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
作者 董向阳 翟波 李文静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4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PmVSD患儿98例,依据术式分为封堵组(50例)和修补组(4... 目的探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PmVSD患儿98例,依据术式分为封堵组(50例)和修补组(48例)。封堵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25±0.40)岁;修补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68±0.31)岁。封堵组行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修补组行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直切口外科修补术,对两组患儿均进行2年的术后随访。统计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心肌损伤、心功能的差异。行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封堵组和修补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00%(49/50)和100.00%(48/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封堵组手术时间、住ICU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修补组[(74.25±11.58)min比(133.69±28.78)min,(4.60±1.00)h比(6.82±1.23)h,(4.05±0.69)d比(7.03±1.25)d](均P<0.05),且其术后24 h引流量少于修补组[0比(67.50±15.69)ml](P<0.05)。封堵组患儿术后24 h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较修补组低(均P<0.05)。两组患儿术前、术后2年的各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2年残余分流、三尖瓣新发返流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封堵组术后3、6、12、24个月的新发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均较修补组低[10.00%(5/50)比27.08%(13/48)、6.00(3/50)比20.83%(10/48)、4.00%(2/50)比16.67%(8/48)、2.00%(1/50)比12.50%(6/48)](均P<0.05)。结论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外科修补手术治疗PmVSD远期随访效果良好,但相较而言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具有术后恢复更快、心肌损伤小以及切口更加微创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疗效 心功能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后营养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茶荣 周丽欢 +1 位作者 焦玲 陈娜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3年第8期113-118,共6页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3 d、术后1个月的营养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5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及其母亲的资料,调查患儿营养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儿营养状态的...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3 d、术后1个月的营养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5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及其母亲的资料,调查患儿营养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儿营养状态的影响因素。结果15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3 d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58.55%;术后1个月,失访3例,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8.93%。早产、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2个及以上其他心脏畸形个数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3 d营养状态的危险因素,出生体重>4000 g、能量摄入充足、患儿母亲喂养知信行水平高为保护因素(P<0.05);术后并发症、早产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1个月营养状态的危险因素,能量摄入充足、患儿母亲喂养知信行水平高、出生体重>4000 g、月龄>24个月、纯母乳喂养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3 d、术后1个月营养状况较差,且术前、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不同,护理人员应依据具体影响因素实施护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营养状态 影响因素 调查报告
下载PDF
应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成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疗效分析及中长期随访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建铭 王琦光 +3 位作者 孟立立 庚靖淞 王忠超 肖家旺 《心脏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目的分析应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治疗成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自2013年6月~2... 目的分析应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治疗成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自2013年6月~2021年6月成人pmVSD患者44例,应用ADOⅡ封堵器行室缺封堵术,应用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评价术后即刻、术后1日、1月、3月、6月以及每年随访的封堵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44例pmVSD患者,年龄(38±13)岁,其中膜部膨出瘤型24例,管型13例,漏斗型4例,pm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瘘3例。应用ADOⅡ封堵器行pmVSD封堵术,造影下平均缺损出口大小(3.4±1.1)mm,封堵器腰部平均直径(4.8±1.5)mm,封堵器平均长度(4.3±0.7)mm,即刻封堵成功率100%,完全封堵率为75.0%。2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8±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与术前相比较,术后6个月随访时,左室EDV从(97±23)mL下降到(86±22)mL(P<0.05),LVEDD从(51±5)mm下降到(46±5)mm(P<0.05),左室射血分数值无显著变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3%,随访期间无死亡、感染性心内膜炎、cAVB、封堵器栓塞、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心律失常总体发生率为6.8%,术后残余分流即刻发生率为25.0%,43例患者随访期间心功能均为NYHAⅠ级或Ⅱ级。结论经严格筛选的成人pmVSD或外科修补术后残余瘘患者,应用ADOⅡ封堵器行pmVSD封堵术是可行安全的,中长期随访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导管插入术 心间隔封堵装置 成人
下载PDF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健峰 高伟 +6 位作者 周爱卿 余志庆 孙琨 张玉奇 田杰 钱永如 白永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20-123,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7月 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 ,年龄 3~ 15岁 ,平均 ... 目的 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7月 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 ,年龄 3~ 15岁 ,平均 (6 .1± 2 .8)岁 ,体重 12~ 31kg(18.9± 5 .1kg)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VSD) ,缺损大小 (8.91± 2 .2 6 )mm(4~ 13mm) ,分流口大小 (3.3±1.1)mm(2 .3~ 7.0mm) ,距离主动脉瓣 (4 .2 1± 2 .10 )mm(0 .5~ 8mm) ,有假性室隔瘤形成 7例 (其中 2个及以上分流口 2例 ) ,部分右房室瓣组织附着 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 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 10 0 % ,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90 .6 % ,术后 6个月完全封堵率 96 .9% ,仅 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博 ,室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无一例发生Ⅲ°AVB ,栓塞 ,溶血 ,封堵器脱落 ,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仅 2例 (6 .3% )有轻微主动脉返流 ,2例有轻度右房室瓣返流 ,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 ,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 ,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 6个月至 1年零 10个月。结论 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封堵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32例儿童膜周室缺临床分析
