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8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盗花》系《亨利第六遗事》译述说真伪辩
1
作者 安鲜红 付蕾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3-108,共6页
查明建与谢天振在《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一书中,称《盗花》系莎剧《亨利第六遗事》的译述,这一学术判断与事实不符。据翻译内在规定性要求,译本与原本要发生“信息转换”,二者必具“相似性”,但贡少芹的“言情侦探”小说《盗花... 查明建与谢天振在《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一书中,称《盗花》系莎剧《亨利第六遗事》的译述,这一学术判断与事实不符。据翻译内在规定性要求,译本与原本要发生“信息转换”,二者必具“相似性”,但贡少芹的“言情侦探”小说《盗花》显然与此规定不合。《盗花》被后人认作“莎剧”译述,仅源于该书对“英人莎士比著”的标注,其在“题材事实”“情感意蕴”“美学风格”等核心信息层,均与《亨利第六遗事》无相似性,未发生核心信息模因转换,是故《盗花》系《亨利第六遗事》译述说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盗花》 《亨利第六遗事 信息模因
下载PDF
从清末民初茶花女诗咏返观《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的本土化
2
作者 李向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6-30,共5页
林纾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1899年印行后,激发起清末以至民初读者高昂的吟咏兴致。译本中随处散落的本土意象,是催动清末民初读者开启本土化接受心理机制的重要引导因素。与读者接受过程本土化相对应的是译本生成过程的本土... 林纾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1899年印行后,激发起清末以至民初读者高昂的吟咏兴致。译本中随处散落的本土意象,是催动清末民初读者开启本土化接受心理机制的重要引导因素。与读者接受过程本土化相对应的是译本生成过程的本土化:对《巴黎茶花女遗事》而言,一是名词翻译时含义的不对等,使译词本土意蕴突显,本土化由此开启;二是对中国文学资源的吸收,使译文在文学表现形式上进一步与本土文学对接;三是译者介入式翻译方式,以一种由内而外的归化力量,构成译本本土化的根本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巴黎茶花女遗事 诗咏 本土化 名词翻译
下载PDF
浅析《三国遗事》天降母题神话
3
作者 彭子洲 《今古文创》 2024年第8期23-27,共5页
《三国遗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朝鲜民族神话的故事情节,其中记载的多篇神话都具有天降母题,根据降临的主体可分为“神从天降”和“物从天降”两种类型。本文基于文献文本探究这些神话中的天降母题蕴含的共同特征,具体分为垂直宇宙建构... 《三国遗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朝鲜民族神话的故事情节,其中记载的多篇神话都具有天降母题,根据降临的主体可分为“神从天降”和“物从天降”两种类型。本文基于文献文本探究这些神话中的天降母题蕴含的共同特征,具体分为垂直宇宙建构下的天地媒介和天父地母的故事模型两个方面。结合朝鲜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可知,《三国遗事》神话中天降母题的形成,根植于朝鲜民族原始先民的崇天意识,以及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演变的历史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遗事 天降母题 朝鲜民族神话
下载PDF
《水浒传》非“隐居”苏北兴化人撰写--就《大宋宣和遗事》中一些被《水浒传》写到的内容谈点感想
4
作者 马成生 《菏泽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30-134,共5页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曾有“隐居”苏北兴化“施彦端”的说法。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素材”而在《水浒传》中被大量充实扩展的几个例子看来,《水浒传》的作者并非是那位被认为“隐居”于苏北兴化故居的施彦端,而更可能是久居于钱塘...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曾有“隐居”苏北兴化“施彦端”的说法。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素材”而在《水浒传》中被大量充实扩展的几个例子看来,《水浒传》的作者并非是那位被认为“隐居”于苏北兴化故居的施彦端,而更可能是久居于钱塘的施耐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作者 《大宋宣和遗事 梁山泊 智取生辰纲
下载PDF
类书典籍的文遗事解——《锦绣万花谷》物用事典中的宋人赏物观
5
作者 许欣悦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22-129,148,共9页
类书典籍的文遗事解,主要源于学界“四重”证据法与文化研究多重叙事的认识路径展开,目的是通过深度读取隐藏在文献记载中关于“物”的文遗事象。《锦绣万花谷》作为南宋文人私纂的综合性类书文献,其类目事典中隐含着许多文遗事象,物用... 类书典籍的文遗事解,主要源于学界“四重”证据法与文化研究多重叙事的认识路径展开,目的是通过深度读取隐藏在文献记载中关于“物”的文遗事象。《锦绣万花谷》作为南宋文人私纂的综合性类书文献,其类目事典中隐含着许多文遗事象,物用事典辑录了宋人认识物的鉴赏信息。《锦绣万花谷》与宋人“赏物”相关的趣事逸典研究,是以宋人赏物视角,借助多重文献佐证,查找收录在书中的物用事典,窥探宋人以物“识”情、以情载物的赏物活动,从而揭示出宋人“追奇斗巧”“格物致知”“以我观物”的赏物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绣万花谷》 物用事典 遗事 宋人赏物观
下载PDF
启蒙的回归:张爱玲《五四遗事》中的男权问题
6
