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1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琯溪蜜柚疏果黄酮酶法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1
作者 黄淑安 丁红霞 +1 位作者 杨远帆 倪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9-166,共8页
本论文旨在探讨β-葡萄糖苷酶法辅助提取琯溪蜜柚疏果黄酮的工艺及提取得到的黄酮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以总黄酮提取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试验对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酶解pH、温度及时间进行优化,并研究总黄酮提取物对酪氨... 本论文旨在探讨β-葡萄糖苷酶法辅助提取琯溪蜜柚疏果黄酮的工艺及提取得到的黄酮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以总黄酮提取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试验对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酶解pH、温度及时间进行优化,并研究总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琯溪蜜柚疏果黄酮提取的最优条件是: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0.0128 U/mL、酶解pH4.4、酶解温度35℃、酶解时间4.8 h,在该工艺条件下疏果总黄酮提取量为34.0 mg/g;该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0.31 mg/mL。本研究结果说明酶法工艺可显著提高琯溪蜜柚疏果黄酮的提取量,且琯溪蜜柚疏果黄酮具有较强的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琯溪蜜柚疏果黄酮提取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促进琯溪蜜柚的高值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琯溪蜜柚 疏果 黄酮 Β-葡萄糖苷 抑制
下载PDF
川芎、益母草有效成分配伍对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生成的抑制效应研究
2
作者 王代波 孙露瑶 +3 位作者 余倩 田云才 周勤梅 彭成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索川芎与益母草有效成分配伍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左旋多巴氧化法测定川芎水煎液和益母草水煎以及川芎总生物碱和益母草总生物碱不同质量配比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最佳组合进行后续实验。MTT... 目的:探索川芎与益母草有效成分配伍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左旋多巴氧化法测定川芎水煎液和益母草水煎以及川芎总生物碱和益母草总生物碱不同质量配比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最佳组合进行后续实验。MTT法检测所筛选出的组合对B16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随后实验分为细胞对照组、α-MSH诱导模型组和模型+所筛选出的最佳组合(50、100、200μg·mL^(-1))、模型+阳性组(曲酸,100μg·mL^(-1))。NaOH裂解法和多巴氧化法检测细胞内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性。结果:通过筛选得出川芎总生物碱和益母草总生物碱质量比为1:2的组合效果最佳。药物配伍25、50、100、200、250μg·mL^(-1)对B16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B16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水平增高(P<0.05,P<0.01),各剂量药物干预后,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中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水平降低(P<0.05,P<0.01)。结论:川芎总生物碱和益母草总生物碱质量比为1:2的组合对酪氨酸酶抑制效果最佳,且能显著抑制B16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 川芎 生物碱 活性 黑色素生成
下载PDF
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Broussonin C全合成及其结构简化
3
作者 陈慧娟 张兴平 +1 位作者 李明明 王扣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6-1230,1181,共6页
Broussonin C是从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1,3-二芳基丙烷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本文以2,4-二羟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6步反应得到broussonin C,实现其首次全合成。该法操作简单、收率高。同时,... Broussonin C是从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1,3-二芳基丙烷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本文以2,4-二羟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6步反应得到broussonin C,实现其首次全合成。该法操作简单、收率高。同时,在类似物研究中发现,broussonin C无异戊烯基片段的结构类似物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更好,实现了对其结构的有效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ussonin C 抑制活性 全合成 结构简化
