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运河扬州段的遗产申报、遗产旅游与价值感知三者关系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2
1
作者 邱琼仪 张剑葳 《中国文化遗产》 2020年第1期23-31,共9页
申报世界遗产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遗产保护及价值传播,遗产旅游则被认为是实现公众认识遗产内涵价值的有效方式,但当前对于世界遗产申报与遗产旅游、公众感知的相关性鲜有定量研究。基于659份对大运河扬州段游客及居民发放的调查问卷,建构... 申报世界遗产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遗产保护及价值传播,遗产旅游则被认为是实现公众认识遗产内涵价值的有效方式,但当前对于世界遗产申报与遗产旅游、公众感知的相关性鲜有定量研究。基于659份对大运河扬州段游客及居民发放的调查问卷,建构遗产申报(World Heritage Declaration)、遗产旅游(World Heritage Tourism)与价值感知(World Heritage Value Perception)三者间关系的DTV理论模型,通过定量分析探讨其中的关系,结果显示,申报世界遗产期间较好地实现了大运河遗产价值的发掘、保存与推广,但长期来看入遗对运河遗产旅游热度的提升并不显著;民众对于运河遗产价值的认识主要源于申遗期间的宣传,对遗产价值内涵的认识有限,感知深度尚显不足。如何将运河申遗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的城市解读素材,是应受到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申报 遗产旅游 遗产价值感知 大运河 扬州
下载PDF
消费遗产:想象、情感与浪漫主义——评《中国的遗产与浪漫消费》 被引量:3
2
作者 尹凯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75,共5页
遗产研究大致可以从三个向度开展:遗产本体论、遗产生成论、遗产感知论。就目前而言,已有研究要么关注遗产的物质本体及其相关的真实、管理、修复、阐释议题,要么以"遗产化"为研究路径探究遗产制造与生成过程中的社会、政治... 遗产研究大致可以从三个向度开展:遗产本体论、遗产生成论、遗产感知论。就目前而言,已有研究要么关注遗产的物质本体及其相关的真实、管理、修复、阐释议题,要么以"遗产化"为研究路径探究遗产制造与生成过程中的社会、政治、文化情境,鲜有研究从遗产感知论的视角去观照个体或群体在遗产搭建的戏剧舞台中的存在方式、情感体认与浪漫想象。2018年,朱煜杰博士的《中国的遗产与浪漫消费》一书描绘了作为遗产空间的丽江古城内不断生成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图景,而且经由深度的访谈勾画了在个人生命历程中理解"遗产何为"的可能性路径。无论从研究路径还是研究方法上来说,该书对国内遗产研究的未来走向启发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的遗产与浪漫消费》 朱煜杰 遗产感知论 情感体认 遗产消费
原文传递
基于大数据的文化遗产认知分析方法——以北京旧城中轴线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微石 郭旦怀 +3 位作者 逯燕玲 王德强 朱映秋 张宝秀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11-1118,共8页
以北京旧城中轴文化遗产为例,利用2012、2015年的相关微博、报刊新闻、学术文献数据,通过提取关键词,抽取词频、tf-idf权重、互信息、后验概率等特征,从群体、时间、空间多个维度分析文化遗产的认知。在人群维度上,通过具有特征性人群... 以北京旧城中轴文化遗产为例,利用2012、2015年的相关微博、报刊新闻、学术文献数据,通过提取关键词,抽取词频、tf-idf权重、互信息、后验概率等特征,从群体、时间、空间多个维度分析文化遗产的认知。在人群维度上,通过具有特征性人群的传媒信息,发现不同人群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异同:对于中轴文化遗产核心单元故宫、天安门、天坛的认知相对一致,而对于钟楼鼓楼、太庙、地安门的认识,官方偏向于行政管理,学者偏向于历史价值,大众则偏向于生活化。在时间维度上,提取文化遗产关注程度和认知变化。如相对于2015年,大众对故宫、天安门的关注程度相对提高,对太庙的历史价值认识更为丰富。大众相对于官方和学者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更容易发生变化,且对热点事件敏感。在空间维度上,挖掘文化遗产单元之间的认知转移和关联模式,一方面,空间上相连的天安门—正阳门—正阳门大街具有较高的双向认知;另一方面,中轴文化遗产中,故宫、天安门、天坛的后验概率较高,表现出跨空间的认知汇聚模式。基于大数据的认知分析方法,是问卷调查、文献调研、访谈分析等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方式,能够降低数据收集者的主观影响,增加分析维度和效率,有助于发现隐含的知识和模式。本文结论可为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分析 数据挖掘 文化遗产感知 tf-idf权重 北京中轴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