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汉传佛教中的菩萨特质及其异同
1
作者 贾婧恩 《中国佛学》 2023年第1期172-180,共9页
“菩萨”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概念。本文尝试分析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时期中的“菩萨”所秉持的特质并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佛教中“菩萨”特质的发展规律是由现实到抽象、由一生到多世、由自力到他力、由出世到入世。
关键词 菩萨 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
下载PDF
部派佛教中关于“三世法”本质的观念 被引量:2
2
作者 姚卫群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3-179,共7页
部派佛教对事物的存在形态及其本质极为重视,对三世法的实有和空无的问题提出了种种看法。这些思想与印度上古重要文献吠陀奥义书中的一些观念有关,也与其他派别中的某些理论存在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关系,并对大乘佛教中核心观念的形成有... 部派佛教对事物的存在形态及其本质极为重视,对三世法的实有和空无的问题提出了种种看法。这些思想与印度上古重要文献吠陀奥义书中的一些观念有关,也与其他派别中的某些理论存在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关系,并对大乘佛教中核心观念的形成有影响。研究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深入认识印度古代哲学的特色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世法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 婆罗门教 印度哲学
下载PDF
早期佛塔土地所属与部派的僧中有佛无佛论
3
作者 湛如 《佛学研究》 2000年第0期77-82,共6页
研究早期佛塔信仰是我们现察部派佛教的一个主要视角。本文通过对佛教律 藏中与佛塔信仰有关的资料的梳理,进一步对部派佛教的信仰形态作出相应的解释,希望能 有助于增进对部派佛教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 佛塔信仰 部派 塔院 僧院
下载PDF
印度部派佛教“中有”思想
4
作者 程明贞 《亚非研究》 2018年第1期177-205,共29页
'中有'是印度部派佛教各派别间辩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主张'有中有'的部派认为有情死后,为了寻找生处必须有一种自体当作媒介,因而提出细微五蕴身的'中有'。然而,主张有情死后其心刹那生起的部派,理所当然对'... '中有'是印度部派佛教各派别间辩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主张'有中有'的部派认为有情死后,为了寻找生处必须有一种自体当作媒介,因而提出细微五蕴身的'中有'。然而,主张有情死后其心刹那生起的部派,理所当然对'中有'持否定态度。在各部派辩论'中有'时,支持'中有'的部派从契经中找出各种证据,因而引申出'健达缚''求有''意成'等'中有'之'异名'。同时,在被反方批判的情况下,他们也必须对'中有'概念设法辩护。由此,在双方的辩论中,'中有'的种种特质就展现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有 部派佛教 《大毗婆沙论》 《俱舍论》 《论事》
下载PDF
犍陀罗涅槃和荼毗雕刻与部派佛教的关系
5
作者 李聿骐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2,145,共11页
大约自公元前4世纪中期开始,佛教教团内部对经律认识的分歧开始加大,进而分裂为十八部派。汉译《长阿含经》和《佛本行集经》两部佛经均为法藏部所传,根据已知的犍陀罗语铭刻和写本,公元2-3世纪法藏部在西北印度或大犍陀罗地区地位突出... 大约自公元前4世纪中期开始,佛教教团内部对经律认识的分歧开始加大,进而分裂为十八部派。汉译《长阿含经》和《佛本行集经》两部佛经均为法藏部所传,根据已知的犍陀罗语铭刻和写本,公元2-3世纪法藏部在西北印度或大犍陀罗地区地位突出。由文献所载佛陀耶舍和阇那崛多的活动时间推定,大犍陀罗地区至少在公元392-559年间仍流行或杂行法藏部。犍陀罗出土的佛传浮雕,尤其涅槃和荼毗题材与汉译《长阿含经·游行经》关系极为密切,这也从图像学角度证实了犍陀罗地区的确流行过法藏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 涅槃 荼毗 雕刻 部派佛教
原文传递
部派佛教的念佛实践:从印度到丝路之演变
6
作者 赵文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138,共9页
印度早期部派佛教的念佛,是与三皈依中的“皈依佛”紧密相关的。然而,念佛、念法、念僧与持戒在后来逐渐具有了解脱道中的意义:在皈依后,修行者对佛、法、僧三宝的忆念和对戒的持守逐渐坚固,最终进入预流向。贵霜王朝时期,西北印度各部... 印度早期部派佛教的念佛,是与三皈依中的“皈依佛”紧密相关的。然而,念佛、念法、念僧与持戒在后来逐渐具有了解脱道中的意义:在皈依后,修行者对佛、法、僧三宝的忆念和对戒的持守逐渐坚固,最终进入预流向。贵霜王朝时期,西北印度各部派的念佛,逐渐加入了忆念佛陀功德的内容;然而伴随着这一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对佛身的观想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因而,功德法身与生身开始出现于活跃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有部毗婆沙师文献之中。丝路出土的有部瑜伽师文献,继承了克什米尔地区念佛的这一范式,并发展出更为系统的念佛生身、法身的观想禅修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佛 部派佛教 生身 法身
原文传递
中观学派对部派佛教时间学说的辩破 被引量:5
7
