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避寒旅游地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和理论模型研究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林锦屏
成蝶
周美岐
易琦
韩雨婕
季文华
-
机构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出处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5-611,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761109、41561031)。
-
文摘
基于文献法,在系统梳理与归纳前人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避寒旅游指标体系和假设评价理论模型,并基于德尔菲法和AHP法确定了评价因子和各指标权重,最终构建了避寒旅游地适宜度理论模型。结果发现:(1)在评价一个地区是否具备避寒旅游条件时,应首先评价该地的气候舒适度、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通过对避寒旅游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可知,温度为评价的首要因子,避寒体验价值为次重要因子。(3)避寒旅游环境是评价避寒旅游地的必要条件,避寒旅游资源是充分条件,避寒旅游基础设施和社会支撑是一般条件。
-
关键词
避寒旅游地
适宜度
指标体系和模型
德尔菲法
AHP法
-
Keywords
winter resort destination
suitability
index system and theoretical model
Delphi method
AHP method
-
分类号
F590.31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
-
题名避寒旅游地——西双版纳傣族村民生态环境意识探析
- 2
-
-
作者
王函
林锦屏
刘斌
陈莹
钟竺君
成蝶
-
机构
云南大学
-
出处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9年第6期437-449,共1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老年人群消费需求驱动下冬季避寒旅游地生态适宜度研究[41561031]”资助。
-
文摘
避寒旅游目的地——西双版纳,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立州”的背景下,耦合了优越的地理位置、稀缺的避寒气候资源、多样的生物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此,赋予了避寒旅游目的地新的使命。课题组于2016~2018年间对西双版纳的3个村委会9个傣族村寨进行了问卷调查与非结构式深度访谈,主要从环境意识的四个层次(知识、态度、评价、行为)入手,通过分析得出结果:第一,傣族村民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整体表现良好。第二,傣族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但都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崇拜自然。第三,对于垃圾焚烧这一问题,傣族村民从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等方面表现较为欠缺,这与傣族村民有焚烧垃圾的传统习惯密不可分。探析傣族传统生态环境意识观可促进避寒旅游地保护及避寒旅游合理开发,对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旅游目的地盲目与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旅游业不可持续发展以及引起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等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指导意义。
-
关键词
傣族生态环境意识
保护性开发
避寒旅游地
西双版纳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