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的基因缺陷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文斌 王鸿利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3年第4期336-338,共3页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凝血酶原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基因缺陷导致凝血酶原蛋白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影响了凝血酶原的合成、分泌和活性,造成其活性和(或)抗原含量不同程度的降低。本文就凝血酶原的基因缺陷...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凝血酶原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基因缺陷导致凝血酶原蛋白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影响了凝血酶原的合成、分泌和活性,造成其活性和(或)抗原含量不同程度的降低。本文就凝血酶原的基因缺陷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基因缺陷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凝血酶原
下载PDF
Glu29→Gly纯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2
作者 王文斌 王鸿利 +9 位作者 黄成垠 方怡 傅启华 周荣富 谢爽 丁秋兰 武文漫 王学锋 胡翊群 王振义 《检验医学教育》 2003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酶原(FII)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II促凝活性(FII:C)、FII抗原(FII:Ag)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先证者的FII基因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酶原(FII)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II促凝活性(FII:C)、FII抗原(FII:Ag)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先证者的FII基因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5’UTR)、3’端非翻译区(3’UTR)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家系成员DNA在先证者FII基因突变区域扩增后测序。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实。103例健康献血者作对照。结果:先证者表型诊断为凝血酶原缺陷症(Ⅰ型);FII外显子区共发现3个与文献报道的FII基因序列不同的位点,其中位于第2外显子区的为纯合突变A601G。家系分析表明先证者父亲、母亲和外祖母均为A601G杂合子。结论:纯合错义突变A601G引起的Glu29→Gly是导致本例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的原因。这在国际上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 基因突变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病
下载PDF
纯合突变Tyr510Asp导致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3
作者 金艳慧 王明山 +4 位作者 郑芳秀 谢耀盛 谢海啸 杨丽红 朱丽青 《浙江检验医学》 2012年第3期34-37,共4页
目的对1个姑表近亲结婚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因子Ⅱ(FⅡ)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PT、APTT及FⅡ促凝活性(FⅡ:C)、FⅡ抗原(FⅡ: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Ⅱ基因的14个外显子及侧翼... 目的对1个姑表近亲结婚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因子Ⅱ(FⅡ)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PT、APTT及FⅡ促凝活性(FⅡ:C)、FⅡ抗原(FⅡ: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Ⅱ基因的14个外显子及侧翼、5’和3’非翻译区序列,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以证实: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应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在健康人群中筛查以排除多态性。结果先证者PT、APTT、FⅡ:C明显异常,分别为34.3 s、112.9 8、3%;父亲、母亲、舅舅的PT、APTT稍延长,FⅡ:C分别为52%、.55%、54%;姨妈及家系成员的其他凝血指标和FⅡ:Ag均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FⅡ基因13号外显子的g.26329T】G纯合突变导致Tyr510Asp,其父亲、母亲、舅舅均存在g.26329T】G杂合突变,姨妈为正常野生型。结论 FⅡ基因Tyr510Asp错义突变是导致先证者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的分子机制;Tyr510Asp突变是国际上鲜见报道的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缺陷 基因突变 血液凝固障碍
下载PDF
一个纯合突变Tyr510Asp导致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表型与基因分析
4
作者 金艳慧 王明山 +4 位作者 郑芳秀 谢耀盛 谢海啸 杨丽红 朱丽青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87-589,共3页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FⅡ)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在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转变为凝血酶。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1-q12的F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万...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FⅡ)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在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转变为凝血酶。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1-q12的F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万,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出血症状,其出血倾向的严重性与血浆FⅡ活性(FⅡ:C)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基因突变 基因分析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维生素K依赖性 表型 家系 纯合
