢昀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4年第3期106-111,共6页
背景:宽三堂东方人文生活空间,位于成都青羊宫旁。青羊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后唐僖宗于蜀中避难,以此为行宫,诏改为青羊宫并致力修建。青羊宫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也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设计理念:宽三堂的设计... 背景:宽三堂东方人文生活空间,位于成都青羊宫旁。青羊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后唐僖宗于蜀中避难,以此为行宫,诏改为青羊宫并致力修建。青羊宫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也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设计理念:宽三堂的设计理念来自道家哲学经典《老子》,即“谷是生之地,生之繁衍不息”。谷的内部是没有形状的,正因如此,才可以呈现任何形状。谷的意象指向“实”之间的“虚”与“无”,使它有孕育、承载“生”的无限可能,且无法被用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宫观 家哲学 《老子》 青羊宫 人文生活 中餐厅 三堂
下载PDF
孔子“中庸”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对比探究
10
作者 吴光美 《哲学进展》 2024年第7期1574-1578,共5页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从古到今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庸”萌芽于中国历史悠久的尧舜禹时期,确立于先秦时期。“中庸”的相关概念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来,“中庸”思想不仅是我们中国人在为人处世...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从古到今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庸”萌芽于中国历史悠久的尧舜禹时期,确立于先秦时期。“中庸”的相关概念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来,“中庸”思想不仅是我们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最高准则,更是我们不断追求的自身最高修身境界。被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非常著名的中道理论,中道观是伦理德性,是实践产生,是一种阶级的政治理论。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了解两者的异同,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孔子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内涵进行基本阐释,然后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思想 异同
下载PDF
理学思维下吴澄的文艺本体论与文道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万里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5期120-128,共9页
关于吴澄的文艺本体论问题学界已有不少论述,但就目前的主流研究来看似乎仍值得商榷。鉴于其在文气批评方面的理论成就,大多数学者将其视为气本论者。其实不然,我们应以吴澄的理学思维来理解其文艺观念。从万物构成的角度来说,“理在气... 关于吴澄的文艺本体论问题学界已有不少论述,但就目前的主流研究来看似乎仍值得商榷。鉴于其在文气批评方面的理论成就,大多数学者将其视为气本论者。其实不然,我们应以吴澄的理学思维来理解其文艺观念。从万物构成的角度来说,“理在气中”是其哲学本体观的概括表达,准确理解应是气为本原而理为本体。正是基于此一理学命题,他提出了“理主气辅”的著名文论观点,其中作为主宰的“理”依然是比“气”更为重要的一个范畴。唯有如此,作家才可通过积学明理变化气质,从而突破先天才气之局限和外界不良风气之侵袭,这也为其文艺复古理想提供了学理依据。“理主气辅”之中亦蕴含着文道贯一之思想,因此他主张为文当先闻道,文儒如此,释道亦然。与前辈理学家相比,吴澄文道观念的推导逻辑和阐释边界皆有自己的特色,对其文艺本体论及文道观的探讨启发我们,研究中国文论须遵循中国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澄 理主气辅 理在气中 本体论
下载PDF
明代心学教育家陈白沙的师道观及学派传承论析
12
作者 黄明喜 《教育史研究》 2023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作为明代心学教育思潮的发端者,陈白沙扬弃程朱理学思想,在“道在我心”教育主体价值观的基础上,建构独树一帜的师道观,奠定了白沙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路,且对明代教育由理学形态向心学形态转化起了重要的作用。陈白沙在身份认同上,... 作为明代心学教育思潮的发端者,陈白沙扬弃程朱理学思想,在“道在我心”教育主体价值观的基础上,建构独树一帜的师道观,奠定了白沙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路,且对明代教育由理学形态向心学形态转化起了重要的作用。陈白沙在身份认同上,主张儒家师道的首要前提是“因时而立教,即物以显义”,秉持设学立师以教天下的理念,彰显士不居官终爱教的精神;在师生关系上,主张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在教学方式上,循沿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主张随问即答,尽心循循善诱,力求因材施教。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守中有变的师道观,陈白沙培养出以湛若水为衣钵传人的一大批杰出弟子,并衍生出蔚为大观的甘泉学派,从而深刻影响了中晚明时期心学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教育 白沙学派 学派传承
下载PDF