5
作者 何健峰 高伟 +6 位作者 周爱卿 余志庆 孙琨 张玉奇 田杰 钱永如 白永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83-228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18.90±5.10)kg,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缺损大小4~13(8.91±2.26)mm,分流口大小2.30~7.00 (3.30±1.06)mm,距离主动脉瓣0.50~8.00(4.21±2.10)mm,有假性室隔瘤形成7例(其中2个及以上分流口2例),部分三尖瓣组织附着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100%,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90.60%,术后6个月完全封堵率96.90%,仅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无1例发生Ⅲ°AVB,栓塞,溶血,封堵器脱落,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仅2例(6.30%)有轻微主动脉返流,2例有轻度三尖瓣返流,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6~22个月.结论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是非常安全、有效可行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继续随访及累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封堵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
下载PDF
自制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4 位作者 徐荣良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57-859,共3页
目的 :探讨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 (室缺 )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缺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缺患者 ,男、女各 3例 ,年龄 6~ 2 2 (14 .0± 5 .6 )岁 ,均经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 7F输送鞘... 目的 :探讨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 (室缺 )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缺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缺患者 ,男、女各 3例 ,年龄 6~ 2 2 (14 .0± 5 .6 )岁 ,均经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 7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自制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 10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 d。 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 3~ 5 (3.6 7± 0 .82 ) m 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6~ 10 (7.5± 1.38) mm ,6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无残余分流 ,心电监护无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堵器 经导管闭合 部室间隔缺损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自制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4
7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2 位作者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 4~ 2 0mm ,平均(6 .6 8± 2 .76 )mm ,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 ,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 191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7.4 %。未成功的 5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 ,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而放弃封堵治疗。 180例术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 ,1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 ,1个月后超声复查 ,8例完全封堵 ,其余 3例仍存在微量分流。并发右房室瓣少量返流 3例。术中并发短暂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 5和 12例 ,2例并发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放置后 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随访期间未恢复。 4例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周后恢复。封堵器放置后脱落 1例 ,经圈套器取出 ,并完成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同时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 5~ 6 0min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制封堵器 部室间隔缺损 VSD 心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
下载PDF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5
8
作者 任森根 康康 +6 位作者 吴丹宁 施红 吴锦章 杨梅 韩飞舟 周菲 朱志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07-409,共3页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0 )mm ,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 4 .5~ 1 2 (平均 6 .6 )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 .4~ 2 .6 (平均 1 .7) ,肺动脉收缩压 1 9~ 34(平均 2 5 )mmHg。 4 1例膜周部VSD中 ,1 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 1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 ,选用的ADO尺寸为 6 / 4~ 1 6 /1 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 ,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 1 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均在 1~ 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 2~ 2 1个月 ,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 ,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介入治疗 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适应证 并发症 心脏导管插入术
下载PDF
肌部室间隔缺损类型与外科纠治方法探讨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会文 刘锦纷 +3 位作者 张海波 苏肇伉 徐志伟 丁文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45-847,共3页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类型和外科纠治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1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流入道缺损5例,前部缺损4例,中部缺损7例,心尖部缺损5例。经右心房或右心室修补缺损。残余缺损5例,其中流入道缺损1...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类型和外科纠治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1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流入道缺损5例,前部缺损4例,中部缺损7例,心尖部缺损5例。经右心房或右心室修补缺损。残余缺损5例,其中流入道缺损1例,中部缺损2例,心尖部缺损2例,直径均小于0.3 cm,未处理。并发室上速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右侧气胸1例,心包积液1例,低心排2例,死亡1例。结论明确肌部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选择合适的纠治方案能明显减少残余缺损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室间隔缺损 病理解剖 外科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武 李奋 +5 位作者 周爱卿 高伟 余志庆 孙锟 黄美蓉 张玉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21-625,共5页
