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貌取神
1
作者 王充闾 《共产党员》 2022年第12期61-61,共1页
这是一首题画的名诗。据说,宋徽宗看到以后,击节称赏,当即会见了作者,有相识恨晚之憾。陈与义自此名播海内,并被拔擢晋用。诗的前两句为一般的铺叙,大意是说:含章殿下有你(梅花)美丽的笑靥;大自然孕育名花的功绩,全靠一支兔毫画笔完成... 这是一首题画的名诗。据说,宋徽宗看到以后,击节称赏,当即会见了作者,有相识恨晚之憾。陈与义自此名播海内,并被拔擢晋用。诗的前两句为一般的铺叙,大意是说:含章殿下有你(梅花)美丽的笑靥;大自然孕育名花的功绩,全靠一支兔毫画笔完成。精彩之处在于三、四两句,借咏墨梅提出了“摄取神理,遗貌取神”这一富有哲思的艺术思想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击节称赏 陈与义 遗貌取神 哲思 宋徽宗 铺叙
下载PDF
“遗貌取神”之真——论张大千艺术思想中的形神观
2
作者 李慧国 晏理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57-59,共3页
"形"与"神"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画家争论的焦点。张大干画语中存有大量对"遗貌取神"的论述,结合张大干书画艺术便可清晰认识其艺术思想形神观中的"求真"精神。
关键词 张大千 遗貌取神 求真 艺术思想
原文传递
鲁迅小说“精神叙事”中的空间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余新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38-141,共4页
服从于精神启蒙、思想革命的创作目的,以《呐喊》《彷徨》为代表的鲁迅小说主要是一种"精神叙事"。与这种精神叙事相适应,鲁迅小说在大的空间选择上主要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为厚重的乡土中国———他的故乡绍兴为蓝本,在小... 服从于精神启蒙、思想革命的创作目的,以《呐喊》《彷徨》为代表的鲁迅小说主要是一种"精神叙事"。与这种精神叙事相适应,鲁迅小说在大的空间选择上主要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为厚重的乡土中国———他的故乡绍兴为蓝本,在小的空间上则主要选择了最能展现人物灵魂、最能使人物"说"的封闭的室内空间。在空间的表现上,鲁迅小说采取了"遗貌取神"的策略,突出了它们的"铁屋子"精神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叙事 空间选择 空间表现 遗貌取神
下载PDF
中国传统肖像画“传神”论小议
4
作者 于慧妮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年第24期99-99,共1页
中国传统肖像画创作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对形的把握,于是出现了顾恺之"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之后,随着绘画创作的发展,"传神"论被不断地丰富、充实,到南宋陈郁在《藏一话腴·论写心》中提出&... 中国传统肖像画创作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对形的把握,于是出现了顾恺之"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之后,随着绘画创作的发展,"传神"论被不断地丰富、充实,到南宋陈郁在《藏一话腴·论写心》中提出"写心"主张,标志着"传神"论发展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之后,几无人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肖像画 以形写 兼备 遗貌取神
下载PDF
魏晋人物审美中的“身体”境遇
5
作者 陈迎辉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7-150,共4页
汉代人物品鉴,身体尚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魏晋时期,人的身体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在玄学形神观的影响下,"身"成为可以超越和舍弃的有限性存在,因此在竹林文人的身体践行中,他们以"无身"超越了"有身"... 汉代人物品鉴,身体尚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魏晋时期,人的身体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在玄学形神观的影响下,"身"成为可以超越和舍弃的有限性存在,因此在竹林文人的身体践行中,他们以"无身"超越了"有身"。在竹林士文人这一身体观的影响下,身体在魏晋的人物品藻中又逐渐消失,被虚化为明月清风等自然意象。这一美学变迁,深刻地影响了文艺,其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古代的人物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境遇 竹林文人 “有身”与“无身 虚化 遗貌取神
下载PDF
楚风新帜——论高庆春的篆书与篆刻
6
作者 朱天曙 《中国书画》 2010年第11期86-89,共4页
高庆春是当代年青一辈中篆书和篆刻兼擅的名家。书法和篆刻兼擅的人不少,但能做到风格稳定、成熟而统一不太容易。近代大家中,吴昌硕的篆书和篆刻最能统一。他的篆书从《石鼓文》中得益最多,在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魅力。早期的临... 高庆春是当代年青一辈中篆书和篆刻兼擅的名家。书法和篆刻兼擅的人不少,但能做到风格稳定、成熟而统一不太容易。近代大家中,吴昌硕的篆书和篆刻最能统一。他的篆书从《石鼓文》中得益最多,在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魅力。早期的临习工稳秀逸,中年后将其结体易方为长,取欹侧之势,与原碑拉开距离,晚年个人面貌凸现,遗貌取神,用笔凝炼道劲,气度雄沉,恣肆烂漫,苍古老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刻 篆书 楚风 《石鼓文》 艺术魅力 遗貌取神 吴昌硕 书法
下载PDF
姜夔咏物词的审美趣尚和艺术风格 被引量:1
7
作者 汤易水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57-63,69,共8页
姜夔现存词作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咏物之作,体现了姜词“清空”、“骚雅”的词风。其主要特征为:(一)多描写清幽的形象、冷艳的色调和空灵淡远的意境,形成了清虚淡雅、以冷为美的艺术风格。(二)继承传统诗歌托物比兴手法,融入了身... 姜夔现存词作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咏物之作,体现了姜词“清空”、“骚雅”的词风。其主要特征为:(一)多描写清幽的形象、冷艳的色调和空灵淡远的意境,形成了清虚淡雅、以冷为美的艺术风格。(二)继承传统诗歌托物比兴手法,融入了身世之感、恋人之思、黍离之悲和家国兴亡之叹,寄意遥深而含蓄朦胧。(三)受江西诗派“意足不求颜色似”的创作主张影响,多采用侧面用笔、略貌取神的手法,不着力于物象具体形貌的刻画而注重于表现所咏之物的神理,使其成为词人主观意念的某种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夔 咏物词 清空 骚雅 以冷为美 托物比兴 遗貌取神
