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时病论》对湿邪病证的辨证论治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纳文 吴月芹 《山西中医》 2008年第6期1-2,共2页
阐述了清代名医雷丰所著《时病论》中有关湿邪病证的病机,从病发四时,不拘长夏和四季湿病,各据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雷丰对湿邪病证的辨证立法泾渭分明,用药遣方独具匠心,体现了知时论证、结合体质、灵活变通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 雷丰 湿邪病
下载PDF
论《诸病源候论》对毒邪病病因证候学的贡献 被引量:5
2
作者 彭芳胜 《中医药导报》 2012年第6期17-19,共3页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病因病机及证候学专著,在毒邪致病方面首次比较详细记录,"风毒"、"寒毒"、"热毒"、"水毒"、"湿毒"、"痰毒"、"恶毒"、&qu...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病因病机及证候学专著,在毒邪致病方面首次比较详细记录,"风毒"、"寒毒"、"热毒"、"水毒"、"湿毒"、"痰毒"、"恶毒"、"蛊毒"、"草毒"、"药毒"、"酒毒"、"兽毒"、"蛇毒"、"厉毒"、"斑毒"、"虫毒"、"气毒"、"鬼毒"等30余种毒邪名称及病因病机和相应证候,涉及临床44个病名,为毒邪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源候论》 邪病 因证候学
下载PDF
商品蛋鸡普遍发生的“邪病”分析
3
作者 赵君和 《北方牧业》 2022年第2期26-27,共2页
本文所谓"邪病"是原来不常见,而这两年常见,具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状、解剖特征的一类商品蛋鸡疫病(包括没有确诊的疫病)的统称。主要指肿胀、坏死、出血性肝病,普遍发生的黑粪问题,挥之不去的腺胃炎、肌胃炎,令人费解的瘫鸡... 本文所谓"邪病"是原来不常见,而这两年常见,具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状、解剖特征的一类商品蛋鸡疫病(包括没有确诊的疫病)的统称。主要指肿胀、坏死、出血性肝病,普遍发生的黑粪问题,挥之不去的腺胃炎、肌胃炎,令人费解的瘫鸡等一系列疾病。这类问疾病既独立,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成为临床常见、影响养殖效益提升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蛋鸡 腺胃炎 解剖特征 临床症状 邪病 效益提升 出血性
下载PDF
简述三邪病机
4
作者 格日乐图 莫德格 《蒙医药》 1998年第3期3-4,共2页
关键词 邪病 蒙医 临床资料 民族医药
下载PDF
邪病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河南王屋山区民间香会组织巫术治疗的社会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吴效群 《民俗研究》 CSSCI 2011年第2期240-255,共16页
邪病是中国农村社会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在道教名山王屋山区,民众认为修仙的动物——仙家经常依附到人身上,吸取人的能量或躲避其他修仙者的攻击,这导致人罹患邪病。为了防治邪病,民众成立了香会组织,通过修行和神灵的帮助,提高自己的&... 邪病是中国农村社会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在道教名山王屋山区,民众认为修仙的动物——仙家经常依附到人身上,吸取人的能量或躲避其他修仙者的攻击,这导致人罹患邪病。为了防治邪病,民众成立了香会组织,通过修行和神灵的帮助,提高自己的"功德",不给仙家及其他致病因素可乘之机,或通过神灵附体与它们协调关系、进行斗争。香会组织承担了部分互助、治安等社会职能,成为当地重要的跨血缘的民众自助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病 修行 附体 香会
原文传递
“毒邪致络病”与证候及基因组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5
6
作者 王忠 王安民 鞠大宏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500-501,共2页
随着基因组及后基因组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学又面临一次大好的历史机遇,若能很好地吸取当代科技精华,在其所提供的技术平台上融合中医药的独特研究思路,将会极大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本文结合现代细胞、分子、基因组方面所取得的研究... 随着基因组及后基因组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学又面临一次大好的历史机遇,若能很好地吸取当代科技精华,在其所提供的技术平台上融合中医药的独特研究思路,将会极大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本文结合现代细胞、分子、基因组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中医“毒邪”与“络病”的科学内涵,“毒邪致络病”“毒损脑络”的病理演变规律以及证候与基因组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候 基因组 致络 解毒 基因治疗
下载PDF
病邪兼化理论探讨 被引量:22
7
作者 卢红蓉 胡镜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00-1301,共2页
刘完素提出病邪兼化学说,病邪兼化临床常见,包括病邪相兼和病邪转化2种形式。病邪相兼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病邪相兼致病,病邪转化则指2种或2种以上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病邪性质相互转化。外感、内伤疾病均有病邪兼化现象存在,病邪如何兼化... 刘完素提出病邪兼化学说,病邪兼化临床常见,包括病邪相兼和病邪转化2种形式。病邪相兼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病邪相兼致病,病邪转化则指2种或2种以上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病邪性质相互转化。外感、内伤疾病均有病邪兼化现象存在,病邪如何兼化不仅与病邪性质相关,同时与患者体质、病情长短、病情轻重程度都有密切关系。病邪相兼可细分为外邪相兼、内外邪相兼、内生之邪相兼,病邪转化也有外邪转化、内外邪转化、内生之邪转化之分。有些内生之邪相兼与转化同时存在,新生之邪与原有内生之邪相互裹挟,形成复杂的病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化 痰瘀互结 瘀热互结
下载PDF
火热病邪在脑病发病中的致病作用及证治 被引量:11
8
作者 丁元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4-45,共2页