目的提高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合并迟发性CAVB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例1患儿术中、术后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 目的提高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合并迟发性CAVB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例1患儿术中、术后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出现持续性CAVB伴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5年至今无症状。例2患儿术中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术后5 d出现CAVB伴CLBBB,经激素等成功逆转后多次随访,ECG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CLBBB;术后9个月出现一过性晕厥,ECG证实间歇性CAVB伴CLBBB;目前已随访15个月,偶有晕厥发作。2例患儿家长均拒绝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CAVB难以预测,不论有无症状都必须长期随访。充分认识迟发性CAVB的自然史、发生率、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和防治对于尽可能减少此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术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迟发
下载PDF
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仙先 秦永文 +4 位作者 王尔松 郑兴 张振远 徐荣良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7F输送鞘管经股静脉送入自制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后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 d。结果:17例患儿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7(3.9±1.2)m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4~10(6.1±1.6)mm,封堵均获成功,10 min后左心室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均显示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不影响主动脉瓣关闭。1例患儿因封堵器到位后心脏超声及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中度反流而放弃封堵。17例患儿随访1~10个月,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心脏导管插入术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32
12
作者 马依彤 杨毅宁 +2 位作者 汤宝鹏 木胡牙提 王疆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2期60-62,共3页
目的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6例PMVSD患者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9mm ,平均 5 5mm ;经左心系... 目的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6例PMVSD患者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9mm ,平均 5 5mm ;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迹 ,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 6~ 12mm(平均 8mm)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 ;术后 2 4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及 3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 1例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月随访时消失。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 偏心性封堵器 介入治疗 部室间隔缺损 疗效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术中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婴儿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锦纷 高伟 +2 位作者 祝忠群 陈会文 张玉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44-345,共2页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镶嵌治疗小婴儿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肌部 镶嵌治疗 封堵器 婴儿 AMPLATZER封堵器 部室间隔缺损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 术中应用 小婴儿 关闭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传导阻滞11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丹 陈其 +4 位作者 项如莲 褚茂平 吴蓉洲 徐强 任跃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分析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及转归情况。方法2004年4月-2006年12月介入治疗PMVSD患儿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1.3~12.0岁。采用AGA公司偏心型AmplatzerVSD和深圳先健公司对称型VSD封堵器,输送鞘直径... 目的分析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及转归情况。方法2004年4月-2006年12月介入治疗PMVSD患儿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1.3~12.0岁。采用AGA公司偏心型AmplatzerVSD和深圳先健公司对称型VSD封堵器,输送鞘直径为6~9F。所有患者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术后心电监护、检查心电图观察传导阻滞情况。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MVSD患儿64例接受治疗,61例封堵成功,封堵术后传导阻滞11例。其中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双束支传导阻滞,8例单纯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其中6例发生于术后72h,5例发生手术后第4~7天。均予药物治疗。治疗后2例完全恢复正常,9例出院时仍有RBBB。结论PMVSD封堵术术后传导阻滞主要发生于介入治疗术后早期,以轻型传导阻滞为主,严重传导阻滞经治疗可恢复至窦性心律。该并发症较传统开胸修补术后发生率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传导阻滞
下载PDF
三级综合医院行政职能部室中层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欧阳明 林倩 于雅楠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5-339,共5页
目的: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三级综合医院行政职能部室中层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思维导图构建指标体系理论框架,再使用专家访谈法构建指标体系初稿,最后通过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及终稿。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 目的: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三级综合医院行政职能部室中层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思维导图构建指标体系理论框架,再使用专家访谈法构建指标体系初稿,最后通过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及终稿。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意见达成一致,构建了一套包含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的三级综合医院行政职能部室中层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结论:该指标体系能够为科学合理考核医院职能部室中层干部工作打下基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医院 行政职能部室 中层干部 考核 指标体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付松 周更须 +4 位作者 于文文 刘宇航 王辉 李伟 封志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经皮介入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2月,对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术。通过左心室、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诊断分型,隔瓣下室缺30例,膜部室缺10例,偏流出道室...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经皮介入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2月,对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术。通过左心室、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诊断分型,隔瓣下室缺30例,膜部室缺10例,偏流出道室缺29例,嵴内室缺20例。