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邹波 钟思彦 +6 位作者 林锦波 余元善 傅曼琴 卓晓群 李俊 卜智斌 徐玉娟 《中国果菜》 2024年第2期47-53,共7页
黄皮是我国华南地区特色优稀水果,风味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黄酮类物质是黄皮果实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关于黄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较为零散,结论缺乏系统性。本文全面综述了黄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 黄皮是我国华南地区特色优稀水果,风味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黄酮类物质是黄皮果实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关于黄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较为零散,结论缺乏系统性。本文全面综述了黄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提取方法,系统阐述了其抗氧化、抗肿瘤、保护心血管、增强认知、抗炎、降糖和抑制黑色素生成等功效及作用机制,以期为黄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科学研究、黄皮产品的开发和品牌创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皮 酮类化合物 结构 提取 生物活性
下载PDF
HPLC同时测定甜高粱中10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对比研究
2
作者 李婷 王斐 +3 位作者 何振富 陈平 谢建鹏 王琪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1,共6页
试验旨在建立同时测定甜高粱不同部位中10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并对总黄酮提取物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试验以甜高粱陇甜粱2号成熟期籽粒、茎秆及全株为研究对象制备总黄酮提取物,利用HPLC同时测定不同部位... 试验旨在建立同时测定甜高粱不同部位中10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并对总黄酮提取物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试验以甜高粱陇甜粱2号成熟期籽粒、茎秆及全株为研究对象制备总黄酮提取物,利用HPLC同时测定不同部位总黄酮提取物中的儿茶素、氯化芹菜定、花旗松素、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高北美圣草素、芹菜素及麦黄酮含量。结果显示,10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在各自线性范围内与色谱峰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84~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0%~105.8%,RSD为1.03%~2.86%。抗氧化性测定结果表明,甜高粱不同部位总黄酮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不同浓度下清除率均表现为籽粒>全株>茎秆;籽粒总黄酮提取物浓度为1.00 g/L时,籽粒总黄酮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高于VC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部位总黄酮提取物含量与不同自由基清除率及总还原能力(FRAP)均呈正相关。研究表明,该试验方法简便,结果准确性较高,可用于甜高粱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甜高粱不同部位总黄酮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酮类化合物 HPLC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小扁豆萌发前后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研究
3
作者 贾海燕 赵瑶 拓明娜 《陇东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小扁豆萌发前后总黄酮类物质提取率为指标,探讨了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次数对总黄酮类物质提取率的影响。在优化小扁豆中总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基础上,对比了萌发前后黄酮类物...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小扁豆萌发前后总黄酮类物质提取率为指标,探讨了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次数对总黄酮类物质提取率的影响。在优化小扁豆中总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基础上,对比了萌发前后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小扁豆萌发前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85℃、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60、回流8h提取2次;萌发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90℃、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20、回流8h提取2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测得萌发前小扁豆中总黄酮类物质的平均含量为10.452mg/g,萌发后为8.518mg/g。该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本实验首次测定了萌发前后小扁豆中总黄酮类物质含量,为其深加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扁豆 酮类物质 单因素 正交实验
下载PDF
紫花苜蓿中黄酮类化合物分离及特殊显色反应研究
4
作者 赵静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36-38,共3页
本研究旨在分离紫花苜蓿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并进行特殊显色反应相关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植物采集和样品制备,获得了紫花苜蓿的植物材料。研究人员采用萃取方法和分离富集方法,成功地从植物材料中提取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柱色谱技术和液... 本研究旨在分离紫花苜蓿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并进行特殊显色反应相关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植物采集和样品制备,获得了紫花苜蓿的植物材料。研究人员采用萃取方法和分离富集方法,成功地从植物材料中提取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柱色谱技术和液液萃取是本研究中主要的分离富集手段。通过黄铜色素的纯化步骤,获得了高纯度的黄酮类化合物。在黄酮色素的紫外光谱分析中,实验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光谱技术,得到了详细的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确定了所得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纯度,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研究结果,本研究成功地实现了紫花苜蓿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富集和特殊显色反应的研究目标。所获得的高纯度黄酮类化合物为进一步的生物活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基础,为紫花苜蓿及相关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酮类物质 薄层层析
下载PDF
盐胁迫下外源一氧化氮对罗布麻叶片中黄酮类物质合成的影响
5
