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文化遗址空间的感官阐释与体验研究
1
作者 李愫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7期217-219,共3页
为打破传统视觉体系统治的认知习惯,提供多重感官体验,激活遗址文化的当代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借助案例研究系统分析在文化遗址空间中感官阐释的表现方式。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官阐释和感知体验的多种通道来创建观众与文化遗迹间... 为打破传统视觉体系统治的认知习惯,提供多重感官体验,激活遗址文化的当代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借助案例研究系统分析在文化遗址空间中感官阐释的表现方式。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官阐释和感知体验的多种通道来创建观众与文化遗迹间物理性、认知性和情感性的联系,为历史注入当代的声音。文章以安阳殷墟遗址为例,通过感官阐释的介入使得文化遗址空间的传播向真实性与体验性、科技性与时代性、共鸣性与人性化靠拢。从而突破单一的感官认知制约,建立多元体验视角,改变观众对历史遗迹的既定设想,推动中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阐释 多重体验 文化遗址空间 中原文化建设
下载PDF
城市织补理论下滇越铁路宜良站遗址空间特征及格局建构
2
作者 韦宜含 刘嘉纬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2期93-99,共7页
滇越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在2018年被纳入我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宜良站作为滇越铁路的一线大站,见证了铁路的兴衰演变和城市的更新发展,但目前面临功能丧失、历史文脉淡化以及被城市发展边缘化... 滇越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在2018年被纳入我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宜良站作为滇越铁路的一线大站,见证了铁路的兴衰演变和城市的更新发展,但目前面临功能丧失、历史文脉淡化以及被城市发展边缘化等问题。为了传承历史文化,推进城市更新,促进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的共生,本文立足于织补理论,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宜良站遗址空间街区的建筑肌理、生态景观、业态分布、交通脉络进行分析;结合街区的实际情况,以宜良站为核心,历史老街为主要骨架,其余历史遗存点为连接点的特征,对站点周边建筑风貌、生态景观、服务业态、交通流线进行系统性缝合和织补,运用“突出”和“嵌入”手段,保护与延续宜良站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将铁路遗产保护和历史街区更新融于一体,营造丰富多彩的多元生活场景,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织补 滇越铁路 宜良站 遗址空间 保护更新
下载PDF
基于多源高分辨率数据的遗址空间考古精细识别研究
3
作者 罗胜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2期251-253,共3页
随着人类对考古遗址的认识不断加深,空间考古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空间考古中重要元素的识别是确保发掘项目质量及安全性的前提。因此,研究方法和数据对遗址探测和发掘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考古学中,遗址位置测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遗址... 随着人类对考古遗址的认识不断加深,空间考古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空间考古中重要元素的识别是确保发掘项目质量及安全性的前提。因此,研究方法和数据对遗址探测和发掘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考古学中,遗址位置测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遗址所处位置不仅关系到遗址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进程,也是探索中国早期大型城市发展体系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研究方法以不同时间尺度开展考古遗址空间定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原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长期致力于遥感数据空间使用及研究以及遥感应用于考古勘探中。在此基础上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获取更多重要发掘信息和研究成果,为考古学服务于人类健康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高分辨率数据 遗址空间 考古精细识别 考古
下载PDF
基于叙事理论的城市文化遗址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天赋 夏丹 《美术教育研究》 2018年第21期94-95,共2页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遗址尤其是城市中历史遗址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设计师应基于叙事理论设计人的行为动线和空间叙事脚本,营造遗址文脉的空间体验。设计遵循一定的原则,在空间叙事中塑造"再续—延续历史文化脉络""...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遗址尤其是城市中历史遗址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设计师应基于叙事理论设计人的行为动线和空间叙事脚本,营造遗址文脉的空间体验。设计遵循一定的原则,在空间叙事中塑造"再续—延续历史文化脉络""新生—焕新遗址景观活力"的设计主题,引发人们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思考与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理论 文化遗址空间 景观设计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中大遗址空间管控研究
5
作者 章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2年第11期19-21,共3页
随着国土规划体系的变革发展,大遗址空间管控工作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大遗址空间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改善人居环境。下面本文就国土规划中大遗... 随着国土规划体系的变革发展,大遗址空间管控工作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大遗址空间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改善人居环境。下面本文就国土规划中大遗址空间管控展开讨论,明确国土空间规划视野下大遗址空间管控的重要性,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中大遗址空间存在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推动文化历史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遗址空间 现状问题 管控措施
下载PDF
考古遗址博物馆空间结构的感知影响探析
6
作者 陈梓欣 曾克明 朱迪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5期6-10,共5页
