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伦理行为类型学说(上)——《新伦理学》研究(9)
- 1
-
-
作者
唐代兴
-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12,共12页
-
文摘
"伦理行为"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它关联起一切形态的道德规范与美德要求,因而它异常复杂。"伦理行为"的复杂性表现在它既要把伦理动机与伦理目的联系起来,又要把情感与理性纠结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还要以利益为原动力,把人的需要、欲望带入其中,并对人性予以审查与拷问。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使《新伦理学》对伦理行为类型学说的探讨与构建,仍然仅滞留于意识的表层而未能达向深度拷问。《新伦理学》的这种局限,构成了伦理行为类型学说之基本思想探讨的真正起点,以此为步,对伦理行为问题予以深度检讨,揭示了伦理学它那空阔深幽的人性化的情意世界。
-
关键词
伦理行为
伦理行为关系结构
生命意志
避苦趋乐
-
Keywords
ethical behavior
relationship structure of ethical behavior
life will
desire for pleasure and aversion to pain -
-
分类号
B82-06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从体育的终极目的看和谐体育的构建
被引量:13
- 2
-
-
作者
吉斌
禹文
-
机构
西南农业大学
-
出处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0,共4页
-
文摘
体育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趋乐避苦,和谐体育的构建是实现体育发展的终极目的的需要。
-
关键词
趋乐避苦
和谐体育
-
分类号
G80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
-
题名人性与犯罪论纲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李锡海
-
机构
山东警察学院
-
出处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73-80,共8页
-
文摘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具有动物性和文化性的两重性。从人起源于动物来看,人性起初充满着动物性,没有文化性,所以,人性是本恶的。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应当采取措施加以防治的行为。犯罪人既有人的一般属性,又有反社会性的特殊属性。犯罪作为人本身的一种行为,必然与人性是相互影响的。人性之需要、人性之趋乐避苦、人性之个性等,都是影响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当然,犯罪亦影响人性,具体表现在犯罪摧残人性,刑罚要求关照人性。
-
关键词
人性
犯罪
需要
趋乐避苦
个性
-
Keywords
human nature
crime
need
pursuing happiness and avoiding pain
personality
-
分类号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
-
题名爱尔维修功利主义的利益观——谋求利益的和谐
被引量:1
- 4
-
-
作者
葛力
-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
-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0-65,共6页
-
文摘
在近代西方以利益为核心来探讨人和社会问题的,应该首推爱尔维修。他把认识论中的感觉主义引入伦理学的范围,认为人的本性永恒不变,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几乎相同的需要,这就是自爱,趋乐避苦,追求个人利益,希望满足肉体的感受性的要求。根据他自己对人的理解(即把人看作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个体)来建立新型的道德学。从考察人性入手,他认定痛苦和快乐是道德世界的唯一动力,而自爱的感情则是在那上面建立功利道德论的唯一的基础。利益是人热切追求的对象,获得利益可以满足欲望,利益是一种手段。
-
关键词
爱尔维修
功利主义
人的利益
利益观
个人利益
十八世纪
趋乐避苦
道德学
利益和谐
政体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霍尔巴赫论幸福
被引量:3
- 5
-
-
作者
孙春月
-
机构
河南教育学院
-
出处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44-48,共5页
-
文摘
针对18世纪盛行的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霍尔巴赫从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追求现世的,尘世的幸福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和目的;幸福就是人与环境的相协调以及在此状况下人所能保持的一颗平静的心灵;实现幸福的条件在于无贪欲、适当的劳动和德行。
-
关键词
霍尔巴赫
人的本性
趋乐避苦
幸福
人与环境相协调
德行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大脑如何摆脱“成瘾”束缚
- 6
-
-
作者
王欣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
出处
《江苏卫生保健》
2021年第10期55-55,共1页
-
文摘
人脑中有个“快乐中枢”人性趋乐避苦,会在不同程度上被情绪所掌控。人脑中有个“快乐中枢”,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乐趣,如饮食、运动、聊天、购物,都会经由感官刺激传入“快乐中枢”,引起愉快的情绪。
-
关键词
感官刺激
趋乐避苦
快乐
情绪
人脑
中枢
日常生活
-
分类号
R749.6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关于衰恸
- 7
-
-
作者
迦南
-
出处
《中国天主教》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14,共1页
-
文摘
读经:“衰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安慰。”(玛5:4)什么是衰恸的人?福音注释中说:衰恸的人是指那些确实有理由哭泣的人,如果他们能为信仰忍受一切世苦,而不怨天尤人,他们必获得圣神的安慰和上主的福乐。就人生而言,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不论是以什么样...
-
关键词
甘心忍受
遭受痛苦
耶稣基督
信仰
生命的意义
生命美
趋乐避苦
面临的问题
勇于面对
无法逃避
-
分类号
B976.1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中西道德观念“冲突”及构建
- 8
-
-
作者
周建平
-
机构
山东淮坊高等专科学校
-
出处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8-72,共5页
-
文摘
随着党的十四大把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之而来的是社会历史性转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与后工业社会的双重跨越.中华大地将发生自古未有的社会结构转换、社会机制转轨、社会利益调整等一系列深刻变革,与此同时,会出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西方道德的激烈碰撞与冲突.“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
关键词
功利主义
中西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个人利益
义利观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道德行为
社会主义功利观
个人主义
趋乐避苦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陶行知语录
- 9
-
-
-
出处
《生活教育》
2021年第24期32-32,共1页
-
文摘
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
-
关键词
陶行知
造就人才
趋乐避苦
学生
-
分类号
G6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身受
- 10
-
-
作者
曼荼
-
出处
《佛教文化》
1996年第2期36-36,共1页
-
-
关键词
阿赖耶识
趋乐避苦
无自性
业报
生境
悲情
般若
共业
小乘
障碍
-
分类号
I207.9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享乐主义是一种腐朽的人生观
- 11
-
-
作者
杨吉华
-
出处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3-35,共3页
-
文摘
享乐主义是一种腐朽的人生观杨吉华近几年,一股享乐主义思潮在社会上抬头,它蔓延极快、腐蚀力极强,许多腐败、丑恶现象都与它有关,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大危害。为了抵御这股错误思潮,让人们了解其理论渊源,认识其本质和危害是十分必要的。一以追求感官享受为人...
-
关键词
享乐主义者
感觉论
古希腊罗马哲学
趋乐避苦
人生哲学
人生观
感受性
伦理思想
伊壁鸠鲁
化学成因论
-
分类号
B82-026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愉快教育不容扭曲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许世国
-
出处
《江西教育(管理版)(A)》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8-18,共1页
-
文摘
愉快教育不容扭曲许世国愉快教育的推广在各地方兴未艾,它是实施素质大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但由于有些教师认识简单、片面,又不自觉陷入了另一个误区,把愉快教育变成了笑话教有、嘻哈教育、游玩教育、无作业教育或无考成长有,等等。现在有一个报流行的提法:“玩中学”...
-
关键词
愉快教育
人的主体性
学习兴趣
陶行知
创造力
趋乐避苦
造就人才
学习过程
教师认识
自由发展
-
分类号
G40-03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资产阶级道德中的"自我牺牲精神"
- 13
-
-
作者
刘海泉
-
机构
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出处
《山东青年》
2019年第6期219-220,共2页
-
文摘
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自爱只是人的天性,不是人的美德.天生自私、自利、趋乐避苦的人,经过社会的教化可以具有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精神.爱别人就是爱那些使自己幸福的手段.
-
关键词
自我牺牲精神
趋乐避苦
资产阶级道德
自利
美德
思想家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