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灶戏的文化模式——以《郭丁香》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向欣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9-102,共4页
灶戏是流传于信阳市固始县的一个稀有剧种。它的代表剧目是《郭丁香》,《郭丁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原唱、原生态的口头民间文学,它的唱词长达一万多句,可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相媲美。从灶戏的文化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 灶戏是流传于信阳市固始县的一个稀有剧种。它的代表剧目是《郭丁香》,《郭丁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原唱、原生态的口头民间文学,它的唱词长达一万多句,可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相媲美。从灶戏的文化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民俗性、情感模式及宗教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灶书 灶戏 灶王爷 郭丁香 民俗性 情感性 宗教性
下载PDF
论灶书《郭丁香》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4
2
作者 蔡亚玲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79-82,共4页
灶书《郭丁香》是河南固始县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曾对人们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灶书《郭丁香》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箭跺式的人物形象,传奇性的情节,二元对立的审美原则,交错运用的修辞手法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 灶书 郭丁香 艺术特色
下载PDF
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较量——灶书《郭丁香》女性形象类型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蔡亚玲 《语文知识》 2013年第2期10-12,共3页
灶书是流传于豫南地区独有的曲种,《郭丁香》是其代表性曲目。《郭丁香》通过一段曲折凄婉的爱情婚姻故事,对女性的情感与价值做出了形象的阐释。灶书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可以概括为美与善的化身、丑与恶的化身、传统道德的维护者,以及独... 灶书是流传于豫南地区独有的曲种,《郭丁香》是其代表性曲目。《郭丁香》通过一段曲折凄婉的爱情婚姻故事,对女性的情感与价值做出了形象的阐释。灶书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可以概括为美与善的化身、丑与恶的化身、传统道德的维护者,以及独断专横的统治者等四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灶书 郭丁香 女性 形象类型
下载PDF
灶书《郭丁香》叙事艺术论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蔡亚玲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4期63-66,共4页
灶书《郭丁香》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情节结构上,线索单纯,首尾完整;表现手法上,着意铺陈,重叠复沓;叙事语言引类譬喻,发乎自然;叙事风格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重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 灶书 郭丁香 叙事艺术
下载PDF
论汉族民间生活史诗《郭丁香》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有才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46-48,共3页
从语言的游戏、阅读的快感、民俗的魅力,三方面论述了中国汉族民间史诗生活史诗的艺术特色,从而阐述了《郭丁香》在中国民间史诗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郭丁香 语言游戏 阅读快感 民俗魅力
下载PDF
灶书《郭丁香》头口程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会丽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50-52,共3页
灶书《郭丁香》作为在民间广为传唱的叙事长诗,其对人们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过重大影响。帕里-洛德的“程式”是研究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的最佳方法。基于此,本文对《郭丁香》叙事诗的程式研究主要从语词、句式等方面入手... 灶书《郭丁香》作为在民间广为传唱的叙事长诗,其对人们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过重大影响。帕里-洛德的“程式”是研究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的最佳方法。基于此,本文对《郭丁香》叙事诗的程式研究主要从语词、句式等方面入手,将口头叙事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具体分析其程式及程式化规律,从而认识灶书《郭丁香》口头叙事创作规律及本质,同时为探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审美价值提供一个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丁香 程式 语词 句式 主题
下载PDF
不可丢失的根基——楚剧《郭丁香》的启示
7
作者 张法德 殷崇俊 《戏剧之家》 2004年第4期30-31,共2页