下载PDF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论陈与义的咏物诗 被引量:1
8
作者 施洪波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1-3,共3页
咏物诗发展到唐代,已臻完美。宋人只能抛却陈规、另辟蹊径。陈与义的咏物诗的遗貌取神、侧面着 墨的手法正是宋人所开辟的蹊径,并且非常恰当地体现了宋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的特征。
关键词 陈与义 咏物诗 遗貌取神
下载PDF
“简斋体”论略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玉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23-31,共9页
关键词 陈与义 雄浑悲壮 《四部丛刊》影宋本 遗貌取神 风格特征 江西诗派 岳阳楼 王国维 《秋兴八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下载PDF
论传统绘画的认知方式与构图特点
10
作者 李晨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5-37,共3页
中国绘画受传统哲学、文学的影响,提倡“含道应物”“立象以尽意”。将绘画作为思想观念的传达阐释、对宇宙人生的理解体悟;表现方式强调“遗貌取神”“以气韵求其画”:审美上追求“象外之意”,崇“逸”贬“能”。在这种观念指导下... 中国绘画受传统哲学、文学的影响,提倡“含道应物”“立象以尽意”。将绘画作为思想观念的传达阐释、对宇宙人生的理解体悟;表现方式强调“遗貌取神”“以气韵求其画”:审美上追求“象外之意”,崇“逸”贬“能”。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中国绘画艺术在认知方式以及构思、构图上表现出一定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方式 传统绘画 构图 中国绘画艺术 “立象以尽意” 传统哲学 思想观念 遗貌取神
下载PDF
关于中国绘画形象问题的推演和比较
11
作者 李庆云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1期53-55,共3页
本文回顾中国绘画形象发展历程,窥视传统文化中由形象问题所映出的民族审美心理,反思现代绘画形象发展趋向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 应物象形 以形传 遗貌取神 本体自律
下载PDF
王维山水诗疏笔技法的表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赖建文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14-17,共4页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画家、诗人 ,笃信禅学 ,是“南宗”画派的创始人。其山水诗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 ,形成了一个艺术门派。其以中国绘画中疏笔的理论和表现技法入诗 ,使其山水诗深含“闲逸、静默、淡泊、深远”的特点 ,具有“冲而弥和 ,...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画家、诗人 ,笃信禅学 ,是“南宗”画派的创始人。其山水诗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 ,形成了一个艺术门派。其以中国绘画中疏笔的理论和表现技法入诗 ,使其山水诗深含“闲逸、静默、淡泊、深远”的特点 ,具有“冲而弥和 ,淡而弥旨”的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笔 删繁就简 相似性选择 遗貌取神 王维 山水诗 唐代诗歌
下载PDF
印语
13
作者 邓散木 《文艺研究》 1982年第5期142-144,共3页
当世功封泥、古匋者,首推苦铁老人,次则虞山赵古泥师。苦铁得其柔,古泥得其刚,二美具矣。
关键词 六十年代 汉印 简化字 遗貌取神 下刀 信札 如来藏 师造化 王树楠 冲刀
下载PDF
清代陈鸿寿书迹浅识
14
作者 陈刚 陶陈洁 《四川文物》 1998年第1期65-65,共1页
关键词 陈鸿 书法艺术 书法风格 馆阁体 南部县 正统派 《清史列传》 遗貌取神 清代中期 气韵生动
下载PDF
《庄子》“畸人”形象的审美特质及艺术影响
15
作者 詹文伟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61-65,共5页
《庄子》中“畸人”形象代表了庄子审美视界中“丑”的意象,是其宇宙观和美学世界的主体和灵魂。“畸人”形象,启发了中国艺术“遗貌取神”的审美鉴赏方式,启导了中国艺术“残缺美”的美学思想及反形式主义文风的思潮,孵化出中国古典文... 《庄子》中“畸人”形象代表了庄子审美视界中“丑”的意象,是其宇宙观和美学世界的主体和灵魂。“畸人”形象,启发了中国艺术“遗貌取神”的审美鉴赏方式,启导了中国艺术“残缺美”的美学思想及反形式主义文风的思潮,孵化出中国古典文艺中一种“极高古、极纯粹的”美学境界。“畸人”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对后世诗歌、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畸人” 审美 艺术 遗貌取神
下载PDF
王士祯诗歌理论述评
16
作者 冷晏明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76-81,共6页
王士祯(1634年—1711年)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举进士,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清初文坛上,王士祯是一个负有盛名,影响很大的诗歌理论家和诗文作家。他的诗论有《渔洋诗话》,以及散见于《... 王士祯(1634年—1711年)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举进士,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清初文坛上,王士祯是一个负有盛名,影响很大的诗歌理论家和诗文作家。他的诗论有《渔洋诗话》,以及散见于《居易录》《香祖笔记》、《分甘余话》等杂记中的论述,后由他的门生张宗楠纂集为《带经堂诗话》。 王士祯论诗标举“神韵”。《池北偶谈》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士祯诗歌 理论述评 诗论 论诗绝句 韵说” 清诗话 诗歌创作 诗歌理论 遗貌取神 赵执信
下载PDF
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理论阐析
17
作者 谭汝为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40-146,共7页
阅读古典诗歌作品,鉴赏者的认识往往存有很大的差异,关键在于把握作品意境,遵循阅读规律,提高鉴赏水平.本文拟对诗无达诂、意境生成、遗貌取神、貌离神合这四种特殊的诗词阅读鉴赏理论,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阐发.
