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0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辽瓦店遗址地层记录的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中轩 朱诚 +2 位作者 张广胜 欧阳杰 王然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45-1159,共15页
用XRF和ICP-AES方法分别测试了湖北辽瓦店遗址地层样品的氧化物含量和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恢复了遗址地层中夏代文化层、东周文化层和明清文化层记录的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夏代文化层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良好,人... 用XRF和ICP-AES方法分别测试了湖北辽瓦店遗址地层样品的氧化物含量和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恢复了遗址地层中夏代文化层、东周文化层和明清文化层记录的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夏代文化层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良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度高,有原始的手工业活动记录。2)东周时期气候开始进入干旱期,干旱程度在上东周文化层中部逐渐加深(LOI=6.98%),到了上东周文化层顶部气候进入暖湿期。该层Cu含量的异常高值(0.31mg/g)和出土的青铜器表明本文化层反映了青铜社会的繁荣期,而P含量的高值(22.73mg/g)和动物骨屑则反映了该期人们驯养、捕猎动物的普遍性。3)明清时期的气候趋于干凉,明代文化层中部有短暂暖湿期,后又进入冷干期。清代文化层中下部有暖湿特征,之后重新进入干冷期。该层Ca(均值101.5mg/g),Mg(均值60.27mg/g),Zn和Pb的高含量表明遗址曾有过制陶(瓷)业的历史。另外,Mg和Ca含量的高值与耕作区、墙壁灰浆、生活垃圾堆积等人类活动相关。Ca和Mg含量在近现代层逐步升高揭示了人类活动逐渐增强的事实。地层的平均粒径自上东周文化层(<142cm)开始出现振荡,暗示汉江洪水和季节性山洪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表明恶劣环境条件虽然促进了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原始生态系统却遭到破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正反馈效应日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地 环境考古 地球化学 人类活动
下载PDF
灾难遗址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汶川大地震旅游环线设计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世明 李蔚 刘晓彬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74-78,共5页
黑色旅游是近年来国外,特别是北美地区旅游学界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省的旅游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形成了较多的灾难遗址地。论题在结合黑色旅游相关理论及旅游动机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发灾难遗址地的必要性,提出了汶川大... 黑色旅游是近年来国外,特别是北美地区旅游学界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省的旅游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形成了较多的灾难遗址地。论题在结合黑色旅游相关理论及旅游动机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发灾难遗址地的必要性,提出了汶川大地震旅游环线的概念和环线灾难旅游资源配置方案,希望对灾难遗址地的旅游开发有所启迪,同时对四川省旅游业的恢复发展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遗址地 黑色旅游 汶川地震 旅游环线
下载PDF
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全新世沉积环境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兰 朱诚 +3 位作者 林留根 张广胜 欧阳杰 周慎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3-401,共9页
主要通过对骆驼墩遗址地层样品的粒度和重砂矿物的鉴定、样品中锆石形态的对比研究,铷锶值的测定与分析,了解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及其气候变化,探索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对骆驼墩遗址文化层下的自然淤积层的粒... 主要通过对骆驼墩遗址地层样品的粒度和重砂矿物的鉴定、样品中锆石形态的对比研究,铷锶值的测定与分析,了解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及其气候变化,探索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对骆驼墩遗址文化层下的自然淤积层的粒度分析和锆石形态研究发现该区域在人类出现之前可能经历过浅水泻湖环境;结合重矿物及铷锶研究发现,该区域在全新世早期降水量较大,气候较为湿热,之后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为人类文明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气候条件;通过对地层中文化层样品的重矿物鉴定及百分含量分析、ZTR稳定系数及Rb/Sr分析发现,全新世的气候是不断变化的。尤其在马家浜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气候经历过温湿与干凉的交替变化过程。同时良渚文化时期的中晚期稳定系数出现了该地层的最高值,说明当时气候较为湿热,降水量偏多,这与良渚文化的消失与洪水有关的结论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墩遗址地 粒度 重矿物 ZTR稳定系数 锆石形态 RB/SR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灾难遗址地旅游开发研究——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刘世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7-80,共4页