作者 赵法兴 郝岗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43-46,共4页
本研究以一氧化氮(NO)为供体,在盐胁迫条件下研究其对罗布麻叶片生长、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0 mmol/LNaCl胁迫下,施用250μmol/LSNP可显著提高罗布麻叶片PAL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含量;NO清除... 本研究以一氧化氮(NO)为供体,在盐胁迫条件下研究其对罗布麻叶片生长、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0 mmol/LNaCl胁迫下,施用250μmol/LSNP可显著提高罗布麻叶片PAL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含量;NO清除剂血红蛋白(hemoglobin)可抑制盐胁迫下SNP对罗布麻叶片PAL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促进作用,说明SNP是通过其分解产物NO影响这些物质的合成。推测在NaCl胁迫下,NO通过促进罗布麻黄酮类物质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来缓解NaCl胁迫对罗布麻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罗布麻 盐胁迫 PAL活性 酮类物质
下载PDF
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6
作者 范埃米 张翠平 +2 位作者 卢媛媛 柳刚 胡福良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对2013年以来国内外蜂胶中新发现的88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分类总结,列出每种成分的化学名称、地理来源及可能的植物来源,为蜂胶化学成分的研究、植物来源的确定以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蜂胶 酮类化合物 质量控制
下载PDF
黄蜀葵花黄酮类成分提取、纯化工艺优化
7
作者 陈范 宿树兰 +3 位作者 郭龙 安福丽 尚尔鑫 段金廒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1-1636,共6页
目的优化黄蜀葵花黄酮类成分提取、纯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为影响因素,黄酮类成分(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棉皮素-8-O-葡萄糖苷、杨梅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含量为评价指... 目的优化黄蜀葵花黄酮类成分提取、纯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为影响因素,黄酮类成分(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棉皮素-8-O-葡萄糖苷、杨梅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含量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再以树脂型号、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上样质量浓度、洗脱体积为影响因素,绘制泄漏曲线,优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15倍量70%乙醇提取2次,每次60 min;最佳纯化工艺为每1 g AB-8型树脂上样0.38 g生药,上样质量浓度1.0 g/mL,60%乙醇洗脱3 BV,黄酮含量达51.78%。结论该方法稳定合理,简便可行,可为提取、纯化黄蜀葵花黄酮类成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蜀葵花 酮类成分 提取工艺 纯化工艺 Box-Behnken响应面法
下载PDF
南京椴花化学成分鉴定及不同发育时期黄酮类化合物差异分析
8
作者 原晓 王欢利 +3 位作者 王奇志 黄犀 严灵君 汤诗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79,共10页
【目的】研究南京椴花化学成分及其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变化规律,为后续采用多组学手段探究椴树花中重要药用化合物的代谢通路及调控机制解析奠定基础,同时为椴树花的采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0年生南京椴为试验... 【目的】研究南京椴花化学成分及其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变化规律,为后续采用多组学手段探究椴树花中重要药用化合物的代谢通路及调控机制解析奠定基础,同时为椴树花的采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0年生南京椴为试验材料,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南京椴花中代谢物组分及类黄酮含量差异。【结果】(1)南京椴花中共鉴定得到46种化合物,其中有机酸及其衍生物13种、香豆素及其衍生物4种、酯1种、类黄酮28种。(2)盛花期是南京椴花中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的分界点,与蕾期相比,开花期间代谢物变化更明显。(3)多重比较分析显示:26种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时期花中含量差异显著(P<0.05),阿福豆苷、山奈苷、槲皮苷、橙皮苷、花旗松素和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在盛花期相对含量较高,原花青素A2和3种原花青素三聚体在末蕾期含量较高。【结论】发育状态可作为判断南京椴花中次级代谢物含量的重要因素,末蕾期的标志性化合物是原花青素A2,盛花期的标志性化合物是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末蕾期和盛花期均具有采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椴 椴花 代谢组学 酮类化合物 UPLC-MS/MS
下载PDF
肠道菌群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作用及生物学活性影响研究进展
9
作者 金杜欣 曹维 +4 位作者 赵秀丽 刘瑞 吴满刚 葛庆丰 于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24-330,共7页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日常饮食中、由植物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等。然而,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导致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极低。近年来,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在肠道菌群...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日常饮食中、由植物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等。然而,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导致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极低。近年来,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发生代谢转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且其代谢产物具有与母药相似或更高的生物学活性。因此,解析黄酮类化合物在肠道菌群作用下的代谢规律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活性可为阐释其体内药效机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文章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的代谢反应,对黄酮类化合物经体内肠道菌群作用后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活性及机制进行相应的讨论,为明确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发挥生物学活性的有效形式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类化合物 肠道菌 代谢反应 转化产物 生物学活性
