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仁”代“义”——《忆陈侍郎书画合卷》与溥心畬的“遗民想象” 被引量:1
1
作者 杭春晓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7-136,共10页
遗民文化作为传统的组成部分,一直是鼎革之际文人身份的确认方式之一。然而清末民初剧烈的社会动荡,使这种"身份想象"不再简单表现为忠于故朝,而是伴随"国家想象"的改变发生变异。作为清王室成员的溥心畬,在"... 遗民文化作为传统的组成部分,一直是鼎革之际文人身份的确认方式之一。然而清末民初剧烈的社会动荡,使这种"身份想象"不再简单表现为忠于故朝,而是伴随"国家想象"的改变发生变异。作为清王室成员的溥心畬,在"君国"、"故国"的选择中,以"仁"之文化取代"义"之忠君,适时改变了遗民身份的精神内质与自我想象。本文以此为切人点,在其心绪转变的考辨中,解析这一历史变革中特殊的"遗民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溥心畲遗民清末民初自我想象
原文传递
民初上海清遗民之生计与交接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丹丹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4年第3期31-39,共9页
本文考察沈曾植、王国维、罗振玉、郑孝胥等一批避居上海的清遗民在民国之后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活动。通过对遗老"生计"与"交接"的考察,本文探讨了洋场及以洋场为代表的现代都市、现代社会如何改写了遗民的生存方式... 本文考察沈曾植、王国维、罗振玉、郑孝胥等一批避居上海的清遗民在民国之后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活动。通过对遗老"生计"与"交接"的考察,本文探讨了洋场及以洋场为代表的现代都市、现代社会如何改写了遗民的生存方式与思想观念,但新的不适亦随洋场、或者说随着整个现代情境的展开而到来。洋场一面提供了新的遗民生存形式,但新式生存本身亦带来了与遗老之"孑遗想象"尖锐冲突的因素。遗民既依赖洋场生存,依赖在洋场中界定、言说并呈现自家的遗民性,但作为与此种"遗民性"本身异质的"言说场",洋场亦在同时不断质疑、吞噬着遗老们的各种"遗民想象"及其实施。由此,在日常生活与文学/文化/学术这两个层面之间苦苦挣扎的"遗民生存",就成为洋场与遗民、亦与整个"士文化"及"遗逸传统"不断对话、冲撞、磨合、相互销蚀与滋生、解构与重构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初上海 遗民 洋场 生计 交接 遗民想象 遗逸传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