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让“层累”现象远离中学历史教学——从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的“避战求和”说起 被引量:4
1
作者 曹华清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7,共6页
“层累”一词来源于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之说,指先秦历史是后人一层层累积起来的,愈来愈丰富,但有些却经不起考证;传说中的中心人物被愈放愈大,“譬如积薪,后来居上”,后人所见的一般是累积在上层的东西,真伪莫... “层累”一词来源于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之说,指先秦历史是后人一层层累积起来的,愈来愈丰富,但有些却经不起考证;传说中的中心人物被愈放愈大,“譬如积薪,后来居上”,后人所见的一般是累积在上层的东西,真伪莫辨。笔者此处借用“层累”一词,意不在顾先生所言的先秦历史的疑古考证问题,而是指中学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不加分析地套用代代因袭的结论、观点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处理的简单化、片面化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当中,常常看到有的教师或囿于教材,或限于学术视野,刻板地认识历史事件、脸谱化地看待历史人物、简单地出示历史规律,致使教学内容简单、说教味浓,课堂显得教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避战求和 历史教学 “层累”现象 解决对策
原文传递
咸丰帝“避战求和”质疑 被引量:1
2
作者 苏生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1995年第2期65-67,共3页
咸丰帝“避战求和”质疑苏生文中国近代史著作在提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皇帝对英法侵略者的和战态度时传统的说法是:咸丰八年《天津条约》签订前,咸丰帝“丝毫没有诉诸武力的打算”,“表示不出任何抵抗外敌的决心”,“一心一意... 咸丰帝“避战求和”质疑苏生文中国近代史著作在提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皇帝对英法侵略者的和战态度时传统的说法是:咸丰八年《天津条约》签订前,咸丰帝“丝毫没有诉诸武力的打算”,“表示不出任何抵抗外敌的决心”,“一心一意只想求和”①在《天津条约》签订至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丰帝 避战求和 《天津条约》 大沽炮台 第二次鸦片 英法侵略军 英法联军 清政府 中国军队 中国近代史
原文传递
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15-121,共7页
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马敏(华中师大历史所教授,博士)有关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前人论述已多。有人从明治维新以来中日国力差距迅速拉大的远因进行论述;也有的从中日双方军事指挥的得失进行分析。固然,中国在甲... 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马敏(华中师大历史所教授,博士)有关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前人论述已多。有人从明治维新以来中日国力差距迅速拉大的远因进行论述;也有的从中日双方军事指挥的得失进行分析。固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东洋“小国”打败,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甲午争前夕 北洋舰队 日本政府 北洋海军 袁世凯 丁汝昌 丰岛海 避战求和 消极防御
下载PDF
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浅论
4
作者 胡德坤 费泉蕙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673-681,共9页
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是战时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是建立在抵抗的基础之上的 ,其主流是抗战外交。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是中国的抗日战略的酝酿、制定和实施时期 ,为战略服务的外交也经... 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是战时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是建立在抵抗的基础之上的 ,其主流是抗战外交。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是中国的抗日战略的酝酿、制定和实施时期 ,为战略服务的外交也经历了从避战求和到以战求和、再到以战求援的过程。中国在淞沪抗战中英勇抵抗 ,在国际上树起了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旗帜 ,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 避战求和 求和 求援
下载PDF
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 被引量:3
5
作者 田锡富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49-53,共5页
关键词 张之洞 李鸿章 清政府 中日 清朝政府 中日甲午 避战求和 坚持抗 日本政府 刘坤一
下载PDF
中国传统战争哲学理念的近代嬗变
6
作者 张颖 《武警工程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30-33,共4页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重创之下,中华民族在军事上接连失败。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中华民族流传两千多年的传统战争哲学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近代战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战争哲学理念开始了缓慢的嬗变历程。主要表现...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重创之下,中华民族在军事上接连失败。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中华民族流传两千多年的传统战争哲学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近代战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战争哲学理念开始了缓慢的嬗变历程。主要表现为三点:“避战求和”理念的破产与激变;“义战必胜”理念的质疑与超越;“道器合一”理念的背离与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争哲学 理念 避战求和 必胜 “道器合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