下载PDF
植物源黄酮类化合物对幽门螺杆菌脲酶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徐文艳 黄干荣 +3 位作者 廖丽娟 罗家锱 黄亮 黄衍强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9-1314,共6页
脲酶作为氮循环的关键酶,为生物体提供生长所需的氮源,同时也是一种在各种致病菌中发现的毒力因子。幽门螺杆菌(H.pylori)产生的脲酶为其在胃里的定植和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肠化生、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 脲酶作为氮循环的关键酶,为生物体提供生长所需的氮源,同时也是一种在各种致病菌中发现的毒力因子。幽门螺杆菌(H.pylori)产生的脲酶为其在胃里的定植和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肠化生、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且随着耐药性菌株的增多,迫切需要治疗有效、安全的新型药物,所以幽门螺杆菌成为最常研究的产脲酶细菌之一,脲酶作为抗菌药物的潜在靶点也受到关注。安全性较高的药用植物已被证明具有治疗潜力,许多植物天然提取物已成为新型药物开发的灵感和起点,以往研究还发现许多天然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脲酶活性。该文概述了一些植物源黄酮类化合物对幽门螺杆菌脲酶的抑制作用,根据其来源、结构特点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寻找和开发植物来源且特异性抗幽门螺杆菌的化合物,从而为临床候选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类化合物 幽门螺杆菌 脲酶 抗菌作用
下载PDF
中国沙棘HrANR基因及黄酮类累积与抗旱的关系
11
作者 刘瑞 赵浪 +1 位作者 冶贵生 马玉花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5-244,共10页
花青素还原酶(anthocyanidin reductase,ANR)是合成黄酮类物质的关键酶之一,为明确其编码基因结构及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和黄酮类物质含量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该文从中国沙棘转录组数据中筛选获得1个ANR基因,命名为HrANR基因。采用生... 花青素还原酶(anthocyanidin reductase,ANR)是合成黄酮类物质的关键酶之一,为明确其编码基因结构及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和黄酮类物质含量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该文从中国沙棘转录组数据中筛选获得1个ANR基因,命名为HrANR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基因序列及编码蛋白进行分析,并对不同胁迫下各组织中HrANR基因的表达量和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沙棘HrANR基因ORF为1017 bp,编码338个氨基酸,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其ANR同源蛋白具有明显的科属特性。(2)干旱胁迫下HrANR基因在中国沙棘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但表达趋势不同,其中在根中的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茎中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在叶中呈先升高后持续降低的趋势。(3)通过芦丁标准曲线获得不同胁迫程度下中国沙棘叶内黄酮类的含量,表明黄酮类含量呈先持续上升,随后略有下降,复水后上升至最高点的变化趋势,表明干旱胁迫初期叶黄酮类含量与干旱胁迫呈正相关,在严重胁迫下黄酮类含量与胁迫呈负相关。(4)叶和茎的HrANR基因表达量与黄酮类含量呈负相关(P_(叶)=-0.751,P_(茎)=-0.934),根中呈正相关(P_(根)=0.444)。综上表明,中国沙棘HrANR基因的表达及黄酮类含量变化与其抗旱性密切相关,其结果为中国沙棘抗旱机制的阐明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花青素还原酶 干旱胁迫 表达模式 酮类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探讨枳实中黄酮类化合物与辛弗林药动学的相互影响
12
作者 张硕 徐俊达 +3 位作者 石敬依 蔡文君 刘长利 罗容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6期641-646,650,共7页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探讨枳实中黄酮类化合物与辛弗林药动学的相互影响,为引入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枳实的质量定量控制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4),A组为辛弗林+6种黄酮类...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探讨枳实中黄酮类化合物与辛弗林药动学的相互影响,为引入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枳实的质量定量控制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4),A组为辛弗林+6种黄酮类化合物(新橙皮苷、柚皮苷、芸香柚皮苷、橙皮苷、川陈皮素和野漆树苷),B组为辛弗林单独给药,C组为辛弗林+柚皮苷,D组为辛弗林+新橙皮苷,E组为6种黄酮类化合物单独给药,F组采用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处理,均灌胃给药。取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测定血浆中柚皮苷、新橙皮苷和辛弗林含量,应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利用UPLC-MS/MS方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A组大鼠新橙皮苷清除率为(9337.88±8373.94)L/h·kg,显著高于E组的(2558.22±610.87)L/h·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D组大鼠新橙皮苷的分布体积分别为(2549.72±1381.42)、(1668.41±394.73)L/kg,均明显低于E组的(23388.87±6089.53)L/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大鼠辛弗林的平均停留时间为(2.50±0.63)h,较B组、C组和D组[(1.62±0.11)、(1.70±0.17)和(1.57±0.08)h]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弗林对新橙皮苷的消除率和分布影响较大,枳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延长辛弗林的平均停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实 酮类化合物 辛弗林 药动学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基原甘草中8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13