火热病邪有外感与内生之别 ,其为病既可迳犯于脑 ,扰乱神明 ,闭塞清窍 ,化火生风 ;又可灼液伤津、生痰致瘀、壅滞气机 ,引起继发性病理变化。二者皆是热性致脑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改变。因此 ,清热泻火是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火热 机理 清热泻火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病邪兼化与细菌耐药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卢红蓉 岳广欣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802-803,共2页
根据中医病邪兼化学说内容,结合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特点,提出细菌耐药性产生类似中医病邪兼化的观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如生物膜的形成、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转移都是病邪兼化的形式,中医药对耐药细菌生物膜的作用,使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 根据中医病邪兼化学说内容,结合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特点,提出细菌耐药性产生类似中医病邪兼化的观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如生物膜的形成、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转移都是病邪兼化的形式,中医药对耐药细菌生物膜的作用,使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正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类似病邪兼化观点的佐证。在细菌耐药性产生过程中,素体虚弱、气血阴阳不足、内生之邪也对细菌耐药产生了重要影响,致病细菌与外来以及内生之风、热、湿、寒、痰、瘀、毒、寒、燥等邪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致病菌变成一个兼有风、寒、痰、瘀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邪气性质的超级大细菌。因此,治疗时,不能应用单一的清热、散寒、温里、祛湿、化瘀等治则治法,应结合病邪特点、发病部位等,因势利导,或清热、解毒、化痰、活血并行,或清热、祛湿、化瘀等多种治法兼施,使病邪分消,消弭于无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化 细菌耐药性 中医治疗
下载PDF
基于慢性病内生邪气的杂合现象探讨陈大舜教授和法论治学术思想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平 周德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335-1340,共6页
慢性病的病因特点不外病邪兼夹、内邪归化、内邪异化、内邪生化。复合病机表现为并列、主次差异、矛盾关系。慢性病表现为多病共存、共病,具有症状繁多复杂证候、复杂病程、动态变化的临床特征。陈大舜教授认为个体化的整体治疗观,临床... 慢性病的病因特点不外病邪兼夹、内邪归化、内邪异化、内邪生化。复合病机表现为并列、主次差异、矛盾关系。慢性病表现为多病共存、共病,具有症状繁多复杂证候、复杂病程、动态变化的临床特征。陈大舜教授认为个体化的整体治疗观,临床需要根据内生邪气的杂合现象,慢性病以和法论治为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兼夹 归化 异化 生化 和法论治 陈大舜
下载PDF
邪祟病临床之我见 被引量:7
11
作者 任继学 《江苏中医药》 CAS 2002年第1期1-2,共2页
邪祟病 ,今宜名“神郁病”。多以情志抑郁为发病主因 ,其病位在脑髓 ,病机为元神、神机、神经三者功能失调 ,上不能统下 ,下不得应上 ,五神失守而成。本病分为心胆虚怯神魂失守、心肾不交痰瘀扰神、冲任失调动气上逆等 3种证候。治疗应... 邪祟病 ,今宜名“神郁病”。多以情志抑郁为发病主因 ,其病位在脑髓 ,病机为元神、神机、神经三者功能失调 ,上不能统下 ,下不得应上 ,五神失守而成。本病分为心胆虚怯神魂失守、心肾不交痰瘀扰神、冲任失调动气上逆等 3种证候。治疗应以心理疏导为先 ,宣达透解为要。本文中论述的临床活套法 ,将对本病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郁 心理疏导 宣达透解 心胆虚怯 心神不交 痰瘀 冲任失调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治疗
下载PDF
湿热证“正盛邪实”病机浅探 被引量:13
12
作者 邸若虹 李永健 童瑶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1期106-109,共4页
湿热证是中医病邪辨证中的证名之一。“湿热”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 ,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热证的病机比较复杂。“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 ,“湿”为阴邪 ,易伤阳气 ,阻碍气机 ;“热”属阳邪 ,易伤阴动火。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肾炎... 湿热证是中医病邪辨证中的证名之一。“湿热”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 ,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热证的病机比较复杂。“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 ,“湿”为阴邪 ,易伤阳气 ,阻碍气机 ;“热”属阳邪 ,易伤阴动火。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肾炎、胃炎湿热证的研究 ,初步探讨了这些疾病中湿热证的共同特征 ,认为湿热证可能概括了一些感染性疾病在特定病理阶段所表现出的免疫学特征 ,即湿热证处于以较强的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的“正盛邪实”、“邪正抗争剧烈”的病理状态。湿热证的炎性反应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致病因子的侵入直接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功能亢进造成的自身组织炎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证 “正盛实” 中医 辨证
下载PDF
病因与病邪之辨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志红 岳胜难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3-14,共2页