原文传递
PROS1基因新同义突变致以脑梗死起病的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家系调查
5
作者 赵瑾莹 潘蓉蓉 +4 位作者 金慧慧 刘春梅 黄婷 张颖冬 田有勇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调查一个以急性脑梗死起病的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其PROS1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直系亲属的临床资料,采集血标本,检测蛋白S活性水平并对PROS1基因进行测序。结果该家系直系亲属三代8人,其中3名确诊为... 目的调查一个以急性脑梗死起病的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其PROS1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直系亲属的临床资料,采集血标本,检测蛋白S活性水平并对PROS1基因进行测序。结果该家系直系亲属三代8人,其中3名确诊为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先证者及其兄均表现为急性脑梗死,余家系成员尚未发生血栓事件。检测蛋白S活性:先证者、先证者之兄、先证者母亲分别为16.8%、38.0%、31.8%,父亲正常。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先证者之兄、先证者母亲PROS1基因第11外显子均存在c.1323G>A杂合变异,父亲为野生型。结论本家系为一个新发现的由PROS1基因c.1323G>A同义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家系;此突变可能导致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 PROS1基因 同义突变 遗传性蛋白S缺陷
下载PDF
F12基因p.Gly175Cys和p.Gly542Ser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的家系分析
6
作者 程晓丽 杨婷 +4 位作者 杨柳 辛毅娟 何睦 朱琳 刘家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2-867,共6页
目的:分析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凝固法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FⅫ活性;ELISA方法检测FⅫ抗原;Sanger测序法测定F12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ClustalX-2.1-win... 目的:分析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凝固法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FⅫ活性;ELISA方法检测FⅫ抗原;Sanger测序法测定F12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ClustalX-2.1-win、PROVEAN及Swiss-Pdb Viewer软件分析突变位点氨基酸的保守性、突变氨基酸是否为有害突变及该位点发生突变后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为71.3 s,FⅫ活性和FⅫ抗原分别降低为5%和6%;其F12基因第7和14外显子分别存在c.580G>T和c.1681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Gly175Cys和p.Gly542Ser;先证者父亲携带p.Gly175Cys杂合错义突变;先证者母亲、弟弟和女儿携带p.Gly542Ser杂合错义突变。软件分析结果表明Gly175和Gly542均保守,p.Gly175Cys和p.Gly542Ser为有害突变,突变发生后相应位点会对蛋白质局部结构产生影响。结论:p.Gly175Cys和p.Gly542Ser复合杂合突变是先证者家系遗传性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其中p.Gly175Cys为国际上首次发现的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Ⅻ 错义突变 家系 遗传性FⅫ缺陷
下载PDF
一种新的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的基因突变分析
7
作者 王莹宇 张永根 陈文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7-861,共5页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使用Sysmex-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使用Sysmex-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以及血浆FⅦ的活性(FⅦ:C)水平;PCR法扩增先证者凝血因子Ⅶ基因(F7)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则反向测序给予证实;使用Clustal W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保守性分析;应用Mutation Taster和Poly Phen-2在线生物学软件评估突变氨基酸对FⅦ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危害性;运用Swiss软件对突变建模分析。结果:凝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先证者PT单独性延长至42.5 s;FⅦ:C明显降低,仅为2%;同样先证者外婆、母亲和妹妹的FⅦ:C都有轻度降低,分别为49%、51%和42%;父亲各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F7基因第6号外显子c DNA的646位发生G>A杂合突变,导致FⅦ催化区的156位甘氨酸被替换为丝氨酸(p.Gly156Ser)。F7其他外显子和侧翼序列的测序结果均正常。其外婆、母亲和妹妹均携带c.646G>A杂合突变,父亲为正常野生型。模型构建显示p.Gly156Ser突变使该位点氨基酸极性发生改变并出现侧链,从而使蛋白的不稳定性增加,可能影响所在结构域的催化活性。同时,Mutation Taster和Poly Phen-2两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也高分预测该突变具有致病性。结论: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FⅦ蛋白p.Gly156Ser错义突变与血浆FⅦ:C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 PCR 基因突变 模型分析
下载PDF
妊娠合并抗凝血酶缺陷症的基因检测和分析
8
作者 王怡 吴瑛婷 +4 位作者 陈慧芬 李国华 鲍时华 戴菁 王学锋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32-137,共6页
