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初知识青年离弃旧式妻子现象之论争——以郑振埙事件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余华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8-185,共8页
民国初期,随着婚姻自由观念的兴起,离婚自由论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社会上的离婚事件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热潮。在这股热潮中,新式知识青年离弃旧式妻子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尤以郑振埙事件为典型。通过对郑振埙事件中应否离婚以及如... 民国初期,随着婚姻自由观念的兴起,离婚自由论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社会上的离婚事件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热潮。在这股热潮中,新式知识青年离弃旧式妻子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尤以郑振埙事件为典型。通过对郑振埙事件中应否离婚以及如何救济旧式妻子问题的争论可以看出,尽管离婚自由论是作为解放妇女的思想武器而出现的,但离婚自由对于民国女性而言,不仅仅是得到了解放的权力,也带来了新的伤害和新的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自由 知识青年 旧式妻子 郑振埙事件
下载PDF
郑振铎先生佚札
2
作者 关家铮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2-134,共3页
岁月飞驰,一晃郑振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四十三年。最近在查检家藏书刊资料时,偶然翻检到“文革”期间抄家后送回少部分劫夺的信件,不意其中,劫余竟剩下郑振铎先生于建国之初致家父①的一封信;也许是因为信封写的是北京家中地址,又加之年... 岁月飞驰,一晃郑振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四十三年。最近在查检家藏书刊资料时,偶然翻检到“文革”期间抄家后送回少部分劫夺的信件,不意其中,劫余竟剩下郑振铎先生于建国之初致家父①的一封信;也许是因为信封写的是北京家中地址,又加之年久字迹暗淡,才得以未被截留,劫后归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振 《文艺复兴》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研究专号”
原文传递
现代翻译文学的建树及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秦弓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09年第2期68-91,共24页
一、价值的体认"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强力推动,新文学开创基业的急切需求,以及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翻译文学远承古代翻译的遗绪,近续近代翻译的脉络,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迈进... 一、价值的体认"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强力推动,新文学开创基业的急切需求,以及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翻译文学远承古代翻译的遗绪,近续近代翻译的脉络,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迈进了一个新纪元。译者队伍不断扩大,发表阵地星罗棋布,读者群遍布社会各个阶层,翻译文体渐趋丰富,白话翻译升帐挂帅,翻译批评相当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学 现代中国 新文学运动 文学研究会丛书 短篇小说集 《小说月报》 俄罗斯文学 安特列夫 郑振
原文传递
罗振玉“逼债”说之源流及其与王国维经济关系考论 被引量:5
4
作者 彭玉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107,共13页
王国维自沉颐和园之年,正是位居天津张园的逊清小朝廷政治斗争激烈之时,以溥仪深相赏识的王国维之死作为契机排斥异己,成为郑孝胥等人的政治谋略。罗振玉“逼债”王国维之说就是在郑孝胥的策划下,经史达、郭沫若、溥仪、周君适等人递相... 王国维自沉颐和园之年,正是位居天津张园的逊清小朝廷政治斗争激烈之时,以溥仪深相赏识的王国维之死作为契机排斥异己,成为郑孝胥等人的政治谋略。罗振玉“逼债”王国维之说就是在郑孝胥的策划下,经史达、郭沫若、溥仪、周君适等人递相祖述并加诡异想象,而使这一谣言一时竟然成为“公论”。而王国维之女王东明则认为王国维之死与王潜明早逝有关,明确说明无关乎罗振玉之逼债。检王国维与罗振玉近三十年相知相交的经历,虽然在王国维1916年从日本回国后,两人通信多有对古物、书画的买卖之事,但王国维主要提供信息以供罗振玉参酌,罗买与王买分得清清楚楚。罗振玉确实对王国维一家经济多有支持,但其主要方式是为王国维提供以劳务、职业或职务而获取报酬的机会。罗振玉视王国维为天挺之才,深感若令其旁皇生计乃是自己的耻辱,所以用各种方式缓解王家的经济困难,其主要目的是让王国维勿劳分心专力学术,以精深之学术延续中国学术之辉煌,罗振玉的胸襟与格局之高由此可见一斑。罗、王经济关系的底蕴在学术,这是现代学术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振玉 王国维 郑孝胥 “逼债” 经济关系
原文传递
老舍和他的处女作
5
作者 木易 《世界中学生文摘》 2008年第5期35-35,共1页
老舍和许多社会名流一样,当初也是一个无名小辈。师范毕业以后,他先后作了小学和中学教员。在北京一中任教时,课余去燕京大学旁听英语,结识了英籍教授艾温士。
关键词 燕京大学 艾温士 无名小辈 北京一中 伦敦大学 《老张的哲学》 生活画面 许地山 《小说月报》 郑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