作者 陈群志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在东方佛教系统中,时间到底是实在的还是非实在的这样的问题值得去探究。部派佛教中的有部学派(说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认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三相皆为实有。这个观点遭到了同时期的经部学派(经量部)的反对,他们主张... 在东方佛教系统中,时间到底是实在的还是非实在的这样的问题值得去探究。部派佛教中的有部学派(说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认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三相皆为实有。这个观点遭到了同时期的经部学派(经量部)的反对,他们主张"现在实有",过去和未来只有通过"现在"才能获得理解。而中观学派基于"缘起性空"的立场认为"三世不可得"、"时相不可得",这种"三世假有"的时间观,彻底反对任何时间的实有论,不管是三世实有还是现在实有,都在反对之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学 部派佛教 时间 缘起
原文传递
《阿含经》及部派佛学的深层心识说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5-148,共4页
早在西方人注意到深层心识之前两千多年,东方佛教徒便由内向观心的修行,发现了表层心识之下的深层心识。实际上,通常被认为只讲表层六识、不讲深层心识的原始佛教,也“密意”说了深层心识,后来部派佛学对此进行了解释和讨论。心意识、... 早在西方人注意到深层心识之前两千多年,东方佛教徒便由内向观心的修行,发现了表层心识之下的深层心识。实际上,通常被认为只讲表层六识、不讲深层心识的原始佛教,也“密意”说了深层心识,后来部派佛学对此进行了解释和讨论。心意识、意根、意处、意界、依意生识之“意”、“取阴俱识”及涅槃识、与名色相互为缘的识、入灭尽定者不来的识、阿赖耶识、无形而有光的识、解脱心等,在《阿含经》中都有宣说。对于深层心识的探讨,也成为部派佛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这种探讨,主要围绕佛教修行和理论上的两大难题——“随眠”和“补特伽罗”的有无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含经》 部派佛学 深层心识 细意识 补特伽罗 佛教心理学
原文传递
论原始及部派佛教的“六识”说 被引量:2
9
作者 陆沉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73,共6页
本文探讨与分析了原始及部派佛教的“六识”说,尤其从心识与五蕴、与十二处、与十八界、与心所、与其他诸法、与四缘的联系上,指出“六识”说存在的局限,而正是由于这些局限,才必然导致更为严密、周详,尤其非心理主义的唯识学的“八识... 本文探讨与分析了原始及部派佛教的“六识”说,尤其从心识与五蕴、与十二处、与十八界、与心所、与其他诸法、与四缘的联系上,指出“六识”说存在的局限,而正是由于这些局限,才必然导致更为严密、周详,尤其非心理主义的唯识学的“八识”说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六识”说
原文传递
论析早期佛教与部派佛教心性论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屈燕飞 《老子学刊》 2014年第1期216-228,共13页
一般认为早期佛教没有心性理论,确实早期佛教提到心性的染净只是在说明由于人对五蕴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结果。但是另一方面,早期佛教在认识的过程中,把凡人众生对五蕴的不正确认识的状态表述为染心,把圣人佛陀的状态又表述为净心。这里... 一般认为早期佛教没有心性理论,确实早期佛教提到心性的染净只是在说明由于人对五蕴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结果。但是另一方面,早期佛教在认识的过程中,把凡人众生对五蕴的不正确认识的状态表述为染心,把圣人佛陀的状态又表述为净心。这里也暗含着染心得解脱的思想。部派时期的佛教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心性思想,把心性的染净同解脱关联起来,这表明心性理论已经突显成为佛教重要的讨论内容。在这个时期佛教的心性理论可分为心性本净论和心性本染论,分别代表这两个理论的派部是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另外,大众部也持心性本净的观点,但是因资料和研究限制,他们的理论表述并不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早期佛教 部派佛教 心性 烦恼 解脱
原文传递
部派佛教的“法”与“我”的实有与空无观念
11
作者 姚卫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6-70,共5页
部派时期是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诸部派关注的问题很多,其中对"法"与"我"的实有与空无问题的讨论最为突出。各派这方面的理论实际涉及的是世间事物和人生现象的本质问题。这些理论体现了有关部派在哲学上的基... 部派时期是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诸部派关注的问题很多,其中对"法"与"我"的实有与空无问题的讨论最为突出。各派这方面的理论实际涉及的是世间事物和人生现象的本质问题。这些理论体现了有关部派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部派佛教就这类问题的探讨对推动整个佛教思想体系的发展起了极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派佛教 实有 空无
原文传递
部派佛教时间学说之争的当代诠释
12
作者 陈群志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0-106,共7页