作者 魏旭 周丽红 +3 位作者 姬孝轩 王丽 乔春雪 冯春来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349-353,363,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甘草中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查尔酮B、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含量的方法,并对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与胀果甘草药材中上述成分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InertSustain TM ODS-C1...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甘草中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查尔酮B、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含量的方法,并对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与胀果甘草药材中上述成分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InertSustain TM ODS-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6 nm和360 nm,柱温为30℃。结果: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在10~50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甘草查尔酮B、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在1~5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3%~100.54%,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3%。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在乌拉尔甘草中的含量最高,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B在胀果甘草中的含量最高。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甘草药材中8种黄酮类成分的HPLC方法,该方法简便、高效、准确,可为甘草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甘草 光果甘草 胀果甘草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质量控制 酮类成分
下载PDF
红花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阳 焦扬 牛洁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137-143,共7页
红花为菊科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黄酮类化学成分是红花特征性和主要的活性成分,依据结构类型主要分为四类,包括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醌式查耳酮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花黄酮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如降... 红花为菊科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黄酮类化学成分是红花特征性和主要的活性成分,依据结构类型主要分为四类,包括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醌式查耳酮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花黄酮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如降低血液粘度、减轻血管内皮炎症损伤、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改善气道重塑、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保护中枢神经、保肝等,对多系统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对红花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红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酮类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抗血栓 抗炎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5
作者 张锦华 张家祺 张立超 《肝脏》 2024年第5期609-613,共5页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也被称为扑热息痛,可用于治疗发热、疼痛和炎症。而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需要肝移植。目前临床治疗APAP导致的肝损伤是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通过补...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也被称为扑热息痛,可用于治疗发热、疼痛和炎症。而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需要肝移植。目前临床治疗APAP导致的肝损伤是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通过补充肝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储存发挥保肝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大量存在于食物和中药中的单体,可以通过恢复细胞的抗氧化防御系统、限制氧化应激、改善炎症、减轻坏死细胞死亡等来保护APAP诱导的肝毒性。本文针对黄酮类化合物减轻APAP引起肝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相关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肝损伤 酮类化合物 氧化应激 炎症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
16
作者 王琳玮 赵小博 +1 位作者 王靖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6-1264,共29页
为探究饲粮中添加黄酮类化合物(FLAs)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系统回顾方法对已发表文献进行Meta分析。检索年限从2000年1月至2023年6月,共检索到文献620篇,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最终纳入16篇... 为探究饲粮中添加黄酮类化合物(FLAs)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系统回顾方法对已发表文献进行Meta分析。检索年限从2000年1月至2023年6月,共检索到文献620篇,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最终纳入16篇,共计样本300例,所纳入的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4与Stata/MP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选择标准均值差(SMD)作为效应指标,并对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FLAs可以有效提高奶牛产奶量[SMD=0.75,95%置信区间(CI):0.37~1.12,P<0.0001]、乳蛋白率(SMD=0.69,95%CI:0.33~1.06,P=0.0002)以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SMD=0.68,95%CI:0.12~1.24,P=0.0200),并有效降低牛奶体细胞数(SMD=-1.22,95%CI:-1.87~-0.56,P=0.0003)。综上所述,采用Meta分析方法可系统性评价在奶牛饲粮中添加FLAs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为FLAs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酮类化合物 奶牛 生产性能 免疫指标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八角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
17
作者 王乙淋 李宏宇 +2 位作者 韦共宇 蒙泳成 黄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0-68,共9页