下载PDF
老瓜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4
作者 孙茹茹 杨静玲 +2 位作者 南泽东 江志波 马晓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2-1518,共7页
为挖掘药用植物老瓜头的活性成分,对老瓜头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考察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各种色谱手段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1)、3,4-二甲氧基苯乙... 为挖掘药用植物老瓜头的活性成分,对老瓜头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考察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各种色谱手段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1)、3,4-二甲氧基苯乙酮(2)、6,7-二甲氧基香豆素(3)、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4)、对羟基苯丙酮(5)、对羟基苯乙酮(6)、10a,12a-dimethyl-4,4a,4b,10b,11,12-hexahydro-3H-naphtho[2,1-f]chromene-2,8-dione(7)、ent-13S-hydroxy-16-atisene-3,14-dione(8)、3-吲哚甲醛(9)、反式肉桂酸(10)。其中化合物7~10为首次从老瓜头中分离得到。分别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酪氨酸酶催化左旋多巴氧化速率法考察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4和5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IC50分别为37.3、44.3、51.4、48.2μg/mL。化合物1、2、3、4和6对酪氨酸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15.7、22.3、8.3、7.1、39.8μg/mL,均强于阳性对照熊果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瓜头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抑制活性
下载PDF
曲酸三氮唑氨基硫脲席夫碱的合成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5
作者 罗亚园 刘进兵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64,共9页
本研究基于蘑菇酪氨酸酶晶体结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11个曲酸三氮唑氨基硫脲席夫碱衍生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发现,所有化合物均能一定程度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其中化合物7j抑制效果最好,其IC_(50)为1.584μM,优于阳性对照曲酸(IC_(50)... 本研究基于蘑菇酪氨酸酶晶体结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11个曲酸三氮唑氨基硫脲席夫碱衍生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发现,所有化合物均能一定程度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其中化合物7j抑制效果最好,其IC_(50)为1.584μM,优于阳性对照曲酸(IC_(50)为22.230μM);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该化合物为混合型抑制剂,不仅能与游离酶结合,还能与酶-底物复合物相结合,其K_(I)和K_(IS)分别为0.059 3μM和0.100 6μM;进一步的荧光猝灭和实际抗褐变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不仅对酪氨酸酶有很好的动态猝灭作用,其实际抗褐变效果也优于曲酸和抗坏血酸;上述研究结果为开发安全、高效的酪氨酸酶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生物 生物活性 抑制机理 抗褐变
下载PDF
鞣花酸抑制酪氨酸酶的动力学、荧光光谱分析及分子对接 被引量:1
6
作者 倪丹 蒋新元 +2 位作者 唐玉莲 何思宜 杨迎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2,共9页
以蘑菇酪氨酸酶为靶点,采用抑制动力学、荧光光谱分析结合分子对接模拟技术,系统研究鞣花酸(ellagic acid,EA)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机理。体外研究与动力学结果表明,EA以可逆的混合型抑制方式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IC_(50)=0.05mg/mL)... 以蘑菇酪氨酸酶为靶点,采用抑制动力学、荧光光谱分析结合分子对接模拟技术,系统研究鞣花酸(ellagic acid,EA)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机理。体外研究与动力学结果表明,EA以可逆的混合型抑制方式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IC_(50)=0.05mg/mL),其结合常数K_(I)<K_(IS),表明EA与游离酶的结合比与酶-底物复合物的结合更紧密。荧光光谱猝灭分析表明,EA与酪氨酸酶存在静态猝灭作用,两者通过自发的吸热过程结合生成复合物,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只有1个或1类结合位点。同步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EA使酪氨酸酶的微环境极性增大,疏水能力减弱,酪氨酸酶的Trp残基更靠近结合位点。分子对接模拟分析进一步印证上述实验结果,形象地表明EA对酪氨酸酶为混合型抑制,EA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和氢键与游离酶或酶-底物复合物进行结合,最终导致酶活性降低。本研究对EA在食品工业中作为保鲜剂的各种应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 鞣花 光谱分析 抑制机制 分子对接