任何一个地方剧种的存在,都必须有它存在的理由。在广袤的荆楚大地,楚剧由乡村到城市,由草台到舞台,上下搬演了~百余年,耶清丽婉转的各式民间小调不知倾倒了多少信男善女,那悠扬而苍劲迓腔不知赚取了多少人同情的眼泪。有人喜爱... 任何一个地方剧种的存在,都必须有它存在的理由。在广袤的荆楚大地,楚剧由乡村到城市,由草台到舞台,上下搬演了~百余年,耶清丽婉转的各式民间小调不知倾倒了多少信男善女,那悠扬而苍劲迓腔不知赚取了多少人同情的眼泪。有人喜爱,或许这就是存在的理由吧?但楚剧何以能惹人喜爱,汶县一个尽管并不新鲜却也值重温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剧 郭丁香 人物塑造 楚文化 表演手法 语言特色
下载PDF
灶书《郭丁香》发掘记
8
作者 曹家振 《河南文史资料》 2019年第1期98-105,共8页
据调查考证,灶书产生于清代早期,至今已有约300年的历史,最早流行于固始东乡、北乡一带。鼎盛时期即清末至民国年间才在固始县比邻的商城县、潢川县、淮滨县,安徽省霍邱县、阜南县等部分区域流传,以后又流传到整个信阳地区和湖北省等地... 据调查考证,灶书产生于清代早期,至今已有约300年的历史,最早流行于固始东乡、北乡一带。鼎盛时期即清末至民国年间才在固始县比邻的商城县、潢川县、淮滨县,安徽省霍邱县、阜南县等部分区域流传,以后又流传到整个信阳地区和湖北省等地。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农民群众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改变而带来了文化生活的改变,农业合作化前,灶书还在农村时有演岀,此后便逐步走向衰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除80岁以上的艺人和60岁以上的听众,对它的声腔音调、表现形式、主要曲目,尚保留记忆外,中、青年一代知情者已寥寥无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丁香 发掘 新中国成立 农业合作化 民国年间 鼎盛时期 信阳地区 政治生活
原文传递
固始灶戏研究的现状、问题及突破路径 被引量:1
9
作者 段金龙 张瑞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92-95,共4页
固始灶戏《郭丁香》作为一部可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相媲美的原生态的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戏曲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学、文化和艺术价值。就灶戏目前研究而言,经历了原始史料的抢救性整理和综合研究两个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 固始灶戏《郭丁香》作为一部可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相媲美的原生态的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戏曲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学、文化和艺术价值。就灶戏目前研究而言,经历了原始史料的抢救性整理和综合研究两个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对其非遗传承研究涉及较少、对其祭祀性功能研究尚不深入等,应从传承、保护、发展角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重新建构其民俗文化功能,以促进灶戏演出生态的改良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始灶戏 郭丁香 研究现状 当前问题 突破路径
下载PDF
俚花绽放 香溢民间——记“牡丹花奖”得主邹艾华
10
作者 夏智勇 陈大卫 《戏剧之家》 2006年第2期29-31,共3页
邹艾华十分注重观众的喜好和口味,她的自我排腔能力极强。她常常思考着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民间爱楚剧?观众迷楚剧?她深知,自己的市场在江汉平原,在荆楚大地,在浸泡自己几十年的农村。自己的产品是戏,而群众爱的是乡音俚曲,是楚剧韵味。
关键词 郭丁香 艺术生涯 演出风格 剧团 邹艾华 唱腔
下载PDF
笔耕楚剧市场的袁希治
11
作者 曹康林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1-32,共2页
2003年元月,武昌博大音像批发销售中心爆出新闻,新版长篇(12碟一套连台本)楚剧光碟——《郭丁香》成为老百姓的抢手货,在汉正街,黄陂、新州、洪山还出现了不少盗版碟。这在中国戏曲市场可谓罕见之事。地方戏曲剧种光碟能够出现“热... 2003年元月,武昌博大音像批发销售中心爆出新闻,新版长篇(12碟一套连台本)楚剧光碟——《郭丁香》成为老百姓的抢手货,在汉正街,黄陂、新州、洪山还出现了不少盗版碟。这在中国戏曲市场可谓罕见之事。地方戏曲剧种光碟能够出现“热销”,这里不得不提到四十多年如一日为探索楚剧出路倾注了一腔热血的国家一级演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剧 袁希治 演员 郭丁香 改编工作 艺术生涯
原文传递
最忆胶东“辞灶”
12
作者 胶东陈氏 《走向世界》 2020年第4期78-79,共2页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在我的故乡胶东半岛,这一天是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故称“辞灶”。关于灶王爷的故事,版本很多,在我童年印象中最初的版本是这样的:听母亲讲,灶王爷名叫张郎,娶了两个媳妇:一个叫郭丁香,为人忠厚善良;一...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在我的故乡胶东半岛,这一天是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故称“辞灶”。关于灶王爷的故事,版本很多,在我童年印象中最初的版本是这样的:听母亲讲,灶王爷名叫张郎,娶了两个媳妇:一个叫郭丁香,为人忠厚善良;一个叫李海棠,为人不怎么样。后来,张郎听信了李海棠的谗言,休了郭丁香。不想一场大火,不仅烧掉了张郎的所有家产,还熏瞎了张郎两只眼睛。李海棠见张郎又穷又瞎,于是弃张郎而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半岛 郭丁香 腊月二十三 灶王爷 海棠 张郎 童年印象 版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