均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96.6%(86/89),其中隔瓣下室缺96.7%(29/30),膜部室缺100.0%(10/10),偏流出道室缺96.6%(28/29),嵴内室缺95.0%(19/20)。3例介入治疗失败,2例因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而术中停止介入手术;1例术后封堵器移位外科手术取出。4个分型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7%(8/30),10.0%(1/10),6.9%(2/29),5.0%(1/20)。3例(3.4%)术后存在1~1.5 mm残余分流;4例(4.5%)术后出现瓣膜功能异常,其中2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2例三尖瓣轻~中度反流,均未行特殊处理,其中3例术后3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瓣膜功能恢复正常,1例术后1年复查仍存在三尖瓣轻度反流,但各房室大小及心功能均正常;4例(4.5%)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1周后恢复术前状态。结论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安全有效。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是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经胸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血管造影 介入封堵术
下载PDF
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56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垒 张玉顺 +2 位作者 刘建平 李军 张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 VSD)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6例 VSD直径为 3.0~ 1 0 .0 mm2~ 1 5岁患儿 ,经导管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 d、3d、7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 目的 :探讨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 VSD)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6例 VSD直径为 3.0~ 1 0 .0 mm2~ 1 5岁患儿 ,经导管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 d、3d、7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 :全组 5 6例封堵器植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1 0 0 %。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 6例 ( 1 0 .7% ) ,5 0例 ( 89.2 % )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48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完全消失 5 4例 ( 96.4% )、微少量残余分流 2例 ( 3.6% )。 1例封堵术后 2 4 h发生溶血 ,经过7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2例封堵术后 3d发生 °房室传导阻滞 ,经过 4~ 1 0 d内科保守治疗痊愈。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双盘状封堵器 部室间隔缺损 左心室造影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6
18
作者 左健 蔡振杰 +8 位作者 张卫达 崔勤 徐学增 李军 姚志勇 郑霄 崔会丽 张维 马爱英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0期F003-F003,共1页
0 引言先天性心脏病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为人熟知,但手术带来的开胸,体外循环的创伤仍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和生理的伤痛. 人们已尝试了多种装置以期替代外科经导管关闭这类缺损,但因先前的一些装置递送鞘大,膜部再定位困难,... 0 引言先天性心脏病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为人熟知,但手术带来的开胸,体外循环的创伤仍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和生理的伤痛. 人们已尝试了多种装置以期替代外科经导管关闭这类缺损,但因先前的一些装置递送鞘大,膜部再定位困难,残余分流率高,术后并发症多,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Amplatzer膜部和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专为经导管关闭膜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而设计,国内外肌部室缺也已有成功应用的个例报道[1,2],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国内外尚无报道. 我科在西北率先完成首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目前总例数达24例国内领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AMPLATZER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适应证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综合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玉奇 孙锟 +6 位作者 张志芳 陈笋 李奋 高伟 沈蓉 吴兰平 衣晓蕾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9期936-938,共3页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三维超声心动图(3DE)在经心导管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经心导管关闭PMVSD的2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规检查建立诊断后,在超声及X线检测下经心导管...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三维超声心动图(3DE)在经心导管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经心导管关闭PMVSD的2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规检查建立诊断后,在超声及X线检测下经心导管堵塞室缺,并在术后2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TTE检查。结果:258例患者术前均行TTE检查,46例导管室行TEE检查,38例术中行3DE检查。由于术前超声心动图漏诊或不准确,20例(7.8%)堵塞失败,238例成功,成功率92.2%。超声测量PMVSD大小7.1±1.72mm,分流口(Dv)4.1±1.51mm,边缘距主动脉右冠瓣4.2±2.21mm,使用装置大小(De)4~12mm,平均6.4mm;装置大小与分流口间关系为De=1.04Dv+1.87。术后超声检查10min、2h、1个月、3个月残余分流率分别为21.8%、6.7%、1.2%、0.8%。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准确地显示PMVSD的大小、部位及其边缘的解剖形态,在术前病例的初步筛选、术中监测、堵塞器的选择、即刻效果判断及术后随访中起重要作用,是经心导管堵塞PMVSD安全、有效的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堵塞装置
下载PDF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新超 柳德斌 王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4期323-326,383,共5页
目的 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选择40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VSD的患者,另外选40例经传统外科修补术治疗膜部VSD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1~32(15.5±3.... 目的 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选择40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VSD的患者,另外选40例经传统外科修补术治疗膜部VSD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1~32(15.5±3.5)岁,体重10.8~58.0(24.2±7.5)kg,膜部室间隔缺损大小为2~14(5.6±0.5)mm.分别依据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手术,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其他相关因素,评估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结果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组有1例患者封堵失败,行开胸手术治疗,成功率97.5%;外科手术组除1例因急性感染死亡外,余全部手术成功.两组治疗成功率相似,但在术后并发症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有明显差别.术后3~12个月随访,经胸小切口组无新并发症出现,而外科组新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结论 尽管经胸小切口膜部VSD封堵术较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相当,但具有术后并发症较少、恢复快、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目前该技术是可行的,且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超声心动图 小切口 部室间隔缺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