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前后化学成分与抗炎作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叶怡馨 商佳璐 +1 位作者 蔡国云 尹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22-128,共7页
目的明确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与抗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DAD建立同时测定炒白芍-炙甘草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多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给... 目的明确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与抗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DAD建立同时测定炒白芍-炙甘草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多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给药组分别灌胃炒白芍、炙甘草、炒白芍-炙甘草药液2周,ELISA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_(2)(PGE_(2))含量;采用析因设计、双变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与抗炎药效的相关性。结果建立HPLC-DAD分析方法,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后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PGE_(2)含量降低(P<0.01),且配伍组血清IL-1β、TNF-α、PGE_(2)含量低于炒白芍组、炙甘草组(P<0.05,P<0.01);析因设计结果显示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存在交互效应,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含量分别与IL-1β、TNF-α、PGE_(2)含量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甘草苷、甘草酸与IL-1β、TNF-α、PGE_(2)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炒白芍-炙甘草多成分含量分析方法简便快捷、专属性强、准确可靠,可用于其质量评价与控制。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可抑制炎症因子IL-1β、TNF-α、PGE_(2)表达,且化学成分含量与抗炎作用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白芍-炙甘草 化学成分 抗炎作用 相关性 大鼠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配伍前后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体内排泄及Ⅱ相代谢酶的影响
2
作者 孙佳 李容 +5 位作者 勾健 潘文琪 陆苑 刘春花 黄勇 刘亭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315-1322,共8页
目的研究丹参-川芎嗪配伍前后对急性心肌缺血(AMI)大鼠体内排泄及Ⅱ相代谢酶的影响。方法通过大鼠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复制AMI模型,尾静脉注射参芎葡萄糖注射液(SGI组)、丹参注射液(DGI组)以及川芎嗪注射液(LGI组)后,收集不同时间... 目的研究丹参-川芎嗪配伍前后对急性心肌缺血(AMI)大鼠体内排泄及Ⅱ相代谢酶的影响。方法通过大鼠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复制AMI模型,尾静脉注射参芎葡萄糖注射液(SGI组)、丹参注射液(DGI组)以及川芎嗪注射液(LGI组)后,收集不同时间段的尿液、粪便,UPLC-MS/MS法测定丹参素、川芎嗪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脏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6(UGT1A6)酶的表达情况。结果丹参素主要经尿液排泄,在尿液中的累积排泄率为31.35%~33.27%,在粪便中的累计排泄率为4.52%~6.08%;川芎嗪在尿液、粪便中的累积排泄率较低,均不足1%;与DGI组相比,SGI组中UGT1A1和UGT1A6的表达增加(P<0.05,P<0.01);与LGI组相比,SGI组中UGT1A6的表达显著增加(P<0.001)。结论配伍后介导川芎嗪Ⅱ相代谢的UGT1A1和UGT1A6酶表达升高,使川芎嗪的原型排泄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 急性心肌缺血 排泄 差异 Ⅱ相代谢酶
下载PDF
川芎嗪-丹参配伍前后在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差异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容 勾健 +5 位作者 刘亭 巩仔鹏 陆苑 刘春花 黄勇 孙佳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15,共8页
