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传毒性致癌物风险评估的新技术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君 吴永宁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9-371,共3页
为阐述暴露限值分析技术在遗传毒性致癌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本文收集并分析、整理了国际、国外相关资料及会议文件,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认可的风险评估框架,论述了暴露限值法在遗传毒性致癌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关键词 暴露限值 遗传毒性致癌物 风险评估
下载PDF
食品中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君石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8-369,338,共3页
食品中的致癌物,有的来源于环境污染,如二噁英、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等;有的是天然存在的,如黄曲霉毒素等;也有的产生于烹调过程,如丙烯酰胺和杂环胺等。在这些致癌物中,有一些属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例如砷在动物实验中有作用阈... 食品中的致癌物,有的来源于环境污染,如二噁英、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等;有的是天然存在的,如黄曲霉毒素等;也有的产生于烹调过程,如丙烯酰胺和杂环胺等。在这些致癌物中,有一些属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例如砷在动物实验中有作用阈值,则可以用最大无作用剂量(NOAEL)加上安全系数的方法来制定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或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另一些既具有致突变性,又有致癌作用,属于遗传毒性致癌物,专家们的传统观点是没有作用阈值,即无论剂量多么小,都有致癌作用。因此,长期以来在管理决策中采用了所谓的ALARA原则,即可以达到的最低含量(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而不制定限量标准。管理者对于这种危险性评价的结果并不满意,因为这种办法不考虑致癌物的致癌强度(potency)和人的膳食摄入量,无法确定监管的重点和选择目标措施。管理者希望危险性评估者能根据致癌物的作用强度提供在不同摄入量情况下可能造成的不同健康危险度。例如,已知黄曲霉毒素致肝癌的作用很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毒性致癌物 危险性评价 食品 最大无作用剂量 日允许摄入量 黄曲霉毒素 致癌作用 致癌强度
原文传递
环境化学致癌物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波 李道传 陈雯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2-455,共4页
随着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概念的提出,毒理学机制研究深入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一些毒理学现象,比如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致癌机制,得到更加科学的解释,笔者现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表观遗传调控 化学致癌物 遗传毒性致癌物 环境 表观遗传 致癌机制 毒理学
原文传递
建立原代小鼠肝细胞体外模型用于致癌物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吕建军 李耀庭 +6 位作者 周舒雅 范昌发 曾雪贞 李保文 汪巨峰 黄芝瑛 李波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85-1797,共13页
目的:建立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致癌性试验原代小鼠肝细胞体外替代模型,以毒理基因组学方法对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改良两步胶原酶灌流法分离C57BL/6小鼠肝细胞构建原代小鼠肝细胞三明治培... 目的:建立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致癌性试验原代小鼠肝细胞体外替代模型,以毒理基因组学方法对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改良两步胶原酶灌流法分离C57BL/6小鼠肝细胞构建原代小鼠肝细胞三明治培养模型。原代小鼠肝细胞分别给予2个遗传毒性致癌物黄曲霉素B1(aflatoxin B1,AFB1)、苯并芘[benzo(a)pyrene,BAP]和2个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匹立尼酸(WY-14643,WY)共培养24h及48h后,使用Affymetrix公司小鼠转录组分析基因芯片1.0(GeneChip’Mouse Transcriptome Assay 1.0)进行时间依赖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使用基因功能(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功能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分层聚类分析(HCA)等进一步研究了致癌物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比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多。AFB1和BAP虽然影响化学性致癌通路和上调p53信号通路,但其致癌途径有一定差异。TAA影响氧化还原酶活性,可能造成氧化损伤。WY显著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和脂肪合成与代谢通路,可能造成细胞内脂质代谢紊乱。通过延长致癌物暴露时间能得出更多信息用于进一步分析。结论:成功建立了原代小鼠肝细胞三明治体外模型,可用于研究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作用机制,有望作为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致癌性试验体外替代候选模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理基因组学 小鼠原代肝细胞体外模型 致癌性试验 三明治模型 遗传毒性致癌物 遗传毒性致癌物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原文传递