目的 对1例妊娠合并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和分析。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 目的 对1例妊娠合并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和分析。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等凝血指标。对患者的PROC、PROS1、SERPINC1、SERPIND1、PLG、PROCR、THBD、ADAMTS13、HRG、TFPI、CPB2、HABP2、PLAT、PLAU、SERPINA10、SERPINE1、SERPINF2、CALR、GP6、JAK2、MPL和凝血因子相关基因的转录起始点、5'-非翻译区(UTR)、编码区、剪切点8 bp内含子序列区域、转录终止子点突变、小缺失/重复和剪切位点进行突变检测。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变异位点。对变异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明确致病性。结果 患者AT:A降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SERPINC1基因第2号外显子发生c.380G>A(p.Cys127Tyr)杂合突变,JAK2基因第10号外显子发生c.1324G>C(p.Glu442Gln)杂合突变,SERPINA10基因第2号外显子发生c.389T>G(p.Leu130Trp)杂合突变。SERPINC1基因c.380G>A(p.Cys127Tyr)变异在正常人群公共SNP数据库(ExAC数据库、1000G dbSNP13数据库和gnomAD数据库)中未被收录,ClinVar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HGMD数据库中均未见该变异位点的相关报道,PolyPhen-2、MutationTaster和CADD在线软件预测其为致病性变异。JAK2基因c.1324G>C(p.Glu442Gln)变异和SERPINA10基因c.389T>G(p.Leu130Trp)评级均为意义不明确的变异。Sanger测序结果显示3个变异均存在。蛋白模拟结构分析结果显示,SERPINC1基因c.380G>A(p.Cys127Tyr)变异可导致蛋白结构改变,从而影响蛋白功能。结论 SERPINC1基因c.380G>A(p.Cys127Tyr)变异可能导致遗传性AT缺陷症。监测凝血相关指标,及时进行分子诊断,有助于改善遗传性AT患者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PINC1基因 易栓 遗传性凝血酶缺陷 妊娠
下载PDF
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一家系调查
9
作者 孙维杰 徐琦煜 +4 位作者 王峰 徐全军 周伟 陈慧敏 牧启田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548-551,共4页
目的调查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5人)外周静脉血,检测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和抗凝血酶活性等指标以明确表型诊断。采用PCR对... 目的调查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5人)外周静脉血,检测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和抗凝血酶活性等指标以明确表型诊断。采用PCR对先证者PROC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运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的保守性;使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家系中有4人存在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先证者临床表现为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其他家系成员无明显的血栓形成事件表现。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PROC基因第7号外显子存在c.541T>G杂合错义突变(p.Phe181Val)和c.577-579delAAG杂合缺失突变(p.Lys192deletion),其父亲为c.541T>G突变杂合子,母亲和妹妹为c.577-579delAAG突变杂合子。保守性分析显示Phe181和Lys192在同源物种间均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2个突变位点均为有害突变。结论该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存在c.541T>G杂合错义突变和c.577-579delAAG杂合缺失突变,该复合杂合突变可能引起先证者蛋白C活性明显降低,从而导致反复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蛋白C缺陷 基因突变 易栓 肺栓塞
下载PDF
1例新型FGA基因纯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纤维蛋白缺陷症家系分析
10
作者 杨敏 钟硕贤 +6 位作者 林荣万 蒙火凤 谭会柳 谭碧玉 陈淑琴 刘焕亮 郑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6期862-864,共3页
纤维蛋白原(FIB)是一个由Aα链,Bβ链和γ链3对多肽链组成的,由29个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0×10^(3)的糖蛋白。3条肽链分别由FIB α链(FGA)、FIBβ链(FGB)和FIBγ链(FGG)3个同源基因编码^([1])。遗传性FIB缺陷症(CFD... 纤维蛋白原(FIB)是一个由Aα链,Bβ链和γ链3对多肽链组成的,由29个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0×10^(3)的糖蛋白。3条肽链分别由FIB α链(FGA)、FIBβ链(FGB)和FIBγ链(FGG)3个同源基因编码^([1])。遗传性FIB缺陷症(CFD)主要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Ⅰ型为FIB数量减少,包括低纤维蛋白血症和无纤维蛋白血症;Ⅱ型则为患者血浆中FIB数量正常或减少,但活性水平不成比例的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纤维蛋白缺陷 家系分析 纤维蛋白原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纤溶酶原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夏虹 张海月 +3 位作者 刘媚娜 李小龙 杨丽红 王明山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432-436,共5页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纤溶酶原(PLG)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4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纤溶酶原(PLG)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4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抗原(PLG:Ag)、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及蛋白S活性(PS:A)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PL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应用Clustal X-2.1-win软件将突变氨基酸进行同源物种序列保守性分析;利用PolyPhen-2、PROVEAN、SIFT和MutationTaster 4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 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质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和其祖父、父亲PLG:A均降低为正常值的50%左右,PLG:Ag含量正常,结果分别为45%、95%,64%、94%和64%、104%;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Ala601Thr;其祖父和父亲具有同样的基因突变。