目的对盐酸川芎嗪与丹参配伍前后在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差异进行探讨。方法大鼠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溶液复制AMI模型,分为川芎嗪组(ligustrazine,LG)、丹参组(Danshen,DS)和川芎嗪... 目的对盐酸川芎嗪与丹参配伍前后在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差异进行探讨。方法大鼠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溶液复制AMI模型,分为川芎嗪组(ligustrazine,LG)、丹参组(Danshen,DS)和川芎嗪-丹参组(ligustrazine-Danshen,LD),采用UPLC-MS/MS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下川芎嗪和丹参素2种活性成分在心脏、肝、脾、肺、肾、脑组织中的含量差异。结果注射后川芎嗪和丹参素在AMI大鼠各组织中分布广泛且迅速达峰;配伍前后,各组川芎嗪在脑组织中含量最高,在肝组织中含量最低;丹参素在肾组织中含量最高,在脑组织中含量最低,表明川芎嗪较丹参素更易透过血脑屏障,且主要蓄积组织有所差异;而配伍用药显著增加了川芎嗪和丹参素在靶器官心脏中的AUC(P<0.001)。结论推测川芎嗪与丹参配伍可能是通过增加主要药效成分在心脏中的分布增强治疗作用,进而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丹参 组织分布 差异
下载PDF
UPLC⁃LTQ⁃Orbitrap⁃MS法分析甘草干姜汤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倩芸 董文敏 +3 位作者 王新宏 安叡 尤丽莎 梁琨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1-316,共6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MS)法分析甘草干姜汤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方法该药物的分析采用Dikma Endeavorsil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0.1%甲酸-乙腈,梯度洗...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MS)法分析甘草干姜汤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方法该药物的分析采用Dikma Endeavorsil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采集多级质谱信息,通过对照品、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等质谱信息及文献报道,鉴定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结果共鉴定出66种成分,其中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桑辛素、光甘草酮等15种成分为配伍前后的差异物质。结论该方法灵敏、高效,可较全面反映甘草干姜汤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为其配伍机制的阐释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干姜汤 化学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MS)
下载PDF
HPLC⁃MS/MS法同时测定白头翁汤中13种成分及其配伍前后含量变化
5
作者 谭小青 丘海芯 +3 位作者 高红伟 唐红珍 覃喜军 刘振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32-2838,共7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同时测定白头翁汤中白头翁皂苷B4、白头翁皂苷B5、黑海常春藤皂苷A1、白头翁皂苷D、白头翁皂苷A3、α-常春藤皂苷、秦皮素、秦皮甲素、秦皮乙素、黄柏碱、巴马汀、黄连碱、小檗碱的含量,并...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同时测定白头翁汤中白头翁皂苷B4、白头翁皂苷B5、黑海常春藤皂苷A1、白头翁皂苷D、白头翁皂苷A3、α-常春藤皂苷、秦皮素、秦皮甲素、秦皮乙素、黄柏碱、巴马汀、黄连碱、小檗碱的含量,并考察配伍前后其变化。方法白头翁、白头翁汤、缺白头翁阴性汤5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CQUITY UPLC BEH C 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流动相甲醇-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24.5℃;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13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2>0.9900),平均加样回收率94.4%~106.2%,RSD 1.1%~4.2%。在白头翁汤中,双糖类皂苷(白头翁皂苷B4、白头翁皂苷B5)、单糖类皂苷(白头翁皂苷A3、α-常春藤皂苷、黑海常春藤皂苷A1、白头翁皂苷D)含量低于白头翁中,香豆素(秦皮素、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含量高于缺白头翁阴性汤中,生物碱(小檗碱、黄柏碱)含量低于缺白头翁阴性汤中。结论白头翁汤中生物碱可能与皂苷结合而形成其他化合物,导致两者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化学成分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黄芩汤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
6
作者 许晨新 张景正 +1 位作者 严宝飞 刘嘉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9期46-50,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建立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汤配伍前后的指纹图谱及其中没食子酸、芍药苷、野黄芩苷、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分析其配伍前后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建立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汤配伍前后的指纹图谱及其中没食子酸、芍药苷、野黄芩苷、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分析其配伍前后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黄芩汤配伍前后HPLC指纹图谱特征明显,黄芩汤配伍后,野黄芩苷含量升高,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3种成分含量降低,研究结果可为黄芩汤的配伍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汤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化学成分含量 指纹图谱 测定
