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考古遗址的保护设计与视觉叙述
- 1
-
-
作者
李光涵
-
机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出处
《中国文化遗产》
2016年第1期74-79,共6页
-
文摘
考古遗址作为一种场所,通过对于场地的挖掘、保护、展示等各干预手段,改变并形成其场所特性,是受其时空活动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营造环境。同样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建筑遗产和考古遗址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因为损失了大部分的建筑形体而失去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只能成为具有纪念性意义的文化物体。考古遗址所承载的历史、艺术和数据价值是其被研究和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针对这样一种碎片式的建筑残缺遗存,考古遗址的保护就不能单纯从对物质本体的老化和续存条件的研究来考虑,如何提升考古遗址视觉上的可读性和结构重组的需要也是保护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任何保护手法的选择和干预程度都是对于遗址视觉形体呈现的一种设计决定,基于此,在尽可能保障考古信息和历史物质资料保存的前提下,考古遗址的展示和风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干预者的审美取向。自18世纪以来,欧洲考古学对于遗址阐释的体现与其对于以石构件为主的建筑废墟的审美趣味有着很深的关联,而东亚文化的废墟呈现形式大多则是由以因佚失而无形的木构件和仍遗存有形的土遗址所组成。本文试图在对于异同文化的废墟审美认同基础之上,对遗址保护的设计与视觉叙述性之间的关联进行论述。
-
关键词
考古遗址保护
保护设计
遗址阐述
场所性
废墟审美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