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地震b值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少坡
罗纲
+2 位作者
史亚男
解孟雨
魏东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44-1458,共15页
古登堡-里克特震级-频度关系式中的b值与剪切应力(或偏应力)大小被认为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因此b值常被用作估算区域应力大小的指标.本文利用1970-2018年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的地震目录,使用最大似然法对该区域的b值进行空间扫...
古登堡-里克特震级-频度关系式中的b值与剪切应力(或偏应力)大小被认为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因此b值常被用作估算区域应力大小的指标.本文利用1970-2018年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的地震目录,使用最大似然法对该区域的b值进行空间扫描,得到了该区域沿海沟走向不同区域及不同深度的b值分布,进而调查与分析其应力状态及地球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不同俯冲区域的b值分布具有4个共同特征:1)地壳范围内的高b值特征,表明其剪切应力较低;2)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耦合强烈的区域b值较低,表明该位置剪切应力较高;3)弧前区域b值较高,表明其剪切应力较低;4)海沟东侧的太平洋板块与软流层接触的区域b值较高,表明该位置剪切应力较低.上述这些b值分布结果及其剪切应力分布,是能够与俯冲带的地球动力学结构与特征相关联的.我们也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在浅部区域(0~40km深度范围),勘察加地区的剪切应力相对于北日本地区和千岛地区更低;在更深的区域(40~80km深度范围),千岛地区弧前区域的剪切应力较低.由本文俯冲带区域力平衡估算得到的俯冲接触面上的剪应力大小能够解释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不同接触界面上的b值大小及其分布差异.本文得到的日本海沟附近区域平均b值在大地震前后的时间变化揭示了该区域震间、震前和震后的应力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频度
B值
鄂霍次克微板块
俯冲带
应力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地区构造应力场反演
2
作者
王少坡
孙云强
+1 位作者
解孟雨
魏东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1-199,共19页
基于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7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对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地区进行了应力张量反演,得到了日本海沟、千岛海沟和勘察加海沟3个俯冲带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海沟地区浅部区域(h...
基于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7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对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地区进行了应力张量反演,得到了日本海沟、千岛海沟和勘察加海沟3个俯冲带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海沟地区浅部区域(h<100km)的水平主压应力轴与西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位一致,与海沟走向近似垂直,其洋壳一侧以拉张型应力状态为主,而陆壳一侧则以挤压型应力为主,且在弧后区域均存在拉张的应力状态;80~200km深度范围区域表现出双地震带“I”型构造应力场特征。②日本海沟带由于俯冲角相对较小(相比于千岛海沟和勘察加海沟),水平方向沿NWW向延伸更远,大洋板块与上覆板块之间耦合更加强烈,逆冲型地震发生数量最多。③对于深部区域(h>300km),千岛地区应力场表现出非均匀性特征,可能是由地幔阻力导致的;而勘察加地区应力场表现出拉张型,可能是因为俯冲板片的拉伸拖曳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霍次克微板块
俯冲带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反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地震b值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少坡
罗纲
史亚男
解孟雨
魏东平
机构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武汉大学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44-1458,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4086,41874115)
中国科学院于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KZZD-EW-TZ-19)资助.
文摘
古登堡-里克特震级-频度关系式中的b值与剪切应力(或偏应力)大小被认为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因此b值常被用作估算区域应力大小的指标.本文利用1970-2018年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的地震目录,使用最大似然法对该区域的b值进行空间扫描,得到了该区域沿海沟走向不同区域及不同深度的b值分布,进而调查与分析其应力状态及地球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不同俯冲区域的b值分布具有4个共同特征:1)地壳范围内的高b值特征,表明其剪切应力较低;2)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耦合强烈的区域b值较低,表明该位置剪切应力较高;3)弧前区域b值较高,表明其剪切应力较低;4)海沟东侧的太平洋板块与软流层接触的区域b值较高,表明该位置剪切应力较低.上述这些b值分布结果及其剪切应力分布,是能够与俯冲带的地球动力学结构与特征相关联的.我们也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在浅部区域(0~40km深度范围),勘察加地区的剪切应力相对于北日本地区和千岛地区更低;在更深的区域(40~80km深度范围),千岛地区弧前区域的剪切应力较低.由本文俯冲带区域力平衡估算得到的俯冲接触面上的剪应力大小能够解释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不同接触界面上的b值大小及其分布差异.本文得到的日本海沟附近区域平均b值在大地震前后的时间变化揭示了该区域震间、震前和震后的应力演化过程.
关键词
震级-频度
B值
鄂霍次克微板块
俯冲带
应力场
Keywords
Magnitude-frequency
b-value
Okhotsk micro-plate
Subduction zone
Stress field
分类号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地区构造应力场反演
2
作者
王少坡
孙云强
解孟雨
魏东平
机构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出处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1-199,共1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4086、41874115)资助
文摘
基于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7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对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地区进行了应力张量反演,得到了日本海沟、千岛海沟和勘察加海沟3个俯冲带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海沟地区浅部区域(h<100km)的水平主压应力轴与西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位一致,与海沟走向近似垂直,其洋壳一侧以拉张型应力状态为主,而陆壳一侧则以挤压型应力为主,且在弧后区域均存在拉张的应力状态;80~200km深度范围区域表现出双地震带“I”型构造应力场特征。②日本海沟带由于俯冲角相对较小(相比于千岛海沟和勘察加海沟),水平方向沿NWW向延伸更远,大洋板块与上覆板块之间耦合更加强烈,逆冲型地震发生数量最多。③对于深部区域(h>300km),千岛地区应力场表现出非均匀性特征,可能是由地幔阻力导致的;而勘察加地区应力场表现出拉张型,可能是因为俯冲板片的拉伸拖曳作用更强。
关键词
鄂霍次克微板块
俯冲带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反演
Keywords
Okhotsk micro-plate
Subduction zon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version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地震b值及应力场特征
王少坡
罗纲
史亚男
解孟雨
魏东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地区构造应力场反演
王少坡
孙云强
解孟雨
魏东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