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疟原虫抗青蒿酯钠的产生机理。方法:分别采用感染抗青篙酯钠伯氏疟原虫株小鼠血清(SM SA-R)、感染青蒿酯钠敏感株伯氏疟原虫小鼠血清(SM SA-S)和无原虫感染的正常小鼠血清(SM)与青蒿酯钠(SA)水溶液的混合物治疗感染正常伯氏疟...目的:研究疟原虫抗青蒿酯钠的产生机理。方法:分别采用感染抗青篙酯钠伯氏疟原虫株小鼠血清(SM SA-R)、感染青蒿酯钠敏感株伯氏疟原虫小鼠血清(SM SA-S)和无原虫感染的正常小鼠血清(SM)与青蒿酯钠(SA)水溶液的混合物治疗感染正常伯氏疟原虫小鼠,于给药后3天(d3)、4天(d4)和5天(d5)涂片检查其感染率。结果:SM SA-R 加 SA 组、SMSA-S 加 SA 组和 SM 加 SA 组的原虫感染率分别为:d3:(16.8±1.7)%、(10.3±2.5)%、(9.0±2.0)%,d4:(28.6±5.0)%、(20.9±5.2)%、(17.6±4.4)%,d5:(39.2±8.5)%、(27.0±7.1)%、(23.1±5.4)%。SM SA-R 加 SA 组与其他两组原虫感染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SM SA-R 对 SA 抗疟药药效具有拮抗作用。提示 SA-R 疟原虫可能产生了某种“特异性抗药物质”。展开更多
文摘采用控制酯化率和非外加相转移催化剂在敞开体系中进行反应的方法,合成了月桂醇聚氧乙烯醚(9)辛基磺基琥珀酸混合双酯钠。最佳工艺条件为:n〔月桂醇聚氧乙烯醚(9)〕∶n(顺酐)=1.00∶1.10,于140℃单酯化反应2.0 h,得到产率为99.8%的单酯化产物。n(2-乙基己醇)∶n(顺酐)=4.0∶1.0,于加热介质温度240℃条件下双酯化反应5.5 h,得到产率为94.4%的双酯化产物。n(亚硫酸氢钠)∶n(顺酐)=1.10∶1.00,加热介质温度210℃条件下,磺化反应6 h得终产物。测得产物的表面张力为32.5 mN/m、临界胶束浓度为1.1×10-4mol/L、耐硬水能力为24 m in、乳化力为3.3 m in、渗透力为3 s、分散力为90.5%、钙皂分散力为13%、去油污力为99.1%。与磺基琥珀酸二辛酯钠盐(快T)和月桂醇聚氧乙烯醚(9)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盐(LESS)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耐硬水能力、分散力、钙皂分散性能和去油污性能较快T均得到了改善,渗透性较LESS得到了提高。
文摘目的:研究疟原虫抗青蒿酯钠的产生机理。方法:分别采用感染抗青篙酯钠伯氏疟原虫株小鼠血清(SM SA-R)、感染青蒿酯钠敏感株伯氏疟原虫小鼠血清(SM SA-S)和无原虫感染的正常小鼠血清(SM)与青蒿酯钠(SA)水溶液的混合物治疗感染正常伯氏疟原虫小鼠,于给药后3天(d3)、4天(d4)和5天(d5)涂片检查其感染率。结果:SM SA-R 加 SA 组、SMSA-S 加 SA 组和 SM 加 SA 组的原虫感染率分别为:d3:(16.8±1.7)%、(10.3±2.5)%、(9.0±2.0)%,d4:(28.6±5.0)%、(20.9±5.2)%、(17.6±4.4)%,d5:(39.2±8.5)%、(27.0±7.1)%、(23.1±5.4)%。SM SA-R 加 SA 组与其他两组原虫感染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SM SA-R 对 SA 抗疟药药效具有拮抗作用。提示 SA-R 疟原虫可能产生了某种“特异性抗药物质”。