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传性痉挛截瘫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星 陈文军 +1 位作者 曾嵘 胡风云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21-122,共2页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或SPG)是一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多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及痉挛性截瘫[1]。随着病程的进展最终丧失劳动能力,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预防或延缓该种疾病的发...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或SPG)是一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多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及痉挛性截瘫[1]。随着病程的进展最终丧失劳动能力,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预防或延缓该种疾病的发生及进展。该病发病率低,基因检测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我们报道1例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SPAST基因杂合突变
下载PDF
薄胼胝体和“猞猁耳征”——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一家系报告
2
作者 于宗泳 武紫阳 +6 位作者 田霏霏 栗静 袁薇 李鑫 魏海萍 武国德 刘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2-635,共4页
报道1例MRI影像表现为典型薄胼胝体(thin corpus callosum,TCC)和“猞猁耳征(ears-of-the-lynx sign)”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spastic paraplegia 11,SPG11)病例。患者为13岁男孩,主要表现走路不稳容易跌倒,症状逐渐加重伴双手书写不... 报道1例MRI影像表现为典型薄胼胝体(thin corpus callosum,TCC)和“猞猁耳征(ears-of-the-lynx sign)”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spastic paraplegia 11,SPG11)病例。患者为13岁男孩,主要表现走路不稳容易跌倒,症状逐渐加重伴双手书写不灵、学习能力下降1年;父母无血缘关系。患儿头颅MRI表现为胼胝体变薄,双侧脑室前角旁白质T2、Flair轴位对称性高信号,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到SPG11基因NM_025137:c.2073delT和c.257+5G>A两处杂合突变分别来自父母,先证者最终诊断为SPG11,并给予对症治疗。脑MRI影像表现TCC和“猞猁耳征”对诊断SPG11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有痉挛性截瘫表现的患者要考虑到SPG11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11型 薄胼胝体 猞猁耳征 SPG11基因 复合杂合突变
下载PDF
多参数MRI随访观察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型患者脊髓微结构改变
3
作者 林晨琳 张帆 +2 位作者 李猛城 付莹 刘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目的评估多参数MRI随访观察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型(SPG5)患者脊髓微结构改变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11例接受颈胸段脊髓MR检查及痉挛性截瘫评价量表(SPRS)评分的SPG5患者,随访1年后进行第2次MR检查及SPRS评分,比较2次SPRS评分、脊髓整体... 目的评估多参数MRI随访观察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型(SPG5)患者脊髓微结构改变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11例接受颈胸段脊髓MR检查及痉挛性截瘫评价量表(SPRS)评分的SPG5患者,随访1年后进行第2次MR检查及SPRS评分,比较2次SPRS评分、脊髓整体结构及脊髓微结构变化。结果11例SPG5患者2次SPRS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首次颈胸段脊髓MRI,第2次MRI显示脊髓萎缩程度加重;首次与第2次MRI所测C4右侧皮质脊髓束(CST)轴向弥散系数(A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7,P<0.01),C4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椎体脊髓白质、后索、左/右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系数(MD)、AD、径向弥散系数(RD)及T1值,以及C1~T9椎体截面积(CSA)、左右径及前后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2次MRI显示颈段脊髓白质、后索及CST的FA均低于、而RD均高于首次(P均>0.05)。结论多参数MRI可用于随访观察SPG5患者脊髓微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截瘫 遗传性 脊髓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结合三代测序在阻断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中的成功应用
4
作者 齐淇 周征 +2 位作者 马金召 姚兵 陈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84-2191,共8页
目的结合三代测序技术(TGS)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成功阻断一个由SPAST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探讨PGT-M与TGS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进行全外显子检测(WES),发现SPAST... 目的结合三代测序技术(TGS)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成功阻断一个由SPAST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探讨PGT-M与TGS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进行全外显子检测(WES),发现SPAST基因c.1699G>T突变,对该家系中先证者的SPAST基因突变位点c.1699G>T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同时应用三代测序技术在该家系SPAST基因突变位点两侧选择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作为遗传连锁标记,进而构建携带基因突变的家系SNP单体型。行拮抗剂方案刺激卵巢以获取卵母细胞,并进行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及胚胎培养,对囊胚滋养层细胞进行活检。应用PGT-M技术后,选择其中不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进行移植。结果本周期共获取卵母细胞20枚,其中正常受精18枚,最后形成可供活检的囊胚12枚。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2枚囊胚均成功扩增,且均为整倍体,12枚囊胚中8枚不携带父源突变,4枚胚胎携带父源突变。挑选其中1枚不携带父源突变的优质整倍体胚胎进行冻融胚胎移植(FET),成功妊娠后羊水检测显示胎儿不携带父源突变后产下一健康女婴。结论对于家系不全的遗传病案例,应用三代测序及PGT-M技术可有效阻断SPAST基因突变向子代垂直传递,也可避免非整倍体胚胎妊娠导致的流产,帮助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庭获得健康子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SPAST基因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足尖行走步态周期中足尖着地点时相的计算
5
作者 胡海 卢骑骑 曹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33,共1页