为解析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黄酮类成分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以八角果实和叶片为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和UPLC-ESI-MS/MS代谢组分析,并将两组学进行联合分析。八角代谢组分析获得12类共1292种化合物,不同组织次生代谢产物... 为解析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黄酮类成分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以八角果实和叶片为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和UPLC-ESI-MS/MS代谢组分析,并将两组学进行联合分析。八角代谢组分析获得12类共1292种化合物,不同组织次生代谢产物的累积有明显的差异,共有571个差异代谢物(DAMs),包括331个上调基因、240个下调基因,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占比最大;测序共获得41.04 Gb的clean data,各样本Q30碱基占91.37%及以上。八角果和叶中检测并筛选得到4506个差异基因(DEGs),包括2035个上调基因、2471个下调基因,其中有132个与黄酮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两组学联合分析筛选得到25个代谢物和33个基因,将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C4H、CHS、CHI、F3H、F3′H、F3′5′H等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黄酮代谢物的积累显著相关,表明这些基因参与调控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本研究首次阐释了八角黄酮类成分的合成途径和相关基因,为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其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了依据,对于扩大用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 转录组 代谢组 酮类 关键基因
下载PDF
林下人参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分析
18
作者 周晓敏 何霞红 +2 位作者 施蕊 李顺美 张靖仪 《南方农业》 2024年第4期88-94,共7页
为明确林下人参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含量,提高人参的综合利用水平。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了林下栽培4年人参的根、茎、叶的黄酮类成分,并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筛选出不同部位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林下人参... 为明确林下人参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含量,提高人参的综合利用水平。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了林下栽培4年人参的根、茎、叶的黄酮类成分,并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筛选出不同部位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林下人参根、茎、叶中共检测出92种黄酮类代谢物,包括41种黄酮醇、13种黄酮化合物、11种二氢黄酮、7种花青素、5种黄酮碳糖苷、5种异黄酮、5种查耳酮、4种二氢黄酮醇、1种其他类黄酮;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筛选出2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5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茎>叶>根,5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根>茎>叶,4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根>茎,2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茎>根,1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茎>根>叶。总的来说,人参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存在差异,可为人参的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酮类成分 不同部位 代谢组学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及在牛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赵敏霖 张萌 +5 位作者 张浩 张丽娟 姜丰 余四娜 王莉兴 李清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137,共6页
目前,全球对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的关注日益增加,减少抗生素、激素和化学药品等有毒有害添加剂在畜禽饲料中的使用,开发绿色、安全、高效和低残留的添加剂,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改善生态环境是当前畜牧业所关注的焦点。黄酮类化合物... 目前,全球对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的关注日益增加,减少抗生素、激素和化学药品等有毒有害添加剂在畜禽饲料中的使用,开发绿色、安全、高效和低残留的添加剂,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改善生态环境是当前畜牧业所关注的焦点。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级代谢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皮、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具有抗炎、抗氧化、降低氧化应激、保护肠黏膜、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生长和调节免疫等多种生物活性,能够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有提升养殖经济效益的潜在开发价值。文章就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重点阐明黄酮类化合物在犊牛和成年牛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牛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类化合物 生长 肠道健康
下载PDF
共晶改善黄酮类化合物成药性能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尹苗苗 尚海花 +3 位作者 侯越 陶铭 李祎亮 侯文彬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3期715-723,共9页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和数量众多,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而备受关注,已经成为国内外天然药物开发和研究的热点。然而,黄酮类化合物本身存在着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和在体内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由于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和数量众多,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而备受关注,已经成为国内外天然药物开发和研究的热点。然而,黄酮类化合物本身存在着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和在体内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由于黄酮类化合物中通常缺乏可电离的基团,共晶策略是提高这些化合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笔者对近年来成功制备的黄酮类化合物共晶对其原料药物溶解度、溶出速率、渗透性、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其改变机制,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共晶产品的进一步开发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类化合物 共晶 成药性能 改变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