世尊说法,没有对时间问题进行详细解说。部派佛教中的有部学派(说一切有部)以及由其分裂出来的经部学派(经量部)则对此问题有较为深入的探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观点。有部学派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经部学派主张“现在有体,过未无体... 世尊说法,没有对时间问题进行详细解说。部派佛教中的有部学派(说一切有部)以及由其分裂出来的经部学派(经量部)则对此问题有较为深入的探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观点。有部学派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经部学派主张“现在有体,过未无体”,他们的实际目的都是想说明法的刹那灭如何可能。不过,在要支持“三世实有”还是“现在实有”的宗旨上,两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部学派与经部学派时间学说的争论是否就真的完全对立?经过考察,有两种不同看法:佐伯良谦认为有部学派与经部学派没有很大差异;而印顺法师认为它们之间并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学说 现在实有 三世实有 部派佛教
原文传递
略论古代印度佛教的部派及大小乘问题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邦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6-74,94,共10页
在佛教的发展史上,部派和大乘的出现是很重要的两件事,但也是佛教史研究中至今未能得到最后解决的两个困难的问题。长期以来,从事研究的学者们大多都认为,部派佛教属于小乘佛教的范围,部派就是小乘。这一观点曾被广泛接受。可是,事实是... 在佛教的发展史上,部派和大乘的出现是很重要的两件事,但也是佛教史研究中至今未能得到最后解决的两个困难的问题。长期以来,从事研究的学者们大多都认为,部派佛教属于小乘佛教的范围,部派就是小乘。这一观点曾被广泛接受。可是,事实是否就是这样呢?本文的目的即想就此提出疑问,并略略加以讨论。在目前的研究阶段上,不过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尝试或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座 印度佛教 小乘佛教 大众 僧人 佛教史 部派佛教 义净 唐西域 印度佛学
原文传递
部派佛教
14
作者 潘桂明 《科学与无神论》 1999年第2期52-53,共2页
佛教创立初期,以及在佛陀逝世后的近一百年内,佛教弟子们严格奉行佛陀的教法,教团内部比较统一,还没有出现意见分歧,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但在此后,佛教教团内部因对教义和戒律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分裂现象。先是分裂... 佛教创立初期,以及在佛陀逝世后的近一百年内,佛教弟子们严格奉行佛陀的教法,教团内部比较统一,还没有出现意见分歧,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但在此后,佛教教团内部因对教义和戒律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分裂现象。先是分裂为“上座部”(以资深的长老为主,比较保守)和“大众部”(以年轻的僧侣为主,比较激进)两大部派,可称为“根本分裂”。这两大部派后来继续分化,形成更多的部派(据北传佛教所说,总数为20部;据南传佛教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派佛教 原始佛教 大乘佛教 大众 说一切有 上座 宗教哲学 印度佛教 佛陀 世间法
原文传递
从部派佛教佛陀观在中国的传播史看佛教中国化——以佛典汉译为视角
15
作者 伊家慧 《宗教与历史》 2019年第2期51-65,255,共16页
部派佛教佛陀观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部派佛教佛陀观对大乘佛教佛陀观等若干思想体系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范式性意义。佛陀观的变迁成为大乘佛教诞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后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的传播... 部派佛教佛陀观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部派佛教佛陀观对大乘佛教佛陀观等若干思想体系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范式性意义。佛陀观的变迁成为大乘佛教诞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后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的传播存在相当长时间的并行状态。以佛典汉译为视角,对部派佛教佛陀观在中国的传播史予以考察,发现这一特殊思想体系在中国佛教史中的嬗变反映出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从传播路线、传播载体、传播受众三个角度来看,部派佛教佛陀观在中国的传播史可以看作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一个独特的侧面和缩影,同时也反映出宗教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式,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派佛教 佛陀观 佛教中国化 汉译佛典
原文传递
犊子部佛学述略
16
作者 王静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214-216,共3页
在佛陀逝世百年后,佛教僧团因对佛教戒律和义理的不同看法,而分裂成十八部派。在部派佛教时期,犊子部佛学思想有着鲜明的特点。由于受耆那教的影响较深,他们的学说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由犊子部分裂出去的正量部是小乘佛教四大派别之... 在佛陀逝世百年后,佛教僧团因对佛教戒律和义理的不同看法,而分裂成十八部派。在部派佛教时期,犊子部佛学思想有着鲜明的特点。由于受耆那教的影响较深,他们的学说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由犊子部分裂出去的正量部是小乘佛教四大派别之一。研究犊子部佛教对于了解早期佛教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派佛教 犊子 说一切有 补特伽罗
下载PDF
对法藏部经典的考察——以“咒藏”、“菩萨藏”为中心
