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
作者 纪广玉 徐志云 +3 位作者 王志农 邹良建 谭健 张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2-334,共3页
目的总结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VSD)外科治疗的近远期疗效和二尖瓣处理的方法。方法我院1990年1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PAVSD患者109例,男47例,女62例,年龄7个月至62岁,平均(28.3±12.7)岁。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1~50mm,二尖瓣前瓣... 目的总结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VSD)外科治疗的近远期疗效和二尖瓣处理的方法。方法我院1990年1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PAVSD患者109例,男47例,女62例,年龄7个月至62岁,平均(28.3±12.7)岁。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1~50mm,二尖瓣前瓣均有不同程度的裂隙,轻至重度二尖瓣反流96例,三尖瓣中重度反流47例。二尖瓣前瓣裂隙均予间断缝合,同时行瓣叶交界环缩12例,二尖瓣成形环15例,双孔二尖瓣9例;二尖瓣置换术6例。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修补均采用自体心包片,冠状静脉窦开口隔入左心房91例,留在右心房者18例。同期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7例。左上腔与右心耳吻合1例,左上腔直接结扎3例,将冠状静脉窦开口隔入右心房左上腔未做处理3例。右室流出道拓宽2例,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1.8%。严重并发症包括再次气管插管4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左心辅助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随访96例,随访率90%。随访时间3个月至18年(90.8±23.5)个月。再次手术7例,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3~18年,平均(11.2±5.1)年。再次手术死亡1例。随访存活的95例患者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结论PAVSD矫治手术病死率低,远期效果较好。二尖瓣的修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二尖瓣反流是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对于重度的二尖瓣反流的患者应定期随访、及时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缺损 部分房室间隔缺损 外科治疗
下载PDF
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2
作者 龚启华 杨一峰 +4 位作者 胡建国 尹邦良 赵天力 吴忠仕 杨进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8-330,共3页
目的:总结60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60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二尖瓣前瓣分裂的处理,58例缝合二尖瓣裂隙,2例行机械二尖瓣置换;原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修补,53例采用心包片,7例采... 目的:总结60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60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二尖瓣前瓣分裂的处理,58例缝合二尖瓣裂隙,2例行机械二尖瓣置换;原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修补,53例采用心包片,7例采用绦纶补片;35例采用Kirklin法将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左房,25例采用McGoon法将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右房;同期处理合并的畸形。结果:共死亡2例,均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率3.3%(2/60);采用Kirklin法和McGoon法手术的患者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分别为8.00%(2/35),6.06%(2/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月至5年,无晚期死亡,除1例3个月后复查出现二尖瓣中度返流外,余患者未出现轻度以上二尖瓣和/或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针对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合理的手术设计、术中细致操作、避免损伤传导组织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均可取得的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房室间隔缺损 原发孔房间隔缺损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外科治疗
下载PDF
超声诊断双孔二尖瓣畸形伴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2例
3
作者 朱琦 罗红 +2 位作者 杨帆 杨太珠 郭文琪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75-775,共1页
关键词 超声诊断 双孔二尖瓣畸形 部分房室间隔缺损 并发症
下载PDF
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临床总结
4
作者 庄敏彦 王盛宇 +1 位作者 黄保堂 于晋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3年第12期971-973,共3页
目的 总结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治疗经过,以缝合瓣裂、Reed法环缩、运用成形环等方法矫正房室瓣关闭不全,分别采用Kirklin法和McGoon法修复原发房间隔缺损.结... 目的 总结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治疗经过,以缝合瓣裂、Reed法环缩、运用成形环等方法矫正房室瓣关闭不全,分别采用Kirklin法和McGoon法修复原发房间隔缺损.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3.13%.McGoon法修补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而Kirklin法则无一例发生.26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术后3年内心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根据二尖瓣畸形的病变解剖差异,选择个体化处理方法,采用Kirklin法修补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更为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房室间隔缺损 间隔缺损 二尖瓣关闭不全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8例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明烽 陈立军 +1 位作者 楼杨勇 吕小辉 《浙江医学》 CAS 2014年第3期236-237,共2页
房室间隔缺损,又称心内膜垫缺损或房室管畸形,是相对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病变累及心脏间隔和房室瓣膜,手术矫治复杂。房间隔缺损一般分为3型,即部分型、过渡型和完全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为病变相对较轻类型,表现为原发孔型... 房室间隔缺损,又称心内膜垫缺损或房室管畸形,是相对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病变累及心脏间隔和房室瓣膜,手术矫治复杂。房间隔缺损一般分为3型,即部分型、过渡型和完全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为病变相对较轻类型,表现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和二尖瓣前叶裂。近年来本科共手术治疗8例部分型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房室间隔缺损 手术治疗 孔型房间隔缺损 心内膜垫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 房室管畸形 二尖瓣前叶 心脏间隔
下载PDF
部分型房室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6
作者 孙仕斌 张爽 +2 位作者 万志坤 邱冬云 王桂亮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年第12期82-83,共2页
自1991年3月至2009年3月我院共收治67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部分房室缺损 外科治疗 部分房室间隔缺损
下载PDF
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处理策略 被引量:5
7