灾难遗址地是否适合旅游开发、如何开发是"5.12"汶川大地震过后一直争论的话题。虽然国外早有"灾难旅游""黑色旅游"等概念的提出,但在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更无从谈起。本文结合汶川大地震后... 灾难遗址地是否适合旅游开发、如何开发是"5.12"汶川大地震过后一直争论的话题。虽然国外早有"灾难旅游""黑色旅游"等概念的提出,但在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更无从谈起。本文结合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特殊旅游资源,从理论上分析了灾难遗址地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探讨了遗址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注意事项及开发模式,在实践上,不仅希望对四川省灾后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启示,同时可以对其他灾难遗址地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遗址地 灾难旅游 旅游开发
下载PDF
距今1600年来南通如东国清寺遗址地层微体古生物记录的海岸带变化特征
5
作者 朱诚 田晓四 +2 位作者 姚志强 郭天虹 贺云翱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6-254,共9页
对如东国清寺遗址地层微体古生物的鉴定发现,该剖面的底栖有孔虫大致可以划分出半咸水、广盐滨岸和盐度要求较高(多盐-真盐)的近岸浅海属种等三类,再加上浮游有孔虫共计可分为四大类.其中半咸水类在我国东、黄海沿岸主要见于盐度低于20... 对如东国清寺遗址地层微体古生物的鉴定发现,该剖面的底栖有孔虫大致可以划分出半咸水、广盐滨岸和盐度要求较高(多盐-真盐)的近岸浅海属种等三类,再加上浮游有孔虫共计可分为四大类.其中半咸水类在我国东、黄海沿岸主要见于盐度低于20‰的潮上带、潮间带和河口等少盐至中盐的半咸水环境.广盐类是我国东海和黄海沿岸广布的底栖有孔虫,广见于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潟湖和河口的少盐(1‰~5‰)至真盐(30‰~35‰)内陆架海水中.近岸浅海类在现代主要分布于水深小于100 m的内-中陆架和河口地区的前三角洲正常盐度的海水中.自110 cm以后,直至5 cm,发现较多的陆相介形虫:Ilyocypris bradyi,Candoniella albicans,Candona sp..这是首次在全新世海侵的末期发现如此多的陆相介形虫.这一发现表明当时本区有淡水流入,也表明海湾相从此进入消亡期,由海湾相逐渐变成淡水湖泊相,海水慢慢地退出本区.分析了遗址剖面有孔虫和介形虫剖面数量变化特征,重建了当地海岸线在全新世海侵末期后的变化规律,对深入认识我国东部海岸线在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东国清寺 遗址地 微体古生物记录 海岸带变化特征
下载PDF
长沙船舶厂工业遗址地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6
作者 李涛 夏蔚 李晟 《山西建筑》 2013年第17期8-10,共3页
对长沙船舶厂遗址地景观改造进行了研究,指出工业遗址地类案例应充分尊重场地原有文化积淀,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增减及夸张等手法进行修饰改造,以便更艺术地彰显场地精神。
关键词 船舶厂 工业遗址地 改造设计
下载PDF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地层中Rb和Sr的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演变 被引量:21
7
作者 黄润 朱诚 +1 位作者 郑朝贵 马春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1-536,共6页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世界上也罕见的“通史式”遗址。它不仅蕴藏大量的文化内涵 ,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自然环境演变信息 ,是研究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理想剖面。文章对遗址地层中的铷(Rb)、锶 (Sr)值进行了测试和分...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世界上也罕见的“通史式”遗址。它不仅蕴藏大量的文化内涵 ,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自然环境演变信息 ,是研究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理想剖面。文章对遗址地层中的铷(Rb)、锶 (Sr)值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结果显示 :剖面地层中的Rb含量偏低 ,而Sr含量偏高 ,Rb/Sr比值变化较大。Rb/Sr比值已成为区域环境演变研究中较理想的替代指标 ,根据Rb/Sr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发现 ,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中晚期以来气候环境总体上逐渐趋于恶劣 ;气候冷暖湿热变化剧烈 ;寒冷期长于温暖期 ,并没有明显地向湿热方向发展趋势。与长江下游等东部其他地区相比 ,长江三峡地区也存在明显不同之处 :隋唐暖期不明显 ,而中世纪暖期表现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Rb/Sr比值 古气候
下载PDF
湖北辽瓦店遗址地层中多元素指标对古人类活动的记录 被引量:9
8
作者 李中轩 朱诚 +3 位作者 王然 欧阳杰 张广胜 马春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3-118,共6页
