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边缘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综合评价——以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波 何露 闵庆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97-1404,共8页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评价是因地制宜地提出乡村发展路径的基础。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农耕地区面临路径选择的困境,对这类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测算...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评价是因地制宜地提出乡村发展路径的基础。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农耕地区面临路径选择的困境,对这类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测算和评价,可为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等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地处成都市郊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为例,对遗产地各镇(街道)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劳动强度指数等进行了定量测算和空间格局评价,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条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遗产地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总体水平分别为4.03万元·人^-1和54.69%;12个农业镇(街道)之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差异较大。2)各镇(街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空间格局上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其中,唐元镇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6.35万元·人^-1),郫筒街道最低(1.72万元·人^-1)。3)各镇(街道)农业劳动参与率与城镇化程度呈空间异质性,农业参与率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其中,新民场镇劳动参与率最高(45.57%),红光镇最低(8.46%)。4)各农业生产条件因素中,单位农业产值能耗、单位农用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人均农用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前两个因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后两个因素。基于此,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农业发展应从空间差异化、生产现代化和产业多样化等方面着手,发挥城市边缘区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维持农地轮作模式,保障西北部各镇农业持续生产,加强东南部各镇基础设施和加工业建设。同时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该地区的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参与率 劳动强度指数 城镇化 城市边缘区 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的地下水调节服务对比研究——以成都市郫都区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碧天 闵庆文 +4 位作者 焦雯珺 杨波 袁正 王斌 李禾尧 《环境生态学》 2020年第8期9-15,42,共8页
郫都区地处成都平原腹部,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四川省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是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水旱轮作的耕作制度是这一系统传承千年的核心特征之一。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市场化经济的驱动下,蔬菜需求量不断上升,郫都区水... 郫都区地处成都平原腹部,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四川省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是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水旱轮作的耕作制度是这一系统传承千年的核心特征之一。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市场化经济的驱动下,蔬菜需求量不断上升,郫都区水旱轮作的种植格局正逐步发生改变,从最初的传统二元轮作模式(稻-麦、稻-油、稻-蒜为代表)为主、传统三元轮作模式(稻-菜-菜)为辅的种植格局转变为传统二元轮作模式及传统三元轮作模式为主,现代三元轮作模式(菜-菜-菜…稻)为辅的种植格局。针对水旱轮作模式的转变可能带来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问题,面向郫都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战略需求,比较3种水旱轮作模式——传统三元模式、传统二元模式和现代三元模式的地下水水量正调节服务和地下水水质负调节服务,以期能够为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的动态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利用彭曼-蒙特斯法计算农田地下水水量正调节服务,用农田肥料流失系数法计算地下水水质负调节服务,运用空间克里格插值法得到地下水三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传统二元水旱轮作模式有最优的综合地下水调节服务;郫都区农田作物种植对地下水起补给作用,传统三元模式的地下水水量调节服务要略高于传统二元轮作模式、远高于现代三元模式;现代三元种植模式的地下水水质负调节服务高于传统三元种植模式、远高于传统二元模式;为了提升郫都区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的调节能力,郫都区应当控制施肥量、优化施肥制度和灌溉制度,鼓励晚稻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生态系统服务 地下水 成都平原 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