以空间句法为方法论对考古遗址博物馆的遗址空间进行可达性与可见性的空间感知探索,以彼得·卒姆托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拉斐尔·莫内欧的梅里达国立古罗马艺术博物馆、莫伯治的南越王墓博物院等三座遗址博物馆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空间句法为方法论对考古遗址博物馆的遗址空间进行可达性与可见性的空间感知探索,以彼得·卒姆托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拉斐尔·莫内欧的梅里达国立古罗马艺术博物馆、莫伯治的南越王墓博物院等三座遗址博物馆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遗址空间的结构对空间感知的影响。结合建筑师对遗址空间的更新理念与空间句法分析成果,证明遗址空间的可达性与可见性对博物馆建筑具有一定连接意义,验证遗址空间对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吸引程度与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博物馆 遗址空间 可见性 可达性 空间感知
下载PDF
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空间网络特征研究
7
作者 朱海霞 黄江涛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179,共8页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历史、物质、活化等多个层面,通过分析网络密度、中心性和网络凝聚子群,总结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空间内涵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主要由仰韶文化、周文化、汉文化、唐文化等构成,其空间特征...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历史、物质、活化等多个层面,通过分析网络密度、中心性和网络凝聚子群,总结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空间内涵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主要由仰韶文化、周文化、汉文化、唐文化等构成,其空间特征表现包括文化和空间地域性引发的中心聚集、边缘散射空间结构,历史与现代物质载体促成的流域物质空间延续互通,空间单元内部关系错位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法 遗址文化空间 空间网络特征 遗址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秦汉遗址空间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黄银洲 王乃昂 +1 位作者 付娇 唐菊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65-2176,共12页
人类活动遗址是反映过去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基于野外调查、文献资料整理和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168处秦汉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遗址空间结构呈典型的十字模式分布,其中心为今东胜区、伊金霍... 人类活动遗址是反映过去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基于野外调查、文献资料整理和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168处秦汉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遗址空间结构呈典型的十字模式分布,其中心为今东胜区、伊金霍洛旗所在。秦汉遗址的分布密集区,以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的黄土丘陵山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的中间地带为主。库布齐沙漠流动沙丘区没有遗址分布,毛乌素沙地内部尽管分布有不少遗址,但规模相对较小,不存在大型遗址,可能只是区域连接的中转站,不具备区域中心功能。这一分布模式或表明毛乌素沙地在秦汉时期的环境并不宜居,该研究为长期以来鄂尔多斯高原秦汉时期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争论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秦汉遗址 遗址空间结构 历史交通 环境背景 城市地理学
原文传递
大遗址文化空间与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耦合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杜陵遗址为例
9
作者 朱海霞 张亚轩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322-333,共12页
大遗址特色文化空间与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耦合是实现大遗址可持续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关键。采取定性定量分析、空间分析以及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大遗址特色文化空间与文化产业集群空间的耦合关系,构建大遗址特色文化空... 大遗址特色文化空间与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耦合是实现大遗址可持续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关键。采取定性定量分析、空间分析以及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大遗址特色文化空间与文化产业集群空间的耦合关系,构建大遗址特色文化空间与文化产业集群空间的耦合模型,建立大遗址特色文化空间与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汉宣帝杜陵遗址为具体分析对象,分析杜陵遗址特色文化空间与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耦合机理、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通过设计耦合协调策略为杜陵遗址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活化利用与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特色文化空间 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空间 耦合机理 影响因素 汉宣帝杜陵
下载PDF
遗址纪念空间的保护与整治——以南京大屠杀正觉寺遗址纪念空间设计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剑辉 黎志涛 《规划师》 2005年第9期43-46,共4页
目前,南京大屠杀遗址因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而丧失了有效性,各个遗址纪念空间游离于城市空间和人们生活之外。应遵循保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特殊性、原真性、认同性和可持续性等理念,在整体上对遗址进行整合以形成系统,局部则应在共性的... 目前,南京大屠杀遗址因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而丧失了有效性,各个遗址纪念空间游离于城市空间和人们生活之外。应遵循保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特殊性、原真性、认同性和可持续性等理念,在整体上对遗址进行整合以形成系统,局部则应在共性的基础上强调个性以利于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遗址纪念空间 保护 整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中大遗址保护策略研究——以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为例
11
作者 田海松 《中国名城》 2022年第10期32-39,共8页