目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种特异性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因下肢痉挛导致步态异常。多数患者表现为行走时足尖先着地的步态。传统的基于运动学数据计算足跟着地和足尖离地时相来确定步态周期的方法完全无法用于此类病人的步态分析... 目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种特异性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因下肢痉挛导致步态异常。多数患者表现为行走时足尖先着地的步态。传统的基于运动学数据计算足跟着地和足尖离地时相来确定步态周期的方法完全无法用于此类病人的步态分析。尝试使用足尖着地时相来作为步态周期中的足部触地点,并验证其可行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二例HSP女性患者(16岁和21岁),均为足尖先着地步态。嘱其在Bertec双履带步行机上分别以0.05 m/s和0.10 m/s速度行走,步态数据由Qualysis运动捕捉系统获得(捕捉频率为100 Hz),并经MATLAB 7.4自编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足部触地点时相均基于运动学数据,包括左右两侧的足跟离地、足跟着地、足尖离地和足尖着地。最后,比较行走的同步录像视频,验证其准确性。2例病人不同速度的数据均按同样软件分析,证明其可行性和可重复性。结果不同于正常步态周期按足跟着地点和足尖离地点分出站立相和摆动相,多数HSP患者由于足部拖沓,并用足尖先着地行走。针对这一特异的行走方式,尝试用足尖着地点的时相来定义整个步态周期的起始点,发现其非常适合HSP患者的步态分析。结论对于像HSP患者行走时足尖性着地的特异性步态,基于运动学数据获得足尖着地点时相来定义整个步态周期的起始点,是非常适合该类病人的步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异常 遗传性痉挛截瘫 摆动相 步态分析 步态周期 神经变性疾病 下肢痉挛 行走方式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截瘫一家系12例
6
作者 肖剑平 托亚 肖志恒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04-504,共1页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家系调查 诊断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原文传递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2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华强 王云甫 +3 位作者 李东升 杜玲 袁雅红 姜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7-170,共4页
背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具有临床及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遗传病,目前临床治疗无明显效果。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细胞总数为(2~6)×107个人胎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 背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具有临床及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遗传病,目前临床治疗无明显效果。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细胞总数为(2~6)×107个人胎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和腰穿鞘内注射途径移植到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2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体内。移植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双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不需借助拐杖或他人帮助可独立行走,并且步态平稳,移植后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明显的不良反应。随访1年余2例患者的症状持续缓解无复发。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近期疗效明显,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治疗 干细胞移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和遗传特点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国华 唐北沙 +1 位作者 罗巍 严新翔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和遗传特点。方法 对 39个家系 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为 1∶1.17,发病年龄 2~ 5 8岁 ,平均 2 1.4岁 ,30岁以前发病占 81.7%。有家族史者占 89.4 % ,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和遗传特点。方法 对 39个家系 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为 1∶1.17,发病年龄 2~ 5 8岁 ,平均 2 1.4岁 ,30岁以前发病占 81.7%。有家族史者占 89.4 % ,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近亲结婚家系占 2 8.2 %。单纯型 2 4例 ,复杂型 89例。双下肢肌力下降占 6 5 .5 % ,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均为 96 .5 % ,病理征阳性 6 8.1%。合并症中共济失调占 4 6 .9% ,肌萎缩占 32 .7% ,痴呆占 18.6 %。结论 本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多于青少年或青年发病 ,女性多于男性 ,复杂型较单纯型多见 ,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临床表现 遗传方式 实验室检查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atlastin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昕 唐北沙 +4 位作者 赵国华 李凤有 沈璐 严新翔 刘小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0-331,共2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atlastin基因的突变特点,为HSP的基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对来自全国20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SP家系的先证者和10例散发性HSP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中国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atlastin基因的突变特点,为HSP的基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对来自全国20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SP家系的先证者和10例散发性HSP患者进行了atlastin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在20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SP家系的先证者和10例散发性HSP患者中均未发现异常SSCP条带,第7号外显子直接DNA序列分析亦无异常。结论atlastin基因突变可能在中国人HSP患者中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atlastin基因 突变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型胼胝体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国华 唐北沙 +2 位作者 严新翔 沈璐 江泓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47-349,共3页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型胼胝体 (HSP TCC)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4例HSP T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于青少年起病 ,表现为智能低下 ,痉挛步态 ,双下肢痉挛、无力 ,腱反射亢进 ,病理征阳性 ,无感觉障碍...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型胼胝体 (HSP TCC)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4例HSP T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于青少年起病 ,表现为智能低下 ,痉挛步态 ,双下肢痉挛、无力 ,腱反射亢进 ,病理征阳性 ,无感觉障碍。 2例有共济失调及大小便障碍 ;1例有双上肢痉挛及肌肉萎缩。头颅MRI显示胼胝体变薄。结论 HSP TCC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青少年起病的痉挛性截瘫、智能低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特征 遗传性痉挛截瘫 薄型胼胝体 病例报告 诊断标准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病理、遗传学、发病机制和临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昕 赵国华 唐北沙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临床特征 发病机制 病理 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X-连锁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神经系统遗传 括约肌功能障碍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的临床、电生理和MRI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国华 唐北沙 +3 位作者 陈昕 罗巍 李蜀渝 刘小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84-285,共2页
