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136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周波 齐子杰 +2 位作者 胡学安 魏良明 薛华政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5-56,60,共3页
对玉米新品种郑单136进行5个不同密度试验,通过对生育期、株高、果穗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中等以上肥力地块,郑单136最佳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
关键词 玉米 郑单136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郑单136的选育 被引量:6
2
作者 胡学安 周波 +1 位作者 魏良明 郑和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8-38,42,共2页
郑单136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1999年以郑H03为母本,郑H0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2~2004年在各级试验中表现出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株形紧凑、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2005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郑单136 选育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郑单136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波 胡学安 +3 位作者 魏良明 薛华政 吴国强 黄凌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S1期107-110,共4页
2007年在开封对玉米新品种郑单136分5个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的郑单136的生育期、株高、果穗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郑单136最佳种植密度为7.5~8.25万株/hm2,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 2007年在开封对玉米新品种郑单136分5个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的郑单136的生育期、株高、果穗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郑单136最佳种植密度为7.5~8.25万株/hm2,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郑单136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对玉米郑单136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黄璐 刘京宝 赵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40-41,共2页
玉米新品种郑单136不同密度和施氮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其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郑单136最佳种植组合的密度为75000株/hm2、施氮量为450kg/hm2尿素。
关键词 玉米 郑单136 施氮量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郑单136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永霞 《基层农技推广》 2023年第3期28-31,共4页
了解不同生态区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为构建资源利用高效型群体、实现区域性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郑单136的形态、光合指标等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株行距配置影响下的具体表现,探索郑单136的最佳种植模式,... 了解不同生态区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为构建资源利用高效型群体、实现区域性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郑单136的形态、光合指标等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株行距配置影响下的具体表现,探索郑单136的最佳种植模式,促进玉米产量的有效提升。将郑单13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8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研究在相同种植密度下不同的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如玉米形态、植株性状、品种抗性、光合指标等。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郑单136受不同株行距配置的影响较大,在玉米增产效应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增产效果最为明显的是等行距为100 cm、株距为30 cm、双株种植的处理,比对照组增产6.7%;而在主要农艺性状如抗病性、植株性状等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在豫南种植郑单136,建议采用等行距为100 cm、株距为30 cm、双株种植的模式,玉米产量会有更好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单136 株行距 双株种植 农艺性状 玉米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