作者 王栋亮 陈珺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张爱玲作为具有独特生活经验的女性作家,形成了特有的“五四”叙事风格,《五四遗事》即是其中的代表,它主要揭示了启蒙先天带有的男权特质如何支撑男主人公从自由恋爱向传统家庭蜕变。女性建构与女性体验、思想启蒙与男权蜕变之间的张... 张爱玲作为具有独特生活经验的女性作家,形成了特有的“五四”叙事风格,《五四遗事》即是其中的代表,它主要揭示了启蒙先天带有的男权特质如何支撑男主人公从自由恋爱向传统家庭蜕变。女性建构与女性体验、思想启蒙与男权蜕变之间的张力是张爱玲据以言说“五四”的问题意识,所要表达的就是启蒙与传统的复杂缠扰,这是她塑造文本深刻内涵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启蒙 传统回归 张爱玲 《五四遗事 性别特质
下载PDF
晚清海外文学经典在华传播策略及启示——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例
7
作者 张雪花 《艺术传播研究》 2023年第5期117-128,共12页
晚清时期,汉译海外文学经典影响了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促进了现代文艺观念的形成。其中,《巴黎茶花女遗事》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典型作品,催生了“茶花女”热潮。这一热潮的产生与其间独特而有效的传播策略息息相关,包括“西国之... 晚清时期,汉译海外文学经典影响了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促进了现代文艺观念的形成。其中,《巴黎茶花女遗事》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典型作品,催生了“茶花女”热潮。这一热潮的产生与其间独特而有效的传播策略息息相关,包括“西国之《红楼梦》”的精准定位,综合了集束、预售和连推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报刊广告,融合了借力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构建出的传播网络等。这些策略扩大了传播的接受层面,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效应,极大地推进了该作品在中国的经典化进程。这段历史对中国经典文艺作品的海外传播当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巴黎茶花女遗事 经典 传播策略
下载PDF
《镇番遗事历鉴》之环境史料价值探析
8
作者 成赛男 《清史论丛》 2023年第1期237-244,共8页
《镇番遗事历鉴》是一部记载明代至民国时期甘肃民勤地区的环境变迁的私修编年体志书,时间跨度达500余年,内容丰富,史料价值突出,尤其是其中所载西北地区环境变迁史料,弥足珍贵,可惜目前学界利用者尚少。笔者认为,在《镇番遗事历鉴》基... 《镇番遗事历鉴》是一部记载明代至民国时期甘肃民勤地区的环境变迁的私修编年体志书,时间跨度达500余年,内容丰富,史料价值突出,尤其是其中所载西北地区环境变迁史料,弥足珍贵,可惜目前学界利用者尚少。笔者认为,在《镇番遗事历鉴》基础上,结合清代实录、档案、正史与官修方志资料,可以建立较为客观的民勤地区环境变迁的数据库,为研究西北地区过去500多年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提供良好的基础性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番遗事历鉴》 环境史 民勤地区
下载PDF
论《巴黎茶花女遗事》对原作美学风格的接受与创变
9
作者 何兆强 《世界文学研究》 2023年第1期79-84,共6页
《巴黎茶花女遗事》作为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影响力的翻译小说,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体现了早期译介国外文学的时代特色。林纾在不改变原作基本情节和意蕴的前提下,按照传统小说的风格改写故事,在叙述模式、人物形象、艺术境界等领域对原... 《巴黎茶花女遗事》作为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影响力的翻译小说,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体现了早期译介国外文学的时代特色。林纾在不改变原作基本情节和意蕴的前提下,按照传统小说的风格改写故事,在叙述模式、人物形象、艺术境界等领域对原作实现了多方面的创变,使中西方文学的特色在这部小说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女》 《巴黎茶花女遗事 接受 创变
下载PDF
《贞陵遗事》、《续贞陵遗事》辑考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宁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29-36,共8页
令狐澄编撰的《贞陵遗事》和柳玭编撰的《续贞陵遗事》均记载唐宣宗轶事,是唐代两部具有小说性质的杂史,在《资治通鉴》中曾被采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惜均已亡佚。详考相关文献可知,令狐澄是令狐楚之子,曾为浙江西道观察使、中书舍... 令狐澄编撰的《贞陵遗事》和柳玭编撰的《续贞陵遗事》均记载唐宣宗轶事,是唐代两部具有小说性质的杂史,在《资治通鉴》中曾被采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惜均已亡佚。详考相关文献可知,令狐澄是令狐楚之子,曾为浙江西道观察使、中书舍人。柳玭是柳仲郢之子,曾为吏部侍郎、御史大夫,后贬为泸州刺史,卒于北归途中。二书佚文在《太平广记》、《资治通鉴考异》、《唐语林》等宋代书籍中有所保留,钩稽考订,前者可得佚文17条,后者5条,前书已为全璧,后者亦过三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陵遗事 《续贞陵遗事 令狐澄 柳玭 《资治通鉴》
下载PDF
明代中期建文故事的整合与传播——以黄佐《革除遗事》为中心 被引量:5
11
作者 丁修真 夏维中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3-69,共7页