Bhas 42细胞转化试验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颖 蒲江 +6 位作者 齐乃松 文海若 王欣 胡燕平 宋捷 张海洲 王雪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88-293,共6页
目的:建立Bhas 42细胞转化试验高通量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染料木黄酮(GEN)潜在致癌性的检测中。方法:建立Bhas42细胞转化试验方法,比较细胞灶法和H2O2法对结果判定的影响。细胞灶法试验组在第21天直接固定染色。H2O2法试验组在细胞接种后... 目的:建立Bhas 42细胞转化试验高通量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染料木黄酮(GEN)潜在致癌性的检测中。方法:建立Bhas42细胞转化试验方法,比较细胞灶法和H2O2法对结果判定的影响。细胞灶法试验组在第21天直接固定染色。H2O2法试验组在细胞接种后第19天采用H2O2处理,染色并测定D(450)以确定细胞转化率。计算转化率以验证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并通过细胞生长试验选择适宜的GEN浓度进行细胞转化试验,H2O2法判定转化试验结果。结果:在细胞灶法中,启动试验3-甲基胆蒽(3-MCA)组、促癌试验佛波醇酯(TPA)组的转化灶个数分别与启动、促癌试验DMSO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在H2O2法中,启动试验3-MCA组、促癌试验TPA组的转化灶个数、D(450)分别与启动、促癌试验DMSO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启动试验中,GEN各浓度组(0.03、0.1、0.3、1、3μg/m L)相对于阴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促癌试验中GEN浓度为0.03、1、3μg/m L时的D(450)相对于阴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Bhas 42细胞转化试验的H2O2法并实现了高通量检测,该法进一步缩短了实验周期并提高了结果的客观性,适用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体外早期筛选。GEN在促癌试验中呈阳性,但在启动试验中呈阴性,提示其可能是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毒性 Bhas 42细胞转化 促癌活性 遗传毒性致癌物 染料木黄酮
下载PDF
体外细胞转化试验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丹 耿兴超 +2 位作者 李波 王雪 文海若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10-314,共5页
细胞转化试验(CTAs)是利用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模拟致癌物的体内致癌作用,从而进行致癌物检测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在不考虑致癌机制的情况下衡量化学物的致癌能力,能够满足对潜在致癌物致癌能力预测的需求。与动物试验相比,CTAs既可以充... 细胞转化试验(CTAs)是利用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模拟致癌物的体内致癌作用,从而进行致癌物检测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在不考虑致癌机制的情况下衡量化学物的致癌能力,能够满足对潜在致癌物致癌能力预测的需求。与动物试验相比,CTAs既可以充分反映细胞与致癌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明显缩短了试验周期,减少了动物的使用。通过不断地对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良,已形成更为客观准确的CTAs细胞转化灶判定标准,其必将在临床前致癌性早期评价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CTAs的背景、优化、影响因素、国际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今后CTAs的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转化试验 致癌 遗传毒性致癌物 叙利亚地鼠胚胎细胞 Bhas 42细胞
下载PDF
环境医学
7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环境医学 劳动卫生学 卫生毒理学 遗传毒性致癌物 联合作用 职业病防治 北京医科大学 生育能力 居民健康状况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下载PDF
两阶段细胞转化试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颖 王雪 李波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33-1136,共4页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在长期动物实验中常表现出致癌活性,因其作用机制不同于遗传毒性致癌物,在常规遗传毒性试验中表现出阴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检测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方法。两阶段细胞转化试验是在体外细胞转化试验的基础上加以...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在长期动物实验中常表现出致癌活性,因其作用机制不同于遗传毒性致癌物,在常规遗传毒性试验中表现出阴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检测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方法。两阶段细胞转化试验是在体外细胞转化试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一种灵敏、有效的短期试验方法。该方法既可以检测遗传毒性致癌物,也可以检测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的特点。近几年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致力于适用该方法的新细胞系的建立,并采用了高通量筛选方法以及改进了结果判定的方法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两阶段细胞转化试验方法的改进、发展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毒理 细胞转化 遗传毒性致癌物 启动剂 促癌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