下载PDF
蒲黄-五灵脂配伍前后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7
作者 李冠增 刘贯龙 +1 位作者 刘哲慧 胥庆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A01期342-342,共1页
目的综合对比分析蒲黄-五灵脂配伍前后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效果,为评价蒲黄-五灵脂配伍前后与抗血小板聚集之间的相关性提出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PDA)分析蒲黄-五灵脂配伍前后效应成分(香草酸、没食子酸... 目的综合对比分析蒲黄-五灵脂配伍前后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效果,为评价蒲黄-五灵脂配伍前后与抗血小板聚集之间的相关性提出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PDA)分析蒲黄-五灵脂配伍前后效应成分(香草酸、没食子酸、原儿茶酸以及香蒲新苷等)的溶出变化;采用体外实验评价蒲黄-五灵脂配伍前后对家鼠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效果.结果合煎液中香草酸为47.1μg/g、没食子酸为87.2μg/g、原儿茶酸为136.4μg/g、香蒲新苷为168.6μg/g,蒲黄单煎液中香草酸为70.1μg/g、没食子酸待检测、原儿茶酸为35.9μg/g、香蒲新苷为194.7μg/g,五灵脂单煎液香草酸为待检测、没食子酸为103.2μg/g、原儿茶酸为 153.2μg/g、香蒲新苷为 102.2μg/g;蒲黄单煎液剂量为0.01 时,最大聚集率为(9.25±4.12)%,抑制率为11.05%;五灵脂单煎液剂量为0.01时,最大聚集率为(7.91±3.35)%,抑制率为24.02%;合煎液剂量为0.01时,最大聚集率为(7.02±2.61)%,抑制率为32.41%;合并液剂量为0.01时,最大聚集率为(8.71±2.92)%,抑制率为15.33%;空白组最大聚集率为(10.3±1.63)%;与空白组相比,蒲黄-五灵脂配伍前后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蒲黄-五灵脂配伍合煎液抗血小板聚集显著优于蒲黄单煎液与五灵脂单煎液(P〈0.05).结论蒲黄 -五灵脂合煎液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显著高于蒲黄单煎液与五灵脂单煎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黄-五灵脂 配伍前后 抗血小板聚集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乌-芍及乌-防配伍前后对实验性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少华 彭欣 +3 位作者 秦林 赵兴连 李晓丽 董福云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595-598,共4页
观察了川乌与白芍及川乌与防己两组药对配伍前后对小鼠热板疼痛和家兔K~+皮下致痛、齿髓致痛3种疼痛实验模型的影响。发现两组药物在配伍后均可使镇痛作用明显增强,并且镇痛持续时间显著延长,其中多数测定结果均优于消炎痛和各药... 观察了川乌与白芍及川乌与防己两组药对配伍前后对小鼠热板疼痛和家兔K~+皮下致痛、齿髓致痛3种疼痛实验模型的影响。发现两组药物在配伍后均可使镇痛作用明显增强,并且镇痛持续时间显著延长,其中多数测定结果均优于消炎痛和各药单独使用,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白芍 防己 镇痛 疼痛 治疗
下载PDF
麻黄-甘草药对配伍前后主要药效成分及抗炎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26
9
作者 孟翔宇 皮子凤 +2 位作者 宋凤瑞 刘志强 刘淑莹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01-806,共6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HPLC-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麻黄与甘草药对配伍前后水煎液中主要药效成分的变化,并通过小鼠的耳廓肿胀试验考察了甘草、麻黄单煎液及药对共煎液的抗炎活性变化。分别通过HPLC法和GC...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HPLC-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麻黄与甘草药对配伍前后水煎液中主要药效成分的变化,并通过小鼠的耳廓肿胀试验考察了甘草、麻黄单煎液及药对共煎液的抗炎活性变化。分别通过HPLC法和GC-MS法对甘草与麻黄中主要化学成分,甘草酸、甘草苷、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单煎液和药对共煎液的对比,发现麻黄与甘草配伍共煎液中麻黄碱(含伪麻黄碱)的含量增加了14.52%;甲基麻黄碱(含甲基伪麻黄碱)的含量增加了64.0%;甘草酸含量增加了13.50%;而甘草苷含量降低了19.38%。药效实验证明,甘草与麻黄配伍后抗炎作用较甘草麻黄单煎液明显增强。从而在主要成分的变化程度上揭示了甘草与麻黄配伍过程中的增效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甘草 HPLC-MS/MS GC-MS
下载PDF