作为传说或者历史的建文故事,一直是明史研究中较为关注的话题。在具体问题研究上,学界已不乏精深的考证与推论,但就整体而言,对于传衍近600年建文故事发展脉络的把握仍稍显不足,而对于故事发展背后文本间的交叉重叠,所涉及的社会情态... 作为传说或者历史的建文故事,一直是明史研究中较为关注的话题。在具体问题研究上,学界已不乏精深的考证与推论,但就整体而言,对于传衍近600年建文故事发展脉络的把握仍稍显不足,而对于故事发展背后文本间的交叉重叠,所涉及的社会情态的讨论更是付诸阙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形成于正德、嘉靖年间《革除遗事》一书的考察,进一步梳理明代中期以来建文故事发展的走向,并对影响该走向的某些情境进行重新释读,以期对建文故事这一话题的研究有所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除遗事 建文故事 黄佐
下载PDF
翻译的文化维度——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个案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杰辉 赵红军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8-61,共4页
当下语境中的翻译已经不再简单理解为纯粹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译入语社会中独特的文学行为、政治行为、文化行为。本文应用勒菲弗尔的"论域"理论,以《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为个案,重点分析林纾与王... 当下语境中的翻译已经不再简单理解为纯粹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译入语社会中独特的文学行为、政治行为、文化行为。本文应用勒菲弗尔的"论域"理论,以《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为个案,重点分析林纾与王寿昌两位合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怎样的增删等"变通",成因何在。希望本个案研究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借助翻译展开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对话、抵抗等问题的思考之重要性与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与翻译 《巴黎茶花女遗事 论域 改写
下载PDF
被道德僭越的爱情——林译言情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和《迦茵小传》的接受 被引量:7
13
作者 郝岚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64-69,共6页
《巴黎茶花女遗事》与《迦茵小传》是林译言情小说中影响最大的两部作品,过去认为中国人喜欢这两部作品是因为它张扬个性自由、婚姻自主。但事实上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中国人看重的是这两部外国小说中的道德主题,西方的个性自由观念并未... 《巴黎茶花女遗事》与《迦茵小传》是林译言情小说中影响最大的两部作品,过去认为中国人喜欢这两部作品是因为它张扬个性自由、婚姻自主。但事实上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中国人看重的是这两部外国小说中的道德主题,西方的个性自由观念并未被真正接受。正因如此,《巴黎茶花女遗事》中蕴含的"反封建"因素没有在后来的中国现代言情小说中真正成长,而最终发展成为鸳鸯蝴蝶派等大众消闲读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言情小说 《巴黎茶花女遗事 《迦茵小传》 道德
下载PDF
接受和传承:《巴黎茶花女遗事》在中国的文学想象与社会建构 被引量:3
14
作者 汤哲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9-145,共7页
《巴黎茶花女遗事》在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叙事和结构,还在于接受和传承。打动中国人的是言情故事的悲欢离合,更是男女之爱的悲剧中弥散出来的忏悔和牺牲。这是中国人从未感受过的宗教意识。裹夹着巨大的感情容量,这部小说恰逢其时地来到... 《巴黎茶花女遗事》在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叙事和结构,还在于接受和传承。打动中国人的是言情故事的悲欢离合,更是男女之爱的悲剧中弥散出来的忏悔和牺牲。这是中国人从未感受过的宗教意识。裹夹着巨大的感情容量,这部小说恰逢其时地来到清末民初的中国,让中国的公民社会的构建从一开始带有了世俗性的特征。小说给正在谋求文学现代化的中国作家带来了摹本,无论是通俗文学作家还是新文学作家,在描述男女之爱的故事情节时,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染上了《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色彩,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历史与记忆。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徐枕亚的《玉梨魂》和鲁迅的《伤逝》具有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茶花女遗事 接受 传承 文学想象 社会构建
下载PDF
南宋的“说铁骑儿”话本和《宣和遗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0-66,共7页
史载南宋“说话”有四家,但究竟是哪四家,现存文献颇为含混。其中小说、讲史、说经三家已为一般所公认,而另一家却众说纷纷,甚至有人认为,“说话”其实只有三家。本文则对此作了辩正,认为其第四家当为“说铁骑儿”即说“士马金鼓... 史载南宋“说话”有四家,但究竟是哪四家,现存文献颇为含混。其中小说、讲史、说经三家已为一般所公认,而另一家却众说纷纷,甚至有人认为,“说话”其实只有三家。本文则对此作了辩正,认为其第四家当为“说铁骑儿”即说“士马金鼓”之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说话” 说铁骑儿 《宣和遗事
下载PDF
张爱玲《五四遗事》中的“五四”话题与40年代“遗事”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风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4期6-12,23,共8页