Ala601在其11个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4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一致,均为有害突变,可引起相应疾病。结论:该先证者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p.Ala601Thr)杂合错义突变;祖孙三代均为Ala601Thr杂合子,突变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且与该家系PLG活性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纤溶酶原缺陷 基因突变 杂合 模型分析
下载PDF
142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大伟 侯玉芬 +1 位作者 闫宗廷 刘明 《血栓与止血学》 2010年第6期272-274,共3页
目的研究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VTE)的发病率以及与获得性易栓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142例(VTE)患者的抗凝血酶活性及含量,明确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的发病率;建立患者临床调查表,了解患者的获得性易栓因素,了解与遗... 目的研究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VTE)的发病率以及与获得性易栓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142例(VTE)患者的抗凝血酶活性及含量,明确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的发病率;建立患者临床调查表,了解患者的获得性易栓因素,了解与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密切相关的获得性易栓因素。结果在142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有8例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创伤、长期卧床因素可能是诱导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发生VTE的主要获得性因素。结论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可能在我国VTE患者中所占比例不高,防止各种类型的创伤和避免长时间制动是预防此类患者发生VTE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患者 遗传性 凝血酶缺陷 VENOUS THROMBOEMBOLISM 获得性因素 发病率 凝血酶活性 创伤 调查表 种类 制动 预防 诱导 卧床 时间 临床 结果 检测 含量
下载PDF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正民 宫璀催 +1 位作者 方盼盼 徐立博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4期684-686,共3页
人体的抗凝系统主要有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系统(包括抗凝血酶和肝素,主要抑制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如:FXa,凝血酶等)和蛋白 C 系统(包括蛋白 C,蛋白 S,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细胞蛋白 C 受体等,主要灭活凝... 人体的抗凝系统主要有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系统(包括抗凝血酶和肝素,主要抑制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如:FXa,凝血酶等)和蛋白 C 系统(包括蛋白 C,蛋白 S,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细胞蛋白 C 受体等,主要灭活凝血因子Ⅴ和Ⅷ等),而抗凝血酶系统中的抗凝血酶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因子之一,约占抗凝活性的70%。抗凝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serpins)抑制剂,主要具有抑制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酶、FXa 等因子,在人体抗凝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缺陷 基因突变 遗传性 丝氨酸蛋白酶 蛋白酶活性 凝血因子Ⅴ SERPINS 抗凝系统
下载PDF
3个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关系的研究
14
作者 欧阳琦 丁秋兰 +6 位作者 许冠群 张利伟 戴菁 陆晔玲 王学锋 奚晓东 王鸿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2-367,共6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表型和和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对3个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家系1~3)作表型和基因型诊断:常规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以筛查... 目的探讨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表型和和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对3个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家系1~3)作表型和基因型诊断:常规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以筛查凝血功能,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活性(PC∶A,PS∶A及AT∶A),免疫比浊法检测抗凝血酶抗原(AT∶Ag),Western blot检测血浆中抗凝血酶的分子量和含量;PCR扩增AT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DNA测序并进行基因分析。针对新基因突变,在100例正常人中检测相应突变以排除多态性,用TA克隆PCR产物测序鉴定杂合碱基缺失突变。结果 3名先证者均为反复发作的静脉血栓患者,凝血指标及PC∶A和PS∶A都正常,AT∶A分别为正常人(100%)的60%、52%和60%,AT∶Ag分别为16.9、14.1和11.4 mg/dl,Western blot显示3位先证者的血浆AT蛋白分子量正常(58 kD)而含量低于正常;基因分析发现3名先证者各携带1个杂合突变,分别为g.8263 C〉T(Leu340Phe)、g.5894-6 del TTC(Phe122del)和g.5898 T〉G(Phe123Cys)。3个家系中与先证者表型相似的成员,则携带有相同的AT基因突变;但除家系2先证者的父亲有静脉血栓外,家系1和3中含有相应AT基因突变的家庭成员均无血栓发生。结论 3名先证者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分别由Leu340Phe、Phe122del和Phe123Cys突变所致,其中Leu340Phe和Phe123Cys突变为国际上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缺陷 遗传性 凝血酶 AT基因 突变 表型 基因型 静脉血栓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