下载PDF
红鳍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制备抗酪氨酸酶活性肽及其活性表征
7
作者 李晓雅 郭明珠 +3 位作者 刘书源 桑亚新 张海恩 孙纪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15-124,共10页
为有效利用红鳍东方鲀鱼皮制备胶原蛋白活性肽,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水解条件,制备红鳍东方鲀鱼皮酸溶性胶原蛋白的抗酪氨酸酶活性肽,通过评价经超滤分级后不同分子质量肽的抗酪氨酸酶活性、抗氧化活性、模拟消化后活性动态变化及吸... 为有效利用红鳍东方鲀鱼皮制备胶原蛋白活性肽,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水解条件,制备红鳍东方鲀鱼皮酸溶性胶原蛋白的抗酪氨酸酶活性肽,通过评价经超滤分级后不同分子质量肽的抗酪氨酸酶活性、抗氧化活性、模拟消化后活性动态变化及吸湿、保湿性能差异,探究其应用潜力。结果表明,利用中性蛋白酶进行酶解,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2.9 g/100 mL、酶解时间7.8 h、酶添加量7862 U/g。在此条件下,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35.14±0.03)%。酶解产物分子质量主要分布于0~5 kDa。抗酪氨酸酶活性较高组分为CP-1(<3 kDa),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9.51、2.03 mg/mL和7.29 mg/mL。经体外模拟消化后CP-1仍具有较高的抗酪氨酸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此外,CP-1具有较高的吸湿、保湿性能,可代替甘油。本研究可为红鳍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的精深加工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鱼皮 胶原蛋白 活性
下载PDF
含吡唑酮基团的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作为EGFR/VEGFR-2双靶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8
作者 许佳敏 魏洪磊 +3 位作者 李亚鑫 杨磊夫 莫善雁 胡利明 《合成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250-260,281,共12页
双靶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克服药物抗性和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设计并合成了含有吡唑酮基团的喹唑啉衍生物作为EGFR/VEGFR-2双靶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标化合物由喹唑啉中间体和吡唑酮中间体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 双靶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克服药物抗性和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设计并合成了含有吡唑酮基团的喹唑啉衍生物作为EGFR/VEGFR-2双靶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标化合物由喹唑啉中间体和吡唑酮中间体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喹唑啉中间体以2,3,4-三羟基苯甲酸为原料,通过酯化、硝化、还原、氯化和环化等反应合成;吡唑酮中间体以4-取代苯基肼盐酸盐为原料,通过甲基化和氧化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采用ADP-Glo激酶活性检测方法和CCK-8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EGFR和VEGFR-2的抑制活性以及对Hela细胞、A549细胞、HUVEC细胞的抗增殖活性,其对EGFR和VEGFR-2抑制活性IC_(50)值为10~899 nM,15~712 nM;对部分在分子水平测定表现出较高活性的化合物进行了抗增殖活性测定,所选定的化合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_(50)值为10~267 nM,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半抑制浓度IC_(50)值为11~433 nM,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几乎没有表现出抑制活性。对在细胞和分子水平测试均表现出良好活性的化合物5l通过分子对接研究发现其能够很好地结合在EGFR激酶和VEGFR-2激酶的活性口袋中。本研究为发现EGFR和VEGFR-2双靶标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噁烷并喹唑啉 吡唑酮 双靶标抑制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性能测试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晓佳 侯亚妮 李亮 《科技通报》 2023年第12期23-26,共4页
本文通过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下,黑色素细胞增殖抑制率、黑色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细胞生长率与黑色素合成抑制率,测试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性能。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 本文通过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下,黑色素细胞增殖抑制率、黑色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细胞生长率与黑色素合成抑制率,测试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性能。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性剂对酪氨酸酶活性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降低黑色素含量,对黑色素细胞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黑色素细胞生长率降低,黑色素合成抑制率升高,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吐温-80抑制效果最好,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黑色素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 活性 黑色素细胞 抑制性能
