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存道:明遗民群体的价值体认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2-118,共7页
亡国以后,明遗民群体面临自我价值的重建,儒家思想传统中作为价值基础的"道"成为其审视世界与自我的立足点。在他们看来,明亡以后,异族对政权的掌握意味着道与现实政治的分离,天下从此陷入了混淆颠倒之中;而其人生选择中所体... 亡国以后,明遗民群体面临自我价值的重建,儒家思想传统中作为价值基础的"道"成为其审视世界与自我的立足点。在他们看来,明亡以后,异族对政权的掌握意味着道与现实政治的分离,天下从此陷入了混淆颠倒之中;而其人生选择中所体现的道,是世界恢复到正常秩序的唯一凭借。其内容为儒家文化传统,其核心是人伦秩序及其规范下的道德原则。明遗民的"存道",实质是通过保持本民族价值观以保存重建独立民族国家可能性的精神性退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群体 存道 价值
下载PDF
遗民群体与清初白居易诗的流行
2
作者 代亮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66,共10页
清初诗坛对白居易诗不乏批评,但推崇之论亦不时可见,其中,遗民诗人的论调尤堪注意。他们倾慕白氏闲适恬淡的人生境界,注目于白诗面向现实的写作旨趣与自然淡朴的诗风,对其创新精神以及以苦吟为诗的创作态度,也时有好评和效仿;在此基础上... 清初诗坛对白居易诗不乏批评,但推崇之论亦不时可见,其中,遗民诗人的论调尤堪注意。他们倾慕白氏闲适恬淡的人生境界,注目于白诗面向现实的写作旨趣与自然淡朴的诗风,对其创新精神以及以苦吟为诗的创作态度,也时有好评和效仿;在此基础上,他们树立白诗为师法典范。遗民诗人对白诗的推举,建立在彼此嘤鸣的基础上,其中的佼佼者如方文,复以自身的创作实绩以及请人作《四壬子图》等方式,影响到若干诗人尤其是新朝官员,从而形成力量的叠加,进一步推动白诗的流行。考察相关论说,不仅可以窥见白诗在清初传播的全貌,亦有助于认识遗民群体心态的演变以及清初诗学思想的多元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群体 白居易诗 清初 流行
下载PDF
论南宋江西遗民词人群体形成的原因及其特质
3
作者 李精耕 傅志勇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5-249,共5页
宋末元初,江西成为两大遗民词人群体聚居地之一。本文勾勒了南宋江西遗民词人群体的基本状况,从江西区域经济、文化角度以及遗民群体心理视角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并对江西遗民词人的特质作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南宋 江西 遗民词人群体
下载PDF
王夫之、方以智青原之约略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伏媛 《船山学刊》 2019年第4期34-39,共6页
1664年湖广分省后到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前,王夫之与方以智之间发生了看似偶然的活动交集即青原之约。由于至今对它缺少详细考察,研究者评价两人时多有偏颇之处。文章跳出文学史或哲学史的单一视角,努力全面展示青原之约的真相,即表面上... 1664年湖广分省后到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前,王夫之与方以智之间发生了看似偶然的活动交集即青原之约。由于至今对它缺少详细考察,研究者评价两人时多有偏颇之处。文章跳出文学史或哲学史的单一视角,努力全面展示青原之约的真相,即表面上,青原之约的结果是1671年王、方"失约",但以青原之约与复明活动的关系来论,三藩起事后王夫之多地奔走,与南明旧臣时有往还,实际上青原之约仍在"如约"进行。它在晚年王夫之生命路向中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方以智 青原之约 三藩之乱 遗民群体
下载PDF
越“死殉” 择“生隐”——论清初遗民杂剧的生死观
5
作者 李彩云 任刚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34,共5页
对清初遗民而言,直面生死并阐述自己的生死观既关乎节义操守的秉持与否,也影响人生意义的求证成败。相比正统庄重的诗文,作为“余事”的杂剧因其书写规制和写作特色更能反映清初遗民的生死观。基于题材敷演的形式需要与心迹剖白的情感选... 对清初遗民而言,直面生死并阐述自己的生死观既关乎节义操守的秉持与否,也影响人生意义的求证成败。相比正统庄重的诗文,作为“余事”的杂剧因其书写规制和写作特色更能反映清初遗民的生死观。基于题材敷演的形式需要与心迹剖白的情感选择,清初遗民杂剧对生死观的表达更具文体优势。具体而言,以生喻死、生难死易、有托于生为清初遗民杂剧表达生死观的具体策略。从清初的时代特质、遗民的隐伏心绪以及杂剧的文体品格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可知清初遗民杂剧对生死观阐发的多维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遗民杂剧 生死观 遗民群体 明清易代
