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
被引量:
82
1
作者
畅洪昇
段晓华
+1 位作者
梁吉春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53-658,661,共7页
中医学郁证学说发展经历了理论源起、辨治雏形、认识深入、学说形成、体系完善5个不同阶段。《黄帝内经》的五郁论和情志致郁论述,张仲景的郁证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郁证学说研究的先河。陈无铎等郁证七情病因理论,使郁证的认识得到进一...
中医学郁证学说发展经历了理论源起、辨治雏形、认识深入、学说形成、体系完善5个不同阶段。《黄帝内经》的五郁论和情志致郁论述,张仲景的郁证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郁证学说研究的先河。陈无铎等郁证七情病因理论,使郁证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金元时期,刘完素怫热郁结论、张子和肝脾郁结论、李东垣气虚致郁论、丹溪学派六郁论、王履五郁治法新论的提出促进了郁证学说的形成。明清医家倡导百病兼郁论,完善五郁、六郁辨证治疗体系,重视情志致郁的发病原因和培元舒郁的治郁法则,真正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学说。纵观历代对郁证的认识,中医学的郁证学说包括了七情、病邪、药物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出现的一系列郁滞状态,涉及到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等诸多因素,其研究内容包括脏气郁、病气郁、客气郁、情志郁、药郁等,其中包含的辨证论治思想可以用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治疗各种疾病。今后郁证学说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第一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将郁证学说与现代精神医学理论结合,完善中医情志郁的辨证治疗;第二从传统文献研究角度,系统梳理并明确虚、郁之间的确切关系和辨证论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证学说
源流
发展方向
原文传递
中医郁证学说发展溯源
被引量:
5
2
作者
张家玮
裘俭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年第1期57-59,共3页
中医郁证学说肇端于《内经》,发展并完善于后世医家。自《内经》阐发五运之郁的病变及治疗后,历代医家不断充实与丰富中医郁证学说的学术内涵,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如王冰对五郁之治的发挥、陈无择首论情志致郁、张从正的“气血通流...
中医郁证学说肇端于《内经》,发展并完善于后世医家。自《内经》阐发五运之郁的病变及治疗后,历代医家不断充实与丰富中医郁证学说的学术内涵,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如王冰对五郁之治的发挥、陈无择首论情志致郁、张从正的“气血通流”理论、朱震亨的六郁之说、王履对五郁之治的拓展、戴思恭的“升降失常”说、王纶的气血痰郁关系说、赵献可的“凡郁皆肝病”说、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说、王士雄的“人身气贵流行”说等,均逐渐将中医郁证学说的研究引向深入。本文试对中医郁证学说的发展过程做一择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证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内经》
发展溯源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
被引量:
82
1
作者
畅洪昇
段晓华
梁吉春
王庆国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53-658,661,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No.2011CB505100)
文摘
中医学郁证学说发展经历了理论源起、辨治雏形、认识深入、学说形成、体系完善5个不同阶段。《黄帝内经》的五郁论和情志致郁论述,张仲景的郁证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郁证学说研究的先河。陈无铎等郁证七情病因理论,使郁证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金元时期,刘完素怫热郁结论、张子和肝脾郁结论、李东垣气虚致郁论、丹溪学派六郁论、王履五郁治法新论的提出促进了郁证学说的形成。明清医家倡导百病兼郁论,完善五郁、六郁辨证治疗体系,重视情志致郁的发病原因和培元舒郁的治郁法则,真正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学说。纵观历代对郁证的认识,中医学的郁证学说包括了七情、病邪、药物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出现的一系列郁滞状态,涉及到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等诸多因素,其研究内容包括脏气郁、病气郁、客气郁、情志郁、药郁等,其中包含的辨证论治思想可以用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治疗各种疾病。今后郁证学说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第一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将郁证学说与现代精神医学理论结合,完善中医情志郁的辨证治疗;第二从传统文献研究角度,系统梳理并明确虚、郁之间的确切关系和辨证论治方法。
关键词
郁证学说
源流
发展方向
Keywords
doctrine of depression syndrome
origin
development direction
分类号
R2-03 [医药卫生—中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医郁证学说发展溯源
被引量:
5
2
作者
张家玮
裘俭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古籍研究室
出处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年第1期57-59,共3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专项资助课题(No.2005CB523506)
文摘
中医郁证学说肇端于《内经》,发展并完善于后世医家。自《内经》阐发五运之郁的病变及治疗后,历代医家不断充实与丰富中医郁证学说的学术内涵,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如王冰对五郁之治的发挥、陈无择首论情志致郁、张从正的“气血通流”理论、朱震亨的六郁之说、王履对五郁之治的拓展、戴思恭的“升降失常”说、王纶的气血痰郁关系说、赵献可的“凡郁皆肝病”说、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说、王士雄的“人身气贵流行”说等,均逐渐将中医郁证学说的研究引向深入。本文试对中医郁证学说的发展过程做一择要介绍。
关键词
郁证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内经》
发展溯源
Keywords
Depressed syndrome theory
Basic theory in Chinese Medicine
分类号
R277.7 [医药卫生—中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
畅洪昇
段晓华
梁吉春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82
原文传递
2
中医郁证学说发展溯源
张家玮
裘俭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