17
作者 林啸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23-29,共7页
释迦牟尼涅槃百年后,佛教僧团因对佛教戒律和义理的不同看法,而分裂成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使得情况变得复杂起来,不同部派皆有所宗依的三藏经典。法藏部对经典的分类受大众部系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在部派时期独具特色。法藏部经典中... 释迦牟尼涅槃百年后,佛教僧团因对佛教戒律和义理的不同看法,而分裂成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使得情况变得复杂起来,不同部派皆有所宗依的三藏经典。法藏部对经典的分类受大众部系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在部派时期独具特色。法藏部经典中与咒语相关的"咒藏"及与菩萨本生、修证相关的"菩萨藏"皆有大乘特色。故对其经典进行考察,对进一步了解早期佛教经典的分类与初期大乘佛教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咒藏 菩萨藏 法藏 经典 部派
下载PDF
关于《别译杂阿含经》属于饮光部诵本的问题
18
作者 马德伟 《汉语佛学评论》 2013年第1期125-136,共12页
在过去,《别译杂阿含经》(BZA)被归属为多个部派,如: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及(根本)说一切有部。但近期的数篇研究显示,BZA最有可能与《杂阿含经》(T.99)(ZA)属同一文本传统,也就是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文献。〔1〕针对BZA归属于法... 在过去,《别译杂阿含经》(BZA)被归属为多个部派,如: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及(根本)说一切有部。但近期的数篇研究显示,BZA最有可能与《杂阿含经》(T.99)(ZA)属同一文本传统,也就是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文献。〔1〕针对BZA归属于法藏部及化地部的是非曲直,笔者已发表于Bingenheimer2008b,因此本文将转而探讨BZA归属于饮光部的议题。就笔者所知,BZA归属于饮光部的论点虽从未被正式反驳,但却已被愈来愈多指向归属于说一切有部的证据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光 部派 饮光 笔者 及化 法藏 文本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寻微
19
作者 殷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19,86,共10页
敦煌石窟中唯一的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绘于莫高窟第257窟。须摩提女因缘故事有很多版本,其中汉译本已出现内容倾向部派思想的版本,呈现出明显大乘化的版本等特征,敦煌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应主要据《增一阿含经》绘制,部分内容参考了其他... 敦煌石窟中唯一的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绘于莫高窟第257窟。须摩提女因缘故事有很多版本,其中汉译本已出现内容倾向部派思想的版本,呈现出明显大乘化的版本等特征,敦煌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应主要据《增一阿含经》绘制,部分内容参考了其他文本。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糅合了三种图像叙事策略,体现出较强的艺术原创性。该壁画包含了十四个场景,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画面感十分强烈,图中人物的身份与器物也具体可考,与部派思想有很大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莫高窟第257窟 须摩提女 部派佛教思想
下载PDF
从魏晋南北朝佛学的中国化看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赖永海 《浙江学刊》 1987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就逐步被中国化,这在学术界几无异议,但是,对于佛教为什么会中国化,是如何中国化等问题,以往学术界谈得不多,至于从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佛教中国化问题,前人尤少涉及。本文拟从魏晋南北朝...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就逐步被中国化,这在学术界几无异议,但是,对于佛教为什么会中国化,是如何中国化等问题,以往学术界谈得不多,至于从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佛教中国化问题,前人尤少涉及。本文拟从魏晋南北朝中国佛学的某些特点入手,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并借此就教于学术界。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际上自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就开始了。东汉人之看佛教,多视之为神仙方术。本来与“羽化升仙”格格不入的“涅槃”,被理解成“炼精神而不已,以至于无为,而得为佛”(袁彦伯《后汉纪》);以“空”、“无我”等思想为理论基石而创立佛教的释迦自身,被描绘成“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牟子理惑论》)、“蹈火不烧、履刃不伤”(《牟子理惑论》)的“神人”“至人”;本义为“无生”的阿罗汉,也成为“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问题 魏晋南北朝 传统思想 外来宗教 部派佛教 般若学 无我 佛教中国化 学术界 中国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