目的 研究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4型 (SPG4 )的临床、电生理和MRI特点。方法 对来自 4个家系的 13例SPG4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单纯型 4例 ,复杂型 9例。 2 0岁以前发病者 7例。所有患者均以缓慢进展的... 目的 研究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4型 (SPG4 )的临床、电生理和MRI特点。方法 对来自 4个家系的 13例SPG4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单纯型 4例 ,复杂型 9例。 2 0岁以前发病者 7例。所有患者均以缓慢进展的双下肢僵硬、行走困难起病 ,表现为双下肢痉挛无力 ,可合并智力下降 (3例 )、锥体外系症状 (2例 )、共济失调 (4例 )、肌肉萎缩 (1例 )、深、浅感觉减退 (4例和 2例 )和弓形足 (3例 )。各家系患者功能评分差异较大。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各 3例和头颅MRI检查 2例均未见异常 ,胸髓MRI检查 2例均显示胸髓萎缩。结论 spastin基因突变既可导致单纯型SPG患者 ,也可导致复杂型SPG患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4型 电生理 MRI 肌肉萎缩 共济失调 锥体外系症状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胼胝体6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凌燕 万新华 +2 位作者 王琳 徐蔚海 杨英麦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胼胝体(HSP-TCC)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分析6例HSP-T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6例患者均青少年起病,表现为痉挛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2... 目的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胼胝体(HSP-TCC)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分析6例HSP-T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6例患者均青少年起病,表现为痉挛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2例有共济失调。患者均无感觉障碍及大小便障碍。全部患者头颅MRI显示胼胝体变薄。结论 HSP-TCC作为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的一种,临床上以双下肢痉挛性截瘫和薄胼胝体为特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薄胼胝体 临床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预后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宇琦 刘丽旭 +5 位作者 胡雪艳 山磊 杨凌宇 吴晓莉 高飞 厉含之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分为西医治疗组(西医组,n=5)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联合组,n=10)。西医组采取手术、术后康复训练及口服药物巴氯芬治疗,联合组在西医组的基础上联...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分为西医治疗组(西医组,n=5)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联合组,n=10)。西医组采取手术、术后康复训练及口服药物巴氯芬治疗,联合组在西医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推拿等中医疗法。干预6个月后,采用改良Ashworth(MAS)量表评估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并分别采用Berg平衡评定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及步行功能,然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左下肢、右下肢MAS分级均低于治疗前及西医组(P<0.05),但联合组患者的BBS评分、Holden分级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及西医组(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针刺、推拿治疗,有利于缓解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改善其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痉证 中西医结合疗法 康复训练 针刺 推拿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37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志英 王柠 +1 位作者 林珉婷 慕容慎行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1,共2页
目的:研究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结果:该组起病年龄1-50岁,35岁以前起病26例,35岁以后起病11例。单纯型较复杂型多见(30:7)。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骨骼畸形是本病的重要体... 目的:研究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结果:该组起病年龄1-50岁,35岁以前起病26例,35岁以后起病11例。单纯型较复杂型多见(30:7)。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骨骼畸形是本病的重要体征。9个家系(50%)有阳性家族史,散发病例9例。在3代或3代以上成员发病的家系中,均有随代数延续、发病年龄提前及病情加重现象。结论:该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具有临床异质性、遗传异质性及遗传早现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遗传性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遗传学特点 遗传方式
下载PDF
全外显子测序技术鉴定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3A型家系ATL1基因突变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备红 孙艳 +3 位作者 邱淑敏 陈晓菁 杜生荣 杨春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761-1764,共4页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明确其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g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并锁定候选基因致病位点,采用Sanger测...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明确其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g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并锁定候选基因致病位点,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家系中成员进行候选基因致病位点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发现先证者ATL1基因第10号外显子存在c.715C> T(p. R239C)杂合突变,已有文献报道该突变引起遗传性痉挛截瘫疾病,经Sanger测序验证,家系中其他患者均存在相同突变,家系中正常成员均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 ATL1基因c.715C> T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成员发生遗传性痉挛截瘫的致病突变,明确致病突变将有助于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显性遗传 全外显子组测序 ATL1基因