用ICP-AES和XRF方法测试了湖北辽瓦店遗址T0709地层中对人类活动有指示意义的元素含量,恢复了夏代以来遗址地层记录的人类活动特征:(1)夏代文化层(250~325cm)时期是整个剖面的最湿热阶段,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相对有限,生态系统良好... 用ICP-AES和XRF方法测试了湖北辽瓦店遗址T0709地层中对人类活动有指示意义的元素含量,恢复了夏代以来遗址地层记录的人类活动特征:(1)夏代文化层(250~325cm)时期是整个剖面的最湿热阶段,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相对有限,生态系统良好。(2)东周文化层下段(205~250cm)仍是相对湿热的环境,磁化率大幅上升,人类活动的强度加大。其中220cm处的K、Mn、Sr、Ba含量骤降,说明该层段可能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曾被废弃。而在205cm处地层中8种元素的含量快速升高,表明在下东周文化层中期人类活动异常频繁。东周文化层上段(120~205cm)气候变冷、风化作用减弱,Pb含量的异常和Cu含量高值暗示遗址有青铜器制造活动的遗迹。(3)明清文化层(70~120cm)时期气候干冷。本期地层中除Cu含量无显著变化外,Ba、Ca、P、Pb、Sr、Mn、K均有高值层位,而且本层位磁化率较高,这表明该时期人类活动的繁荣。同时,本层中含有陶片和瓷片以及较高的Pb含量,说明遗址在明清时期曾有瓷器作坊的历史;而Cu含量的低值则表明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已丧失了原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素指标 古人类活动 辽瓦店遗址
下载PDF
中坝遗址地层的Cr/Cu值对干湿环境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中轩 朱诚 +3 位作者 朱青 马春梅 张广胜 欧阳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9-803,共5页
将中坝遗址5 ka以来连续沉积地层按文化序列分为12层,分别测量Rb、Sr和Cr、Cu含量,对比显示,Cr/Cu比值与Rb/Sr比值明显正相关。Cr与Rb的属性相似,Cr化学活性低,易于在粉砂质沉积物中富集;而Cu和Sr在成壤过程中容易迁移,在粘土质沉积层... 将中坝遗址5 ka以来连续沉积地层按文化序列分为12层,分别测量Rb、Sr和Cr、Cu含量,对比显示,Cr/Cu比值与Rb/Sr比值明显正相关。Cr与Rb的属性相似,Cr化学活性低,易于在粉砂质沉积物中富集;而Cu和Sr在成壤过程中容易迁移,在粘土质沉积层中含量较高。通过对Cr、Cu元素在表生环境下的化学性质、沉积地层的属性、微地貌特征、与泥炭腐殖化度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曲线等指标对比表明,Cr/Cu比值变化对环境干湿变化的指示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Cr/Cu值 Rb/Sr值
下载PDF
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7500~5400BC的海侵事件记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兰 朱诚 +3 位作者 林留根 赵泉鸿 史恭乐 朱寒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89-1197,共9页
在考古发掘基础上,野外共采集样品217个,对遗址地层剖面中63个样品进行了有孔虫、植物碎屑及种子化石等的鉴定分析,对4个地层相关样品进行了14C测年及相关分析。在第10层的泥炭层中发现底栖有孔虫2种1属,即压扁卷转虫(Ammonia compressi... 在考古发掘基础上,野外共采集样品217个,对遗址地层剖面中63个样品进行了有孔虫、植物碎屑及种子化石等的鉴定分析,对4个地层相关样品进行了14C测年及相关分析。在第10层的泥炭层中发现底栖有孔虫2种1属,即压扁卷转虫(Ammonia compressiuscula)和近亲卷转虫相似种(Ammonia cff.sobrina),表明全新世以来骆驼墩遗址及其附近区域在马家浜文化出现之前的7500 ̄5400BC之间曾经历过海侵事件;共发现植物化石9种450颗,鉴定结果共统计出4(科)属,即Polygonum sp.(蓼属未定种)、Scirpus sp.(藨草属未定种)、Najas sp.(茨藻属未定种)、Physalis sp.(酸浆属未定种),多属湖泊、沼泽等水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墩遗址 有孔虫 海侵事件 植物种子化石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地层洪水沉积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2
11
作者 田晓四 朱诚 +1 位作者 尹茜 孙智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1-266,共6页
通过对三峡库区中坝遗址1981年洪水沉积和疑似古洪水沉积的粒度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和众值粒径都在同一值域范围内;频率分布曲线相似,呈单峰态;概率累积曲线都呈明显的三段式。从而推断出中坝遗址的文化... 通过对三峡库区中坝遗址1981年洪水沉积和疑似古洪水沉积的粒度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和众值粒径都在同一值域范围内;频率分布曲线相似,呈单峰态;概率累积曲线都呈明显的三段式。从而推断出中坝遗址的文化间隙层为古洪水沉积。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对洪水沉积环境研究发现,中坝遗址洪水沉积大多发生在我国的暖期,但周朝和宋代的洪水沉积发生在我国冷期,这与我国气候小循环和当地独特的地貌特征有关。清代以后,沉积物平均粒径明显变大,表明当地植被已经退化;沉积物平均粒径和峰度变化幅度大,说明人类活动使当地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气候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古洪水沉积 粒度特征 环境变迁
下载PDF
城市大遗址地区的空间生产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2
作者 车志晖 张沛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4期139-146,共8页
空间生产理论基于“感知的—构想的—生活的”空间三维认知建构而成,大量研究表明,空间生产理论对于研究城市大遗址地区的空间问题有着独特的观察力和解释力。基于此,引介解析了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要义,认知诠释了城市大遗址地区空间生... 空间生产理论基于“感知的—构想的—生活的”空间三维认知建构而成,大量研究表明,空间生产理论对于研究城市大遗址地区的空间问题有着独特的观察力和解释力。基于此,引介解析了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要义,认知诠释了城市大遗址地区空间生产的内涵;依托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检索数据,借助CiteSpace等计量统计工具,梳理分析了1996—2019年间国内外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城市大遗址地区进行交叉研究的进展情况、重点领域以及未来可拓展、深化的方向,以期为城市大遗址地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完善的思路和方法,为该类空间区域的公共政策总结、调整以及相关实践行动决策等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保护 利用 评析 遗址地