《五四遗事》是张爱玲195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创作,这个短小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一则文化寓言,一方面是关于新文化传统的,另一方面则涉及张本人的个人史。张爱玲本人一直不认同新文学传统,对大叙事和新文艺腔尤其反感。作为上海十里... 《五四遗事》是张爱玲195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创作,这个短小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一则文化寓言,一方面是关于新文化传统的,另一方面则涉及张本人的个人史。张爱玲本人一直不认同新文学传统,对大叙事和新文艺腔尤其反感。作为上海十里洋场的"产儿",她所真正关心的是作为日常生活的饮食男女。这篇作品带有对"五四"的反讽,一个自由恋爱的传奇,最终演变成"三美团圆"的话本。不过其恰好接续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题旨,作为喜剧的《五四遗事》正可与作为悲剧的《伤逝》构成对话。《五四遗事》写作发表前后,张爱玲进入新的婚姻,其与胡兰成的关系也彻底结束。而也从此时开始,她与胡之间的"遗事"却不断被投射到新的写作中。张爱玲对男女问题持有非常现代的态度,认为只是两情相悦而不必以婚姻相承诺,这与胡兰成旧派的才子佳人之思奇妙地"错位契合"。及至二人结婚后,胡流徙生涯中幻想着"三美团圆",才显露出他们之间真实的区别。《五四遗事》可以看做这一系列遭际的"镜像",在此之后的张爱玲写作中,这些"遗事"多次被调动,缠绕其终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五四遗事 StaleMates 娜拉 胡兰成
下载PDF
《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之梦的解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禹尚烈 《东疆学刊》 2005年第2期17-26,共10页
韩国古籍《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中记载了大量的梦,如果从出处、梦者、梦的主题、释梦等角度予以解析,可以把梦分成预示、胎梦等六种类型,由此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梦离不开韩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其价值观。
关键词 《三国史记》 《三国遗事 释梦
下载PDF
《开元天宝遗事》是伪典小说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宁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5年第2期55-68,共14页
旧题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是一部较重要的古代小说,在唐代文史研究中常被使用,但实际上这是一本伪书,因为北宋《崇文总目》中未见著录,而在宋初到宋仁宗时期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杨妃外传》、《南部新书》、《新唐... 旧题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是一部较重要的古代小说,在唐代文史研究中常被使用,但实际上这是一本伪书,因为北宋《崇文总目》中未见著录,而在宋初到宋仁宗时期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杨妃外传》、《南部新书》、《新唐书》等书中也未见引用,其成书时间约在北宋嘉祐至元丰期间。从文字风格、书籍体式等方面来看,《开元天宝遗事》是与《云仙散录》、《清异录》同类的伪典小说,其内容大部分是不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元天宝遗事 王仁裕 伪书 伪典小说
下载PDF
论《巴黎茶花女遗事》对清末民初小说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海燕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7-115,共9页
林纾和王寿昌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①189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在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可怜一曲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关键词 《巴黎茶花女遗事 小说创作 清末民初 封建婚姻制度 商务印书馆 1899年 《茶花女》 中国读者 王寿昌 小说家 小仲马 陈平原 林纾 可怜 接受
下载PDF
戏仿与影射:从《五四遗事》论张爱玲浪漫主义态度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清宇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3,共5页
张爱玲认为,五四新文学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浪漫主义倾向刻意地理想化人物和生活,掩盖了现实的真相。20世纪40年代,通过"新文艺腔滥调"的提法,张爱玲申明了自己对于浪漫主义的排斥,而特别能够体现张爱玲对浪漫主义... 张爱玲认为,五四新文学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浪漫主义倾向刻意地理想化人物和生活,掩盖了现实的真相。20世纪40年代,通过"新文艺腔滥调"的提法,张爱玲申明了自己对于浪漫主义的排斥,而特别能够体现张爱玲对浪漫主义的态度的,是她创作于50年代的小说《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在这篇小说中,通过戏仿和影射五四一代的人和事,张爱玲表达了对于浪漫主义的嘲讽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浪漫主义 戏仿 《五四贵遗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