下载PDF
松茸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机理研究
10
作者 郭璟煊 刘学 +2 位作者 刘春环 李颖 杨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64-71,共8页
为了提高松茸的抗酪氨酸酶活性,利用嗜酸乳杆菌对其进行发酵,并探究其活性变化机理。通过单因素试验法优化了发酵条件,采用苯酚-硫酸法、二喹啉甲酸法和HPLC分析发酵前后物质含量变化,通过酶反应动力学分析、铜离子螯合实验和酪氨酸酶... 为了提高松茸的抗酪氨酸酶活性,利用嗜酸乳杆菌对其进行发酵,并探究其活性变化机理。通过单因素试验法优化了发酵条件,采用苯酚-硫酸法、二喹啉甲酸法和HPLC分析发酵前后物质含量变化,通过酶反应动力学分析、铜离子螯合实验和酪氨酸酶荧光猝灭实验研究发酵样品和酪氨酸酶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嗜酸乳杆菌接种量5%,松茸添加量4%,发酵时间4 d时发酵样品有最大的酪氨酸酶抑制率,IC_(50)值从发酵前的>10 mg/mL降低至(4.74±0.21)mg/mL。发酵提高了总蛋白和寡肽(<1000 Da)的含量,促进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寡肽和游离氨基酸的释放。进一步的机理研究表明,发酵样品通过混合型可逆抑制的方式降低酪氨酸酶活性,并能够螯合铜离子,半螯合浓度为(9.14±0.04)mg/mL,且能猝灭酪氨酸酶内源性荧光,说明发酵样品可能通过与铜离子结合,占据酪氨酸酶的活性位点,从而抑制其活性。嗜酸乳杆菌的发酵处理能显著提高松茸的酪氨酸酶抑制能力,研究结果为其在化妆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乳杆菌 松茸 抑制 机理探究
下载PDF
侧柏叶有效成分提取及酪氨酸酶活性影响评价
11
作者 简嘉 刘雪洁 +4 位作者 郝祥羽 杨昊 佟显意 吴志锦 续乘轩 《生物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12-115,132,共5页
目的:研究侧柏叶有效成分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评价有效提取成分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考察了提取过程中各因素对侧柏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采用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考察提取成分对酪氨酸酶活性... 目的:研究侧柏叶有效成分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评价有效提取成分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考察了提取过程中各因素对侧柏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采用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考察提取成分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本实验确定最优的提取工艺为90%乙醇作为提取液,按照1∶15的料液比(g∶mL),以70℃的超声温度进行提取,超声时间为60 min,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量为1.394 mg/g。0.5 g/mL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激活率最小,为-211.68%±2.42%;0.5 g/mL石油醚提取物的激活率最大,为20.30%±1.32%。结论:本研究确定了侧柏叶有效成分提取的最佳工艺,经过对有效成分活性测试可知,乙醇粗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升高而升高,石油醚提取物低浓度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有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叶 工艺优化 提取物 活性
下载PDF
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乳酸菌的筛选及其成分分析
12
作者 张雪 李雪峰 +2 位作者 胡瑞峰 郭万春 刘学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93-199,共7页
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为筛选指标,对5株乳酸菌发酵上清液、菌体细胞和破碎提取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发酵上清液抑制酪氨酸酶能力远高... 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为筛选指标,对5株乳酸菌发酵上清液、菌体细胞和破碎提取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发酵上清液抑制酪氨酸酶能力远高于菌体细胞和破碎提取物,其中MNJ-9菌株发酵上清液抑制酪氨酸酶能力可达68.9%。菌体细胞和破碎提取物仅为50.9%和34.8%。MNJ-9菌株发酵上清液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可达93.1%。因此,对MNJ-9菌株进行16S rDNA菌种鉴定。基于液相色谱-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对MNJ-9菌株发酵上清液进行主要成分分析。对其主要成分的10种化合物进行抑制率测定,结果表明,5-氨基戊酸抑制率最高。将5-氨基戊酸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进行细胞毒性实验、黑色素含量测定、细胞酪氨酸酶活性测定评价其美白能力。结果表明,5-氨基戊酸质量浓度为70μg/mL连续培养72 h时细胞存活率≥80%,细胞无明显毒性;质量浓度为10~70μg/mL时,细胞内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性分别为85.4%~45.2%和76.53%~40.5%,说明5-氨基戊酸具有一定的美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 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 发酵上清液 5-基戊 B16F10细胞
