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避难弱者需求视角的县域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以长宁“6·17”地震灾后调研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文静 翟国方 +1 位作者 陈伟 刘瑀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4-774,共11页
县域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薄弱,灾后老年人等避难弱者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长宁“6·17”地震发生后,笔者赴灾区调研,对老人、妇女、儿童等避难弱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避难弱者的避难经历、对避难场所的认知及相关需求,总结避难弱者... 县域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薄弱,灾后老年人等避难弱者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长宁“6·17”地震发生后,笔者赴灾区调研,对老人、妇女、儿童等避难弱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避难弱者的避难经历、对避难场所的认知及相关需求,总结避难弱者在灾后初期、中期、后期阶段的需求变化及对避难空间的诉求。在避难弱者需求视角下提出县域避难场所规划提升措施,包括建立避难弱者数据库、优化避难场所选址、提高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加强对避难弱者“定制化”的防灾宣传和避难引导等,以保障避难弱者的生命安全,提升避难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难弱者 避难需求 避难场所 县域 长宁"6·17"地震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应急避难所救援系统综述
2
作者 耿劭卿 侯汉平 周洲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5-203,共9页
为完善应急避难所救援功能,借助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库和Web版引文数据库(WOS),筛选出355篇中英文文章,展开文献计量、网络分析和主题分析。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工具,梳理受欢迎的研究成果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阐述目前已形成的... 为完善应急避难所救援功能,借助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库和Web版引文数据库(WOS),筛选出355篇中英文文章,展开文献计量、网络分析和主题分析。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工具,梳理受欢迎的研究成果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阐述目前已形成的4个研究集群,包括灾民避难需求、应急避难所选址、应急疏散行为和应急避难救援网络,并分析各研究主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灾民需求、资源协调整合以及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避难所救援系统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996—2021年,应急避难所救援系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中文文献以应急避难所选址为主,而英文文献还关注到应急疏散行为;针对4个研究集群展开详细的主题分析,便于审查相关文献,有助于发现仍需关注的避难需求,加强资源利用,探索优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避难 救援系统 文献计量 避难需求 疏散行为 避难救援网络
下载PDF
武汉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特征及需求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汪鑫 吕萧 《中外建筑》 2013年第3期42-45,共4页
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口向特大城市高度集聚。并且伴随快速城市化进程,全球环境逐渐恶化,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不断爆发,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成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本文在分析武汉市... 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口向特大城市高度集聚。并且伴随快速城市化进程,全球环境逐渐恶化,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不断爆发,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成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本文在分析武汉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空间分布基础上,总结出武汉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进一步对武汉市各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进行分析。从区位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分布、危旧房面积和不同性质用地面积四个方面构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项指标值,确定综合受灾系数,计算出受灾人口规模,并结合人均避难面积,预测出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需求
下载PDF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层次布局研究(Ⅰ)——层次性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陈志芬 顾林生 +1 位作者 陈晋 李强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1-155,共5页
随着避难时间的推移,群众的避难需求表现出逐级上升的层次性,由此决定了应急避难场所在选址和空间布局时应当考虑层次性和及其结构特征。在将应急避难场所划分为临时避难场所、短期避难场所和中长期避难场所三个层次,并进一步探讨避难... 随着避难时间的推移,群众的避难需求表现出逐级上升的层次性,由此决定了应急避难场所在选址和空间布局时应当考虑层次性和及其结构特征。在将应急避难场所划分为临时避难场所、短期避难场所和中长期避难场所三个层次,并进一步探讨避难需求与应急避难场所的层次性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层次结构在空间上表现出的单一流、嵌套和非空间一致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避难场所 避难需求 层次结构
下载PDF
中小学最优避难疏散模型与选址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马玥 孙永华 李小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2-517,共6页
本文以区位-配给模型理论为指导,以路网疏散距离最短、场地服务容纳量最大为目标,构建最优避难疏散模型,以解决中小学避难场地选址问题。本文从保障学生避难疏散场地的安全性和适宜性角度出发,通过建立环境制约因素模型,对地形坡度、断... 本文以区位-配给模型理论为指导,以路网疏散距离最短、场地服务容纳量最大为目标,构建最优避难疏散模型,以解决中小学避难场地选址问题。本文从保障学生避难疏散场地的安全性和适宜性角度出发,通过建立环境制约因素模型,对地形坡度、断裂带、河流湖泊、易燃易爆站点、高层建筑物倒塌范围和文物古迹保护范围6大因素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计算了实际的避难需求和供给容量。为减少利用直线距离直接作为疏散道路产生的误差,本文通过对不受影响的路网信息进行网络分析,计算最短疏散道路,以获取实际的路网距离。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避难场地选址的优化方案,有效地解决了中小学避难场地选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空间分析 最优避难疏散模型 避难需求 场地供给 环境制约因素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