作者 纪广玉 王志农 +2 位作者 邹良建 谭健 徐志云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总结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VSD)患者外科手术的近远期疗效,探讨二尖瓣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外科治疗PAVSD患者118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男51例,女67例;年龄7个月~62岁(28.5±1... 目的总结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VSD)患者外科手术的近远期疗效,探讨二尖瓣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外科治疗PAVSD患者118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男51例,女67例;年龄7个月~62岁(28.5±12.6岁)。均有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和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前瓣裂隙,其中二尖瓣中重度反流78例,三尖瓣中重度反流56例。手术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术后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1.69%。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为再次气管内插管5例,左心辅助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随访103例,随访时间3个月~18年(91.2±25.6个月)。再次手术8例,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5 d^18年(10.5±5.6年)。再次手术死亡1例。随访生存的102例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二尖瓣无反流70例,微量和轻度反流17例,中度4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瓣膜功能良好,无抗凝相关并发症。心房颤动19例,Ⅰ°房室传导阻滞21例,频发性房性早搏4例。结论二尖瓣修复是PAVSD矫治手术成功的关键,应综合应用二尖瓣成形修复的方法,尽量消除二尖瓣反流;术后二尖瓣再反流是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对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应定期随访和及时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房室间隔缺损 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置换术
原文传递
完全胸腔镜技术在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心内矫治术中的应用及优势 被引量:3
8
作者 郑德志 马鑫 +3 位作者 赵琳 陈亚武 石广永 徐学增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5期282-287,共6页
目的 回顾分析全胸腔镜与正中开胸行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rtial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AVSD)矫治术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全胸腔镜下在PAVSD心内矫治术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 回顾研究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 目的 回顾分析全胸腔镜与正中开胸行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rtial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AVSD)矫治术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全胸腔镜下在PAVSD心内矫治术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 回顾研究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PAVSD的2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完全胸腔镜组及正中开胸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指标、术后恢复相关临床指标及其远期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2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完全胸腔镜组在输血量[(90.6 ±52.3)ml比(285±103.5) ml]、术中出血量[(109.2 ±25.4)ml比(235.3±101.3)ml]、引流量[(115.1 ±63.2)ml比(225.2 ±97.3)ml]上均少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关胸时间[(12.0±3.6) min比(44.2±15.0) min]、手术时间[(155.3 ±28.7) min比(183.6±37.6)min]、疼痛评分[(3.4±0.7)分比(6.9±1.5)分]、术后住院时间[(6.2±2.1)d比(10.7±2.9)d]及ICU监护时间[(42.1±11.9)h比(60.3±12.4)h]方面,较正中开胸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胸腔镜组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并发症的概率(0.9%比5.6%)明显低于正中开胸组(P<0.05);完全胸腔镜组术后出现肺不张、气胸的概率略高于正中开胸组,出现脑、肝、肾并发症概率与正中开胸组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胸腔镜组术后出现心包压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概率低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年心脏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完全胸腔镜手术行PAVSD心内矫治术手术疗效确实可靠,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切口隐蔽美观,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值得大范围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镜 正中开胸 部分房室间隔缺损
原文传递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
9
作者 和东阳 王鹏高 +3 位作者 翟波 陈忠建 董向阳 杨房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1期153-154,共2页
目的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 1999年9月至2007年2月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87例,男36例,51例,年龄7月至14岁,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VSD﹚47例,法洛氏四... 目的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 1999年9月至2007年2月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87例,男36例,51例,年龄7月至14岁,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VSD﹚47例,法洛氏四联症﹙TOF﹚12例,房间隔缺损﹙ASD﹚9例,肺动脉瓣狭窄﹙PS﹚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I﹚5例,主动脉缩窄﹙CoA﹚4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VASD﹚和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各1例。合并肺动脉高压共42例。全组3例PDA合并VSD、CoA:1例分期手术,先行PDA结扎切断缝合及CoA矫治术﹙左锁骨下动脉瓣翻转术﹚,术后6个月再行VSD修补术;2例同期行PDA结扎切断缝合、CoA矫治术﹙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VSD修补术。余病例均同时行PDA结扎或缝合和其他心血管畸形矫治术。PDA均在心内畸形矫治前予以游离结扎或者经肺动脉切开缝合,其中体外循环转流前结扎22例,转流后结扎33例,转流后切开肺动脉缝合PDA开口32例。结果 2例术后6h、11h分别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顽固性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死亡率2.4%。术后并发灌注肺综合征2例,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左侧膈神经麻痹、轻度精神异常、伤口愈合延迟各1例。经过积极对症治疗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PDA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诊断要点、手术原则、采取的方法及防止并发症的细节等足够重视,可以取得满意的手术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合 心血管畸形 外科治疗 部分房室间隔缺损 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肺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高压危象 体外循环转流
下载PDF
心包、心脏
10
《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 2006年第1期75-81,共7页
20060665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急诊手术和早中期随访结果,20060666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脑脓肿的诊治,20060667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20060668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20060669心脏嗜铬细胞瘤三例报告.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 部分房室间隔缺损 心包 中期随访结果 外科治疗 嗜铬细胞瘤 急诊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