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对大鼠佐剂关节炎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薛玲 张惠云 +2 位作者 秦林 王兴传 王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 :研究川乌与白芍 (以下简称乌芍 )配伍前后对大鼠佐剂关节炎的影响。方法 :川乌、白芍不同比例水煎液通过灌胃给药 ,应用于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原发性、继发性预防和治疗 3种实验模型 ,观察配伍前后对大鼠原发性、继发性佐剂关节炎... 目的 :研究川乌与白芍 (以下简称乌芍 )配伍前后对大鼠佐剂关节炎的影响。方法 :川乌、白芍不同比例水煎液通过灌胃给药 ,应用于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原发性、继发性预防和治疗 3种实验模型 ,观察配伍前后对大鼠原发性、继发性佐剂关节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 :乌芍配伍前后对原发性关节炎都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对继发性关节炎 ,白芍和乌芍配伍组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川乌的作用较弱 ,川乌、白芍各药单用无显著治疗作用 ,各配伍组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结论 :乌芍配伍后对大鼠继发性佐剂关节炎的疗效显著优于单味药 ,表现出明显的配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白芍 大鼠 佐剂关节炎
下载PDF
黄连与黄芩、甘草配伍前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抑制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16
11
作者 严梅桢 高晓山 +5 位作者 刘林祥 陈馥馨 杨桦 宋红月 王旭华 易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75-377,共3页
以MIC相对值为指标,观察黄连、黄芩、甘草煎液单味或不同比例配伍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黄连与黄芩配伍,黄芩的抑菌作用有所降低,但黄连则未见降低;黄芩多于黄连时,黄连的抑菌作用似有增强。黄连与甘草... 以MIC相对值为指标,观察黄连、黄芩、甘草煎液单味或不同比例配伍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黄连与黄芩配伍,黄芩的抑菌作用有所降低,但黄连则未见降低;黄芩多于黄连时,黄连的抑菌作用似有增强。黄连与甘草配伍,无论比例如何,配伍后的抑菌作用均呈降低趋势。当三药同时配伍时,黄连、甘草的抑菌作用不变,或反增强,只有黄芩的抑菌作用有减弱趋势。黄连与黄芩、甘草两两配伍,单独使用时,其抑菌作用似不如组成三药配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黄芩 甘草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抑菌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制川乌配伍前后的肠内菌代谢差异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雪 皮子凤 +3 位作者 邢俊鹏 林娜 刘志强 宋凤瑞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46-1650,共5页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制川乌单煎液、制川乌与白芍、制川乌与防己共煎液在大鼠肠内菌中的代谢差异。采用SIMCA-P软件,以肠内菌代谢后乌头类生物碱的相对含量为变量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在...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制川乌单煎液、制川乌与白芍、制川乌与防己共煎液在大鼠肠内菌中的代谢差异。采用SIMCA-P软件,以肠内菌代谢后乌头类生物碱的相对含量为变量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在主成分得分图中,制川乌单煎液与制川乌-白芍、制川乌-防己共煎液均可以明显区分,说明制川乌单煎液与制川乌-白芍、制川乌-防己共煎液的肠内菌生物转化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载荷图及独立样本t检验,从制川乌-白芍组得到7种差异显著的标志物,从制川乌-防己组得到6种标志物,其中制川乌-白芍组有4种标志物经肠内菌代谢后含量高于制川乌组,而制川乌-防己组有1种化合物含量高于制川乌组,两组中其它标志物含量低于制川乌组。这些标志物可能是制川乌配伍前后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主成分分析 制川乌 药对 肠内菌
下载PDF
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乌头碱和芍药苷煎出量的测定 被引量:27
13
作者 何伟 王宁 +1 位作者 秦林 张翔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80-683,共4页
目的 考察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乌头碱和芍药苷煎出量的变化 ,探讨两药配伍使用增效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 川乌与白芍配伍合煎 ,乌头碱的煎出量降低 ,芍药苷的煎出量增加。结论... 目的 考察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乌头碱和芍药苷煎出量的变化 ,探讨两药配伍使用增效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 川乌与白芍配伍合煎 ,乌头碱的煎出量降低 ,芍药苷的煎出量增加。结论 川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白芍 薄层扫描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物 增效减毒
下载PDF