15
作者 周星星 谢耀盛 +1 位作者 谢海啸 王明山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993-998,共6页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凝血指标和基因表型分析,初步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在Stago仪器上检测家系各成员外周血的血浆AT活性(AT:A)、AT抗原(AT:Ag)等凝血指标;提取外周血DNA并测序,定位基因突变...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凝血指标和基因表型分析,初步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在Stago仪器上检测家系各成员外周血的血浆AT活性(AT:A)、AT抗原(AT:Ag)等凝血指标;提取外周血DNA并测序,定位基因突变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及其外祖母、父亲、母亲和弟弟的AT:A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AT:Ag同步下降,所有家系成员蛋白S活性(PS:A)和蛋白C活性(PC:A)指标均无明显异常,表现为I型AT缺陷症。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SERPINC1基因存在第1号外显子c.1A>G杂合错义突变(p.Tyr2stop)以及第5号外显子c.1005G>A杂合同义突变;其父亲携带c.1A>G杂合错义突变,其外婆、母亲和弟弟携带c.1005G>A杂合同义突变。保守性分析显示,Tyr2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MutationTaster、PolyPhen-2和LRT三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均显示p.Tyr2stop突变为“致病的、有害的”;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Tyr2stop突变会引起AT基因翻译过程提前终止,产生截短蛋白。结论:该先证者及家系成员AT:A和AT:Ag不同程度降低与SERPINC1基因上存在的c.1A>G杂合错义突变和c.1005G>A杂合同义突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 凝血酶缺陷 基因突变 血栓形成
下载PDF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的基因诊断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鸿利 王学峰 《血栓与止血学》 2003年第4期164-172,共9页
正常人体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是维持凝血生理状态的重要机制,凝血因子基因缺陷会导致相应的出血性疾病.本文就遗传性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Ⅹ、因子Ⅺ和因子ⅩⅢ)缺陷症,结合我们的研究... 正常人体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是维持凝血生理状态的重要机制,凝血因子基因缺陷会导致相应的出血性疾病.本文就遗传性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Ⅹ、因子Ⅺ和因子ⅩⅢ)缺陷症,结合我们的研究结果作一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 基因诊断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凝血因子V缺陷
下载PDF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症
17
作者 储海燕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7年第6期325-328,共4页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ATⅢ)缺陷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出凝血疾病。其实验室检查可分为两类;质和量,它对于疾病的分型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ATⅢ的质和量的变化可分为Ⅰ型、Ⅱ型反应区域缺陷型、Ⅱ型肝素结合区域缺陷型、Ⅱ型多重缺陷型,它们的...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ATⅢ)缺陷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出凝血疾病。其实验室检查可分为两类;质和量,它对于疾病的分型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ATⅢ的质和量的变化可分为Ⅰ型、Ⅱ型反应区域缺陷型、Ⅱ型肝素结合区域缺陷型、Ⅱ型多重缺陷型,它们的表现型由基因缺陷的分子基础所决定。随着基因工程的快速发展,基因重组ATⅢ的出现将提高ATⅢ用于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酶缺陷 分型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患者表型诊断及基因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叶佳佳 杨丽红 +1 位作者 郝秀萍 陈必成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356-360,共5页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表型诊断和基因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因子...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表型诊断和基因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因子Ⅺ促凝活性(FⅪ:C)及凝血因子Ⅺ抗原含量(FⅪ:Ag)等指标以明确诊断;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FⅪ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则反向测序予以证实;用Py MOL Viewer1.5.x软件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FⅪ蛋白模型,比对分析寻找突变前后空间构象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结果:先证者和其弟弟APTT、FⅪ:C、FⅪ:Ag均明显异常,分别为78.4 s、2.0%、6.8%和62.1 s、4.5%、10.0%;其家系成员的FⅪ:C和FⅪ:Ag均发现有不同程度下降。