下载PDF
关于萨拉乌苏遗址地层及人类化石年代的问题 被引量:13
13
作者 尚虹 卫奇 吴小红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2-86,共5页
本文回顾了与人类化石相关的萨拉乌苏河晚更新世地层及文化层的年代学研究,经过14C测年和相关证据认为,采集的萨拉乌苏PA.62号股骨不属于萨拉乌苏遗址的原生地层。
关键词 萨拉乌苏遗址 人类化石 年代
下载PDF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Na-Ca元素含量揭示的制盐业兴衰史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诚 姜逢清 +5 位作者 马春梅 徐伟峰 黄林燕 郑朝贵 李兰 孙智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4-534,共11页
在对中坝和玉溪遗址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根据对中坝遗址201个地层样品ICP等离子发射光谱的Na、Ca、Mg元素测定及玉溪遗址47个地层样品的Na、Ca元素测定,发现中坝制盐遗址地层中存在明显的Na、Ca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期有35处之多,即... 在对中坝和玉溪遗址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根据对中坝遗址201个地层样品ICP等离子发射光谱的Na、Ca、Mg元素测定及玉溪遗址47个地层样品的Na、Ca元素测定,发现中坝制盐遗址地层中存在明显的Na、Ca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期有35处之多,即:当Ca元素为峰值时,Na元素为谷值,反之亦然。其中,Ca元素为峰值、Na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有21次,揭示出中坝遗址近5ka来制盐业有过近21个兴盛期。另有14个Na元素为峰值、Ca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揭示中坝遗址近5ka来制盐业也有过近14个衰落期。考古发掘得出的"中坝制盐业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夏商发展、西周至汉代为鼎盛期、唐宋时代维持稳定发展、宋以后由于海盐进入川江地区导致中坝制盐业逐渐衰落、但20世纪70-80年代仍有生产"的结论证明本文Na、Ca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性得出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中坝制盐遗址中Na、Ca元素含量有明显的反向相关规律,这一规律可以用于揭示盐业遗址的制盐业兴衰过程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中坝遗址 Na-Ca元素 制盐业
下载PDF
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地层划分及年代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王社江 黄培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9-237,共9页
1995— 1999年 ,在秦岭东部山区的洛南盆地发现 5 0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 ,并对花石浪龙牙洞洞穴遗址进行发掘 ,获得大量旧石器材料。本文对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地层进行了划分及对比研究 ,并进行了热释光 (TL)测年数据分析。从地层对比... 1995— 1999年 ,在秦岭东部山区的洛南盆地发现 5 0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 ,并对花石浪龙牙洞洞穴遗址进行发掘 ,获得大量旧石器材料。本文对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地层进行了划分及对比研究 ,并进行了热释光 (TL)测年数据分析。从地层对比及所测 5个样品结果判断 ,龙牙洞及二级阶地地层年代属中更新世中晚期 (Q22— 3 ) ,与北京直立人洞穴堆积层相当 ,绝对年代距今 2 5— 5 0万年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热释光年代 旧石器遗址 洛南盆地
下载PDF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地层的沉积相与古地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海鹏 莫多闻 +2 位作者 岳升阳 朱忠礼 郁金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24-833,共10页
通过对遗址地层典型沉积剖面和遗址地区150余个地层资料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晚更新世晚期旧石器人类遗址地层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类型,从而恢复了距今22万年前人类在此生存活动的古地貌面。研究表明,古人类曾活动于古冲... 通过对遗址地层典型沉积剖面和遗址地区150余个地层资料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晚更新世晚期旧石器人类遗址地层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类型,从而恢复了距今22万年前人类在此生存活动的古地貌面。研究表明,古人类曾活动于古冲积扇面的砂岛上,这是末次冰期间较温暖的间冰阶时期,是一个水流相对稳定的时期。还讨论了由于受较强的不稳定水流影响,使该文化层内有3140年没有人类的活动,认为该遗址是一个人类活动的临时营地。并且,在同一时期,人类可能来自周围的古冲积扇高地,或来自平原西部较早形成的高地貌面。以上的研究为北京平原晚更新世晚期人地环境的重建和进行史前人类历史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王府井 遗址 地层 沉积相 古地貌 晚更新世
下载PDF