下载PDF
雀嘴茶中三大酚类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桢 吕玉秀 +6 位作者 张璟雯 谢东 王琪 雷悦 赵平 朱绍志 杨晓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5-411,共7页
为深入挖掘雀嘴茶的利用价值,本文以其中含量丰富的6’-O-咖啡酰熊果苷(CA)、β-熊果苷和绿原酸三大酚类成分为研究对象,对其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雀嘴茶三大酚类成分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6’-O-咖啡... 为深入挖掘雀嘴茶的利用价值,本文以其中含量丰富的6’-O-咖啡酰熊果苷(CA)、β-熊果苷和绿原酸三大酚类成分为研究对象,对其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雀嘴茶三大酚类成分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6’-O-咖啡酰熊果苷(CA)、β-熊果苷和绿原酸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13.56±0.14、104.41±6.52和8.42±0.21μg/m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18.01±0.06、50.60±1.25和26.93±0.38μg/mL,清除OH自由基的IC_(50)值为2.64±0.06、>10.00和<1.00 mg/mL,对铁离子总还原能力的强度依次为绿原酸>CA>β-熊果苷;雀嘴茶三大酚类成分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差异较大,CA对酪氨酸酶兼具单酚酶和二酚酶抑制作用,其IC_(50)值分别为1.114±0.035和95.198±1.117μmol/L,β-熊果苷仅有单酚酶抑制作用,IC_(50)值为681.335±17.975μmol/L,绿原酸既无单酚酶抑制作用,也无二酚酶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雀嘴茶中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6’-O-咖啡酰熊果苷 抗氧化活性 抑制
下载PDF
红茶、白茶水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勇 周宁 李家华 《普洱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2-15,共4页
通过研究茶与白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率,评估其品饮以外在皮肤护理及食品工业方面的潜在利用价值,为红茶、白茶后续实际应用机理研究,提供较为综合、科学、客观的试验及理论依据,也为茶叶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加工生产拓宽思路。方... 通过研究茶与白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率,评估其品饮以外在皮肤护理及食品工业方面的潜在利用价值,为红茶、白茶后续实际应用机理研究,提供较为综合、科学、客观的试验及理论依据,也为茶叶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加工生产拓宽思路。方法:实验以红茶、白茶水提取物为效应物,分别配成浓度为5×10^(-4)g/mL、1×10^(-3)g/mL、2×10^(-3)g/mL、4×10^(-3)g/mL、8×10^(-3)g/mL的溶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探究其对酪氨酸酶活力的抑制作用;结果:白茶与红茶的活性成分存在于水提取物中,其对酪氨酸酶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随溶液浓度增加呈稳态上升趋势。在同一提取溶剂情况下,红茶水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均高于白茶;结论:红茶与白茶水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及黄酮类活性成分,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白茶 抑制作用
下载PDF
基于体外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枇杷花醇提纯化工艺优化及活性成分初步鉴定
15
作者 陈倩倩 陶文扬 +3 位作者 郑美瑜 马子甲 王璐 陆胜民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4-1153,共10页
为了探究枇杷花的美白功效及其功能因子,以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枇杷花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的醇提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静态吸附解析和动态吸附洗脱实验分别确定D101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中吸附解析平衡... 为了探究枇杷花的美白功效及其功能因子,以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枇杷花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的醇提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静态吸附解析和动态吸附洗脱实验分别确定D101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中吸附解析平衡时间和最佳纯化工艺;对纯化物进行HPLC-MS分析,初步鉴定出主要化合物。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为在料液比(m∶V)1∶20、50℃和50%乙醇体积分数条件下,进行重复3次,每次1 h,提取枇杷干花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粗提物得率为30.01%;D101树脂对粗提物的最佳吸附平衡时间为4.5 h,解析平衡时间为3.5 h;最佳纯化工艺为:上样浓度40 mg·mL^(-1),上样流速3 BV·h^(-1),洗脱剂为60%乙醇体积分数,洗脱速度4 BV·h^(-1),纯化物得率为4.39%;纯化物中共鉴定出137种成分,分为黄酮类物质、肉桂酸及其衍生物、苯及其衍生物等26个大类。对比中外文献报道,筛选出槲皮素、异鼠李素、对香豆酸等12种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本研究为枇杷花在美白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花 抑制活性 醇提物 大孔树脂纯化 成分鉴定