关键词 诗无达诂 意境生成 遗貌取神 貌离
下载PDF
“造物亦好奇,大美出至丑”——中国艺术中审丑问题及分析
18
作者 李亚东 《文史杂志》 1996年第3期54-56,共3页
审丑是美学研究中一大问题,对其作解答关系到能否对整个审美及艺术发展作出深入、彻底的把握.中国传统艺术中“审丑”问题表现普遍.中国艺术家的审丑意识充分体现在诗歌、绘画、书法、园林等众多的艺术领域;同时,古人的看法极富“东方... 审丑是美学研究中一大问题,对其作解答关系到能否对整个审美及艺术发展作出深入、彻底的把握.中国传统艺术中“审丑”问题表现普遍.中国艺术家的审丑意识充分体现在诗歌、绘画、书法、园林等众多的艺术领域;同时,古人的看法极富“东方”色彩.一、绘画:“宁丑毋媚,当使天趣淋漓”传统艺术表现“审丑”可谓多矣,绘画领域尤为明显.且不说种馗、丑石、药叉、大滩仪等源远流长的绘画“母题”;瞩目于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贯注的较为强烈的审丑意识,就会发现,由“贯休派”(五代贯休、宋初石恪、南宋梁楷、元代颜辉),而南唐陆晃、元初龚开、北宋高益、李雄、吴怀,到明清之徐渭、石涛、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再到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有一很深传统,对于“审丑”研究是一笔珍贵财富.在实践方面,“得得和尚”贯休所绘罗汉,开人物画“古怪”流派先河.其后石恪,“所作形象或丑怪奇倔以示变”,招致“诡形殊状,近乎谲怪”的指责.“梁风(疯)子”梁楷以“遗貌取神”法画布袋和尚等,以及龚开自题《中山出游图》戏称“阿妹韶容见靓装,五色胭脂最宜黑”,传达了审美意识的演进的信息.到扬州人怪,审丑意识更鲜明.蒋士铨题罗聘《鬼趣图》曰:“长头偻背老复丑,形容疑是承蜩叟”.郑板桥则空前全面、集中、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 审丑意识 “丑” 遗貌取神 吴昌硕 郑板桥 审美意识 造物 创作主体 中国传统艺术
下载PDF
谈戏曲绘画创作的写意性
19
作者 杨新武 《福建艺术》 2022年第3期31-33,共3页
一、戏画·画戏:浪漫传达东方文化神韵中国戏曲意蕴丰富,饶有韵味,具有“不像不成戏,真像不算艺”的写意性特质,其表现“美由心造,心融万有”的内在灵魂是靠意境来传达的。这与内敛含蓄的中国传统水墨画所强调的“遗貌取神”“得意... 一、戏画·画戏:浪漫传达东方文化神韵中国戏曲意蕴丰富,饶有韵味,具有“不像不成戏,真像不算艺”的写意性特质,其表现“美由心造,心融万有”的内在灵魂是靠意境来传达的。这与内敛含蓄的中国传统水墨画所强调的“遗貌取神”“得意忘形”“笔不周而意周”的意趣相近。而作为浪漫地传达东方文化神韵的戏画,自然具有戏曲和绘画的双重审美特性,传承着中国艺术精神和美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遗貌取神 写意性 绘画创作 意蕴丰富 得意忘形 内在灵魂 文化
下载PDF
超凡出众一散僧──忆恩师江梵众先生
20
作者 刘道容 《文史杂志》 1998年第2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40年代 《新新新闻》 审美意识 四川省 水墨韵味 传统文化 书画同源 遗貌取神 题画诗 借古开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