原文传递
清人极度儒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明辉 《九江师专学报》 2003年第3期5-7,17,共4页
本文研究剖析清人极度儒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笔者以为 ,清人儒化陶渊明达于极致 ,这与清代倡儒道理学、遗民文人群体尊陶热情高涨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并就清人对陶渊明的儒化与宋人对陶渊明的神化进行了简要的对比论析。
关键词 清代 儒化 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 儒道理学 遗民文人群体
下载PDF
《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
7
作者 孙明君 《书品》 2001年第3期91-92,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 方勇 南宋 遗民诗人
原文传递
罗振玉与1920年“京旗赈灾”——兼论清遗民、旗族及民初社会
8
作者 丁小明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4-135,221,共13页
在中国近现代民间慈善救济公益活动事业中,清遗民群体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他们在民间慈善救济事业中竭尽全力进行社会动员,并以出售个人书画作品、藏品等各种形式积极参与。本文以清遗民代表人物罗振玉并主持的1920年“京旗赈灾”为例,... 在中国近现代民间慈善救济公益活动事业中,清遗民群体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他们在民间慈善救济事业中竭尽全力进行社会动员,并以出售个人书画作品、藏品等各种形式积极参与。本文以清遗民代表人物罗振玉并主持的1920年“京旗赈灾”为例,以近年来新发现的诸种相关新文献为依据,厘清罗振玉从事慈善活动的家庭与社会因缘、赈灾手段等内容,着重揭示此次赈灾的起因、过程及结果,在还原罗振玉慈善家身份的同时,进而探讨“京旗赈灾”在中国现代慈善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清遗民群体与民初时局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旗赈灾 罗振玉 慈善家 遗民群体
原文传递
别有所指的故国之悲——延秋词社《换巢鸾凤》考释 被引量:2
9
作者 袁一丹 《中国诗歌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259-288,共30页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滞留北平的新旧遗民,就政治立场而言,可以大致分为清遗民与"民国遗民"。新旧遗民对于国破家亡的感受或有相通之处,但需要分辨的是其迥然不同的家国想象。他究竟承认、追悼的是哪一个家国?谁的家国?本文...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滞留北平的新旧遗民,就政治立场而言,可以大致分为清遗民与"民国遗民"。新旧遗民对于国破家亡的感受或有相通之处,但需要分辨的是其迥然不同的家国想象。他究竟承认、追悼的是哪一个家国?谁的家国?本文以郭则沄为首的延秋词社及咏故宫五色鹦鹉的《换巢鸾凤》这组词为例,剖析遗民群体诗词唱和中隐含的家国认同。之所以关心沦陷时期的遗民群体,背后的问题意识是希望在民族国家观念的势力范围以外,探讨易代之际的历史经验、业已失去政治合法性的伦理架构对士人的政治判断、道义坚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沦陷北平 遗民群体 延秋词社 诗词唱和 家国认同
原文传递
何处清歌乘暇适 此时高士尽沉沦 南京博物院“金陵画派展”赴美展出侧记
10
作者 赵启斌 《收藏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2003年9月15日,酝酿许久的南京博物院“金陵画报展”在纽约市华美协进社美术馆、辛辛那提市泰夫特艺术博物馆举办.院长徐湖平专程赴美国参加了开幕式,并开展丁举术交流话动。
关键词 南京博物院 “金陵画派展” 美国 学术交流 艺术风格 遗民群体 文化传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