下载PDF
三叶青茎部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功能成分、抗氧化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宇航 陈梁 +6 位作者 罗翌元 楚玉柔 王家星 鲍晶晶 王振 张宾 孙继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3-181,共9页
目的 以三叶青茎部为原料,探究三叶青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功能成分、抗氧化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乙醇超声法提取三叶青,获得醇提液及残渣。醇提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对其进行分步萃取,残渣则采用蒸馏水多次提取,最终... 目的 以三叶青茎部为原料,探究三叶青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功能成分、抗氧化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乙醇超声法提取三叶青,获得醇提液及残渣。醇提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对其进行分步萃取,残渣则采用蒸馏水多次提取,最终得到4种提取物。分别测定4种提取物总酚、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抗氧化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种提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总酚、总黄酮、总皂苷含量最高,分别为40.22%±1.01%、38.56%±0.64%、6.15%±0.21%,正丁醇萃取物总多糖含量最高,为9.29%±0.25%。各萃取物均具有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清除1,1-二苯基-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2-苯基-4,4,5,5-四甲基咪唑啉-3-氧代-1-氧(2-phenyl-4,4,5,5-tetramethylimidazoline-3-oxide-1-oxyl,PTIO)自由基、羟自由基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最强,其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分别为0.016、0.014、0.355、0.265、0.352mg/mL。同时,在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上,乙酸乙酯萃取物明显强于各萃取物。相关性分析表明,三叶青提取物中总酚、总黄酮、总皂苷物质与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 三叶青茎部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主要作用成分为总酚、总黄酮和总皂苷。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三叶青茎部资源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青茎部 抗氧化活性 抑制活性 相关性
下载PDF
芹菜黄酮类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研究
17
作者 何方颖 裘钰颖 +3 位作者 徐林通 邱竞瑶 沈芳仪 齐德强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9期99-101,共3页
为探究芹菜中黄酮类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乙醇提取和酶解等优化方法,提取出西芹茎、西芹叶、香芹茎、香芹叶中的黄酮,得出黄酮得率芹菜叶明显高于茎。通过动力学分析测定出对酪氨酸酶的相对酶活力分别为81.18%、29... 为探究芹菜中黄酮类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乙醇提取和酶解等优化方法,提取出西芹茎、西芹叶、香芹茎、香芹叶中的黄酮,得出黄酮得率芹菜叶明显高于茎。通过动力学分析测定出对酪氨酸酶的相对酶活力分别为81.18%、29.32%、74.84%、8.97%,以及酶抑制率分别为18.82%、70.68%、25.16%、91.03%。结果表明,芹菜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茎强,为后期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提取提供实验基础,为开发芹菜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和美白剂原料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 黄酮 提取物 抑制作用
下载PDF
金盏菊乙酸乙酯萃取相的酚酮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抑菌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18
作者 吴颖 王双旦 +3 位作者 唐文 刘晴 王佳其 张蓓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347-355,共9页