配伍前后芍药特征化学组分体内药动学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沈岚 冯怡 +2 位作者 徐德生 林晓 张梁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774-1776,共3页
目的研究经典方芍药甘草汤的配伍合理性。方法在建立芍药甘草体内成分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药动学方法,比较芍药甘草汤和芍药单煎液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大鼠血清中归属于芍药的各特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 目的研究经典方芍药甘草汤的配伍合理性。方法在建立芍药甘草体内成分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药动学方法,比较芍药甘草汤和芍药单煎液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大鼠血清中归属于芍药的各特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芍药单煎液比较,芍药甘草汤的AUC显著增加,ρm ax大多极其显著增加,显示出良好的吸收。结论从药动学角度揭示了芍药甘草汤配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甘草汤 HPLC指纹图谱 药动学
下载PDF
多种色谱-波谱联用技术分析栀子厚朴汤中特征成分及其配伍前后的溶出变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兰 冯芳 +2 位作者 任杨帆 叶小敏 张璐璐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6-430,共5页
目的:采用多种色谱-波谱联用技术,鉴别并归属栀子厚朴汤中的特征成分;分析主要特征成分在配伍前后的溶出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技术(LC-UV)、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技术(LC-FD)、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串联质谱... 目的:采用多种色谱-波谱联用技术,鉴别并归属栀子厚朴汤中的特征成分;分析主要特征成分在配伍前后的溶出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技术(LC-UV)、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技术(LC-FD)、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串联质谱联用技术(LC-PDA-MS/MS),分析栀子厚朴汤及方药不同配伍组。色谱系统:LichrospherC18色谱柱,甲醇-0.1%乙酸梯度洗脱。结果:从栀子厚朴汤中分离并鉴别了7个特征成分;不同配伍对6种特征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各种色谱-波谱联用技术是研究中药方剂物质基础的有效手段;中药复方配伍的化学基础并非单味药化学基础的简单加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波谱联用技术 栀子厚朴汤 特征成分 鉴别
下载PDF
黄芪白术配伍前后黄芪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建伟 庞帼敏 +3 位作者 麦国荣 黄健 郑文红 霍燕娴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2期3154-3157,共4页
目的:基于HPLC分析黄芪白术配伍前后黄芪化学成分分析研究,阐释中药合理配伍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分析进行线性关系分析以及加样回收率试验考察HPLC的严谨性。HPLC指纹图谱:取黄芪甲苷对照品溶液、缺黄芪阴性对... 目的:基于HPLC分析黄芪白术配伍前后黄芪化学成分分析研究,阐释中药合理配伍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分析进行线性关系分析以及加样回收率试验考察HPLC的严谨性。HPLC指纹图谱:取黄芪甲苷对照品溶液、缺黄芪阴性对照溶液、黄芪供试品溶液和黄芪白术配伍供试品溶液进行HPLC指纹图谱分析,同时取3个产地黄芪白术分析黄芪化学成分含量。结果:1)在线性关系考察在1.024~10.2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2)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中平均回收率为99.60%,RSD为2.0%,显示加样回收率试验良好,HPLC严谨性高。3)HPLC指纹图谱分析显示,对照品溶液、黄芪供试品溶液、黄芪白术供试品溶液和缺黄芪阴性对照溶液中,缺黄芪阴性对照溶液无干扰,而黄芪甲苷与其他成分的基线分离良好。4)3个产地均显示黄芪白术配伍后黄芪的化学成分黄芪甲苷的含量有所增加,其中以内蒙古产地的黄芪白术配伍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最高。结论:黄芪白术配伍前后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芪甲苷,其中以内蒙古提供的药材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黄芪 白术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双黄连注射液与4种抗生素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 被引量:9
17
作者 翟丽 刘正猛 +2 位作者 郭瑞华 韩刚 柳广洁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951-1952,共2页