粤中名山风景区道观园林的景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鑫 唐孝祥 +1 位作者 徐应锦 白颖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3期127-133,共7页
为保护中国山岳景观的地域性、独特性和多样性。选取粤中地区五处典型名山风景区道观园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景观特征的层级结构理论,通过民族志、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等方法,总结出粤中名山风景区道观园林通过组合自然景观要素和道文化、... 为保护中国山岳景观的地域性、独特性和多样性。选取粤中地区五处典型名山风景区道观园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景观特征的层级结构理论,通过民族志、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等方法,总结出粤中名山风景区道观园林通过组合自然景观要素和道文化、广府文化景观要素,构建出“云山仙境”的格局特征、“均衡守序”的序列特征、“自然向道”的意境特征。有利于展现名山风景区道观园林的审美文化特色,推动中国名山风景区的建设发展和文化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美学 粤中名山风景区 观园林 景观特征层级结构理论
下载PDF
做事的伦理之道——当代伦理学的话语转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兆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49,173,174,共17页
传统伦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方向都带有某种以道观之的倾向。规范论、德性论和元伦理学对伦理学都做出了各自富有特色的理论表述。如何使传统伦理学的不同理论倾向得到统一,真正从人性发展需要的角度激活传统伦理学,为人们的伦理实践提供... 传统伦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方向都带有某种以道观之的倾向。规范论、德性论和元伦理学对伦理学都做出了各自富有特色的理论表述。如何使传统伦理学的不同理论倾向得到统一,真正从人性发展需要的角度激活传统伦理学,为人们的伦理实践提供切实的指导,必须探寻伦理学的话语转向。具体形上学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论创新。其以事观之的理论视角为当代伦理学的话语转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资鉴。从以道观之转向以事观之,可以在人之做事的层面为当代伦理学找到理论和实践落实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事 观之 以事观之 伦理学 话语转向
下载PDF
孟子师道观影响下的师生关系传播 被引量:1
15
作者 廖钟源 《昭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2-98,共7页
孟子直叙教师的笔墨不多,也没有直接提及“师道”的内涵,但从其言行中,无不体现出他的以“仁”为中心,以“义”为标准,以“礼”为规则,由内及外,内外合一的师道精神。面对乱世,他欲求用大道来恢弘正义,重建“和而不同”的交往境界。在... 孟子直叙教师的笔墨不多,也没有直接提及“师道”的内涵,但从其言行中,无不体现出他的以“仁”为中心,以“义”为标准,以“礼”为规则,由内及外,内外合一的师道精神。面对乱世,他欲求用大道来恢弘正义,重建“和而不同”的交往境界。在传播学视阈下,运用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从孟子师道观的逻辑、师生关系的传播、孟子师道观的今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直面当今师生关系功利化、对抗化、表面化等诸多问题,建构仁爱忠孝、表率效仿、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这既是解读孟子师道观的一种特殊思维路径;也为创新性继承与转化优秀教育文化传统提供具有逻辑特色的经验,更是为华夏教化传播的本土化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师生关系 人际传播 教化传播
下载PDF
从天道观、人生观探讨陶渊明的道家思想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镇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5期60-62,共3页
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盛行,魏晋人普遍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陶渊明自然也不例外。他在天道观、人生观方面既具有魏晋时代人的思想共性,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个性。他既有看淡生死、超然物外的道骨仙风,又具有为情所绊、及时行乐的世俗情怀... 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盛行,魏晋人普遍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陶渊明自然也不例外。他在天道观、人生观方面既具有魏晋时代人的思想共性,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个性。他既有看淡生死、超然物外的道骨仙风,又具有为情所绊、及时行乐的世俗情怀。从世俗的角度看,陶渊明依然执着于生死,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他的生死感怀,我们会发现陶渊明比那些刻意回避死亡的人更富有生命的激情,对于生命的体悟也更为深刻。因此,本文从陶渊明的天道观和人生观两部分来探讨陶渊明的道家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人生观 家思想
下载PDF
法家如何看待欲望——以道儒法比较为考察路径
17
作者 李友广 《晋阳学刊》 2023年第6期86-94,共9页