本文研究了金盏菊乙酸乙酯萃取相(Ethyl acetate extraction,EA相)及其相关萃取相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其中没食子酸、绿原酸、咖啡酸、芦丁... 本文研究了金盏菊乙酸乙酯萃取相(Ethyl acetate extraction,EA相)及其相关萃取相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其中没食子酸、绿原酸、咖啡酸、芦丁和阿魏酸5种酚酮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EA相的总酚酮含量、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均高于其他萃取相,EA相总酚酮含量为330.760±4.640 mg/g,芦丁和没食子酸在EA相中含量最高,分别为0.978±0.203和0.230±0.301 mg/g;EA相抗氧化活性与阳性对照VC接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中度敏感;EA相对酪氨酸酶活性有较好地抑制作用,其IC50为0.965±0.001 mg/mL,优于阳性对照熊果苷,其抑制作用表现为可逆的混合型抑制,抑制常数KI和KIS分别为0.254和5.577 mg/mL。EA相抗氧化、抑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作用最好,与其总酚、总黄酮含量较高且富含功能成分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些酚酮类活性物质更易被乙酸乙酯溶剂所萃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盏菊 总黄酮 总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18种中药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比较及其机理
19
作者 谭超容 张金娟 +3 位作者 廖尚高 蒋先慧 李小飘 何迅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337-1342,共6页
目的探讨18种中药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比较及其机理。方法18种药材(黄水枝、苦参、牡丹、地榆、熊果叶、花椒、柿叶、槐米、啤酒花、余甘子、桑叶、山茶花、大黄、白头翁、仙茅、紫苏、岩白菜及洋甘菊)分别以水、醇(70%乙醇... 目的探讨18种中药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比较及其机理。方法18种药材(黄水枝、苦参、牡丹、地榆、熊果叶、花椒、柿叶、槐米、啤酒花、余甘子、桑叶、山茶花、大黄、白头翁、仙茅、紫苏、岩白菜及洋甘菊)分别以水、醇(70%乙醇)提取得36个提取物,采用体外酶法检测36个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优选出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最好的样品;检测优选样品分别对酪氨酸单酚酶、多酚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采用酶动力学考察优选样品对酪氨酸多酚酶活性的反应作用类型。结果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当样本浓度为2.0 g/L时,黄水枝、苦参、牡丹、花椒、啤酒花的醇提物及黄水枝、地榆、花椒的水提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较强,其中黄水枝醇提物和水提物分别为醇提物和水提物中抑制酪氨酸酶活力最佳的样品;黄水枝醇提物和水提物抑制酪氨酸单酚酶活性的IC_(50)值分别为0.283 g/L和0.637 g/L,抑制酪氨酸酶多酚酶活性的IC_(50)值分别为0.248 g/L、0.587 g/L;酶动力学结果显示,黄水枝醇提物抑制酪氨酸多酚酶的作用类型为可逆性竞争-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 i为0.158 g/L。结论黄水枝醇提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抑制酪氨酸多酚酶的作用类型为可逆性竞争-非竞争性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研究 活性 黄水枝醇提物 黄水枝水提物 动力学 抑制
下载PDF
γ-聚谷氨酸的制备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20
作者 李想 吴金芳 韩冠英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1766-1774,共9页
γ-聚谷氨酸(γ-polyglutamic acid,γ-PGA)是一种阴离子自然聚合物,其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为探究不同分子量γ-PGA作为潜在的化妆品美白剂应用的可能性,本文以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产生菌,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制备了γ-PGA,并结合化学降解... γ-聚谷氨酸(γ-polyglutamic acid,γ-PGA)是一种阴离子自然聚合物,其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为探究不同分子量γ-PGA作为潜在的化妆品美白剂应用的可能性,本文以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产生菌,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制备了γ-PGA,并结合化学降解手段制备了5组不同分子量的γ-PGA。以胞内胞外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对5组不同分子量γ-PGA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90℃,pH 3.0的降解条件下,降解得到了分子量依次为21、117、282、432和501 kDa五组分子量的γ-PGA。采用酶标仪酶动力学功能测定发现5组分子量的γ-PGA作用于胞内胞外均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能力,且胞外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初步验证了不同分子量γ-PGA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聚谷 发酵 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