汉江上游郧县人遗址地层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永强 黄春长 +4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张玉柱 周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通过在汉江上游河谷进行地貌学和沉积学野外考察观测,并对郧县人遗址沉积地层系统采样,进行磁化率、烧失量、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等一系列理化指标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郧县人遗址地层剖面下部为汉江第三级阶地具有二元结构的河床相... 通过在汉江上游河谷进行地貌学和沉积学野外考察观测,并对郧县人遗址沉积地层系统采样,进行磁化率、烧失量、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等一系列理化指标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郧县人遗址地层剖面下部为汉江第三级阶地具有二元结构的河床相卵石层和河漫滩相中砂层,上部为风成黄土和古土壤覆盖层。这种风成沉积物与汉江河流悬移质沉积物性质完全不同。根据地层对比和古地磁B/M界限位置,及其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气候年代序列的对比,可以确定郧县人遗址地层剖面顶部为第8层古土壤(Ss),对应MIS19,形成于785~760ka;其下为第9层黄土(L9),对应MIS20,形成于815~785ka。含有郧县人头盖骨和哺乳动物化石的钙结核层出现在黄土(L9)的上部,年龄为800~785ka,对应于MIS20冰期后段最为寒冷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郧县人遗址 黄土 古土壤 河流沉积物 汉江上游
下载PDF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旧石器文化遗址地层和古地貌环境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夏正楷 郑公望 +1 位作者 岳生阳 郁金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87-391,共5页
北京市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发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包括有上、下两个文化层,其时代距今分别为1.5~1.9万年和2.2~2.6万年左右。该遗址位于当时平原河流的天然堤上,是古人类在河边进行短期活动... 北京市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发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包括有上、下两个文化层,其时代距今分别为1.5~1.9万年和2.2~2.6万年左右。该遗址位于当时平原河流的天然堤上,是古人类在河边进行短期活动留下的遗迹。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北京平原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和自然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文化遗址 古地貌环境 北京 地层
下载PDF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地层穷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卫奇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163,共13页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出土的化石"许家窑人"属于早期智人。按照现行地层古生物学常规判断,其地层应该属于上更新统。目前,许家窑组是泥河湾盆地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上更新统包含古人类及...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出土的化石"许家窑人"属于早期智人。按照现行地层古生物学常规判断,其地层应该属于上更新统。目前,许家窑组是泥河湾盆地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上更新统包含古人类及其旧石器文化遗物和古哺乳动物化石相当丰富的一个地层剖面,但断代存在理念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遗址 许家窑组 “泥河湾层” 晚更新世 断代误区
下载PDF
江苏溧阳神墩遗址地层的孢粉记录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春梅 田名利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6,共10页
对采自太湖西部的江苏溧阳市神墩遗址地层的17块土样进行了孢粉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距今约7千年以前,研究地区尚无人类活动的痕迹,遗址点周围主要生长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如青冈、枫香、胡桃、栎、枫杨、悬铃木、榆和松等,反映比... 对采自太湖西部的江苏溧阳市神墩遗址地层的17块土样进行了孢粉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距今约7千年以前,研究地区尚无人类活动的痕迹,遗址点周围主要生长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如青冈、枫香、胡桃、栎、枫杨、悬铃木、榆和松等,反映比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马家浜文化早期气候温暖湿润,体现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但向晚期过渡时,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温凉偏干。马家浜文化晚期,遗址周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繁茂,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比较适宜人类活动与居住。良渚文化时期,木本植物花粉明显减少,草本花粉增加,约占孢粉总数的50%,气候环境为温凉。草本植物花粉中直径大于37μm的禾本科含量很大,达37.1%,可能是先人类进驻,开始进行农作,有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的大量种植。春秋时期,气候条件比良渚时期要好,较温湿,环纹藻等藻类孢子有较多出现,说明遗址区可能曾被淡水淹没成湖沼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马家浜文化 良渚文化 气候与环境变化 人类活动 神墩遗址 溧阳 江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