目的考察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这4种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配伍。方法利用GWF-5 J型微粒分析仪分别计数上述配伍后≥5μm,≥10μm,≥12μm... 目的考察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这4种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配伍。方法利用GWF-5 J型微粒分析仪分别计数上述配伍后≥5μm,≥10μm,≥12μm,≥20μm,≥25μm,≥50μm的不溶性微粒数,并进行比较。结果4种抗生素与双黄连注射剂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超过《中国药典》标准,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5μm,≥10μm,≥12μm,≥20μm,≥25μm,≥50μm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多于配伍前。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这两种注射液与双黄连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也比配伍前有所增多,但低于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结论临床上双黄连注射液与这些药物联合应用时,宜分别放在不同输液瓶中,以避免因不溶性微粒数的增加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 抗生素 不溶性微粒
下载PDF
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乌头碱和粉防己碱煎出量的测定 被引量:27
18
作者 何伟 秦林 司淑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00-602,共3页
目的 考察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乌头碱、粉防己碱煎出量的变化 ,探讨两药配伍使用增效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合煎液和单煎液中乌头碱和 /或粉防己碱的含量。结果 川乌与防己配伍合煎 ,乌头碱、粉防... 目的 考察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乌头碱、粉防己碱煎出量的变化 ,探讨两药配伍使用增效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合煎液和单煎液中乌头碱和 /或粉防己碱的含量。结果 川乌与防己配伍合煎 ,乌头碱、粉防己碱的煎出量均较单煎时降低。结论 川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防己 乌头碱 粉防己碱 薄层扫描法 煎出量 含量测定 中药
下载PDF
HPLC测定关木通配伍前后马兜铃酸A煎出量的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蒋晔 郝福 +1 位作者 李艳荣 丁晓菊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 比较关木通配伍前后马兜铃酸A含量的差异,探讨龙胆泻肝汤配伍的合理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关木通单煎液与龙胆泻肝汤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结果马兜铃酸A在0.76—51.00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关木通单煎液和复方煎... 目的 比较关木通配伍前后马兜铃酸A含量的差异,探讨龙胆泻肝汤配伍的合理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关木通单煎液与龙胆泻肝汤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结果马兜铃酸A在0.76—51.00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关木通单煎液和复方煎液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6%和96.5%;单煎液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明显高于复方煎液(P〈0.05)。结论 关木通在龙胆泻肝汤中配伍以后可以降低马兜铃酸A的煎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A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关木通
下载PDF
药对连翘与栀子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孟祥乐 朱金辉 +8 位作者 韩永龙 李丹 孙习鹏 李颜 霍炎 李星霞 余奇 万丽丽 郭澄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5-517,共3页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连翘、栀子主要有效成分的HPLC方法,考察药对连翘与栀子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连翘、栀子的单味药提取液及连翘、栀子药对提取液中连翘苷和栀子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各成分提...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连翘、栀子主要有效成分的HPLC方法,考察药对连翘与栀子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连翘、栀子的单味药提取液及连翘、栀子药对提取液中连翘苷和栀子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各成分提取量在单药煎液与药对煎液中变化不明显,药对提取液中栀子苷和连翘苷含量与单味药提取液比较,栀子苷在96.89%到98.24%之间,连翘苷在96.34%到102.67%之间(n=3)。结论建立了同时检测连翘、栀子主要有效成分的HPLC方法,为评价煎液中连翘苷和栀子苷质量提供依据,为进一步体内试验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栀子 药对 HPLC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