病因与病邪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病因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 ,属于发病学范畴的概念 ,对应的是中医养生学和预防学的内容 ;病邪 ,则是在疾病过程中 ,存在于机体内 ,同人体的正气相抗争 ,从而引起疾病证候产生的一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势... 病因与病邪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病因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 ,属于发病学范畴的概念 ,对应的是中医养生学和预防学的内容 ;病邪 ,则是在疾病过程中 ,存在于机体内 ,同人体的正气相抗争 ,从而引起疾病证候产生的一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势力的总称 ,属于病理学范围的概念 ,对应于“祛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下载PDF
论湿邪在过敏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博 《中医研究》 2008年第12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湿/中医
下载PDF
温病邪入心营前期证初探(二) 被引量:5
15
作者 田金洲 《辽宁中医杂志》 CAS 1987年第7期11-12,共2页
温邪从卫、气传入心包或营血,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此时重症迭起,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如何早期诊治,防止邪入心营,一直是温病临床探讨的课题。董建华教授曾指出:中医治疗温病要在邪入心营上下功夫。为此。
关键词 外感 逆传心包 热陷心包证 入心 入营 气分证 舌质红绛 卫分 治疗措施 致变
下载PDF
浅析“病邪出入”与“证候转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尧岳 刘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第4期4-4,共1页
病邪表里出入、病证的表里转化是中医学基本学术思想,反映了病邪动态变化与疾病病位改变、证候转化辨证统一。不同版本教材在论述过程中有所不同,有统一规范论述之必要。
关键词 表里 出入 转化
下载PDF
从淋巴瘤治疗验案回溯郭子光教授“攻邪已病”的学术思想
17
作者 朱霁虹 李炜弘 +3 位作者 史年刚 乔卫龙 田璐 李晗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1-2,70,共3页
本文从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一例淋巴癌治疗验案切入,回溯了郭教授在肿瘤治疗方面遵张从正"攻邪已病"观,立用药平正、畅利气机、谨护脾胃的三大基本治则,提出肿瘤治疗应以攻邪贯穿始终,邪去始能正安。
关键词 肿瘤 郭子光
下载PDF
梅花针叩刺结合艾灸治疗无邪型不寐病24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萍 《国医论坛》 2014年第3期38-39,共2页
不寐,又称“不得眠”,西医称谓“失眠”、“睡眠障碍”。随着经济社会进入快节奏,很多人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失眠人数也不断上升。我们将因思虑劳倦惊恐忧疑,或是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称为无邪型不寐病。笔者采用梅花针叩... 不寐,又称“不得眠”,西医称谓“失眠”、“睡眠障碍”。随着经济社会进入快节奏,很多人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失眠人数也不断上升。我们将因思虑劳倦惊恐忧疑,或是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称为无邪型不寐病。笔者采用梅花针叩刺结合艾灸治疗无邪型不寐病24例,获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针叩刺 艾灸 型不寐
下载PDF
“温热病邪逆传心包”之我见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芳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11-11,共1页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 关于逆传心包的涵义,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清代医家章虚谷认为,温邪按卫气营血顺序依次渐传的为顺传,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骤传心营者为逆传。他还以五...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 关于逆传心包的涵义,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清代医家章虚谷认为,温邪按卫气营血顺序依次渐传的为顺传,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骤传心营者为逆传。他还以五行生克乘侮之说来解释温邪逆传之理。他说:“心属火,肺属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心,故曰逆传。”而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卫分之邪从气分下行为顺,从营分内陷为逆。他说:“‘不从外解,必致里结。’是由上焦气血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人,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 逆传心包
下载PDF
正气与病邪的平衡模式是中西医共同的理论基础
20
作者 江勋源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42-943,共2页
中医与西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为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相辅相成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共同理论基础,认为正气... 中医与西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为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相辅相成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共同理论基础,认为正气与病邪的平衡模式是中西医共同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中西医结合———未来医学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理论基础 正气 治疗原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