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和其弟弟FⅪ基因第6号外显子的g.15410G>A杂合无义突变导致Trp228stop及第12号外显子的g.25471C>G杂合错义突变导致Cys482Trp;其父亲、姐姐、女儿、外甥女均为Trp228stop的杂合子,而母亲、侄子则为Cys482Trp的杂合子。模型分析显示Cys482Trp突变并未破坏氨基酸间的天然氢键联系,但使该位点氨基酸与267位氨基酸的空间位阻变大,从而使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结论:该遗传性FⅪ缺陷症患者FⅪ基因的Trp228stop无义突变和Cys482Trp错义突变与血浆FⅪ:C及抗原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 聚合酶链式反应 基因突变 模型分析
下载PDF
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邢志芳 戴菁 +5 位作者 陆晔玲 许冠群 丁秋兰 王学锋 奚晓东 王鸿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7-371,共5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遗传性FⅫ家系作临床表型检测及基因诊断:采用凝固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Ⅻ促凝活性(FⅫ∶C)和抗原含量(FⅫ∶Ag);直接测序法作基因序列分析,针对...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遗传性FⅫ家系作临床表型检测及基因诊断:采用凝固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Ⅻ促凝活性(FⅫ∶C)和抗原含量(FⅫ∶Ag);直接测序法作基因序列分析,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检测其家系成员相应的基因突变;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在野生型pIRES2-EGFP/FⅫ表达质粒基础上,定点突变法构建突变型FⅫ表达质粒,以Polyfect转染试剂介导瞬时转染293T细胞,分别测定细胞裂解液及培养上清液中FⅫ∶Ag,测定上清液中FⅫ∶C。结果 2个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的先证者的FⅫ:C分别为4.68%和12.08%,FⅫ∶Ag分别为4.6%和2.2%;先证者1的F12基因第13、14号外显子分别发现了(G8489A、Glu502Lys)和(C8833A、Tyr586Stop)2种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2的F12的第13号外显子发现(G8489A;Glu502Lys)纯合突变,其家系部分成员检测到相应的杂合突变。2名遗传性FⅫ缺陷症患者的凝血酶生成潜力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瞬时转染结果显示,FⅫ突变蛋白E502K上清液中FⅫ∶C和FⅫ∶Ag分别为野生型的27.2%和14.4%;细胞裂解液中FⅫ∶Ag为野生型的36.7%。结论体外表达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突变蛋白E502K合成和分泌障碍导致FⅫ明显降低。先证者1由罹病F12基因(Glu502Lys;Tyr586Stop)双杂合突变所致;先证者2为G8489A纯合突变(Glu502Lys)所致遗传性FⅫ缺陷症;E502K和Y586Stop 2种突变均为国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FⅫ缺陷 遗传性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下载PDF
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分子发病机制与临床特性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丁秋兰 王鸿利 +5 位作者 王学锋 王明山 傅启华 武文漫 胡翊群 王振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3年第5期374-378,共5页
目的 探讨 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 (coagulationfactorⅦ ,FⅦ )缺陷症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性。方法 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 ;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 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 ,寻找基... 目的 探讨 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 (coagulationfactorⅦ ,FⅦ )缺陷症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性。方法 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 ;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 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 ,寻找基因突变 ;将含插入或缺失突变序列克隆入pMD18 TTA克隆载体中 ,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 ,以确定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相应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 ,无酶切位点改变的基因片段用等位基因特异的PCR(ASPCR)方法 ,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 在 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 8种类型的基因突变 ,其中 6 390T→C(Phe4 0Cys) ,94 82G→T(Arg15 2Leu) ,和 114 87 9delC 3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 ;6种突变发生在催化区 ;除一种缺失突变外 ,其余均为点突变 ;所有的基因突变都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 (或 )母亲。Thr35 9Met和Arg30 4Trp突变分别在 4个及 2个无亲缘关系的家系中重复出现。 2例Thr35 9Met纯合突变 (FⅦ :C分别为 2 %和 3% )及 1例Arg15 2Leu、114 87 9delC及Arg30 4Trp复合杂合突变 (FⅦ :C为 1% )临床表型为重型 ;2例双重杂合突变 (His348Gln和Thr35 9Met,Agr30 4Trp和Arg30 4Gln)临床表型分别为中型和无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 发病机制 基因突变 临床表型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