面对天下失序的时代困境,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与治世良方。尽管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形态各异,但都将人的欲望视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突破口与入手处。道家人物老子采取以道观物的方法,致力于建构一种弱欲望、低成本支配下... 面对天下失序的时代困境,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与治世良方。尽管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形态各异,但都将人的欲望视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突破口与入手处。道家人物老子采取以道观物的方法,致力于建构一种弱欲望、低成本支配下的社会治理模型。儒家孔孟依凭以善(仁、恻隐之心)观人的视角,强调当权者的道德感召与仁义教化,试图建构一种充满了德性修养的君子国家。荀子则直面人的欲望,并将其二分为不可去和不可尽,既强调养人之欲又引入了礼义法度、师法教化,试图将不可尽的欲望纳入合理、有序的范围内,以重新打造一个物欲平衡、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韩非既认同荀子欲不可去的立场,又在此基础上强调依据人的趋利避害之心来治国理政。如此一来,韩非便将人的欲望政治化和工具化了,法家视域中的人也随之成为了君王意志和国家利益的附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物 欲不可去 尊君集权 欲望的工具化
下载PDF
帛书《易传》天道观研究--兼论荀子与《易》的关系
18
作者 赵涵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2-18,共7页
“天道”是帛书《易传》重点讨论的主题之一,特征是自然化。《二三子问》篇言“与天道始”,《要》篇以日月星辰和阴阳言“天道”,皆与“天时”义近。《缪和》篇进一步说:“凡天之道,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晦一明”,此“天之道”作为宇宙... “天道”是帛书《易传》重点讨论的主题之一,特征是自然化。《二三子问》篇言“与天道始”,《要》篇以日月星辰和阴阳言“天道”,皆与“天时”义近。《缪和》篇进一步说:“凡天之道,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晦一明”,此“天之道”作为宇宙运行的法则,表现为天体的周期运动和四季的推移转化,体现为由“阴阳”“日月”“四时”造成的日月周旋、晦明轮转和昼夜更替等现象。帛书《易传》从此自然天道观入手,为人类社会的穷达寻找天道层面的依据,人于天道、地道的和谐统一中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在孔门后学中,荀子对“天”的自然主义理解于儒学史上有突出贡献,其天论能够发展成熟,主要是吸收了《周易》的天道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书《易传》 荀子与《易》
下载PDF
郭沫若的《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研究
19
作者 李佳煌 《郭沫若学刊》 2023年第1期16-24,65,共10页
郭沫若是先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学者。1935年,郭沫若发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该文的撰写缘起是要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基础上对先秦思想进行清理与批判,并对罗根泽的研究进行直接回应。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发表之前,梁启超、胡... 郭沫若是先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学者。1935年,郭沫若发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该文的撰写缘起是要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基础上对先秦思想进行清理与批判,并对罗根泽的研究进行直接回应。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发表之前,梁启超、胡适等学者对先秦天观念做出一定研究,但研究重点在周秦诸子的天道观,缺乏对商周时期的研究,且存在明显分歧。《先秦天道观之进展》则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注意卜辞金文典籍材料的考辨,并吸收王国维古史新证的成果,对先秦天道观的发展进行前后一贯的新阐释,表现出系统性、实证性的特征。因此,该文问世以后,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在推动甲骨金文与古代社会思想研究的结合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先秦思想“批判”上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进言之,该文推动了先秦思想史研究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先秦天观之进展》 思想批判 先秦思想史研究
下载PDF
明代王门学者王宗沐的文学观——文道合一
20
作者 杜梅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82-90,共9页
阳明后学王宗沐在创作实践和文学观念中呈现出文道合一的文学观念。从三个方面梳理王宗沐文道合一思想的特征:一是从文学观的成因看,坚守阳明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思想是其文道合一思想的主要形成因素;二是从文学观的表现看,著述的思想... 阳明后学王宗沐在创作实践和文学观念中呈现出文道合一的文学观念。从三个方面梳理王宗沐文道合一思想的特征:一是从文学观的成因看,坚守阳明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思想是其文道合一思想的主要形成因素;二是从文学观的表现看,著述的思想内容和文体形式协调统一,具有文以载道的特点;三是从文学观的意义看,其文道观是上承欧阳修道胜文至、下启“后七子”文道质实的文学观。虽为王宗沐的个案研究,但透过个案研究可折射出阳明后学在文学史中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门学者 王宗沐 阳明心学 合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