大遗址是由物质遗存本体、周边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所组成的复合型历史文化空间系统,其生成、发展、废弃与保护利用均与国土空间密切相关。由于其范围广、面积大等特点使得大遗址保护区多涉及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类空间,这给大遗址整... 大遗址是由物质遗存本体、周边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所组成的复合型历史文化空间系统,其生成、发展、废弃与保护利用均与国土空间密切相关。由于其范围广、面积大等特点使得大遗址保护区多涉及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类空间,这给大遗址整体的价值认知、合理保护与统筹利用带来了巨大困难。在国土空间时代,各类规划的统筹合一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协调发展带来了契机。以安徽省凤阳县明中都遗址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大遗址实践经验与国土空间规划理论,对明中都大遗址特色、现状及保护策略展开研究,以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大遗址保护规划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遗址空间 明中都遗址
下载PDF
遗址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12
作者 南佳昕 《花卉》 2018年第8期46-47,共2页
城市发展带来两大矛盾,遗址保护滞后与开放空间不足,本文希望将这两个矛盾放在一个系统,即遗址开放空间中来解决,结合遗址与开放空间的理论研究,提出遗址开放空间的概念与分类,并从完整性、文化性、多样性的角度讨论遗址开放空间设计的... 城市发展带来两大矛盾,遗址保护滞后与开放空间不足,本文希望将这两个矛盾放在一个系统,即遗址开放空间中来解决,结合遗址与开放空间的理论研究,提出遗址开放空间的概念与分类,并从完整性、文化性、多样性的角度讨论遗址开放空间设计的策略,同时对游憩空间、游憩路线、植物配置和小品设施四个方面的具体设计手法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保护 遗址开放空间 设计
下载PDF
展示空间及其采光方式
13
作者 黄宇 刁艳 《四川水泥》 2015年第7期60-60,共1页
空间,作为展览建筑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常被论及。在此,本文尝试通过研究多种不同类型的展示空间并以之为切入点,系统地展开了其历史变迁进程的初步研究,对展示设计中所包含的空间问题进行了粗略地探讨。毫无疑问,人们喜爱自然的光线,... 空间,作为展览建筑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常被论及。在此,本文尝试通过研究多种不同类型的展示空间并以之为切入点,系统地展开了其历史变迁进程的初步研究,对展示设计中所包含的空间问题进行了粗略地探讨。毫无疑问,人们喜爱自然的光线,传统的展示空间设计便着眼于利用自然光,然而也有其不足之处。本文尝试通过对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在展览中的主要使用方法以及它们当中的不足进行讨论,分析它们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示空间的含义 白色立方体的含义 发展中的遗址空间 改进空间 历史变迁进程 自然采光 人工照明
下载PDF
基于空间点模式分析的古城空间分布及演化模式——以山西省新石器至清时期古城为例
14
作者 黎华 《城市地理》 2016年第3X期11-12,共2页
研究古城遗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于历史地理学与环境考古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空间分布模式中的函数选取山西省来研究古城分布规律。用L函数初步判断山西省古城分布的聚集情况,分析古城遗址在何种尺度上聚集,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不... 研究古城遗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于历史地理学与环境考古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空间分布模式中的函数选取山西省来研究古城分布规律。用L函数初步判断山西省古城分布的聚集情况,分析古城遗址在何种尺度上聚集,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城分布热点,并研究得出其迁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古城遗址 空间点模式分析 古城遗址空间分布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Lakeshore of Chaohu Lake in China Based on GIS 被引量:1
15
作者 GAO Chao WANG Xinyuan +1 位作者 JIANG Tong JIN Gaoji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4期333-340,共8页
There are about 19 Neolithic Age sites and 120 Shang-Zhou dynasties sites in the western lakeshore of Chaohu Lake,Anhui Province,China.Based on sites data,topographic data,drainage maps,administrative maps and SPOT5 r... There are about 19 Neolithic Age sites and 120 Shang-Zhou dynasties sites in the western lakeshore of Chaohu Lake,Anhui Province,China.Based on sites data,topographic data,drainage maps,administrative maps and SPOT5 remote sensing data,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archaeology of Chaohu Lake Basin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The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include:1) Point Density Analysis with density model to acquire the shift of the sites;2) Distance Analysis to reveal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sites;3) 3D Analysis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to get micro-geomorphologic features of the sites;and 4) Buffer Analysis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tes and river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spread from the western lakeshore of Chaohu Lake gradually to the northwest,later to the south,and then symmetrically spread.Controlled by productive forces and other factors,ancient people preferred to reside in those places near water,or in plain and fertile land,which resulted in linear and decentralized distribution of the sites,and presented such disciplines as river valley directivity,terrace directivity and soil directivity.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was influenced earlier by natural elements and later by human elements in the study period.The research is importan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GIS and archae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aeological sit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patial analysis Chaohu Lak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