下载PDF
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倩倩 郭晓燕 +3 位作者 宋伟 陈科 曹蓓 商慧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606-610,共5页
目的研究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特点和诊断策略,提高认识。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3年2月门诊或住院诊断与治疗的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对患者进行痉挛性截瘫量表评价。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男性21例、女... 目的研究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特点和诊断策略,提高认识。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3年2月门诊或住院诊断与治疗的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对患者进行痉挛性截瘫量表评价。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2例,其中13例(39.39%)有阳性家族史,11例(11/13)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平均发病年龄(20.35±15.55)岁,平均病程(12.77±9.83)年。病程中均出现锥体束损害体征,表现为双侧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部分累及上肢。29例呈典型剪刀步态,5例合并弓形足,5例出现胸髓萎缩,2例肌电图检查提示合并周围神经损害。基因突变筛查发现,SPG4基因第10~17外显子区域大片段缺失突变(4/11)。男性及女性患者年龄、平均发病年龄、平均病程、痉挛性截瘫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平均病程、痉挛性截瘫量表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发病年龄差异较大,男性多于女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以下肢锥体束损害为主,可合并膀胱功能损害、周围神经损害症状,性别和家族史不影响该病临床特征。结合临床表现、阳性家族史、脊柱MRI检查等可协助诊断,明确诊断需进行相关基因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截瘫 遗传性 基因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中国南方人群遗传性痉挛性截瘫SLC33A1基因的突变检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萍 潘啟豪 +3 位作者 郑灵燕 徐评议 胡彬 李洵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2-515,共4页
【目的】SLC33A1基因已被报道是我国北方一个HSP家系的致病基因,但研究未发现在欧洲的HSP患者中有该基因的突变。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SLC33A1是否为中国南方人群中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的致病性基因之一。【方法】对收集到的70例中国南... 【目的】SLC33A1基因已被报道是我国北方一个HSP家系的致病基因,但研究未发现在欧洲的HSP患者中有该基因的突变。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SLC33A1是否为中国南方人群中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的致病性基因之一。【方法】对收集到的70例中国南方散发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患者,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SLC33A1基因所有编码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域的直接测序;鉴定所发现的遗传变异,并同我们所收集到的57例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进行比对,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我们只发现SLC33A1基因区域的8个已存在于数据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未发现任何致病性突变。【结论】与国外学者的报道相符合,我们的70例中国南方HSP病人中没有SLC33A1所导致的病人,故SLC33A1对HSP的致病性需要进一步的核实、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SLC33A1 突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paraplegin基因的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昕 唐北沙 +6 位作者 赵国华 沈璐 刘小民 夏昆 潘乾 严新翔 任志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paraplegin基因在中国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或SPG)中的突变特点,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对来自全国8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HSP家系的先证者和14例散发性HS... 目的探讨paraplegin基因在中国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或SPG)中的突变特点,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对来自全国8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HSP家系的先证者和14例散发性HSP患者进行paraplegin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所有外显子均可扩出,发现15号外显子上2例先证者出现异常SSCP条带,经DNA序列分析发现2063及2066位点上存在碱基G被A替换,但家系内不存在共分离的现象,且正常对照者也存在G被A替换,考虑为多态,其中G2066A为首次发现。结论Paraplegin基因突变可能在中国人HSP患者中少见。2063G→A及2066G→A是paraplegin基因的两个多态性改变,其中2066G→A为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paraplegin基因 突变分析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华强 王云甫 +2 位作者 杜玲 李东升 袁亚红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6期34-36,共3页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细胞总数为(2~6)×107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和鞘内注射途径移植到我院收治的HSP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1...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细胞总数为(2~6)×107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和鞘内注射途径移植到我院收治的HSP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1例的体内。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变化并随访。结果本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双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Ashwoth痉挛评定分级由3级降至1级,无需借助拐杖或他人帮助可独立行走且步态平稳,各项生化指标正常,疾病严重程度分级由5级降至2级,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随访15个月症状持续缓解无复发。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HSP近期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截瘫 移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